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烦恼成菩提,馨溢的智慧清泉--黄梅四祖寺第六届禅文化夏令营与
——2009年8月13日在黄梅四祖寺第六届禅文化夏令营与营员互动问答
奘师:
尊敬的师父,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老师、各位营员:
我不知道大家还没来得及看吧,是不是还没时间看?没有是吧。我本来想偷懒,给我一刻钟让我眯一下。因为这个习惯不好。师父在下边听着,但是这个习惯怎么改也改不掉。在柏林寺那时候刚出家,我就想把这个毛病改掉,中午不再睡觉。但是怎么也不行。中午不睡,我下午和晚上就彻底没有精力,并且晚上我就不睡。并且那种不睡,是完全没精力的不睡。但中午如果能哪怕睡着五分钟,一个下午和晚上我就像夜猫子一样,越来越有精神。所以刚才下了飞机,头一直痛,有点没精力。所以,万一我在这儿胡说八道,你们也不用担心。说胡话,就说我没睡好。说对了,那是师父教育出来的。师父在后边坐着啊。
这次夏令营是什么?《坛经》。我刚好,这个月26日在上海讲座《楞严经》,大概要七到十天,每天两三个小时吧,在上海讲座。《坛经》呢,04年也讲过。我记得师父96年去新加坡居士林讲《坛经》的时候,那个整理我好像参与了一点,不多。对坛经呢,很有体会也很有体验。尽管这种体会和体验可能是很个人性的,也不具备推广性。但是呢,作为一个年青知识分子,或者说年青人,比较热爱禅,热爱禅宗,热爱禅文化,那从《坛经》入手,可能从理论根据上更容易契机,更容易和我们心灵的节奏合拍。从哪里合拍呢?各位经过了几天,有没有触发我们心里的疑问?我们倡导禅文化,倡导文化的禅,倡导生活中的禅,倡导在禅中去生活。但是,它如何去跟我们的心灵去共振、去合拍?那《坛经》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或者说开了一扇窗。这个窗就是打开我们自己的心灵的智慧的窗口的非常有效的、有效的方法。
我想,下午这个时间也不是太多,但是我仍然希望各位一边跟着我,一边呢,你有任何的问题,你就记下来,随时送上来给我,可不可以?就关于《坛经》的,你别去问人生问题,问你失恋的问题,问你考学的问题考研究生的问题。就《坛经》的问题。你有任何的问题,那我们互动式的。你随时有条子,你给我拿上来,好不好?这样一种方式。谁有,你就去收来,拿来,我们这样一种互动的方式来学习。
营员:
请教法师一个问题,在《坛经》里面有个著名的公案,就是风动幡动、心动的公案。当六祖大师看到两位僧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他说是仁者心动的时候呢,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心,在禅宗里边分为真心和妄心。那么,六祖惠能,他说仁者心动的心,是指真心还是妄心呢?如果是真心的话,那么对于这两位僧人而言,他不会看到风动和幡动。如果是指妄心而言,那么对六祖惠能来说,应该是觉得还没有直指到问题的实质。那么,这个心究竟是真心还是妄心,还是被妄心覆盖的真心,还是由真心生出来的一种妄心呢?还纯属是一种心的一种幻化呢?这个心究竟是什么?请法师开示。
奘师:
按你的理解,觉得这个真心好像就不动了,是吧?那我再反问你,释迦牟尼在讲经说法,他是用真心讲还是用妄心讲?他用的是真心讲还是妄心讲?用的什么心?
营员:本心。
奘师:
本心是吧?那本心是真还是妄呢?
营员:刚才没听清楚。
奘师:
我说, 那释迦牟尼讲的时候,他用的是真心还是妄心?
营员:真心。
奘师:那真心就是有动了?
营员:真心在动的。
奘师:
真心在动。那你说,你上来就问,风动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个心动,你说是用真心动还是妄心动?
营员:
我不是很理解。我也在自己问自己。因为这个心呢,我知道,像我们凡人的心呢,它不是本心,也很难说是真心。它是由本心所生发出来的各种幻像,这是我们凡夫俗子这种心。我想问,佛的心,我们的真心在什么地方?
奘师:
你的真心就在你的思虑处。你看,佛没有这些烦恼,六祖也没这些烦恼。但是你去老关注风动还是幡动,所以你说你的真心也好,妄心也好,还是你的本心也好,是不是都在你透过看、听、读、思索中,你的真心或者妄心显现出来的?是这个道理吗?是还是不是?不是。为什么不是?对呀,你摇头嘛。摇得那么厉害,那么坚决。
营员:
他在思考的时候,或者思索的时候,他心本来就不清净。他是用思维意识来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真心去照见的东西,根本就不能用思考思维去发现去研究这些东西。
奘师:
那你举个例子,照见是怎么用的?同样是风吹幡动。这个照见的心是怎么界定这些事的?
营员:它动的话,即使知道它在动,但是我心里没有这一念了。我就不会去分别它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在动。
奘师:
那既然你心都不动了,那所有的全世界的气象工作者全是无用功了?莫拉克台风来了,竟然不知道几级,地震来了,不知道几级,那又如何预防呢?是不是?你的摇头摇得那么坚决。
营员:这我就不好说了。
奘师:
还没有深入的想。所以,真心妄心也好,清净心污染心也好,被遮蔽了也好,还是去除遮蔽了也好。都是一个什么,一个人的认知模式的不同阶段而已。本身这件事情,有没有什么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有没有?没有。但是因为我们认知模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件事的界定,有了不同。是这个道理吧?那如果从风动、幡动来讲,我们很难去界定它。你容易上升到哲学或者禅的终极的认知。
那我拿这个来讲,作一个现场的比例,大家容易认认识。我们现在看到是什么,花。牛看到是什么,草。是吧?假如我现在是一只白兔呢,是萝卜。明明是草和花,怎么成萝卜呢?鱼呢,看到它是什么?缘木求鱼,说不定。那真正鱼要是把它当食物了,鱼要上岸是吧?那鱼没有水了,就死了。是它的坟墓地,也许。就是那个鱼要触花而死的墓地。同样一朵花,人,作为是花,对吧?那放在手里是花,放在嘴里呢,是什么?它要是有毒的呢,就是毒药。所以,认知模式改变了,同一个东西。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的法,本来就那个样子。那个样子什么样子?就是它本来那个的样子。明白这句话吗?它本来是什么样子,就是它本来样子。能明白吗?你再去体会:一切法,从本以来,常自寂灭相。无生无灭。一切法,就包括了一切存在的现象与本质。它就是本来的样子。本来什么样子?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那个状态。从现象到本体都如是。
那你说,看到风吹幡动了,说风动对还是幡动对还是心动对?啊?(都对。)都对,这是彻底的混淆阶级是非论。没有阶级没有是非了,连基本的判断标准也没了。你说都不对,那么你拿出一个更对的。你拿出一个更对的,那么原有的认为风动的,认为你的心的认知标准有问题。说幡动的,认为你有问题,说心动的,还认为你有问题。你的心的标准又怎么去安立呢?能明白吗?这个小伙子?刚才你问的,引发。
营员:
