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详情]
《圆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
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
世尊在本章为普眼菩萨等大众开示修习圆觉教法,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
本章学习提纲:如何正思维
1、代表遍观一切:拥护正法的普眼菩萨
2、 如何守持离幻的境界:正念
3、身、心、尘的虚幻:灭除幻垢的渐次修行
4、 如何让六根清净:两种空观的方式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众当中的普眼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以请法威仪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普眼菩萨”,即韦驮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时,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他在贤劫千佛中,为最后一尊佛,名号为楼至佛。汉地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寺院,以守护道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韦驮菩萨现天大将军身护持佛法,为佛教驱除邪魔,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相传,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韦驮菩萨在藏地化身为玛哈葛拉,汉译为大黑天。
护法又称护法神,护持佛法者,拥护佛陀的正法。佛陀顾虑末世会有诽谤正法、破坏寺塔者,就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听闻佛陀说法后,都誓愿护持正法,这些拥护佛法的众神被称为护法善神。每尊佛菩萨都有无量的护法眷属,护法神不仅护持佛法,还负责保护佛子,具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种济世功德。在这些护法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韦驮菩萨。祖师制定的丛林日诵功课中,早课结束时称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并唱诵《韦驮赞》: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清净本人也是始终以韦驮菩萨为随身护法神,并且为韦驮菩萨,也就是普眼菩萨写过一篇《随念文》,并造供奉仪轨一部,随时供奉。谨在此,以《随念文》供养大家:
韦驮天将尊,菩萨之化身,君临四天下,威德无穷极,
头戴凤翅盔,身披黄金甲,手执金刚杵,八万四千觔,
勇猛弘誓愿,感应三部洲,降服诸魔怨,如雷霆万钧,
圣号名普眼,真童金刚身,诸佛垂成时,在初奉饮食,
世尊为授记,贤劫楼至佛,佛陀亲付嘱,守护三宝子,
示佛子善根,令住戒定慧,若见一念善,万过而不咎,
愍而拥护之,住六波罗蜜。
好,请看法本: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大慈大悲的世尊!希望您为参加法会的诸位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进一步演说菩萨修行如幻三昧的具体方法。到底应当如何思维观察,如何在心中依法运用?对于那些没有开悟的众生来说,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普遍打开心中的智慧,从而悟入圆满觉性呢?
在本章,普眼菩萨请问渐次修行,以解释圆照清净觉相的甚深义理。由前面“文殊菩萨章”,直指心性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普贤菩萨章”讲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都是对上根利智者所说“顿悟一心,当下顿证,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全然尽显。只是针对上上根人,方能了悟。然而末世众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则长住生死;若修行无正方便,则无门可入;若无渐次,难得顿悟。
如同《金刚经》中问“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所以普眼菩萨问:初发心止观下手功夫和安心之方法: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也就是如果有刚开始修菩萨道的人,听闻这个圆觉境界,应当怎样思惟观察乃得纯熟?怎样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的众生,有什么方便法门让他开悟?这都是开悟的方便修法。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世尊,倘若这些众生没有正确的方法,以及正确的思路,当他们听到您所说的,这种如幻三昧的时候,心中就会产生迷茫困惑,对于圆觉法门就不能悟入。希望您以大慈悲心,为我们这些在座的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进一步大开方便之门。
如果众生没有种种善巧方便及正思惟,听闻佛所讲的菩萨修行如幻三昧,此三昧是:一切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心生迷闷”,心中迷惑不乐听闻,不能够接受幻化就是觉性所显现,因此不能悟入圆觉妙心。希望佛慈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眼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普眼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替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询问如来关于修行的具体方法,如何思维观察,如何依法运用,乃至其它种种方便法门等等。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你能够为其他菩萨和末世众生,向我问及修行的次序,正确的思考方法,不为外境所左右的诀窍。
“假说种种方便”,修行的简便方法。佛教导众生修行,有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方法,有些是转弯抹角的法门,而转弯抹角的法门就是假说种种方便。好像医生为了要让病人吃很苦的药,就放一些甜品进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种种假说方便,不是佛说法的本意,而是众生迷执而必须那样的教导,所以佛才随顺迷执者而巧立方便说法。如《法华经》说:“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经说三乘是假说方便,本来圆觉是究竟。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眼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那些刚刚开始修学的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开悟如来的圆觉妙心,应当以端正的心念,远离一切幻化现象。首先应当按照如来经常开示的静修法门,坚守所受的戒律。妥当安排好弟子和大众,然后独自息心,禅坐于安静的房间里。
佛陀为上根菩萨开示没有次第的如幻三昧,为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众生种种假说及方便开示有次第的法门,要次第悟入如来清净圆觉妙心,应当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远离一切幻妄。先依照如来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与清净心。
