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自端严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各位法友:
本学院是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间开学的。蒙慧天长老远来策划指导,又蒙见勖法师、见品法师、见胤法师、开云法师、宏仁法师、性净法师、慧南法师、常柏法师、清如法师等各位法师的发心协助,至为感谢!
前天我们举行结业考试,一直到昨天早晨,我才把卷子全部看完。从考卷上看得出来,我们的同学的确是很用功,我的心情感觉到颇多的安慰,没有白辛苦。
但是《瑜伽师地论》我们才学习到〈声闻地〉的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学习;后面的〈菩萨地〉是很重要的,我们还未学到,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地学习下去。教务法师把各位同学申请继续修学的报名表交给我,我们的同学经过这三年辛苦的学习后,还是不怕辛苦地愿意继续学习,真可以赞之为难能可贵了。
在我们第一个三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先学习的课程是四念处。我曾经和各位说过,学习四念处是准备静坐的时候用的,希望同学们从静坐中用四念处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四念处中有奢摩他也有毘钵舍那,若是把止与观拿来对论,奢摩他是比较容易学习的;若是毘钵舍那,则我们经过多少年佛法的熏习,应该是能觉悟到,毘钵舍那是很深奥的。
我们在〈声闻地〉中学习了阿那般那念、不净观、界差别观、慈愍观、缘起观;在〈三摩呬多地〉中学习了三三昧、八解脱等,这都是属于小乘的止观法门。到了〈菩萨地〉中还有大乘佛教的止观法门。但是,小乘佛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如能有诚意发出离心,学习小乘的四念处是可以得阿罗汉的。若是学习大乘唯识的毘钵舍那,或者是从《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中学习观法,那当然是比小乘的四念处又更殊胜;大小乘都是四念处,但是大乘是更深刻的,能使令我们得到无生法忍。
可是,想要学习大乘唯识的毘钵舍那或中观的毘钵舍那,按照一般的情形,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毕业的。就算是你的智能高明,从文字上已经能够明白「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的文义,或者你已经能够通达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你静坐的时候,未必能观上来,所以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解」不容易,而「行」应该比「解」还更难。当然这其中也还有差别;如果你真能如实地从文字上觉悟了诸法实相、你确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修止观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容易相应的,人与人之间不必然相同。
本来我们学习《摄大乘论》时,就已经学习了唯识的精要之义。但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肤浅,还不能深刻地认识到「名事互为客」的深义,也就不能作如是观。此在反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举心动念,就会明白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难称誉品》云:
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无量戒众成就,无量定众、慧众、解脱众、无量解脱知见众成就。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当知是人为如佛。
(T08.288a)
当知此经的正忆念──即是毘钵舍那,威力甚大!
我希望我们能坚定意愿,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大乘唯识观完毕后,能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的毘钵舍那,此时,我们修止观,应该容易多了。如果我们肯精进勿懈怠,我相信各位是能有成就的。
我们学习了三年的四念处,每天都有静坐的课程,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学习了四念处,成绩怎么样?
但是,现在我们自己问自己:我学习了四念处的成绩如何?
我们学习文字的佛法也好,学习无文字的佛法也好,对于别人不要苛求,但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可以多一点;也就是说,我要要求自己不断地再努力;这样也就很好了。若说我三年一定要得到无生法忍,那样的要求是太过了。尤其是我刚才说,我们对于小乘佛法或者大乘佛法中的止观──四念处,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学习,而且多少有些懈怠,若要求你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道,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即使我们把〈声闻地〉学习完了,你若只是文字上读一遍,这还是不及格的。你一定要真实去思惟里边的道理,能掌握到其中的精义,这才能算你学习了一遍;而这时候也还不能说你就是毕业了。你一定是要学习又学习,又能多思惟,在文字上如实地通达,才能算是有资格开始学习止观。严格说起来,我们现在还没有开始修止观。但是,我希望我们第二个三年,能够达到这个程度。
我常好说「我们出家人」,这句话使得在家居士讥嫌我,说我把在家居士和出家人分开了,但是我现在还要这样说。出家人放弃了世间上的欲来到寺院里过这种清淡的生活,一切都是清淡的境界,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感觉欢喜的呢?我看是没有!