因为《坛经》里面六祖还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那么这个心和“仁者心动”的心,我感觉,应该是一回事的。那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心就是指人的本心的,就是明心见性那个心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仁者心动”的心就是真心。由此而推出,如果这是真心的话,那两位僧人他的真心,其实也是一种妄心。
奘师:
这个如果从用功夫来讲,倒是可以牵强的比例。“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此心,就是成佛的什么,从哲学的术语叫什么?本体。哲学上的本体。我们成佛是拿什么去成佛呢?拿这颗人人本有的,鲜活的灵动的,真如本性的心去成佛。但是,“仁者心动”的这个心,是这个本体这个心呢?还是本体这心的用呢?能明白吗?(感觉到。)所以,听我讲座不好玩,你睡不成懒觉,是吧。老是逼着你去考虑考虑,逼着你去想。也可以说,一个是它的体,一个是它的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也就符合佛教最核心的教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个成佛的可能性,就是这颗心。但这颗心,你怎么去用呢?风动是妄用,幡动是分别,仁者心动还是个幻用,不是本来的样子。那既然不用幻用、不用妄用、不用分别,怎么用呢?离开了这些东西,还哪里去找这颗心的用处呢?去哪里找呢?刚才你说“照见的”。那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用还是不用?照见是个动词还是名词?是静态还是动态?是静态还是动态?既是静态又是动态。这就是,既是体也是用。是这个道理吧?过了一个关,就好一点。
所以《六祖坛经》,它里边这些机锋呀,问答呀,以及六祖得道的因缘,传法的过程,乃至他传下来后人的这些三十六对,都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也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一个在印度佛教文化的刺激下,产生的一朵奇葩。一朵真正的,不是空谷幽兰,而是散之于江湖,处之于高堂,哪里都实用的。我们看有多少人是因为六祖的思想而开启了他的艺术创造的那扇门呢,那扇窗呢?大家能举出例子来吗?谁是因为禅宗或者六祖的传承而开启了他的艺术创造的这扇大门呢?能举出几个例子吗?绘画的、诗歌的、建筑的、雕塑的、乃至园林的、景观的,诗可能最多的,是吧?马上每人想一首诗出来,关于跟禅有关的,迅速读出来。换一个人吧,老是你读呀。
营员:不知道是不是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奘师:
谁来帮他补充,补充后面的?不过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王维写的吧?(是王维。)那六祖出世了吗?六祖是公元638年出生,713年去世的。那王维算是初唐的人物,是吧?所以,他还是有点不搭界。王维写的时候,六祖还没有,时间上跨不上。这边,你们女同学,喜欢诗的。713年之后的诗,或者公元650年之后的。
营员: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回头却把桃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奘师:
嗯,这个是纯粹出家人的。最好是我们能够社会人士认可的。这是纯粹出家人,比丘尼写的诗,悟道诗。我们学佛了,学禅了把它当成宝贝,社会人士并不大接纳。真正是主流社会,把它奉之为顶尖级的,那样的,但是同时在我们禅者、禅人或者禅学爱好者看来,只是小儿科那样的,那才叫高水平。也就是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小学生的东西,但在主流文化看,认知它,把它当成一个非常高端的,那样的诗,才有代表性。否则,我们就容易自说自话。站在佛教我们自身的角度上,老觉得这个好。但是人家说,一不符合实证论;二不符合逻辑论;三不符合验证论;四不符合归纳论。它什么都不符合,最好是符合社会上的认知标准的。
营员:“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奘师:这是谁写的?
营员: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首诗跟禅宗肯定是有关系的。
奘师:
这首诗等到晚上座谈的时候,你们问老和尚,老和尚最有资格来谈这首诗了。但这首诗你说它有多普及吧。不知道你们在北京坐出租车吗?或者收听交通广播台吗?出租车上的交通广播几乎每天就这首诗,前两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会当成广告用语。交通台每天播每天播。然后说完这两句了,就卖东西了。音乐也配得好听。你可想而知,这首禅诗对于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卖方便面、卖蚊香都用这首诗了。你看它的普及,这才算是禅真正提升了生活,而又不苟同于生活的那个层面。
营员:
我这有一首:“黄鹂鸣树巅,清风响流泉。人在夕阳里,梦即天涯边。”
奘师:谁做的?最好说出作者是谁。
营员:以前的一个朋友。
奘师:
你看多好。我跟你们《正觉》杂志这期募缘了一首小诗来。可以等一下跟那个营员要了。这一期的《正觉》多了一首我们营员自己的作品。
我想,这样的方式你们能接受吧?有问题,就来随便问吧。我们聊天式的,可能更容易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说让我在这儿讲呢,滔滔不绝的。有时候,效果不是太好。我上个月25号在复旦大学,一下连讲了五个半小时,连我自己都要有点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了,口若悬河一样,最后我都要晕倒了。
营员:
您好,法师!不知您有没有看过《了凡四训》?里边云谷禅师说的那句话,我在《坛经》找不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是不是《坛经》有很多版本?这句话我一直没找到。我以为我看漏了。我叫一些朋友甚至一些师父去找,他们也没找到。我想可能是不是不出自《坛经》?
奘师:《坛经》里没有这句话。
营员:那云谷禅师是以六祖的哪一部著作说这句话?
奘师:
六祖唯一的著作就是《六祖坛经》。
营员:那禅师依据什么才说,六祖曾经说过这句话?
奘师:
他依据自己对禅、对六祖禅法心髓的高度体验和把握,用自己的话,用当时他身边这位了凡先生能听懂的话说出来。
营员:这样子,谢谢法师。
奘师:就像你,你是读什么专业?
营员:很抱歉。我没有读过大学。
奘师:那你做什么职业的吗?
营员:我是做销售行业。
奘师:你做销售,有没有老师嘛?那你的老师教给你的,最后你一字不落的去贩卖你的老师呢,还是把你老师教给你的,你自己去融会贯通再说出来,哪个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
营员:但我觉得我说的都是老师说,或者前边比较好的。只是经过我的组织。其实,也是他们说的,我说的都是他们说的。
奘师:所以你看,你都知道怎么用,是吧?