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种类:一种叫止,一种叫观。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净心,观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净见。这两种修法都能够产生定,即是三摩地。“坚持禁戒”,专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处是讲新学菩萨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为清净。“安处徒众”,先安置徒弟、信众与放下一切作务,然后宴坐静室,安处静室,结跏趺坐。
“奢摩他行”,就是“止”、“定”,系心一处,使心灵定静的工夫或方法。按天台宗止有三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以这三种止为前导,然后可悟入“空假中”三观。在此处之“止”,也就是所说的“体真止”。如果修习此止,先得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则妄想歇灭,内外一空,即此空处,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所念自离。以止为正念,若正念现前,则诸妄顿灭,所以说远离诸幻,以此为入禅的正行。然后“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这也是《楞严经》中佛陀所讲的三个修行次第。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经常这样观想:我现在的这个身体,由地水火风等四大所合成。如头发,汗毛,四肢,牙齿,皮肤,肌肉,筋,骨头,骨髓,脑髓,和污垢等等,都属于地大。如唾液,鼻涕,脓液,血液,津液,体液,口水,口沫,痰液,眼泪,精液,脉气,大便,小便等等,都属于水大。温暖和热量属于火大。运转和动能属于风大。四大成分各有所归属,我现在这个虚妄的身体,到底在哪里呢?于是就知道了,这个所谓的身体,终究是没有自体的。只是借着四大的成分与组合,作为自己的相貌罢了。其实与幻化没有什么两样。正因为地水火风四种因缘,虚假组合的缘故,才有了虚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与四大,内外联合相互作用,于是似乎有了某种缘起的能力,在无形当中积聚,好像有相貌似的,给它安了个名字叫做心。
世尊开示入观的方法,以解答渐次思惟之问,先开示假观。此处普眼菩萨渐次思惟之问,源于“文殊菩萨章”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而且说知是空华,即为轮转,又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是乃顿悟顿证,了知中下根人,不能顿入,才有此问。世尊先开示修止,为前方便,今示入观,正答普眼菩萨思惟之问。先示假观的修法,初教观身,次第分析,然后观心。这是教授渐次修行的教法。然而观也有三种,也就是“空、假、中”,此处也符合楞严如幻三摩提的修法,先开示从假入空,次而从空假入中。讲授修心的渐次顺序。这里讲先观身如幻,这就是假观。“空、假、中”三观圆满具足一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知幻即离的“知”字。
“四缘假合”,可以多种解释。一种是解释为“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另一种是“见闻觉知,四缘假合”,还有一种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四缘假合”。
佛入灭后,论师们把佛所讲的因缘教理整理,大乘一般只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妄有六根”,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六根有六识,六识出六尘而生十八界幻相,与我等作生死轮回之虚幻业托、虚幻业体、虚幻的境界。
六根、六尘、六识。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意根、身根;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下面幻出相应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共和为十八界。这就是佛教常讲的十八界。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现前之心,乃是妄想,并非真心,这是六识攀缘前五尘所产生的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为心”,这种内外的所谓的聚集,相似之相,假名为心,所以是虚妄之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各位善男子,这个虚妄的心,倘若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就不能存在了。当修行者深入禅修之后,由于正念远离幻化的缘故,地水火风四大就会分解;内六根与外六尘都将了不可得。其中的缘起与尘境,各自分散消灭以后,终究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心可以被找到。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闻性不灭,因为能听闻的耳识不能离开声尘,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能有如圆觉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如此观身心就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各位善男子,修行者由于四大分解,导致幻化的色身消灭的缘故,他们幻化的分别之心也就消灭了。幻化的分别心消灭以后,幻化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也就消灭了。幻化的六尘消灭以后,幻化的一切轮回生灭现象也就消灭了。幻化的轮回生灭消灭以后,不属于幻化的圆满觉性却不会消灭。譬如镜子脏了,只要把尘垢擦干净,光明就会显现。
此处开示从假入空观:假使我们把四大各还本原,都还给它们,不要了,我们这个色身不可得。把六尘、六识、六根各还本原,还于四大,那我们真是空净光明!幻灭有幻灭之感,有幻灭之觉,有幻灭之因。一切幻化境界都不可得。象磨镜子一样,每天擦拭,垢尽明现。
《六祖坛经》中,神秀法师“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六祖惠能的觉悟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无能所对立,更无染净对立的明镜与尘埃。一个是钝根渐悟,一个是利根顿悟无修。自性圆觉之奥义,称作密乘或者无上乘,所谓密乘,不是刻意要保密,而是对于未悟者,说了他也不知、不信,甚至会烦恼诽谤。
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各位善男子,大家应当知道,四大色身和缘起之心,都是幻化的尘垢。当这两种幻化的尘垢彻底消灭了以后,十方世界就会变得清净光明。
世尊在此处开示从空假入中道正见。本经前一章说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是为利根菩萨说。本章是为新学钝根菩萨说,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种种方便观身不净如幻,最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证悟清净圆觉。
禅门公案:
有一天,怀海禅师陪师父马祖道一散步。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是什么声音?”“野鸭的叫声。”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刚才的声音哪里去了?”怀海答:“飞过去了。”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鼻子,怀海痛得大叫起来。马祖道:“再说飞过去!”怀海一听,立即省悟,回到侍者寮房里哀哀大哭。同舍问:“你想父母了吗?”答:“不是。”又问:“被人家骂了吗?”“也不是。”“那你哭什么?”怀海说:“我的鼻子被马大师拧痛了,痛得不行。”同舍问:“有什么机缘不契合吗?”怀海说:“你问和尚去吧。”同舍去问马大师:“怀海侍者有什么机缘不契合?他在寮房里哭。请和尚对我说说。”大师说:“他已经悟了,你自己去问他。”他回到宿舍后,说:“和尚说你悟了,叫我来问你。”怀海呵呵大笑。同舍问:“刚才哭,现在为什么却笑?”怀海说:“刚才哭,现在笑。”同舍更迷惑不解。
