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 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二)
以生命之力,薪火相传
柏林禅寺现任主持明海大和尚访谈录(二)
回前墨:
接续上记,这已经是明海大和尚录音整理第二篇了。篇二主要以问答为主,在整理的过程中,每听一次讲话录音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像丢包袱一样,把心里种种的束缚与烦恼渐渐抛掉,再煎起茶来,步履轻捷,也愈发敬佩明海大和尚的学识、见识、胸怀。谈禅,而不贪禅,不错过每一个人,不错过每一句话,亦不为昨日种种错过而执著,也许就离禅越来越近了……
什么是正信的“禅茶一味”?
答:禅茶一味,暗示着没有什么正信的不正信的,那就不是一味了,是两味或者几味了。
所谓禅茶一味,有文化层面的,有很深邃的禅文化和茶文化的内涵。以茶文化来说,很难说,但是它有核心的信仰、体验的、修证的层面的东西。严格来说,只是局限在小的圈子里,它一定要变成文化,变成文化就需要更多的表达、需要符号,需要工具,各种形式。表达出来才可能被别人接触到,但表达出来也不能说它不是。这就跟大海里的水一样,你能说大海正中央的水才是海水,大海边上的水就不是海水吗?其实大海边上的水也是海水。文化本身或者信仰本身它并不是少数精英人物掌控着,它是在群众中,在具体生活中生存着,并且在具体的生存中找到它的发展形式。
有一些极左的人,就会忽视那些鲜活的,群众的东西,认为那是下里巴人的,不纯粹。但是这两者也是辩证统一的。来自于传统的,来自于信仰核心的,和来自于当代的,来自于群众中的,要不断的交流,不断的互相激荡,在这中间,就会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文化来,文化就是在这里创造出来的。过去的一些禅师,开悟之后,就在路边普茶,免费给路人喝,这就是很群众性的事情。从那个时候看,从茶这样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性格来了。从宫殿,到民间,到寺院,到人来人往的驿站,茶把一切都联结在一起了,在这里人人平等了。宫殿里皇上可以拿茶来做赏赐,在寺院僧人用它来体验禅,做为悟道参禅的东西,在行人、路人,他可能只拿茶来解渴,而且就连这个解渴他也出不起很多钱,像刚才的 那位 居士,当时他买不起易拉罐,只能喝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但是你能说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中就没有禅吗?也有的。所以人的心在这里就有光明,光明是在磨擦中产生的,一块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一敲,就有光明。刚才他讲的故事,就有光明,虽然好像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光明的东西。很多曲折的东西交织在一起了,一点小小的温暖就可能产生无量的光明。
当代茶馆和茶人需要承担什么?
答:现在我看到的茶馆,它从事茶文化这个事业本身就承担了很多事情。刚才我听到尹总讲他的父亲最早开创这个茶馆的发心,有看到穷苦人没有水喝的砰然心动,也有想到传统的文化没有舞台来表现的忧虑——他已经承担了很多了。现在在这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面,茶馆实际上承担了宣扬禅文化。很多时候,禅文化在茶馆宣传起来就挺轻松,比寺院里来的更加自由,而且涉及面更广,从这一点来说,茶馆已经承担的不错了。
之于承担茶文化这个路,要我来说,我只是说的人,做的人就想走出来,因为做多么难啊,说就很容易,做很具体。说的人就经常说,要把什么跟什么结合起来,说的很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多么不容易啊。做,就是把很抽象,很玄妙的东西变成具体的。而且既要适合这个时代,适应现在的社会制度,又要适应老百姓,适应商业的规则——商业、文化、信仰这些都要打成一片,这是多大的难度,很多问题不是我们想象的,所以就产生忧患。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相比较,应该学习和借鉴、反省的是什么?
答:日本茶道是来源于宋代以后的中国,这个是众所周知的。茶或禅文化在日本文化里面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讲的日本茶道,很多东西都形式化、程序化。要追溯日本茶道的精神,当然是禅。禅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生命的实相,是真善美统一于生命的每一个当下的东西。日本茶道早先的很多茶道宗师都参过禅,有很多还开悟了,后来他们以茶事来表达禅,同时以茶事来训练别的人进入禅。实际上这些人都是大禅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人觉得那么美。我们都用圆杯子,他用一个变形的杯子;我们用花来插在花瓶里,他把花瓣揉碎了散在一个盘子里。因为他有禅心,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真善美的光芒,而后来的人把这些东西都符号化了,程序化了,就流于形式主义了。他们的举动属于当下既真,现场的,在他都是一种艺术表达,一种禅的表达,都是创作。后来的人效仿他,就落于第二义了。
现在来看日本茶道,它的一些程序,属于美学,还有中国的礼义礼乐文化,还有一些禅宗的东西。它也可以当做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我们身心的课程。我们都喜欢率真的人,但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原初的,野性的人,他也是一个人神参半的,他要经过自我认识,经过一种熏陶,经过一种心境的转换才能达到人的价值。所以在日本茶道里,你想喝到茶吗?先忍着,半个小时再说。它就是要磨练我们的心性,把我们心性里一些野性的东西,在其中得到调和。
在日本,茶文化传承,是家族的传承,以家族为载体的,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如果中国的文化能够回到师徒传承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现在好像只有我们出家人讲师徒,当然京剧好像也重视师徒,但毕竟在其它领域里,师徒的传承越来越少了。像这样文化的东西,本来就是心对心,人对人,生命对生命,这一种传承要建立起来,变成实体。要按现在的环境来说,要商业化。商业化才能社会化。要扭转一些观念,现在你想社会化吗?你先商业产业化,你想让它社会化,你也只有产业化才是可行之道。商业化里也给予我们很多智慧,社会提供给我们什么硬件,什么资源,如果没有渠道,每家每户去送大家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那是不现实的,而且在社会游戏规则里找不到一种发展的机制。所以中国茶道也是一样,不是因为他是文化的东西,禅的东西就不屑于商业产业化,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越有价值的东西就越需要商业产业化。
回后记:
带着分别心去喝茶,茶中亦有分别之味,所以说至茶无味,方是茶之本味。 坐在柏林寺的游廊之间完成这篇稿件,前是赵州真际舍利塔,左是指月楼,右是茶香楼,问禅寮内空空——方丈云游去也,然读此记时方丈既现,赵州既现。
板声洎响,香积催斋,欲知尹总与明海师对话访谈录,请看下期。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请转法轮的意思是什么?
- 法俗眷属是什么意思?
- 佛有分别心吗,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有钱、漂亮?
- 红尘自度,个人修行个人了
- 如何跟没有宗教信仰的家人沟通?
- 只要有一定的旋律、韵律,都可以叫做佛教音乐?
- 在原始佛教中,是否有音乐?
- 如何修慈心禅?以什么为对象来修行?
- 凡夫有情绪是正常的,不要过分地苛责自己
- 什么是五戒?佛为在家弟子制定的行为规范
- 佛教徒可以烧纸钱给亡人吗?
- 修行人要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做?
- 佛教的师父是只属于某个弟子还是某些弟子?
- 什么是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
- 佛教的忍辱是指什么?有智慧的忍耐
- 原谅自己就是保护自己
- 可以去道观拜佛祖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