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一、概说
太虚大师说:“法供养“者,犹如世间之孝道,以能养志为上,色养次之。佛以弘通正法,觉救含灵为大悲愿,故能体行佛之此心,绍隆三宝,护持众生,则为第一孝顺于佛,报酬佛恩,所以说“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二、天帝发起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这一句是赞叹大乘不可思议佛法的话。并以随从佛和文殊听法作为表扬、推举这部经的基础,而且从时间上来讲,是听闻过了“百千经“。如此一来这本经的希有难得自然显现,使在会大众,对这部“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的经生起信心。
僧肇法师说,“此经言虽简约,而义包群典,坐不越日,而备睹通变。大乘微远之言,神通感应之力,一时所遇,理无不尽“。
湛然法师说:天帝在赞叹法的时候,先赞叹法的不可思议解脱之用,次赞叹实相之法,因为非法无以成人,非人无以显法,所以必须双双称叹。折衷疏说,法供养对财供养,在相比之下显示出法供养的殊胜。因为在上品中舍利弗广泛赞扬,信解受持等五种法与师的利益,所以天帝也深赞受持功德,发愿要弘扬守护。这一举动客观上起到了"策进小乘,弃小教之劣,信解受持此经之胜"的作用。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罗什法师说,如果“累深信薄“的人,在生与死的磨砺中,能信解受持,最终也得善利;如果“善积而悟深“的人,随其所愿得以所就,不以劫数为限。更何况如经中所说,依法修行,其所获利益,更是勿须待言了。在此,“是法“,指自在神通实相法。
“斯人“,指依说修行的人;“闭众恶趣“,是说依经法而得离众多的过患,不但关闭了恶业之门,并能依经修善叫“开诸善门“。因为久植善本“佛种成立“,所以常为佛所守护,使其离过,使令增善。“降伏“,是初地所得利益,“摧魔“,是破邪显正,也可以说是利益他人。慧远大师说:“彼具正智,故破外道,彼具胜道,故能摧魔“。善学佛德,是修菩提,也有译成修治佛道的。“安处“,是八地以上菩萨所得的利益,在地前渐学,在地上成就相应,所以叫“安处“。“履践“,就是现在语中的实践,是十地以上菩萨所得的利益,即具备了一切智慧、三昧、神通、解脱、陀罗尼等,这些全都是“佛迹“。迹,事迹,迹象。十地菩萨对于这些佛迹是顺行,所以又叫“履践“。
通讲即是:如果依我所了解的,佛所说的义趣是这样的:如果有众生闻此经法,而能信解受持读诵的话,将来必得自在神通等实相法,这是不容置疑的。更何况依于经法而认真实践的人。这样的人就能关闭众恶之门,而开启众善之门,经常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非但如此,他们还破魔显胜,安心修治菩提道品,安心于菩提道场。必将和我佛一样具备各种神通和智慧,并以此来成就众生。
三、发愿护持
佛陀的正法之所以能够长流,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就在于有发心菩萨的持之以恒的护持。持护又分为内护和外护二种:一、敬仰三宝、弘扬正法、摧破外魔等;二、修行证果、实践佛法、具足福慧等;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住持佛法者必须使护法者有正法可护,护法者必须具足福慧护持正法。其中互益的关系,实在是有志于佛法者善自思维。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天帝值此胜会,生起前所未有的难得之想,欣庆之意,溢于言表。所不同的是,他在赞叹之余,发起护持之心,这是一般众生所不能的。天帝为什么对于这部经生发起如此信心呢?除过我们如前所说是智慧神通实相经典以外,还在于这部经是诸佛菩萨以及众生的法身慧命。天帝由于信佛之极,闻法得解,所以发起如是难有之大愿。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此经典,只要有人学修,他都要和他的眷属们前往守护,这是何等肯切的大愿。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僧肇法师说,三世菩提不可思议的道法,都陈述在这部经里,如果受持或者护养,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所以佛说“吾助尔喜“。玄奘本里译成:“汝今乃能,随喜如来所说,如是微妙法门“。佛门中人常说随喜,但是随喜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恐怕不是都能很明了。僧肇法师下定义说:“于喜为背,赞扬庆祝,是名随喜“。“此经“在佛国品中辩明佛的应身,在方便品中辩明佛的报身,在见阿閦佛品中辩明佛的法身,将过现未来诸佛成等正觉的道理全都包容其中,理所当然是在广说“菩提“。道生法师说:“经说佛慧,则慧在经,经苟有慧,则是佛的法身“。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折衷疏说:此经是诸佛菩提之母,菩提之相不可限量,所以此经功德也不可限量。道液法师则说:教能显理,理能悟佛,所以受持读诵,则为供养三世诸佛。慧远法师解释供养二字说,行顺名供,即供佛真身,顺佛教化之意。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舍利,梵语,译成“身“,或坚固子,诸佛或有全身舍利,身形如本,或复为其分身舍利,如似阿难般涅槃时,分身为四等。或复为其碎身舍利,如此释迦般涅槃时,焚烧骨身,碎如芥许。全身舍利供之最为殊胜,所以此段特地提出。