此中禅机,我们虽然未能全然领悟,却能从怀海禅师的一首偈语中窥得一些端倪: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身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意思是说灵光独自闪耀,就可以脱离尘世的牵累。本性显露,真理永恒,无须拘泥于语言文字,心性清净,没有污染,本来就已圆满完成。所以只要远离虚妄尘缘,就可以觉悟。
南怀瑾先生说过:“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等于说,自己失掉的东西忽然找到了,那个时候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也没有欢喜的意思,是自然涕泪悲泣的感受。
学佛修道的目的就是找回自己阔别已久的本真个性,那时候人就会不沾染任何俗世的目的,悠然地活在平凡的人间,并在平凡之中体悟到常人不能体悟到的幸福。这个时候,流泪和欢笑又有什么区别呢?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世尊说:各位善男子,譬如清净光明的摩尼如意宝珠,本来并没有确定的颜色。当它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相映衬的时候,每个方向的天人都会看到自己这一方的颜色,各自不同。其中有些没有智慧的天人,就会认为摩尼宝珠确实是这个颜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各位善男子,圆满觉性本来清净,没有相貌。它普现于众生的一切身心境界,随于六道轮回,各自不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就认为圆满觉性确实有这样的身心相貌。道理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无法远离幻化的生死烦恼。因此我说身心都是幻化的尘垢。对于那些正在远离幻化身心的人,给他们起个名字叫做菩萨。身心尘垢完全清净以后,对立就消失了,也就没有了离开尘垢的那些所谓的菩萨们。
佛说“身心幻垢”,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镜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圆觉妙心的镜中显现幻垢的身心。“对离幻垢,说是菩萨”,当一个人远离幻垢,就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对除”的“对”是相对,就是一旦你认为镜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对,当污垢没有了,那个镜子就没有东西好对了,就是说烦恼对除时,心就无对垢,“及说名者”,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当一个人出离幻心幻尘,佛就告诉他,此觉悟的心本无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净的涅槃。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如上修行的这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修行众生,由于证得了一切影像如幻而灭尽的缘故,这时便得到了消融空间方位差别的彻底清净。乃至于无边无际的虚空,也是由圆满觉性所显发。觉性圆满而光明的缘故,显现出心的本来清净。心清净的缘故,心对境界所产生的见和所见的色尘也是清净的。见既然清净,能见的眼根也自然清净。眼根清净的缘故,所生的眼识也自然清净。眼识清净也就意味着识的清净,识清净的缘故,识从耳根所产生的闻和所闻的声尘也就自然清净。闻清净的缘故,产生闻的耳根自然清净。耳根清净的缘故,耳识自然清净。同样,耳识清净也就意味着识的清净;识清净的缘故,识通过身体所产生的触觉和触尘也就自然清净。如此观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清净的。
六祖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因此,清净的自性所幻化显现的一切也自然具足清净。然众生迷惑分别、妄想执著而忘失清净,所以身处清净刹土,却遭受五浊苦境。“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就是“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另一种版本,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是佛”。
所谓“佛”,是指清净的境界。其中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我们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的报身与化身。从更深的层次来说,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我们心的本性如来藏。佛的化身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在众生的面前示现的一种比较符合凡夫观点的形式,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佛的法身,也即心的本性如来藏。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和《血脉论》中针对这一观点讲得也比较清楚。
我们现在的显现都是清净的。为什么是清净的呢?因为我们了知佛性是清净的,而佛性显现的一切都是清净的。就像松树长出来的树枝一定是松枝,同样佛性是清净的,他所显现的一切万物也一定是清净的。我们不必怀疑佛性显现的清净。天地万物是佛性显现的,所以它一定也是清净的。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清净,是因为我们掉到了一个妄想执著的错觉中。你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变感觉,实报庄严的境界当下显现。它是可以现证清净的。
为什么说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圆满清净呢?祖师用五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的清净:
第一,它本来清净。所以不需要证明,它也是具足清净的。
第二,佛说它是清净的。佛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清净的,是大圆满的世界,从未残缺过,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残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原来众生都具有佛的清净境界,却因为妄想执著而没感受到佛的清净。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陀高坐说法。佛陀的一个弟子就想:“佛陀经常说其他佛国清净庄严,而我们的国土却是五浊恶世。难道我们的佛不如他们的佛修得好?”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赶紧说:“尊者,千万不要这样想!你觉得是五浊恶世,我觉得这个世界和我的天国宫殿没有什么区别。”这时佛陀微笑,用脚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净光明。佛虽然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在佛的境界里这个处所完全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净土,佛的世界。而我们坐在这里就感觉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样的地方因众生的觉悟不一样,他的感受就不一样。因此,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此刻的这个世界就是完美世界,清净国土。