营员:对,感谢师父。
奘师:
这八个问题,任我选。一、如何保持并增进菩提心。二、禅宗历代祖师,按教相来看,达到几地菩萨;三、初地菩萨,是否可算了生死?四、开悟的标准是什么?五阴分别境的境界是什么?是否是依次尽、色阴尽,可否算开悟?五、延寿禅师开悟的十条标准是否可作为检验标准?六、莲池大师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这里所说的悟是什么阶段?七、是否有极微色法及心法?八、念头之间是否有空隙?请您随意选择开示。阿弥陀佛。
好像这里边没有一个跟《坛经》有关的,是吧?那阿弥陀佛,我选择一个也不回答,行吗?延寿禅师开悟的十条标准是否可作为检验标准?第五个。当然可以了。他已经在《宗镜录》里说了嘛,他可以拿这十条作为勘验学人是否开悟的标准。这个莲池大师说,“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这个一定说莲池大师跟哪个老兄说的。不是跟我们所有人说的,一定是跟他,就那一个人说了这个话,绝对有道理。也许莲池大师跟他说的那个老兄就是他口头禅很厉害,以为自己悟了。但是习性没改,毛病没改,然后甚至口出狂言,认为心净则佛土净。不需要再去建立西方的极乐净土了。那这样的老兄,如果他是在我面前,我也敢说:老兄你没悟。但是如果推开来,放之四海对一切修禅的人,念佛的人说这句话,不对头。可以打大大的折扣。这句话不能推广开说。只能说要找出,你们现在不是网上,人肉搜索是吧?要人肉搜索,搜索搜索莲池大师笔记里边,到底这个老兄是谁?针对那个人的问题所说的,绝对是真理、实相,也是教化的必要手段。但是如果说“不愿往生就不悟”,这个话就有问题。
是否有极微色法及心法?那你说呢?有没有极微的色法?色法就是指物质世界的,看的见摸的着的嘛。极微,就是很小很小很小的。那咱们学物理化学的,分子电子质子,再分什么,夸克。夸克再分呢?夸克咱看得到吗?我不知道你们做没做过化学试验,学那个布朗运动,是吧?在那个高微显微镜下看那个水分子里边那个布朗运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也就是极微是有的。心法,我在说话,嘴巴是个工具。那你说,我心想说了,才说出来的。我心决定要说什么,我才说出来。那你说,心法是有还是没有?所以是有。但是无论是极微色法、心法还是极粗的色法,都遵从什么法则?什么法则?快速的存留一段就消失,无常法则;不能够独立作主,做不了自己的主宰,无我法则。随时被外在条件所制约,随时要跟内外的条件去互动,缘起法则。所以无常的、无我的、缘起的、生灭的,因此,也就是空的。所以,无论是心法还是极微的色法,都是空的。34:06
念头之间是否有空隙?不知道。要体验才知道。想是想不出来的。我自己的体验,有时讲课坐在这儿,只好不好意思问下边,刚才我讲到哪儿,你帮我讲起来,我才能接上那个话头,中间那一段是空的,脑子确确实实真的是空的,念头之间是空的。但是,息气还有。经常性的,不是偶尔性的。看那个明基师,估计他打坐多,体验会更多。念头之间是否有空的?体验一下。
开悟的标准是什么?开悟难道还有一个标准吗?水开了就开了,鸡蛋搁进去就熟了,手搁进去就是一级烫伤了。50℃的水你怎么搁觉得有点烫,但是没事儿。所以,悟了就是悟,没悟就没悟。至于说,有没有一个标准,所有的标准都是人为的。也就是,既然是人为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一个执著于一切都实实在在的、恒有常有不变有的这样一个人,他一旦明白无常,对他而言就是开悟,是吧?所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你说没标准,他又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标准。这标准又非常具体。但是,把这样一个只适应于不同的人根性的标准,去恒久的扩大去放,都容易出一定的问题。就象我们现在很多的学佛人,一看,我们现代的僧人,都是一句话:“现在哪有高僧大德,我看他们都是处级和尚、部级和尚,或者村级和尚。”我就戏谑的称自己为副村级的和尚。因为住在那个庙里比这儿还小,还山沟,还在山上,所以是副村级的。那么为什么古代就有高僧大德?现在就没有高僧大德了呢?他标准有问题。拿一个那样的标准,我们不能说是过时的,但至少是标准也应该适当的与时俱进一下,是吧?不能再拿民国年间的、清初的、元初的、宋明的,拿那些标准再来要求我们今天。农禅并重,我们哪有地啊?我想种地,政府给我们免费划拨土地吗?寸土寸金的土地,还让你种地啊?赶紧开个流通处卖点钱吧。那你说,商业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佛法到底怎么办?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参与网上的一个公开的表决和投票,网易的,7天点击9.2万人。就海城大悲寺和少林寺的两个方丈的吃穿住用的标准来作了一个衡量,是吧?后来,还有人搞了一个漫画,后边一个大大的“商”字,下边一个和尚,穿的特富态在那儿静坐,他啥也没说,那个网上的漫画。“商”,一看就是少林寺的方丈,搞得特别特别形象。然后,另外一幅,就象明基师穿的,破补丁衣服,灰的,大鼻子。那就是,大悲寺的那个方丈。布也是灰的,也都是蓬头垢面的,那样子。那么,讨论的问题是: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僧人是与时俱进的,关注社会还是躲进深山,自成一体,做个世外高人?结果大家猜,我现在问你们,你们选择哪个?入世的还是躲开?(入世。)说入世的请举手。好,谢谢。说要应该躲起来,请举手。好。中间的,刚才哪边都没有的,请举手。那些网上的回答很神奇,很神奇。97﹪的人认为和尚就应该躲在深山,不关心世事,一心修行。所以,基本上一片倒的倒向了大悲寺,支持他们,捍卫他们。几乎就不到3﹪的,2.4﹪的人认为少林寺这样,与时俱进是对的,剩下还有一些弃权的,保持中立的。还有说,抱着试试看,走走看,不能说现在就过早的界定谁对谁错。那也就是说,什么,我们现在在今天这个时代,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来谈禅,到底禅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摆明了,把我们这些出家的修道的人,完全剃了光头,换身衣服,一个火箭送到喜马拉雅山上去,就认为这个世界就会更好一些吗?会吗?要知道,真正要出家修道的人,应该都是社会的良民,或者说,是什么?不会给社会带来麻烦的人才来修行,对吧?把这些人,本来是清静的力量送到山顶上去,谁来净化这个世间呀?谁来净化这个世间?那接下来,问题来了。既然佛教应该入世,佛教是一个僧人为主体的佛教,那僧人是否应该入世?应该,对吧?那应该了,那僧人有那么只星半个的,出点问题,倒驾慈航了,还俗了,结婚了,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正常还是不正常?很正常,对吧?但是我们把一万个和尚里一个还俗的拿出来,一定上纲上线,上到不共戴天的层面上,这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非常不理性。非常非常的不理性。
那么禅,实际上六祖没有说具体的问题,没有说具体的方法。但是把具体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告诉我们了,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的思路告诉我们了。你看《六祖坛经》里边随处可见的这些个方法论上的很多。心平何劳持戒,什么,行直哪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四句话。你说,心平何劳持戒。先扪心自问,我心平了吗?是吧?我觉得我们的心不可能平。为什么?打开电视,尤其打开网络打开报纸。这三个东西,传媒的。你心要平了,是不可能的,是吧?看到那个台湾地震,那个大楼倒下了。几十号人,百十号人被泥石流淹没了,灾民都给马英九下跪的时候,你不落泪你不表态,认为你无情无义。你还学佛呢,慈悲在哪儿呢?所以很多这样的东西。因此,我是想,我们学习禅宗,一定要学它最精华这些东西,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为问题永远会层出不穷的。摁下葫芦起了瓢。就像在水中,我们去玩水,有球,有篮球有排球有汽球有乒乓球,有切成一半的球也有整体的球,也有绑在一起的。我们以为摁下这个去了,那个又起来了。我们的心,外在的世界永远都是如此。所以,心平何劳持戒。先问自己心平了吗?心不平,那所有的戒必须去持。所以,很多学狂禅的认为,六祖都说了,心平何劳持戒,行直哪用参禅。抽烟喝酒也是禅。我就挺纳闷的,这明明佛是觉者,喝酒它能是禅吗?喝醉了那……,我昨天看新闻,看报纸,光今年上半年酒后驾驶比去年同期比例超出7.6﹪,光北京市就多少人?好象多少个交通事故。1.8万件酒后驾车的交通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说,理性的圆满的,把它放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来看待这些东西。那六祖的这些话,经得起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年龄的考验,老人青年人少年人都能用。经得起僧俗的考验,出家人用,灵,在家人用也照样灵。也经得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使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可以用,美国文化背景下照样可以用。所以,心平何劳持戒,行直哪用参禅。
