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禅七
打禅七
步入寺庙生活有太多第一次,什么都很新鲜。第一次上早晚课、第一次到斋堂吃斋、第一次看放焰口、第一次拜万佛忏、等等不一而足。这次又有幸第一次跟着师父到四祖寺打禅七。
远远就看见寺院座落在山凹里面,好象宠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一样。一到四祖寺映入眼帘的是雕梁画栋的建筑,和一支独秀的祥云柏。第一感觉就是好漂亮的寺庙,真是人间仙境。后山的红叶比香山红叶多了一份的自然,没有人来人往的噪杂,地上是一层厚厚的原始落叶。可惜我们是坐车进庙门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匆匆忙忙就投入到打禅七的准备工作中去了。
我们几个从北京来的居士被分配在东西两边的客房,这里的客房硬件条件可以上星级,不过使用起来并不舒服,很多设备不能用或坏掉。尤其是刚从北方来的我不习惯南方的阴冷,的确凉的被罩和床单更让我打了一个寒颤。好在进入庙门的时候就早有思想准备,我是来修行的不是来享受的,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不要向外在环境索求,一切要向自己内心去寻找。寒颤过后很快就适应了将在这里过十几天的环境。
整理好了自己,我加入了整理禅堂装放包腿布及垫子的工作,一百多个包腿布和垫子让我们几个居士整整忙了一个下午。本想可以去上晚殿的,可是又分到一份打扫房间的工作,忙到晚饭时间也没有完成,晚饭后接着打扫。在打扫的过程中感觉到这里有一点不对劲的气氛,因为有人居然说又不是你住的地方打扫那么干净干什么?我没有理睬,只是感觉认真打扫的过程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何必要在乎是谁住呢,谁住也希望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七点举行了起七仪式,师父讲了起七法语:“赵州参罢到双峰,炉鞴宏开接古风。個中消息如何说,且听崇楼夜半钟。四祖道场重兴以来,首次禅七法会,今天正式开始。常住以及远近护法居士,成就大众,修行办道,专究己躬大事。诚望在堂僧俗二众,在此两个七中,放下身心,专心办道。一定要在生死份上有个消息,要在己躬大事上,上一个台阶。虽然如是,即今起七至又作么生道呢?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歇狂心。起!”一直到这时也只是从气氛中感觉到打禅七是一件很艰苦和神圣的事情,但是在思想上一点也没有体会到师父说的炉鞴啊、逼拶啊及书上所说的残酷的禅门锻炼方法的含义,更无法把打禅七和了生死扯到一起来,心想坐香和了生脱死会有什么关系呢?
抱着轻心的态度跑了第一支香,挨了第一下香板,也坐了第一支香,还喝了第一次茶,很舒服,没感觉辛苦,倒有一种很享受的感觉。不过好象师父的心情很坏,因为外护七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内护七更是乱七八糟,连如何倒茶就让师父教了好几次。这对于第一次参加禅七的我来说倒是看不出来,只听师父一直在说第一次举行禅七法会就是很费劲,这个道场有一百多年没有举行禅七法会了,一切的规矩都要从头来。道风的建设更要花费一番大功夫,我们打禅七了生死,魔头当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的魔子魔孙少掉,一定会捣乱破坏。但护法龙天也是有的,不管怎么困难我们一定要开好这次法会。接着师父给我们讲了禅七来的第一次开示,主要还是说我无法理解的了生死,我实在不明白生死和跑香坐香喝茶吃点心有什么关系。倒是师父介绍以前的四祖道场情景很吸引我,方圆八华里的辖区,八百多间房子的规模,常住一千多人的气势,求教人数月逾千计的权威。尤其是四祖的念佛禅和农禅并重的理念,结束了达摩以来游化乞食的传统戒行方式。开创了我国佛教禅宗定居传法的先河。耕田播饭、以疗饥疮、只管坐不要看经也不要说话以及念佛的方式和净土宗念佛的方式的差别等等理念和做法让我耳目一新。难怪黄梅的人民自豪地说四祖开创了东山法门,五祖落实了东山法门而六祖光大了东山法门。
禅七的第二天我有点认识到什么是打禅七了,一天到晚不停地坐,不许说话、不许打磕睡、不许打妄想,我都能做到。因为我的全部精力用来对付腿疼了。原来一坐可以坐将近两个小时的我,现在坐一个小时左右腿就疼得受不了,每一分每一秒腿是在抽筋中度过的。好强的我也偷偷地把腿松开点,然后再松点一直到散开。可是一点也没有作用,还是在不断抽筋,痛得在大冷的天一身一身的出汗。第三天师父告诉我们要忍住不要动,要把腿盘好包紧,咬紧牙关忍过三四天就好了。我按照师父的话做了,汗不再是把内衣弄湿而是直接滴落在包腿布上,疼的没有力气对付疼了,也就放弃了去对抗疼。奇迹出现了,腿也不再感到那么疼了,可是走起路来脚发软,真的好辛苦。每天盼望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的晚上第二支香不用盘腿,而是听师父给我们讲开示。再看看身边的道友和我也差不了多少,也是腿一拐一拐的。由于禅七期间要止语,所以也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心里有些明白了一点打禅七作用——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才进一步明白当代大德虚云老和尚就是在打禅七的时候开悟的,并且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就是经过七天的冥坐(类似打禅七)观睹明星而证正等正觉的。总算是知道了禅七的一点皮毛,不但要让自己的身体在禅七中死去再生,而且要让自己的心在打禅七的过程中死去而再生。有点体会到了为什么要用炉鞴、逼拶等残酷的语言,来表达这种对付自己的身心的方法。明白一点为什么打禅七能了生脱死,那就是当你在放弃了生之后的生哪里还会有死呢?