明明是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显现,获得不同的感受,称作“斯格托玛现象”。“斯格托玛”在希腊文中指“黑暗、失去了部分视野、盲点”。
第三,祖师现证它是清净的。无数的祖师开悟之后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清净的。祖师开悟之后,人们问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祖师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饥来吃饭困来眠。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清净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师开悟后说:“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们来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开悟后的境界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云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这样的。我们过去总感觉“不该这样”,开悟后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就是这样”。因此,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怎么去成佛,而是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显现到了我们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么呢?就像我们一样,只要不去攻击、谩骂,不去烦恼,安住于当下,不要悔恨过去的那些事,别去担忧未来的事,安住于当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脱相。解脱相和完全解脱高度不一样。但你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了圆满的解脱相,稳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师开悟之后告诉我们世界是清净的,无论是大圆满的祖师,还是大方广的祖师,心地法门的祖师,都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清净圆满的,从未残缺过,是我们一直误认为它残缺。
第四,我们可以现证它是清净的。佛陀的教导是可以现证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来,现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极乐世界。普遍大家都有这种想法。你仔细想,难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后才有用吗?死之前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是随时随地可令我们获得解脱的。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是可以现证的,解脱是可以现证的,成佛是可以现证的。就在我们的今生,就可以证得。
很多居士误认为佛法在死了之后才有用,陷在很纠结的旋涡中:“这个世界真是烦恼,我也天天念佛求生净土,可又年轻死不了,生活中烦恼又不断。能不能让我快点死了去极乐世界!”其实忽略了一点,佛陀所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是可以现证的。我们对照《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经》,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法中前十三观,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状态。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死了之后才去极乐世界,而是现在你就可以感受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发愿在这个身体示灭之后,我们的神识归于弥陀性海,安住于极乐世界,享受实报庄严,但也可以现在就开始感受极乐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现证的,这种现证的修法有很多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及实相念佛都可以现证,人人都可以现证。不需要你死了之后佛法才起作用,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可以获得解脱境界,只要你去调整你的觉受。
第五,因为清净,所以清净。因为如来藏是清净的,所以如来藏所显现的一切也是清净的。如一棵树本来就是棵松树,长出来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时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显现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显现也就是清净的。之所以没感觉清净,是我们的感觉出错了。调整回去就是清净。当你觉受到了它的清净,就是证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圆满,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们不管用什么词汇去表述它,就是那种美好的正常觉受。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我曾经问一个弟子:你认为你是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问:你如何做才能成为“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说: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我问:你做了什么就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我们所说的法、报、化三身,在修证中会有几个特点。
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都能看到了,我们用“现量”来看。什么是现量呢?这就是桌子,这就是炉子,能见闻觉知的就是现量。量,是量化、表述、标准。我们能亲眼看到的,这里有房间,有佛像,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现量就可以看到。
对于报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么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过你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去推测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远方的朋友来看你,那么远过来了,一定是乘车或者飞机过来的。没看到车或者飞机,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比量。对于报身境界是可以通过比量感受到的。我们现在感觉苦,别人告诉我们说佛的境界是乐的,我们去体悟就能感觉的到。也许我们还没有亲眼看到,但我们相信,佛不会骗我们,师父不会骗我们。佛说的当下就是佛国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一定不是假的。于是你去调整感觉,证悟的觉受就开始在你身上显现,要通过你去思考一下才能显现的就是比量,就叫报身境界。