这一个问题。请问法师,您曾经跟净空法师修习过。请您评价一下净空法师的理论是否正确?净空法师的书和光碟实在太多了。
我先看看这里,请举手,如实的啊,读过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光碟的请举手,好。那读过他讲的《无量寿经》啊、《金刚经》啊、其他经典的光碟,要一部经超过十盘以上的,你完整的读过的请举手。他因为讲一个《无量寿经》的光碟是一百多张,一个《金刚经》的光碟是148张,没有啊。我是96年被中国佛协,也是我们师父,柏林寺派我到那儿去。当时这种学习是这样的。中国佛教协会选派大陆的27个僧人,由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出场地出资金聘请净空老法师作为弘法人才培训班特聘的老师来作教授。结果去了之后,弘法人才培训班,当然有他训练讲经,内典讲座研究,李炳南老居士编的,内典讲座研究,这本作为一个范本。加了一点点演讲的技巧,不多,主要是训练台风。坐在台上。我相信如果我这样讲课的风格,给净空老法师看到了,给我打分,100分的话给我打3分,全都不符合他的标准。还能拿花?还能够指手划脚?还能够跟大家笑?哪能笑呢?讲课的人应该一本正经的坐着讲座嘛,哪能笑?我好像都不符合他的标准。
至于他讲的这个什么,理论上,我觉得没什么对错。我们也要理性的超越对错才好,理性的超越对错才好。因为毕竟我们没有去东南亚的华人圈去走一走。我2005年的3月,328,我记得非常清楚。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岛一个净宗学会去讲了三天课。后来我就挺理解挺理解这个老人家的。要象我这样的语速说话,我就是讲十天,下边的人都是被我催眠着的。他听不懂。华人哪,因为六十年代,整个东南亚排华,所以整个华语、汉语,整个儿的不行了。你像我们这个,我说随手请大家念出几首唐诗来。你让那些东南亚的华人,哪怕他大学毕业,硕士毕业,读不出来,记不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都很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们讲,昨天呀,很多很多的花,然后呢,来了一场风雨,到了秋天,花都掉了,不知道多少。他那样讲解的。所以,我就体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传法的一个不得已的调整,不得已的调整。
跟东南亚的去讲禅,难,真的很难!讲净土容易,尽是老人家。老人家有闲,孩子们都孝顺,一有讲经,都送来。那你让他去打坐,整个东南亚天气热,打坐毛孔都开着,开电扇开冷气容易生病,干嘛呢?念佛相对简单。所以,是适应了现今科技时代带来的修行方式的改变,就是他们在那儿念佛。因为他总是念不用打坐,所以不用担心。所有的屋子里都是24小时冷气不间断的。那我们打坐的人有体验,坐多了你要再去冷气下就不行。所以我对这个,没有太多可以评价的。但是呢,他这些方法,放在我们目前中国大陆,我觉得有点小儿科。就这么简单,有点小儿科。就是实际上我们自身的水准还有我们领悟力了解力,对佛法的实践能力,远远超过了这些人。所以,不应该浅尝辄止,更应该再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毕竟,影响了、改造了中华民族国民个性,甚至是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这种文化活力的不是净土,是禅,对吧?要从文化的角度,文化的高度看,哪个更能持久呢?一定是禅。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此一正念,当如何生?如何保持?当妄念生时,不去理睬,是不是一种逃避?
妄念生起时,你不去理睬。不去理睬,是选择还是不选择?是主动还是被动?你不去理睬,是主动还是被动?你已经选择了不去理睬,是主动还是被动?非常主动。怎么能说是逃避呢?你明知道是妄念了,你不去跟着妄念走,你选择了不去理睬,这怎么是逃避呢?这是多么积极的主动的选择呀,是吧?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此一正念如何生?如何保持?问题,你把什么当烦恼,这是一个问题,是吧?从修行来讲,我们被一种特定的习气抓住,都叫烦恼,是这个道理吧?我们被一种特定的习性抓住了,都是烦恼。可是,你去写你的论文,必须要在电脑前八个小时不离开,这个算烦恼还是不算烦恼?所以,关键对于烦恼的界定要清晰。这里的烦恼,专门是指让我们身心不自在,让自己他人都不快乐的叫烦恼。那这样的烦恼,来了,马上观察它。怎么生起呢?仅仅是观察它。让我烦恼的无非三个因素:第一,外来的。他人、外在的事情、外在的环境;第二,内在的,内心感受,过敏。过敏的心灵。看到春天花开了,就象林黛玉一样的,老想着:它怎么就不能常开呢?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呢?它怎么就一定要衰败呢?过敏的心灵。第三个,莫名其妙的。在我们的觉知力还跟不上的时候,我们找不到这个因素是什么,这三个。那你一看,烦恼来了,怎么样?观察它而已。外来的,凡是外来那个让我不欢喜的人,让我烦恼的人、事、环境,还(huán)给人还给事还给环境呗!你不受就完了!烦恼。那内在的呢?那我既然是心灵过敏,我就专门到粗糙的地方去不让它过敏呗,有一点对治性,有一点犟劲。那种莫名其妙的,那我们就随着自己念头的,正念的力量越来越强,还是要多禅修多打坐。多禅修多打坐,才容易培养起这种正念。否则的话,我们说,如何保持如何用?提起,如何保持如何去持久的让它能够纯熟的使用,道理上说不容易。但是禅修上体验容易,更容易保持它。
请师父用通俗的语言开示一下六祖所说定慧。
定,就是心灵的或者说心念的高度的集中,通俗吧。慧,就是心的心念的高度的洞见。高度的集中,定。所以我们一般人以为修定就是坐在这儿啥也不想,睡着了,混吃等死,那是定,不是的。定是一种心灵的高度的注意力的集中。然后在这种高度的集中下,然后洞见。洞见到诸法的因缘,诸法的实相。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是化身行顺道,当来圆满真无穷。”请法师讲一下,其中的“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的具体涵义。
你看过那个,去海边看过吗?或者去钱塘江听过潮水吗?所有那个波浪是什么?是谁做的?首先说,波浪是谁做的?是因风吹了水,是水做的,对吗?那可以说,波浪是水的什么化身?波浪是水不安于本份受风的吹动缘起而产生的,叫什么?妄用,化身。说难听的就是妄用,说好听的就是什么?水化为波了,对不对?那你去想想看,本从化身生净性,但是,所有波浪的水性有没有好坏?湿性有没有好坏?是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吧。所以,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无论多么大的波浪,水性不变。是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也就是,拿到我的生命来讲。我们无论怎么样说六道轮回也好,我们尽管头出头没于生死轮回之中,可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就像那个水性,我们的生命现象、生命流转、六道轮回的变来变去就是那个波浪。可怕吗?啊,可怕吗?对于一心求死的人是可怕的。但是,象高尔基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于追求生命的波澜壮丽的人来讲,是不是多了一次机会啊?难得有机会体验一下做猴子的乐趣,难得有机会体验一下在地狱里边被惩罚的乐趣,是吧?是不是那个道理呀?这句话有味道。慢慢去体会它。
自性与本体,西方哲学中的概念有什么相同与区别?佛教理论与西方本体论,本体论的西方哲学有什么异同?