师父给我们讲开示内容是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四祖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文字资料极少,这个《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还是摘自《楞伽师资记》。师父给我们详细讲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和它命运的辗转反侧。可惜我们现代的人自以为聪明根本不知道珍惜,不去好好利用。整天在人我是非、名相分别、名闻利养上打滚,在生死的苦海里偷闲作乐,在死和苦摆在面前的时候还要去怨天尤人,不想想这些死和苦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祖师已明确告诉我们了生脱死的方法,我们不去应用,还要怪自然条件不好,怪自己的命运不济等等等等,求这、求那,就是不向自己内心去寻求。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守一不移,守一不移也是多位祖师大德提倡的修行法门。四祖说:“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住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若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从字面来看是要我们制心一处,久久就能得定。具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上,比如念阿弥陀佛,比如参“念佛是谁”等等话头。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高度地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古语叫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认为我们这里应该是制心一处不办任何事这件事。久久心就会安定下来,从而得定。就象有的人一边走一边看书,走着走着就撞上电线杆或墙上,他就是进入了定中。他全身心的精力放在看书上去了,走路是走而无走,自己不知道是谁在走,要走到哪里去,最后撞上电线杆或墙上。守一不移就是一个得定的最好方法,当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也就是心开始散乱,妄想来的时候,只要自己一发现马上把心收回,进入守一不移的状态。这样天长日久地训练自己,久久就能控制自己,使自己得定,从而延伸到动中也是安静的,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联系到现实生活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扎扎实实持久地深入,不要三心二意。吃饭就认认真真地吃饭,不要看到桌面上的还想着锅里的,挑三拣四;睡觉就认认真真地睡觉,不要还想着今天怎么样明天还要做什么,千思万想;看书就认认真真地看书,不要边走边看,要不然不是撞墙就是没有体会到书中的韵味,如此等等不能胜举。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再一个给我比较深的印象是只管坐。四祖说:“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这里的意境好象很难,因为这时候连一也不守了,让人无所执持,好象发呆一样。但我想这正是无为的表现方法,《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去追逐任何事物,用智慧处理好当下问题;不固执任何一法,只管用善心做当下的事情。不要去关心事情的结果,只要把自己眼前的工作做好。只要每一个人把自己的眼前工作做好了,结果不会是坏的。这正是超凡入圣的一个途径。
十四天的禅七很快过去,还没来得及调整好腿疼的毛病,更来不及让自己的心死而复生,就听到师父的解七法语了,“两周禅七,大有利益,道风重建,规矩重立。钟鸣板响,四众云集,日日提撕,心心守一。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安详自在,绵绵密密。禅七圆满,仍须著力,二六时中,守一不移。虽然如是,即今解七一句应如何举扬?梦里千般事,醒来一笑空。稳骑牛背上,垂手向春风!解!”真是很惭愧没有很好做到师父的期望,但也不能把惭愧背在肩上,要不然又多了一个违背师父的期望。赶紧背起行囊直扑汽车,把千般事,把将要来到的春风笑一笑。
- 明一法师:佛教把众生的心归纳为五种可观察
- 明一法师:为什么会烦恼?如何减少攀缘心?
- 明一法师:想学习佛法,怎样可以更好地入门?
- 明一法师:禅宗讲的开悟,最终是达到什么境界?
- 明一法师:如何积极的去面对和接受一切?
-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的“不可说”
- 明一法师:放下包袱,以无所求心一门禅修
- 明一法师:贪嗔痴三毒中贪毒最盛 请生活得简单一点
- 明一法师:日日放下,当下放下
- 明一法师:放下借口精进修行 十地顿超无难事
- 明一法师:开启学佛之门 为什么学佛要随缘皈依
- 明一法师:经常要行持的修行方法 皈依三宝
- 明一法师:如何在日常修行中培养信心
- 明一法师:信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 明一法师:《禅宗思想史》,说禅宗的思想是老庄思想的大众化
- 明一法师:只要你站起来,就和别人一样高了
- 明一法师:《楞严经》揭示世界和轮回的由来
- 明一法师:消费与惜福
- 明一法师:“忙”能帮助修入道
- 明一法师:日日是好日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