对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根据“圣言量”来说。什么是圣言量呢?佛陀的语言就是圣言量,佛陀讲的是圣言量,以及证悟佛陀心法的祖师所说也是圣言量。圣言量就是说法身境界,我们只有依靠圣言量才能知道,没有圣言量我们不知道有个法身,永远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的泡沫,它只有听受善知识对它的教导才能开启“自己就是大海的一分子”这样的如实知见。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对于我们本有的法身状况,我们一无所知,罗汉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众生无法亲证,佛陀也是在成佛后才了知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佛陀的教导才知道有个法身。不管是谁,对法身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今天我们之所以探讨法身,是因为我们是照着佛经来探讨的,不是我们自己证得,也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基于对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个法身。在信受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如实知见,如实觉受。于是,我们最终也能证入涅槃。所以,关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听受佛陀的教导。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六根都清净的缘故,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自然清净。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各位善男子,六尘清净的缘故,组成六尘的地水火风四大也自然清净。
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作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这就是二十五。在《楞严经》中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向与会大众汇报自己修行的成果,修行的法门,就是把这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整合起来,正好就是二十五个。这些看似是烦恼根尘,但却都是如来藏性的显现。菩萨如实观照其中任何一个,都能顺藤摸瓜,就路还家,破迷开悟,证三摩地。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各位善男子,四大清净的缘故,由四大所组成的一切境界都自然清净。其中包括:六根与六尘合称的十二处;六根,六尘,六识合称的十八界;以及三界六道众生,包含各类天神在内的,所谓的因果轮回相续存在的二十五有,它们都是清净的。这些众生都清净的缘故,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以及佛法当中的三十七道品等殊胜功德和修行,这些众生完全清净具备。同样,乃至包括八万四千总持法门在内的一切佛法,这些众生完全清净具备。
以上这些都清净故,那佛的十力,即是佛的十种智力。四无所畏,佛既具十种智力,于大众中说四事无畏,即说正觉、说一切漏尽、说障道法、尽苦道。四无碍智,即是佛讲解法、义、词、辩四事自在无碍。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法,即是佛的一切功德智慧,与凡夫、阿罗汉、菩萨是不共的;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以上这些法原本是清净的出世间法,但是在小乘的教法中,认为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是有生死的不清净世间法。如果一个菩萨见到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净的话,那么,当然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的。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各位善男子,一切都是诸法实相,都是本性清净的缘故,一个众生的身体清净。一个众生身体清净的缘故,许多众生的身体都清净。许多众生身体清净的缘故,乃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是圆满觉性的本来清净。
我们明了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是诸佛的显现,也自然会明了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也是清净的,也是诸佛的显现。这就是平等的概念。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是诸佛的显现,而众生还是众生,就会起大我慢,就是邪见入心。这一点很重要,要切记!切记!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各位善男子,这个世界清净的缘故,很多个世界也清净。很多个世界清净的缘故,乃至于穷尽整个虚空界,圆满包容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的一切都是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各位善男子,当大家观察到虚空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时候,应当知道,正显示了觉性的清净平等,如如不动。当大家观察到四大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时候,正显示了觉性的清净平等,如如不动。乃至于当大家观察到,佛法的八万四千总持法门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时候,正显示了觉性的清净平等,如如不动。
在《直指觉性赤见自解》“心性喻”中,莲师说:“心性真的是空寂无根,自心无实犹如太虚空洞,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你自心;不是空性断离之见,那自然智慧,真的从本即是光明,自然智慧本身如同太阳的核心,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觉性智慧真的相续不断,相续不断好像江河流水不停,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各种念动真的不可认知,妄念无实,好像空中微风难以捉摩,似与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外境所现真的就是自现,外境自现好象镜中反映影像,似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一切有相真的都是自行解脱,自起自消,好像空中云彩,似不似不妨观察一下自心。”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各位善男子,因为觉性遍满法界,清净平等,如如不动,圆满而无边际的缘故,应当知道,蕴藏觉性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遍满法界。六根遍满法界的缘故,应当知道,六尘也遍满法界。六尘遍满法界的缘故,应当知道,地水火风四大也遍满法界。这样一步步地观察,乃至于八万四千总持法门,也是遍满法界的。
“觉性圆满清净不动”,觉性就是佛性、自性。大乘佛教上层的教法,称之为自性本智。基础的教法,叫做菩提心。之所以称之为“自性”,是因为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没有经过任何改造与创建,所以叫做自性。之所以叫做“本智”,因为它是一切物质、一切现象的本体智慧,它不是像虚空一样一无所有的东西,从空性的角度来讲,当然像虚空一样,但它不是什么也没有,它有智慧,所以叫做自性本智。