我记得我有篇博客文章说,也是这几年老是各种场合都讲课。有的七八个人,有的二三十人,有的三五百人,就是交流越来越多。有一天,当然师父在这儿,我也是瞎说的。万一错了,师父揍一顿。我想,实际上这几性。人的生命哪,五性。哪五性?第一,是兽性。野兽的兽,禽兽的兽,兽类的兽。为什么?人首先是不是动物?动物是不是兽?是。所以,人首先是动物,兽性。第二个性,人性。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法律,我们的军队,我们的警察,我们所有这些构造的 推动一个稳定一个社会正常良性有效的发展一个制度,是不是要人性的发展的?第三个,神性。西方,它也是神性的文化组成。从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整个儿这个一神教体系下来,它是倡导了神性的光辉。但是神性,我们看希腊文明,希腊文明里边,希腊罗马神话里边,看看这些所有的人和神。凡是人打架的地方,是不是神都来参预呀?是吧。所以,神过多的干预了人,这个人的生活就不太平,是吧?我们中国也一样。封神榜。本来《封神榜》是谁的事呀?纣王和新兴的诸侯要取代原有的正统的纣王,对吧?这整个儿是人的事。结果所有的神仙都不开心,干嘛?神仙分成两派,跟着一起打。最后封了108神。所以,神性过多干预人的生活,不是人类之福音,是人类的死亡之音,灾难之音。那第四个,佛性。佛性是什么?因为人不能做上帝,人不能做唯一的主宰。但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凭佛性而成佛。一下,把一神教在哲学层面上拓展了,开拓了事业。但是有佛性了,尤其佛教的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承,无论在中国在印度,还是在其他的地方,掺杂了很多很多当地的文化、当地的色彩,伦理的道德的礼仪的法治的,方方面面掺杂进来,很多是违背了佛性的。那么他又打着佛性的旗号,又违背……,扛着红旗反红旗,你怎么办?不好办。是吧,很不好办。那还是,第五个,自性,自性。只有自性,你一旦明白了,彻底解脱。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一旦你明白,自性能生万法是大,《六祖坛经》里边说什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最后,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包不包括善法和恶法?包括。所以,杀人刀活人剑。这个东西分怎么用。对恶人的佛法,是以恶治恶呢?还是以德止恶呢?还是以法化恶呢?是吧?就没有一个标准了。但是,在没有标准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那就是让人无论是什么样状态下,尽可能回到自性的解脱上来。所以,佛教特别强调了,叫自依止,法依止。以自为洲,以法为洲。因此你这里说的,这个自性和本体,跟西方的本体还不同。西方哲学上的本体,它仍然是个一元的。它是个一元,想要找一个第一因的,建立在这样一个整个认知模式下的。那《坛经》和禅宗,以及佛法这里边的,不是。佛法的自性是说一切万法的本体。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话太玄了。看了解释还不明白,请解释。
你看了解释都晕了,那我再说了解释,不就更让你晕了吗?色,在这里边指的是物质现象界。空,是指的物质现象的本体界。这样理解好不好理解?所有的现象离得开本质吗?也就是,我们再打一个比方来说,所有的水,它的本质是H2O,是吧?那么,加在这瓶子里,成了农夫山泉。我再换一个瓶子,叫娃哈哈。搁在这里是什么,加了点茶,是什么?茶水。娃哈哈的矿泉水,天堂牌的纯净水,农夫山泉的有点甜的水,都是水。那液态没变,水性没变,那100℃以上,变成什么?蒸汽。10000℃以上呢?不知道。现在科学只是研究到100℃到多少℃?那0℃以下是冰,-1000℃是什么?是什么?到冰火岛去看看。知道冰火岛在哪儿呢?在金庸的小说里。所以,同样是这个东西,变成蒸汽了,你看不到,但是它的水性有没有消失?水的本体,H2O的分子构成有没有变化?没有。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随时。只是因为外在条件变化了,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变化。它随时的,双向的。就象那个等号,这边一个箭号,到这边还是个箭号一样的。它不是一个单向性,是双向性的。但是双向性,仍然死在了科学和哲学的思维模式下。一定圆型的。色和空,它是个圆的。空、色,空、色,你看,空和色,这还是不对头。空、色,空、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它就是一个。体会到。迷糊了吗?玄了吗?慢慢去体会。真正这样去体会了,把这个真正明白了,那么,什么天堂与地狱呀,束缚与解脱呀,修行与不修行哪,束缚与烦恼呀,这一切,它都二元的那种让你痛苦和麻烦的东西都力量小了。那就是智慧的力量生起来了。智慧的力量生起来了。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四祖五祖六祖,肯定是见性了,为什么没成佛呢?
这个比尔•盖茨就一个,是吧?才显得尊贵。全世界都是佛陀了,不尊贵了。所以,佛陀就一个。那四祖五祖六祖以及达摩祖师,以及其他的高僧大德,以及维摩诘长者,这些个他们都是把佛性发展到极致了,但是遵崇世间的运行规则,他以菩萨的身份,以祖师的身份,以学者的身份,以商者的身份出现,不以佛的身份出现,这是场什么?游戏神通三昧。这是场游戏,遵从世间的游戏规则。
见性的真实状态是否就是在禅定的修持下,破除了五蕴种种境界后,照见一束光明,此光明就是保明见性了,是吗?
不是。见性的状态,状态是个境界,你说的完全是描述一个物理境界。见性,可能有那么刹那,光明通达了。《楞严经》说,“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静极了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寂,寂寞的寂;寂照,照明的照。寂照含虚空。整个虚空都在你的无分别的那种状态下,但这个无分别又是静极而光通达,无所不照。在那个状态下。所以,见性的真实状态,也不存在真实与不真实,见性了就是见性,没见性,你想描述它也不是。
如果专修生活禅,如果没有见性,在临终时,怎么当生了生脱死呢?
没问题呀。你就专门在生活中的禅,怎么去修呢?让你的念念不起愚痴,念念不起无明,念念远离嗔恨,念念没有分别。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做什么做什么,该死就死吧,对呀。你要生活禅,你念念没有嗔恨,你没有贪欲,没有愚痴你也没有分别了,你管他去哪儿呢?是吧?去哪里,是个人为的分别和界定。你去哪里呢?你说去西方,那六祖告诉我们,西方去此不遥啊,离这儿很近。却除心中的十恶八邪,就是西方。现在眼前的,你还要去死后,那不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吗?明明你眼前就做得到的,非得等咽那口气儿的时候,苦苦挣扎,被亲人哭啊,索着要着这个爱别离哭天抹泪的那样子,才去自由吗?不靠谱。那样的反而我觉得很不靠谱很不靠谱。相反,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念念,每个念之间做到远离嗔恨,远离愚痴,远离邪见,远离分别,很靠谱。有可能当生解脱。
佛性和自性有区别吗?