但是,要是你能够把经论上学习的佛法在静坐的时候能够用,经行的时候能够用,与人谈话的时候能够用,举心动念的时候都能够用,假设你能够作到这样,不说大话,只要能得到欲界定的第九住心「等持」,我认为你开始能够有一些享受了。
这时候虽然还没有轻安乐,但是,与以前动乱心的行相比较,可以说有多少好境界了。你的心情会好一点,随时心一摄念,就能够寂静住,一坐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腿也不痛,或者痛,但是不在意,心里只是明静而住。这时候心情是愉快的。若是你能进一步再得到未到地定,有了轻安乐了,你就很明显地知道自己没有白出家;虽然受了多少年的辛苦,功不唐捐。从未到地定再上去,要想得初禅就很容易了。不像我们初开始静坐时内心散乱极重,腿子也痛,痛得不容易忍受,非得起来跑跑不可;若是得了「等持」,内心就太平得多了,那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快乐。
先前你出家的时候,父母反对,哥哥不同意,姊姊也不同意,虽是执着自己的理想,依循自己的意愿去作,也得到满足了,内心还是感觉不舒适的。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里终于能够有点安慰了。
虽然是在家居士也和我们一样学习佛法,但是他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他若是学习佛法深刻一点,也是能够忍可出家,否则,就会说:「不要出家!我在家也一样可以修行嘛!」其实,怎么能一样呢?完全不一样嘛!
在我们的佛学院开始的时候,慧天老法师提议我讲一讲我的教育理念。当时我说,我们来到这个佛学院要作两件事:第一,学习佛法的正知正见。学习知道什么是佛法?我们出家人究竟是干甚么的?第二,学习调心。我们的心久远以来就是与贪瞋痴一起活动,现在,你发了出离心,不愿意再作苦恼的生死凡夫,而志愿得圣道。但是,愿得圣道,是一个空愿,怎么样满足这个愿呢?就是须要调心,用所学得的正知正见来调心。
当你的心行开始进步,就能逐渐地趣向圣道。如果你所发的是出离心,你能得初果;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果位,但是,他是圣人,不是凡夫。我们中国佛教向来宏扬大乘佛法,对于小乘佛法不是那么样地注意,然而,小乘初果虽然不那么圆满,他是圣人了,我们应该对他生恭敬心。
如果你能发出离心,又能发无上菩提心,当然是更了不起。不过,我们应当知道,如果你还没有发出离心,你说你发了无上菩提心?这是妄语!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绝对是具备出离心的。所以我们要想发无上菩提心,先要学习发出离心。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身语意行:他从大殿走到教室,又从教室走到斋堂……;他有时候这样说话,有时候那样说话……;从这些地方能看出来他有没有发出离心。你若是发了出离心,你自己也可以感觉到与未发出离心的时候,大不相同。这时候你对于戒定慧的学习,对于经律论的学习,如饥渴者想要饮食那样,对于自己所规定的功课,你都是能严格执行的。我有这样的思想:你虽然没有发无上菩提心,若能发出离心,还是了不起的!
如果你发了无上菩提心,虽然还没有得无生法忍,还是凡夫,但是,你是菩萨。能发无上菩提心是很了不起的人,这是一位大人。你若能多读经论──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弥勒菩萨那一段文中,或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大乘经论中;你去感受一下那种发无上菩提心的境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时候,你所表现出来的身口意是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发无上菩提心、发出离心不是突然间的事,要经过深入学习佛法,又能认真地思惟,经过多少次的激荡,才能够从心底真诚地发出来出离的意愿;发无上菩提心,亦复如是。
我刚才说过,我们虽然学习了三年,但是《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还没有学完,〈菩萨地〉还没有开始;我们如果发了出离心,发了无上菩提心,当然不应该就此停下来,还要继续努力才可以!
最后我想要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佛涅槃后百余年,在优婆毱多尊者的时代,也就是阿育王在位的时代。有一位天护长者他发动许多人到海上去采宝,他与这些人一起发愿,若是顺利成功,回来之后要举办一个无遮大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供养一切人。
当时有一位阿罗汉比丘尼知道这件事后,她就入定观察这件事成功没有?成功了!无遮大会举办了没有?举办了!有多少人来参加呢?阿罗汉有一万八千人,见道以上的学人则有加倍之多,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都来了。她又看一看这么多人中,谁是第一上座呢?喔!是一个凡夫比丘,他没有得圣道,只是持戒清净而已,但是他的戒腊最高。
佛是这样规定的:不管你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未得果,只要是比丘,以戒次为定,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
这位阿罗汉比丘尼在定中观,这一位凡夫比丘年纪很大了,现在还没有得成圣道,他有没有得证圣道的因缘呢?有的!