虽然现象纷纭万千,但世界却只有一个本体。如果佛看到的清净世界与不清净的世界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没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本质上就有这么多的世界,就证明世界的本质是不清净的。如果世界的本质并非清净,只是我们强迫自己如此观想,继而得到相应的幻觉,那样的修行是不会得到解脱的。幻觉本身就是无明的产物,无明的产物永远不能让人解脱。
须知,世界只是我们的心的一种反射,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世界是以我们的心来决定,而不是由造物主等等来决定,也不是无因无缘,毫无次序与规律的。当心发生变化时,世界就有变化。
一切现象都是佛的坛城。作为万法本体的佛,指的是空性和智慧,也即如来藏光明。佛经经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凡夫的证悟:当人的形象在镜子里面出现的时候,人的形象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镜子,另外一部分来自于人。
同样,佛的坛城有两种,客观上真实存在的佛的坛城,以及我们心里显现出来的佛的坛城。如来藏光明永远都存在,这与是否发菩提心,是否修行没有关系,是任何生命心中都存在的。
所有清净与不清净的现象,都是阿赖耶识上的习气导致的。在十地之前,都有轻重不同的习气。一旦心里的习气全部断除,也即成佛的时候,所有现象将完全停止,包括佛的坛城也不复存在,最后剩下来的,是如来藏光明。这种状态既无法想象,更无法描述,但只要我们进入证悟状态的那一刻,就能体证、理解到这种不可言说的无分别境界。
《华严经》中讲到:假如大火烧毁了不可思议的世界,最后一个微尘都不剩的时候,天空却不会被烧坏,它是毁灭不了的。自然智慧像天空一样,永远都不会有生灭、变化。换言之,凡夫经历了无数个生死轮回,但心的本性就是光明。尽管轮回有无数个生灭,但自然智慧永远不会有生灭。
《大乘密严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所以,众生阿赖耶识的本质,就是佛的智慧光明如来藏。阿赖耶识只是它的形式或现象,所以在一刹那的阿赖耶识当中,具备清净与不清净的一切。
这样一步步地观察,乃至于八万四千总持法门,也是遍满法界的,一切都是清净光明的。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各位善男子,由于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的缘故,六根之性与六尘之性也同时遍满法界,互相不会破坏,也不会混杂。不仅根性和尘性如此,乃至于八万四千总持法门也是一样,互相不会破坏,也不会混杂。譬如成百上千盏灯,在同一个房间里放光,每一盏灯的光明都遍满了房间,互相不会破坏,也不会混杂。
我们翻开《都市茅棚》319页,这是我2010年春天写的一篇文章——《我的世界只有我》。这个我,指大我,我与天地万物同体的那个我。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无碍显现,帝王将相,粉墨登场。”
当时一个非常微妙的因缘。郭居士开车,我们走在高速公路上,在城区里穿梭,突然境界现前,就是世界突然变得无比微妙,无比美好,一切都变得无比祥和。灯光、行人、警察,一切井然有序。在那一刻,无比吉祥。在高速路上,感恩的心油然升起:感恩路,感恩车,感恩服务区,感恩这一切一切。从济南走到九山的时候,晚上十二点多了,那种祥和、安静,从未有过,后来就写了这篇文章。
大圆镜,是指我们的眼前境界,我们的心所造作的自己的作品。大圆镜智,就是我们佛性的无碍显现。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全都在这一刻看得清清楚楚,无碍显现在自己面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粉墨登场。
“无所从来的我,享受着轮回与涅槃:我是从哪里来的,已经不必去纠结。因为这一切,都无所生,也无所灭。”
享受着轮回与涅槃。轮回是个幻相,如梦如幻,涅槃也如梦幻。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我眼耳鼻舌身意所见到的世界是我的心意识所生起的,这就是我的境界,我的世界。所以,我对这个如幻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不抱怨,也无需推诿。在过去,我还不知道的时候,还曾经有过抱怨,在这一刻突然明白了,这是我自己的境界显现。如果我的境界提升,这一切就会自然演变。如果我抱怨,只是我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思维和感知有问题。所以,当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自己产生”的时候,只有感恩,没有抱怨。不必推卸责任,不是人家造成的,一切都是因我而产生,为我而发生。
“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我承担完全责任。历史上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一切,在我的世界里,所有产生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我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看这世界好似很复杂,这么多人口、动物、山河、道路,好似很复杂,其实却井然有序。每个地方都井然有序,大的地方井然有序,小的地方也井然有序。就像我们这个身体,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个身体太庞大了,神经系统、大脑系统、肠胃系统,以及各种系统,你发现无比的复杂。虽然复杂,但却无比的微妙,无比的井然有序,无比的完美。眼睛在看,耳朵在听,肠胃在消化,我们的供血系统,我们的感触系统、思考系统,都是那么完美。所以,看似很复杂,却又有条不紊。徐徐运作,不急不燥地运作。这个世界真的是无比完美。如水月无痕,一点动静没有,就好像润物细无声,就好像月亮在空中静静飘过,在水面轻轻滑过一样,你看它过去了不留痕迹,显得那么优雅。“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这一切来了去了,去了来了,就像花开了,又谢了,落的时候很悠然,开的时候很丰富,落的时候很优雅。“云卷云舒”,天上的云,卷起来又舒展开,飘过来又飘过去,“和谐而安祥”。云彩如此的和谐,在天上,一点动静没有,很优雅,似动而静,看着好像都在动,但又感觉它很安详。润物无声,就像水润物,滋润它而没有音声,“处处禅定”。当我明白这一刻的时候,原来禅定不仅仅是坐在那里,而是在当下处处都透显出禅定的境界,“似静而动”,你看着它虽然静,那么安静,安静而祥和,“不离自性,时时般若”。他很安静,而又能够展现万有,展现出来那么的完美,一切又在有条不紊地运作。所以明白这个,一切都不离于自性,时时展现般若的智慧之光。
“镜中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当时看着我眼前境界,这一切就像镜子中一样,就像水彩画,颜色鲜明,美丽又有光泽,无比微妙。人,每个人都那么端庄,那么祥和。法,就是现象。每个现象都那么优雅,每个物体都那么完美,杯子能保温,水能喝,车能跑,路又平坦,月亮在空中挂着,星星在眨眼,当时那种感觉非常微妙。
“一幕幕,都是我连绵的念头”,这其实都是我的心性所展现出来的。这个世界就是我心性的状态,我只是对着镜子在看,镜子中就是我的世界。这个大镜子中的现象就是我的心的映现。都是我连绵的念头,妙思纷纭,天马行空。都是妙思纷纭,没有杂乱的思想,在那一刻都是非常殊胜微妙的觉醒意识。古往今来的纵横交错。一些念头静下来,在我的思想意识中,一些念头静下来,觉了,称作十方诸佛。所以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释迦牟尼佛不是高高在上,或者远远在外的释迦牟尼佛,原来他就是我自性中的一个念头,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把他悟的东西告诉其他未悟的念头。原来他和我是不二的,在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原来我这个飘摇的树枝,和他那个已经成就了的树枝,是一体不二的一棵菩提树。原来都是我们自性的东西,自性的一切。原来他就是我自己觉悟了的,觉醒了的一个念头!