有时候有区别,有时候没区别。那我讲这个话,是针对当时有一群特别执著的佛教徒在身边。我就想,你们整天口中说佛性,但是被佛性给束缚了。我就把佛性和自性分开说。但实际上,在我们参禅这一系来讲,有时候佛性和自性划等号,并不是区分太严格。
付嘱品中,六祖非常详尽的教给他几大弟子,传授佛法的方法,难道他的弟子尚未开悟?若悟了,又怎么不懂得传法之道呢?给我的感觉是,既使不真悟佛法的人,按照这样的方法,也能圆融自己的理论。如此以来,岂不误了佛法?
能站起来让我看看吗?你是学哲学的吧?问这个问题的。学什么?化学啊?这个,我推荐你们看几本书,民国年间这几个大师:傅思年呀,陈寅恪呀,这个胡适呀、陈独秀,李大钊他们那批人,蔡元培先生周边汇集了这一批海归派回来的。那有些人偷着海归回来的,有人怎么样?默默无闻,是吧?学识造诣各方面都很厉害。那我们最早李鸿章组织的去留学的那个,多少个小童?清朝的小童派到西方留学的,第一批留学童多少个?是不是123个?是123个吧?那回来有几个真正做出点事业的?他们都学成回来了。有的跟了国民党,有的跟了共产党,有的跟了无政府主义,有的就躲进小楼成一统,做点艺术,有的人很早就贫病交煎而死了。所以,佛的弟子们也一样。他明白了这种纯粹的道理了,但是做事有做事的规则。是这个道理吧?我们明白了这个什么,一切法唯心想成这个道理了。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是不是就这样说呢?好比去年5•12地震,如果我们都按着一切唯心想成这种说法做,那边在修公路,那边抢修桥梁,那边在废墟中扒拉那些个还没有去世的人,这边我们就“一切法唯心想成”,“都是他们活该的。”你找灭嘛!是吗?你肯定找灭。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因缘。所以,有很多的高僧大德,恰恰他们明白之后,因为他观察因缘,发现自己跟这个世界推动弘法的因缘不具备,所以,他就甘于寂寞,甘于平淡。 那有些人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他因为过去跟这一时期的人或者说外在环境有很大的因缘,所以他可能都没有什么,照样推动、推动,是吧?但是我觉得,你这个思考很好。再把你这些思考放在我们的网站上好不好?鼓动大家来探讨,这样佛教就有点希望。
请奘师讲一下,下面两句诗的禅意,谢谢!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这两句话的禅意还用解释?就没有禅意了,对吧?这样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的事情,就只好去意会去,不要言传。那开悟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呢?有的。那种状态无以描述,但是又确确实实有个实实在在的感受状态在那儿。吐,吐不出来;咽,咽不下去。很舒服吧,又不是彻底的自在。说不舒服吧,又飘飘欲仙。那个感觉,有一点。所以,类似。
佛说以德报怨,孔子说以直报怨,这二者如何理解?请法师开示。
不是这样说的。我说呢,是佛说以法化怨。 以佛法来化解怨仇。老子说,以德报怨。以我们的德行、德养来对应这种怨仇。孔子说,以直报怨。以是非曲直,所以,孔子在做大司寇的时候,可以去收拾一个不听话的人。那么,以直报怨的结果,有时候会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德报怨的结果,有的时候,在有些情况下,不具备普世的操作性。那以法化怨,对个人的要求,个人品行的、智慧的要求,能力的要求,方便智的运用,要求更高。所以,都不是容易做的事。但是,都应该我们去努力做的事。应该努力去做,但是不容易做。
师父,听您对水的形式的开示和对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的解释,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实,所有的妄心本来没有错误,没有过失。只是人因为被它认为是真了,就迷失了觉性。错就错在这个地方,是吗?境界无好丑,妄念也没有是非。妄心本身还是遵循缘起性空的道理的。所以一切法,其实本身就在。没有声音,没有东西, 只是借外缘的条件一直在起着自己的作用,从来没有错过,对吗?
是的。所以, 《楞严经》说,“地水火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法界,不是指时间,也不是指空间,是指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我们认知局限在,地水火风嘛,四种构成宇宙人生最基本的能量叫,坚硬的地大,流动的风大,火热的火大、液体的水大,这四种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它的地大,在这个杯子里边,就仅仅局限在杯子里。那地大在这个瓶子里边,又局限在这个瓶子里边。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在哪里都是。所以,现在这些环保人士,能源危机人士,整天在唱哀歌,唱挽歌,唱穆歌,我有时听了,因为我后天就要给这个环保,阿拉善基金会的这一批,他们的人多,讲座,后天上午。我给他们鼓鼓劲儿。一方面,珍惜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珍惜保护,有节制的使用,不能无限制的满足人的贪心和贪欲的去竭泽而渔,但是也不要过份的去唱这个哀歌。为什么?你就看,唐朝的禅师,临济义玄禅师的师父黄檗希运禅师,他们那时说,去圣时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千多年前,一千三四百年前,那时人就说,去圣时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今天呢?我们继续在慨叹去圣时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与信仰沦丧!是吧?那两百年之后,我们这些人呢,在两百年后的人看来,我们都是很神仙的,很有道德的。为什么?起码看人类的发展,随着人越来越自以为是的以为能掌控自然,改变自然的时候,人的道德的约束力越少。自我约束力,自他约束力,都越来越淡化。那现在,我们起码还有知识分子的良心,还有读书人的良心……。那刚才我在飞机上,看《环球时报》更有意思,《参考消息》。他们做了一个调查,中国目前最讲诚信的五个人群。排在前五位的,大家知道是哪五个吗?第一个,谁?中国排诚信阶层,是哪个?第一个,农民。第二个,宗教教职人员。第三个,性工作者,妓女。第四,军人。可怕吧!第一个是农民。然后,最不靠谱的也有五个:倒数第一倒数第二。想知道吗?还是不说的好。
从来没有错过,那这个本自作用的法、真理是不是就是道?
所以,如果你一旦明白了,这个法尔如是的自然法则,叫它道,叫它法,叫它真理叫它实相,叫它上帝叫它主叫它真主,叫它佛,问题不大。它究意是什么,它究竟什么都不是。怎么会有这个东西就认为生命都来自于它,才有这个东西。
佛有无限能力,但非全能。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上帝起码从理念上,是否比佛更圆满。
大错而特错。佛什么能力都没有。所以,不是有无限能力。佛什么能力都没有。佛唯有一个能力,干嘛?降伏了自己的心,没有妄没有恶,只有真心。而真心,真心的最良性的作用,就是智慧和慈悲被发挥到极致,那就是佛。所以,他既不是多能,也不是多功能,他只是降伏了自己的心。上帝是万能和全能,我觉得上帝有一件事不能。有一次我在香港,到一个基督教的这个,前年吧,就10月份去开会,开那个世界佛教论坛那个筹备大会去。完了我就去逛街。在一个基督教的书店,看,看那些《圣经》的书。 那个老阿姨就特别热情,法师啊,你跟主真是有缘哪!我说,是啊,我真的感谢主,感谢主让我成为一个和尚啊!你看“主”要不创造佛,不创造佛教,就不可能有佛教。没有佛教,就不可能有和尚。我就看着那个老人家。我知道这句话,她恨不得躲开我,这一辈子永生不复相见。所以,上帝也不是全能的,万能的。他起码不能让我相信他,是吧?
