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有分 第二集 台湾灵岩山寺创建缘起暨宗旨展望修戒
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莲老和尚
台湾灵岩山寺创建缘起暨宗旨展望修戒
灵岩山寺之创建,在台湾被誉为「奇迹」;佛法谓「诸法因缘生」,事实上,此皆是缘于老和尚威德弘愿之感召,与诸天龙八部、护法善信之拥护,故得众缘具足,而成就此一苦海内的大慈航––度往西方、黑暗中的大明灯––开正知见、又是治病的大医院––疗三毒根、造佛的大功场––学佛成佛。
一、缘起
佛陀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生于世,乃为教化安立无量众生,使令究竟了脱生死大苦,永得涅槃寂静之乐。然时值末世,正法式微,法弱而魔强,于此僧伽命脉企得延续、众生慧命急应长养之时,实须大愿、大行、大慈、大悲者,始能挽救狂澜。国家富强、社会安宁、人心净化,亦端赖佛法常兴也。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上妙下莲老和尚为古本大智度论重新排版,改新式标点事宜,由香港首次来台,期间观察宝岛山势雄壮、气势灵秀、人心忠厚、民情朴实;各大专院校设有佛学社团,青年学子学佛风气很盛,乃颇有「佛法在台湾」之感。迄今印证信佛人士激增犹如春笋,诚不思议也。
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再度来台时,眼见大陆来台之老法师们一位位相续往生后,其讲席法座随即后继乏人,正法传承乃一蹶不振;一则因出家风气尚未打开,故使僧伽命脉难能延续;再则缺乏健全古丛林制度之大道场以栽培僧才,致令僧众无处参学,解行不专。对此,殊感心忧而可惜!
所谓「人能弘道」,僧伽本就担负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之重责;当此之时,欲令三宝住世、教运兴隆,全赖培育戒德庄严、解行俱佳之僧伽干部人才,方能复兴佛教,延续正法命脉,乃至弘扬佛法于五大洲。因此,老和尚乃一改其「闭生死关」之初衷,立愿创建十方大丛林,度化善良世人为僧,以转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当然,度众难,度他难免损己,然化导之功亦不可思也。
经云:「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经数年之奔波勘察,于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老和尚于诸护法信众之大力发心下,陆续于南投县埔里镇现址,购地十甲余,创建台湾灵岩山寺。此处地理,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质澄净、风景秀丽、人事纯朴,实为一佛教自修度人之圣地也!
二、宗旨
老和尚创建道场的主要宗旨在:
一、建十方丛林,供万众熏修。
二、育僧伽干部,续正法慧命。
三、兴灵岩道场,弘净土宗风。
四、设慈善事业,利苦难有情。
五、度全民念佛,宝岛成佛国。
六、化娑婆世界,为人间净土。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度生念切的老和尚,为使十方信众皆得同修西方净业,获究竟解脱;为延续僧伽命脉,以住持三宝;为弘扬大陆灵岩道风,以传承净宗法脉;为振兴如来正法,使佛日永辉、*轮常转;故投注无数心血,辛勤创建了现在的台湾灵岩道场,供养十方众生修行。祈众生有善根福报,亲近如来依法修行,来日弘扬佛法,同化世间为净土。祈大地凡情俗子早种佛果菩提。
开山十周年以来,初具规模。先后已完成念佛堂、华严殿、阅藏楼、藏经阁、客堂、五观堂、东西厢寮房及立体停车场等各项硬体设施;宏伟的大雄宝殿、大讲堂亦已落成启用。唯有弥陀大殿、地藏殿、安老教幼院等后期山地工程,将按计画逐步施工。为能早达老和尚广度众生之大愿,各项工程建设,正日以继夜加速进行中。惟愿三宝加持、龙天拥护,早日圆满成就。
本寺僧团已有三百余名住众,追随老和尚的一片悲心弘愿,日日为「自利利他」而忙碌。十年以来灵岩道场可谓度生无限:长年每月举办之佛七,提供信众念佛共修之机会,参加踊跃,得益良多。一年两次的传戒法会,亦度化无数戒子持戒念佛;使信众因念佛之功,得以持戒清净;又因净戒功德,念佛决定往生。而每年两次的万人朝山大法会,更使全山遍满老少善男善女,广结西方净缘,何止百万?全省各地竞相礼请老和尚主持的千人、万人、数万人护国息灾念佛大会,亦以进一步达成全民念佛为目的。此皆是老和尚化台岛乃至五大洲为净土之弘愿下,具体大行之一部分而已,未来法缘辗转无限。
因之,这一遵循印光祖师持戒念佛、念佛持戒之道风的十方道场,依着严谨而规律的丛林制度,在六大宗旨之引导下:僧伽干部得以培育,僧俗弟子得以共修,正法得以弘扬,众生得以化度;于今,早已成为十方社会人士归向之处,又是安心立命、长养法身之宝莲台了。
三、展望
近年来,住众人数急遽成长、信众不断增加的灵岩道场,早已不敷使用。为达成老和尚度化二百万僧众,乃至弘化五大洲的大愿,目前正积极于台岛觅地,扩建大丛林,希与大陆名山道场看齐。而民国八十年老和尚美洲之行,更感华侨弟子至诚献地,纷纷请求老和尚创建道场。因缘使然,深具远见的老和尚,乃立下以度化华侨第二代子弟来度化全美之弘愿。此一盛举,已使弘化五大洲之悲愿,跨出世界性的一大步,请拭目以待。
为了佛教之发展、佛法命脉之传承,老和尚可谓为道忘躯、不遗余力矣!展望远景––五大洲遍布一座座海会云集的大丛林、一处处庄严壮丽的大道场、一幢幢佛声无间的大梵剎––念佛堂,不禁令人满怀喜悦,悠然神往,发出大行,愿尽全份心力来参与。
惟兹事体大,实非一人一地之事,更非一人一力所能成就;期望三宝众弟子责无旁贷,至诚拥护,庄严道场,有财施财、有力出力,乃至随喜赞叹,俾使灵岩十方大丛林早日实现,令道场兴隆、佛法久住、彼岸同登。如是功德方堪敬慰老和尚化度众生之一番苦心孤诣,方得感十方诸佛欢喜含笑,加被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敬祈十方大德仁人君子同发心,修好因感无量快乐之果报也。
中华民国八十五年(西元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周年日重撰
- 上一篇: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下一篇:往生有分 第二集 上妙下莲长老简介
-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阿弥陀佛往昔有什么因缘?
- 念佛怎么用功好?身口意与佛法相应
- 别问佛法灵不灵,要问自己有没有诚心修到位?
- 佛弟子是否要名利呢?
- 凡事有因就会有果!
- 每逢节庆更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 念佛其实就是消业障
- 善用其心,不可有一念之差而自害
- 佛门对钱财有怎样的看法呢?
- 应留钱给儿女吗?如何留?为什么会生个讨债鬼?
- 念佛时如何克服昏沉散乱?
- 这样修行一年就能超过别人十年功德
- 有钱不做好事 菩萨能让你发财吗?
- 破戒人临终时想念佛却念不出
- 学佛愈是遭遇不顺 其道心愈是坚固
- 动物一吃到肚子里,冤魂就跟到肚子里
- “认错”是最珍贵的宝物
-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功德那么大呢?
- 怎么才叫会讲话?
- 念佛,一定要拜佛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