“无数念头忙碌碌”,未觉,还有很多看似在忙碌碌,尚未觉的念头,虽然未觉,但他从未离开过自性,从未离开过我自己所造作的这个天地空间。所以,他未觉,我们暂时称他为九界众生。但他不离于觉性。“先觉的念头觉后觉,叫度众生。”先觉的那个叫释迦牟尼,或者叫阿弥陀的那个念头,再觉悟这个叫释清净的没觉的念头,以及还有其他的念头,我们大家都是没觉的念头,我们那个觉了的念头在觉我们没觉的念头,所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根本不是外在的,完全是我们自性中的佛,完全就是和我们不二的同一体性的那尊佛。过去我们有时候担心,阿弥陀佛他接不接我?他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就像左手和右手,我们右手不知道左手是自己,而左手知道右手是自己的时候,左手救右手不会犹豫的。
诸佛为什么对我们这么殷勤劝勉?解脱我们?因为他知道,他和我们同体。我们为什么老担心他不帮我们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和我们同体。我们知道了他和我们同体的时候,我们就无碍接受他对我们的所有加持。所以,“先觉的念头觉后觉,叫度众生;后觉的念头随先觉,名修行。”我们追随那些已经觉悟了的念头,阿弥陀佛是我已经觉醒了的念头,现在释清净就是我未觉醒的念头,追慕着先觉了的念头,沿着他的足迹,因此我就觉醒,回到如来的本体,与他同在,与他同呼吸共命运,彻底解脱。
“先觉劝导未觉,虽是自言自语,却名弘法利生;未觉纠缠未觉,明明自寻烦恼,依旧执著斗诤。”在这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三藏十二部的一切法义,尽是我自性流露。我所学的外面这些,只是让我内在的显发,而我内在中,本自具足这一切。所以,诸佛讲法与我,也是我自言自语,是我自性之诸佛,讲我自性之法,度我自性之众生。他完全是自我一体的,那一刹那,就像我的右手给左手挠痒痒,都是自己。
在那一刻突然就明白了,为了我修行,这个世界一直在广作奉献:为了我能够体悟无上教法,无数的军人在执勤,保护我让我这个念头不受到冲击而能思考修行;无数的农民为了我有粮食吃,能够安心修行,安心思考法义,他们辛辛苦苦地种粮食;无数的工人在做工,无数的商人在流通,警察在执勤,善男信女省吃俭用的东西送到我的身边,保障我衣食无忧;历代祖师千辛万苦去印度取经,原来都是为我取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天地万物都是在为我而运转。所以,在那一刻生起无比的感恩之心!在万籁俱寂中,仅存为众生和天地万物祈祷和祝福的感觉。在那一刻,一下子就解脱了过去那种贪嗔痴、攻击性、分别见、烦恼心,负面能量消失了,全部化为光明,弥漫法界,非常殊胜。
“未觉纠缠未觉,明明自寻烦恼,依旧执著斗诤。”有些未觉的,看似在执著斗诤,其实也是自我的纠结。“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当我们了知这个世界,只有我,世界都是一个大我的时候,就没有自私的小我了。认识到大我,不再有自私的小我。我的世界只有我,是指大我;我的世界没有我,是指小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什么叫情呢?就是有情的众生,有情的念头。什么叫无情的?像杯子、桌子,都是无情,但是这张桌子和我这个身体,和我的思想,都是同一如来藏性显发的,所以我们同时都具有如来的藏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在这一刻,就能明白他的涵义了。所以,为什么祖师讲到山河大地是如来,青青翠竹,尽显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为这一切都是如来藏性的显发,都是如来藏性的一部分,都是如来藏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这时候,对于自己身边的一切,对那辆车,对那条路,对日月,对天地,对自己的一切用具,都产生了一种无比的感恩心:他们服务于我,成就于我,觉醒于我,解脱于我,圆满于我,在那一刻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庄严”是无比美好,而它又非常寂静。在那一刻,天地似乎有影而又无声,他很寂静而又无比庄严;看一切都无比的美好,一切都放光,在那一刻,所有的东西都放光;每个人都那么帅,那么庄严,那么美好;发出来的声音都如天籁之音,一切都变得无尽美好。“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在那一刻,因为我与天地同体,所以没有成功和失败的概念。过去纠结成功失败,荣誉屈辱,要隐藏要炫耀的东西,要造作要取舍的东西。取舍就是要这个不要那个,造作就是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在那一刻,突然就感觉:不用改变,就这样,就很好;愿意改就改,也很好。在那一刻,就明白:都是最好,没有不好。
“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在那一刻,突然要感受这种美好的时候,就感觉一切都能与我交流,万物都能向我说法,情与无情,都在说法。在那一刻,每个东西、每件事物都能激发我内在的智慧显发,所以我就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说极乐世界鸟声、风声、树声、水声,都让我们念佛念法念僧,不是只有极乐世界那样,娑婆世界亦复如是。不仅仅是极乐世界,不仅仅是佛国净土,而这个娑婆世界,一切也都在讲法,都在诉说着无尽的美好、解脱和庄严。当我想安静一下,这时候山河万物都归于寂灭,万物隐而不现,有和没有完全一样,都不干扰你。
“虚空而万有”,在这一刻,虚空中什么都有,“明亮而平淡”,那一刻都放光,既放光而又散发着祥和,亮晶晶,毛绒绒,软绵绵,轻飘飘。“周遍而安住”,在那一刻,感觉自己与天地同体,与法界同体,而又很安住在那里,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而又生机盎然。”心性不动之中,一切万物都散发着他的光明和生机,那一切都姹紫嫣红,美轮美奂。此时觉性湛然,却如梦如幻;感觉舒服淡然,却不贪恋执著。