那最近我,去年冬天在北京的社会主义学院进修了四个月,实际上半年。那我们五个宗教都有。后来也挺有意思的,我们的牧师、神父、修女、道长、阿訇、和尚、喇嘛,聚在一起上课。挺有意思的。我们什么课都上。上了课完了,周末就自己安排课程,好,都跑到朝阳寺,我那小地方去喝茶去。后来我说,算了,我们来做个表率吧。我先受洗,和尚受洗。然后我就可以到刚瓦士,到王府井的教堂去布道去。那咱们就作为交换。我这边讲佛法,你们就来布道。你们布道,我就去讲佛法,行不行?他们很欢迎。为什么呢?因为要知道,佛教产生于印度,道教产生于中国,犹太教产生于巴勒斯坦那一带,是吧?伊斯兰教产生于中东,整个基督教文明产生于西方这一块,它是有一个特定的文化土壤。你不能拿今天的眼光和今天的标准去框范、衡量一个教的优劣短长。你必须放在他一个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土壤下去考量这一个宗教的理论的是否完备?这个操作方法是否可行?这样才公正客观,而能够真正的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了,才能够取长补短,是不是这个道理?那我的也很成功的,我讲的《金刚经》、《六祖坛经》、《圆觉经》、《维摩诘经》的讲记,DVD光碟,在他们的伊斯兰的书店上都有卖我的书,纯粹讲佛教的,并且我在书里经常骂他们的,他们骂得觉得挺开心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执著于自己,唯一。就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敌对的市场。智者无敌,智者无忧。佛在佛的眼里边,天下,这个天下叫法界,法界是众生平等。平等平等,怎么能平等呢?就是一切跟我都是遵从生灭法则,遵从作不了主的法则,遵从被外在条件制约的法则,遵从生起来短暂的停留一段,就必然消失的法则。所有的众生,众生众生,在这几个法则面前,绝对平等。是不是这个道理?一旦明白这些道理了,真的是,只是个因缘而已,没有什么高低。
坛经中自性、空性、实性之区别。
坛经中的自性,更多的强调是人成为佛的可能性叫自性。空性,是指一切万法构成的那个规律、现象,里边的那个超越规律的那个,或者说主宰规律的那个规律性叫空性。实性,实性无不性。这个里既从本体上说的也有,从现象上说的也有,更多的是从具体操作办法上说的更多。
自性有一个还是多个?众生的自性是分,有了真如的自性还是各自独立相等?自性是否有无限多个,众生的自性在数量上是否会增减?
这几个问题好象一个问题,是吧?自性如果有了增减,真如就有变迁。真如有了变迁,真如就随着现象而流转,那就不可能再回到真如。所以,自性就这一个,真如也没有变迁。所以,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解脱了,成为圣贤了,它也不增加一点。在轮回中,没有解脱,它也没有减少一分。所以,它是不能用数理来衡量的,不能用体积来裁剪的。
菩萨住世时,是否有善恶分别心?菩萨在世时,是否会忍受到苦?若无善无恶,那么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
当你内心超越了善恶的标准的时候,你的行为标准就是世间大家共同看得见摸得着的善恶标准。不是绕口令吧?明白吗?也就是在智慧层面上,你超越了一切的善恶标准。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你要遵从这个世间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的善恶标准。能明白吗?
那菩萨住世时是否有善恶的区别心呢?你说有还是没有呢?他一个人住在喜马拉雅山顶,住在阿里亚纳海沟海底,他什么善恶标准也没有,无所谓,是吧?但是,他住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或者住在天安门广场,有没有善恶标准,必须得有。那菩萨在世时是否会觉受到苦呢?我前几天,接到我也不认得我这个徒弟,但是都自称是我的徒弟,在家的信徒。连着发了一堆的短信:师父,我这一年,看了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也看了这个《了凡四训》,《山西小院》,我就完全按那个说法去做,又放生又吃素。我就觉得,怎么一些不好的事还是发生在我身上呢?
然后我就说,什么不好的事发生在你身上?
他说,师父,我的包昨天在公交车上被人抢走了。里边有一千元钱现金,还有一些银行卡,单位的这个那个的。他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佛那么灵。为什么我拜了我那么虔诚,在我身上就不灵呢。
我就很头大,真的很头大,真的很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们一般人都以为求神拜佛,尤其是拜佛了,就从此事业像芝蔴开花节节高,是吧?从此身体就怎么样,一路地吃嘛嘛香,干嘛嘛不会,那么健康,就以为是这样的。
前天呢,北京一位老人家七十岁了,老太太来见我,我也是很头大。她说,师父,她照顾她老伴11年了,中风瘫痪,要把老伴送到老人院去。她说,师父,我这样做对不对?我违背不违背佛教的戒律?我说,这个倒不违背。因为只要孩子们同意,老伴同意你也同意,这个倒不违背的。
但是,接下来一句,一下子让我头大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说,师父,我11年了,我对佛那么虔诚。我该烧香烧香,该磕头磕头,该上水就上水,初一十五我从没间断过,他怎么还站不起来呢?
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自然法则是什么?有受就有苦,是吧?所以,佛教里边叫诸受是苦。菩萨活在人间,他要不感受到痛苦,那一定不是个好菩萨。他要想做事,想要弘法,内在的心灵的痛苦的感受很多。我记得前年这里的夏令营正慈法师讲过,当时我就笑话他。现在我再也不笑话他的。就看我自己头发白的,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因为我这两年,原来我都借师父的光,借柏林寺的光,反正到处去推广夏令营啊,去玩啊,办完我就走,象片云彩似的不留不住,游击战,从来没有个阵地战。包括柏林寺明海师在家里,这边明基师在家里,都有人打理这一切,具体的给政府申报,现场的准备,所有这些。我到那里最多的出名,出场,主持我就出场了嘛,出名。但是现在自己这两年辛辛苦苦建庙,痛苦死了!从运动战、游击战变成了阵地战,完全不同。山里边那棵树倒了,也跟你有责任。有人丢个烟头,没放在垃圾筐里边,丢在这个殿旁边了,也是你的责任。法人法人,就是被绳之以法的人。痛苦死了!我有很多全新的解读这些。所以,一个菩萨在这个世间做事,一定很痛苦。但是,痛苦的觉受一定有,但是,痛苦的持久度不应该久。如果,把自己装扮成祥林嫂,那不要做。最好是不要做。所以,开心的做,欢喜的接受。欢喜的接受,因为这就是承担。禅者讲究活在当下。当下,就是此时此地我活着,此时此地我经历着,此时此地我承担着,此时此地我也享受着,就OK了!
法师,请问中道与中庸,以及辨证法有何联系与区别?