这位比丘尼一日有意地来看这一位老比丘,顶礼之后,就对老比丘说:「你应该好自端严!」说完就走了。
那位老比丘听到这话,心里想,是什么事情呢?喔!我很久没有剃须发,发也长了,胡子也长了。于是就理理头发,剃剃胡须。
这位比丘尼回到住处又入定,看看这位老比丘听懂了她的话没有。他没听懂。过了几天,这位比丘尼又来了,作礼之后,又对这位老比丘说:「好自端严!」
老比丘听到这话,心里想,上一回说我不端严,我已经理了发、剃了须;现在又说我不端严,于是又加以反省:「喔!我这衣服破烂了,颜色也不对。」于是把衣服洗一洗、染一染、补一补。
那位比丘尼回去后,又入定观察,那位老比丘依然没有听懂她的话。于是比丘尼又来了,又对这位老比丘说:「大德!好自端严!」
这老比丘火了,说:「你已经两次说我不端严,我已经理了发、剃了须、洗染衣服了,我还有什么不端严的呢?」
圣阿罗汉比丘尼对他说:「我们是佛教徒,在佛法中不是以外相庄严为庄严,不是理发剃须,穿上好衣服名为庄严;要得圣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时才是庄严;不但是身清净、语清净,还要意清净,这时候才名为庄严。我告诉你『好自端严』,是要你修圣道、断烦恼的意思。」
说完这话,这位老比丘哭了,他说:「我年纪老了,不能够努力修四念处了,我一静坐就打瞌睡,我的心没有力量,已经不能那么努力了!」
比丘尼告诉他:「情形不是这样的,你听说过有一位优婆毱多尊者吗?」
「听人说过!」
「他能善巧教导人修止观的,你到那里去跟他学习,你就能得圣道!」
「啊,是的!是的!」
这位比丘尼给了老比丘信心,于是老比丘就整理了行装,到优婆毱多的住处来。远远地有人来迎接他,为他打洗脚水。
这位老比丘说:「我没有见到优婆毱多尊者,我不洗脚。」
别人告诉他:「为你打水的就是优婆毱多尊者呀!」他很激动,非常欢喜,就把脚洗了。
这时候优婆毱多尊者下令打板到禅堂去静坐。很多很多的阿罗汉都来了,这位名字叫作阿沙罗的老比丘也到那儿静坐,但是,他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禅堂的规矩,谁在静坐的时候睡着了,维那就来警觉他一下,并且给他一盏灯,换他去巡香。这位老比丘被警醒后,就拿着灯去巡香。这时候他看到优婆毱多尊者入火光三昧,全身放光;不止于此,所有的阿罗汉在禅堂里都是放大光明。他看到这种境界,心里面受到极大的感动,生出大欢喜,这一欢喜,静坐的时候也就不再打瞌睡了。
此后,他不断地努力修习,不是很久就得阿罗汉了。得阿罗汉之后,他就向优婆毱多尊者告假回到原来的住处。
那位有神通的圣比丘尼又来看他。这一回,这位比丘尼告诉他:「你今天才是真正的庄严!」
老比丘也说:「多谢你的恩德,因为你的鼓励,我才有这样的成就。」
我们在这个小小的佛学院学习了三年,我刚才说,我们其实还没有毕业,三年毕业是将就一般人有限度的精进而方便安立的制度,实在是没有毕业这回事,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但是,懈怠是与生俱来的,要勉强自己继续努力,这是不容易的事。所以我说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由愿引导我们不间断地继续努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还不庄严,不庄严就是丑陋,要注意这件事啊!我们的身体是前一生的果报,它很难改变;但是内心的丑陋是可以改变的。在《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中讲六随念,其中「念法」的那一段文透露出来一则意外的最佳消息:只要你肯用功学习圣道,你现在就可以得成圣道,不是等到将来才得圣道。
在修止观的过程中,对于文字的佛法,我们学习起来已备感困难,要修止观岂不是更难吗?难与不难,其中的关键是「解」的部分要准备好。什么是「诸法无我」?什么是「诸法毕竟空」?你要能掌握到它的真义。另外,修学圣道的前方便,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得非常详细,你也要注意不要违犯。然后,你或者修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或者修小乘佛法的四念处,你都可以得圣道的。但是,你要常常忆念你的出离心、无上菩提心,忆念你自己还不庄严,还是丑陋的,藉以督促你自己勇猛精进,那么,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我曾经说过一个譬喻,就像匠人要作一张桌子,要先把所有的配件都准备好,最后,他把所有的配件很容易地组合起来,就是一张桌子。修行亦复如是,并不是一件难事。佛在世的时候,在家居士也有得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更何况是出家人呢!所以,不要忘了自己的出离心,不要忘了无上菩提心,不要忘了我现在还很丑陋,不要忘记勉励自己精进,你是可以成功的。
我们感谢佛菩萨三宝的慈悲光明加被,也感谢多位执事法师的协助,还应该感谢各位护法居士的护持,我们才能在这里继续地学习。要注意:佛法衰微了、正法要灭了;众生在大苦中,甚为可怜!希望我们为佛法、为众生,亦为自己努力学习,能无负于《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中真实不虚的开示!
——1999年3月4日于加州北院毕业开示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