这段经文专表恭敬供养的具体事相。其一,从所用材料上讲,竹苇稻麻都可以,表以极其普遍的东西,营造如来形象的福德都不可限量,言外之意,更何况金银之类。其二,从时间上讲,长至无量劫,或一劫,或几分几秒,也有无量的福慧。意即不限时日。其三,从高度上讲,所起的七宝塔高至梵天。这些事相上的供养已经是非常殊胜了,所感生的福慧已经不能限量了,但是,以上对于供养事相的陈述只是铺垫而己。其深刻的用心在于显示,读诵受持此经的功德,更比事相上的供养,所感生的福慧的不可限量。
在《金刚经》及本经等大乘经典中,多处较量供养生身功德和法身功德,为什么要如此说呢?因为生身之福,不动不出,法身功德,能动能出,出离生死。所以说其福有二:一者,不趣菩提,二者,能趣菩提;道生法师进一步论证说:衣食供养,本来是以所施的功德而感生福德,不是求理之法,据此可生人天之中,经不得成佛。供养法身,是以佛所体证的为怀,与大悟智慧相比,又不可同日而语了。
四、以古为证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祗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满五劫,一切施安。
如来,是一切成正等正觉者的通号,所以不是指那一个具体的佛,世俗有“如来佛“的称乎,是以盲导盲的具体表现。在此相对于如来这一通称,药王则是别称了。一切佛共有十名,这十名,每一名号,都是一个表法。一、如来,意是乘真如理,来成正觉,所以叫如来;二、应供,破魔度物,应供养故;三、正遍知,正觉诸法,不颠倒故;四、明行足,证三明果故;五、善逝,逝,是往义,直往菩提不退还故;六、世间解,大悲权智,解世间故;七、无上士,德业最胜,无能过故;八、调御丈夫,受化调伏,皆丈夫故;九、天人师,虽师范六道,天人益多故;十、佛陀,觉也,自觉觉他故;
七宝,是指轮宝、珠宝、女宝、象宝、马宝、藏臣宝、兵神宝;
四天下,是指东南西北四大部洲,文繁不述。
以此铺述,引出法供养之胜。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僧肇法师说,“深经“指方等第一义经。诸佛所说深经就是佛的法身。所以“财供养四体,法供养法身“,如果能护持此经,令法身增广,这是供养之最。从此也可以看出月盖,因善根深厚,独以法供养启问,天人更是技高一筹,自已不说,引出佛说法供养的真义,更具有说服力了。
僧肇法师说:方等一类的经,其义旨深玄,以的所得心是很难悟入的,微妙无像,不是明达之士是难以探知其本源的,“超绝尘境,无染若空“,所以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
折衷疏说:难信难受难见,是说凡夫不能见,二乘不能窥,权乘菩萨不能知。清净无染是说,离四过,绝百非,举念即乖,开口即错。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凡是菩萨说的法,能成就菩萨德行的,都是菩萨法藏。此句也有以区别权小之意。所摄,所包容,或包含之义。陀罗尼,梵语,佛法中有无量陀罗尼。将无语说,无形象,非言语能表,非事物能证的实相的总持法门称为陀罗尼。印,是印可,证明,在此是不退转之义。合解其义,也可以叫一实相印。所以圣天王说:“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般若大悲力,离言文字说“。僧肇法师说:“总持所印,所印必真,法藏所摄,所摄必宝“。
玄奘本译成:“佛印所印,分别开示,不退转轮。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善摄一切,所应摄受。”此明本经之用的经句共有三十句,旧译有二十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所印,无相真如名为佛印。旧译陀罗尼印。二、能分别能开示四不退轮。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四、善摄所摄,所应摄者;折衷疏说:菩萨法藏对声闻藏,陀罗尼印即实相印,实相为万法总持,非小乘三法印所印故。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
深经,即实相经典,能使学修者入于大慈大悲的平等法中,即明见法理,并开示诸不达者。离众魔,即离八魔或十魔等,也是离三种之爱,天魔虽生死,为爱流转,菩萨离此,所以叫离魔。邪见,即六十二种邪见。僧肇法师说:“正教既弘,众邪自息“。道生法师总结这句经文说:八魔十魔,六十二种邪见,都是起于有惑,如果体证此经深义,自然远离众惑了。顺,是承顺,悟真理之义。因缘法,是佛法认识人生和宇宙的法宝,运用缘起法来对待我人众生寿者,则必然体达“空无相无作“的三脱。僧肇法师说:法从因缘生,缘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寿命,只有空、无相、无作、无起是深经的真实义趣。众生依于十二因缘法思维,悟知生命的实相而得成佛,并由此自觉觉他,所以说“转*轮“。转正法之轮,而不是邪法。