中庸,原话,道什么而道中庸呀?极高明而道中庸。水流到海边了,谁来做岸?极高明嘛,水到天边云作岸。想像力丰富吧!山到高处谁为峰?你站在珠穆朗玛峰,谁是为峰?你才是峰顶,是吧?山到高处我为峰。极高明而道中庸。但是高处不胜寒啊!谁能在喜马拉雅山上建一个禅修中心,建一个四祖寺的禅堂啊。你就建一个,谁能去呢?不行。所以,一定回到平常日用中的中庸中道。所以,在用处上,中庸与中道差别不是很大。但在理念上,哲学的理念上,有一点点差异。中道中道,是指一切都怎么样?自然在道中。一切自然在道中,叫中道。但中庸呢,还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到了那个随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而随心所欲。它那样一个界定。但佛教这个中道,是彻底上来,一切就在道中。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无有高下的道是什么道?只能叫中道。那么这些跟辨证法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的术语叫辨证法,东方的叫中庸与中道。
法师,请问您对家人,父母亲有无牵挂?若有,如何处理这种牵挂与修行的关系?若无,如何做到的?
我和各位有所不同。11岁就住校,离开家里,住一个大通铺,34个人,就住通铺。吃学生食堂。上高中基本就半年不回家,上了大学两年不回家。所以,跟亲人呢,真的是适应了一个人过,反而是不适应跟家人在一起过。所以,这个象你们这么多牵挂的,我反而从来没有太深刻的。偶尔,听说父母病了,内心难过一下子。内心真的难过。毕竟是父母,把身体带给我,并且很多做人的道理,都是他们教的。可是确确实实,如果从孝顺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挺不孝的。我早就跟我父母说,你这个儿子,就有了等同于没有,色即是空。有了就等同于没有嘛,生病了我也不能回去,然后平常打个电话,我半年不给家里打个电话。没有什么,所以也接受。因为上学时候就接受不回家。当然了,绝对不值得推广。太个案性。所以,你们一定要对父母尽孝。一定趁父母健在的时候,还能吵架的时候,跟他多吵。等到他不能吵的时候,交流就没了。知道了吧?
南怀瑾先生曾说,不劝一般人学禅。钻进去出不来。最后世法、出世法两头空。想问,南怀瑾先生这么说,一定有他的理由。想必学禅有很多误区。如何选择一条实在的路,避免盲修瞎炼,不靠谱。
这个问题比较靠谱。那南先生在《如何修行佛法》里边,开了一列书单,大概十五本书,是吧?十五本书。这两年我也到处讲,八经五论。八个经: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四念住经。大念住经;大乘起信论、清静道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我都在讲。讲了并且都公开出版。就是在新华书店去买,DVD光碟在新华书店那些都能去买到。为什么呢?也是想,禅和佛法确确实实有很多很多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地界超界信仰的东西。尤其今天这个普遍的功利物质贪欲至上的这样一个,被美国,美国的自由就是物欲。物欲不是贬义词,是物质丰富发达,满足了人的最基本以及最高端的需求的欲望,叫物欲。这种标准,从自由变成物欲,变成了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一个标准,不是人类的福音,那么禅在这个时候,恰恰能够给他一个另外一个思路。并且以禅的方式去推广,不会引起一个宗教的文化的冲突。以禅的方式去传播,让你的心灵平静。美国人也需要心灵平静,是吧?东方人同样需要心灵平静。让你的心灵更具备洞见力。科学家需要,哲学家需要,作小生意的摊贩也需要。所以,心灵的洞见力。让你学会跟邻居、跟大自然相处,整天强调绿色组织、环保、有机生态,但是我们不懂得对身边的人微笑,不行。我们要对身边的人微笑,对身边的动物微笑,对身边的花花草草,砖头瓦块,乃至垃圾去微笑,这就是禅。把它去推广。它可以超越宗教,超越文化的冲突,然后能给世界带来一个东西。那么,要想掌握到这个东西,那就一定多看看我们师父的书。我们师父的《双峰禅话》,看我们师父的《六祖坛经》的一点体会,都有,好多。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信仰要落实在生活中,将修行要落实在平常的日用中。这些都是生活禅的具体的体现和操作。生活禅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理念。它既是个圆满的理念,继承了祖师禅、如来禅的一脉相承的关注生命的这种哲学的高度,同时它又是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了高度的操作性与可行性的方法,它不是个空洞的理论和说教,它是有具体的方法,就是让你“念兹在兹”,时时刻刻保持心灵的洞见与智慧,保持与人与生命与自然相处的慈悲祥和之道。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时时刻刻的做到这样子,那又怎么着?这个世界?地震会少一点吗?地震不会少。泥石流会少一点吗?不会少。但是,自然灾害面前,人为的灾祸面前,还会有。可是,因为我们面临灾难灾祸的人的心灵变了,灾难变成动力,化什么为什么,是吧?化悲痛为力量,化烦恼成菩提。这也是整个《坛经》,整个禅和佛法的最核心的命脉根本所在。
还有这么多的问题,我看我也是回答不了了。那么,各位如果关注我,倒是有一个网址,你们可以记下来。等一下,那个光碟送给大家,是包括去年第五届禅文化夏令营的一个短片剪辑,还有今年我带了一个车队到印度去,所有释迦牟尼生活的八大胜地,去了六个,开车去的。到恒河边,到尼连禅河,到灵山,到蓝毗尼的佛祖出生的诞生地,都去,有一个短片。还有我们一些活动。那个网址是,你们可以记,(都可以,善地禅修。还有北京朝阳寺的网站: www.chaoyangsi.org。凡是适合公开的活动讲课禅修,那朝阳寺每周末都有固定的禅修课。象我今天实际上还有禅修班,在朝阳寺办。但是,我的禅修班都变成小班制,全都是二十人以下的。超过二十人,打发到下一班去,普及班上完了上提升班,提升班完了上精进班,精进班完了上闭关班,禅修班。所以,基本是北京朝阳寺的。交通也很便利,从东直门坐916,直接在怀柔县城就下车。下车再打个车过来就是。现在整个出租车司机80﹪都知道了。前年我刚去的时候,还都不知道有这个寺庙,现在所有出租车都知道有这个庙,因为来禅修的人多。www.shandichanxiu.org和www.chaoyangsi.org.好!感谢四祖寺的常住!感谢我的师父!感谢各位!
- 上一篇:人、人生、人本的教育
- 下一篇:向自己开刀,禅修是一场冷酷的心灵的实验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仁德上人:慧觉歌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会为后代留下精神财富
- 仁德上人:恋我慧净歌
- 净慧法师: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仁德上人:自己的心清净了面对烦恼而不动丝毫
- 如瑞法师:怎样增进智慧和珍惜福报?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 仁德上人:到头虚荣歌
- 净界法师: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大安法师: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仁德上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而无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什么是“世智情见”?修“世智情见”能了脱生死吗?
- 济群法师:有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如何解决?
- 净界法师:理观智慧所带动的六个阶段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见性不着相
- 仁德上人:静中见性动中起用,达到动静一如才是智慧
- 圣严法师:禅定是达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种过程
- 本源法师:当人烦恼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
- 静波法师:要舍得同别人一起来分享慈悲和智慧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