折衷疏说:凡夫小乘不能通达大乘之因缘法,所以横生邪见,顺随因缘,则能永离四相,顺三脱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因缘之法无自性故,不可思议故。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佛教将所有的宇宙间的存在,分成十法界,将众生的生存生产方式分成胎卵湿化四类,诸天龙神等属于天人类,我们常说的八部天龙即是。在此,从佛教的宇宙观来看,他们只是不同于人类的一类众生,是修行正法的护法神而己,他们是存在的,但他们的存在并不影响和主宰我们的生活。现代人由于受近代科学的影响,对于三千大千世界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我们我们对此问题暂且存疑,因为我们认为随着人类对于宇宙存在的不断发现,迟早会证明地球之外有其它生命,以有别于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存在。或者,可能将来的命名会和佛经不同。
罗什法师说:因为“深经“能成佛道转*轮,天人得以蒙恩而得度,所以群圣共叹深经的不可思议。僧肇法师说:既有此能,故有此誉。
折衷疏则说:成道即佛宝,入法藏即法宝,摄贤圣智即僧宝,总结起来讲,以上三者,都是以深经为三宝的本源。
又,依于实相真理的原则,再来讲解苦空无常等,才是如法的,不然则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依于实相的最终目的,来讲解无常苦空等义的话,容易“破常而著于无常“,如果依于实相而说无常,那么就会“破常“,但不著于“无常“,这样才能表示出人生宇宙的真理而行于中道,福利于人生社会。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有四重五逆罪的众生,在小乘看来全是蕉芽败种,是不能救度的,也是不能成佛的。而大乘法则认为一阐提也能成佛,这正表现了大乘法“能救一切“,无所不济的精神风貌。又,小乘戒法中,若有重犯是不能忏除的,大乘戒法中有“实相正观“,使“毁禁众生“得以除涤罪垢。外道主要是邪知与邪见,贪著的主因是爱欲,深经的正理能转魔众的邪见和众生的爱欲,逆于它们的性情,所以它们见到深经便有“怖畏“。
玄奘本译作:“最胜无碍,由斯而起“,旧译没有此句。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湛然法师说,如果闻说了实相法,就能在闻的同时而理解,对于方便及实相在思维、讲说的时候通达无碍,就叫“信行供养“;但是虽然听闻,并不以闻法为最终,并能依于实相法去行解,“观因缘空,断诸妄见,见实相理“,证得无生法忍,就叫做“法行供养之心“。在此明列五种行为是法供养:一者,信解;二者,受持;三者,读诵;四者,方便解说;方便解说的关系是,悟入实相是根本,是原则,而方便是方法,是手端。因为众生无量数,根性千差万别,时节因缘也千差万别,如果法无方便,则佛法成了死法,成了失去效力的药。但是,如果在讲经的时候一味为了动听,讨他赏心,则贱卖了佛法,不能增长众生的智慧和福德,甚至会使其悟入歧途。五者,护法;护法是护持正法,正法即实相法。以口宣法,以身示法,都可以说是护法。因为一个是以行为表现了佛法的正确性,一个是以行为护持了佛法的存在,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依此五条不断学修,其法供养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此品从上以来阐明“奉顺经典“是真正的法供养。在此,如说修行,概指六度法门,因为以上关于六度的内容及意义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在此再不必祥尽阐述。随顺十二因缘,明了了十二因缘之理,可以正思维,“以实智慧,随顺实法“,而得无生法忍。道生法师注释说:情智与十二因缘之理不相违背,就是随顺十二因缘。僧肇法师说,不悟十二因缘之理,所以才有邪见之迷,人我之惑,如果能如说修行,就会证得明慧,“明见十二因缘根源所由,得无生忍“,当然没有我人众生之想。见缘如缘,不违因缘,即叫顺缘。明了“有与无“的二个方面,有不定有,而是假有,无不定无,待缘方生,就叫“决定“,这也是智慧的别名。虽然对自对他深明性空之理,但不废因果,不违世法。也有法师从生和无生的道理来阐明此段说,前文虽然叫我人观无生,但是如果住于无生之中,不能出假,就是小乘辟支佛行,现在说和果报不违不争,是说,虽然明了无我无作无受,而又善恶果报不忘,从空出假,不坏因果,此了无生也是相对于有生而提出的因缘法。“我所“,指五受阴身及家属和所有因缘果报。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依于法不依人;
后世末法,对于发明善根的学修者来讲,明了四依法的具体内容和互动关系非常重要。
罗什法师说,佛说:我涅槃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所谓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法不依人,即是说,法是经教,当依经法,不可背法依人。法有二种:一、文字语言;二、义法,莫依语也。复此,如佛说: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义也。
道液法师引《大集经》说:“语“者说生死,“义“者说生死无性;“语“者说涅槃味,“义“者说涅槃无性;“语“者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说诸乘入一智相门等。“识“者识四大,“智“者住四大无性;“识“者识六根六识,“智“者住内外寂灭等;了义经说,生死涅槃一相,不了义经,说生死苦恼;不了义经说我人诸法,了义经说三空无我;
依折衷疏说,为什么要依于义而不要依于语呢?因中“语“,即语言,是“能诠之文“,“义“,即思想内容,即“所诠之义“。语言是手指头,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天空明月,因指应当见月,所以应当依于义,而不要依于语。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也是这个道理。世界语言有成千上万,常用的有英语、法语、汉语、德语、日语,可以说不胜枚举,佛法在这些国家的传播,其基本教义也没有因为语言的不同而蜕变。更深一步讲,“义通智识,识有分别,智无分别,识能别义,智能照义,别义是妄,照义是真,应依智也“。又,智能照义分二点来理解:一、大乘决了显了之了义;二、小乘不决不显之了义。不了义是权,了义是实,所以应依于了义。了义实相大乘经典,迥超心思口议,所以应须善知识的呵护,千万不要依人的好坏胜劣,来分别法的优劣。如“披沙拣金“,众生的烦恼中隐藏着成佛的智慧,凡夫僧的袈裟下蕴藏着无量的福报。总之,学修佛法,要深明义理,不要老在文字上绕圈子;要依智慧的体认,而不要依自我情识的分别;要依第一义的实相经典,而不要依于权巧方便的经典;佛法中有佛亲口说的,也有菩萨天人说的,甚至有祖师们诠释的,要依于他们所说的法,即真理,是不是揭示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而不在于是谁说的
随顺法想,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
菩萨法中名相很多,为什么不举其它,而唯举十二因缘法呢?《大经》上说:十二顺缘无有二相,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十二因缘当体即空,“横遍三际“,当然可以说是无有尽相。又,十二因缘无法不摄,无教不该,三世因果无不映现其中,所以说如说修行是最上的法供养。
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如果于法起见,不是最上法供养,如果于法不起见,才是最上的法供养。
五、闻法获益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
柔顺忍,柔是无力的样子,罗什法师解释说,软钝,于实相法未能深入,软智软信,但又顺随不违,故说“柔顺“。得此忍,则能折伏刚强烦恼。得法而意解心开,有此心,必有此行,所以无价宝衣以供养佛。心行相应,而不是口是心非。慧远法师说:荷恩供养,白佛以后,修行法供,于中有三:一者,自表自心,于如来灭后修法供养,请佛加护;二者,如来为记;三者,月盖蒙记,正法行供;湛然法师说:天子月盖,解衣有二个意思:一、供养;二、发愿行供养,请诸佛加被,宣通大法。
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
魔怨,是将四魔合并为三怨,即烦恼、天魔、外道;如来灭后,月盖道力没有那么坚固,如不加威神,则为魔所坏,不能降伏,所以请“威神“,然后“建立“。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於末後,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於佛灭後,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
教戒二法有守护之功用,所以在经中常以城为喻。佛在之时以修养自已的道德为法供养,佛灭度后以经化他为法供养。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月盖天子初利益菩萨,次利益声闻辟支佛,再次利益众生,上中下皆得蒙益。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後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慧远法师说,会古通今,明供多益,悉得作佛,令人修学。
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佛成正觉全凭法供养,以此可知,法供养在众供养中为最。施人一物,不如施人一理,物有穷尽之时,而理无枯竭之日。综上所述,药王所说供养有二:一、弘宣佛法;二、如说修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