后来,就把那种感觉写成了这篇《我的世界只有我》的小文章。再后来,才知道当时契入的就是大圆满、大手印、大准提、心地法门的光明境界。
所以真实来说,就是“时间取当下,空间取当体”,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什么,你只要改变一下法执,改变一下认识,知道我当下一定是具足完美,什么都没事了,什么都解决了。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各位善男子,像这样成就了圆觉法门的时候;应当知道,这位菩萨不会再被任何法所束缚,也不必从任何法当中另外去求解脱。他不会再厌离生死轮回,也不会再贪求涅槃。他不会刻意尊敬持戒的人,也不会憎恨破戒的人。他不会格外敬重老修行,也不会轻视初学者。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一切都已经觉悟了的缘故。就好像大家的眼光,自然明了眼前的境界。这个光明中的一切已经圆满,哪里还需要什么憎爱之心呢!原因何在?因为眼光和我们的心并不是两个,境界与眼光也不能分开,在这三无差别当中,本来没有能恨与所恨,能爱与所爱的对立。
“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当一个菩萨成就清净智慧,悟入圆觉妙心,即是证知觉性清净而平等不动,寂灭一心,平等不二,遍满而无坏无杂,是以了达诸法皆空时,就不会被任何的法束缚,就不会要求从任何的法——物质、心、时、空中解脱出来。众生迷惑的时候,为法所转移,系缚缠绕,不得自由,就希望摆脱其束缚,从中脱离出来。此菩萨不被任何所法系缚,也不求出离世间万法。
“得无憎爱”。憎爱无由,生死亦无由。我本不生,爱憎无由。我们知道我们四大假合的身体,六尘、六缘、六识生的十八界,周围的幻化境界、依正二报,都是不可得的。那么何有爱憎呢?没有爱憎,生死何得呢?没有爱憎,有何境界呢?没有境界,上哪儿取舍呢?没有取舍,哪有分别呢?没有分别,哪有是非呢?没有是非,佛魔何得呢?佛魔不得,一体圆明。一体圆明,就是觉悟者,就是光明智,就是不思议智,就是佛、菩萨,就是世尊!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各位善男子,这位菩萨和末法时代的众生,修学圆觉妙心得到成就以后,对于此心没有什么好修行的,也没有什么好成就的。本有的圆满觉性普照一切,此普照的光明与寂灭无二无别。在这个明空无别当中,有百千万亿数不清条恒河中的沙子,那样多的诸佛的世界,就好像疮眼病人看到的空花一样,纷乱而起,纷乱而灭。这些景象与圆满觉性,即不相干,也分不开。即不曾有什么束缚,也不需要什么解脱。到这里,才知道一切众生本来已经成佛。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就像昨天夜里的一场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成就圆觉妙心者,就觉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没有东西可以成就,因为能够修得的将会变坏。禅宗祖师马祖道一曾经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真理是不属修的,因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会生灭变坏,所以从因果造作得来的一切最终还是会失去的。因此,当一个人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就知道智慧不属修,也没有东西可修成。为什么?原来“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一切法、一切心本来在圆觉普照中,本来就没有生灭。“寂灭”中的寂是寂静,灭是没有生灭。“寂灭无二”即是寂灭中无生死、有无等差别相。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才知道众生本来成佛,本来觉性圆满。所以《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在如来藏中,本无迷悟生死去来等二法之相。所谓生死涅槃,都是源于无明,梦中之事,今时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如同昨夜的一场梦罢了。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各位善男子,像昨夜一场梦的缘故,应当知道,生死轮回与涅槃解脱,不曾生起,也不曾消灭,不曾来到过我们的心中,也不曾离去。这位菩萨所证的妙果,不曾有得,也不曾有失,不需要取,也不需要舍。这位菩萨能证的智慧,远离造作,也远离无想。远离放任,也远离寂灭。在这个证悟当中,其实没有能证和所证。终究没有什么证悟,也没有证悟的人。一切法的本性就是如此,它究竟平等而不可破坏。
这一段再次强调“寂灭一心,究竟无二”的清净本体。前面讲圆觉性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诸波罗蜜。这里所揭示的是所谓五蕴生死众生的真实面目,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菩提涅槃,乃所证之果;诸波罗蜜,为能证之行。而事实上,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都如同昨梦,既如昨梦,哪还需要修证得失取舍等造作呢?既无修证,则无能所,一切影像毕竟寂灭。如此一切天地万物,芸芸众生,种种现象,法法皆真,常住不坏。这是圆照法界清净觉相之最高教法,究竟了义,也是法界万物最伟大的实相。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各位善男子,诸位菩萨们,应当这样修行,应当遵循这样的次序,应当这样思维观察,应当这样安住运用,应当采取这样的方法,应当这样开悟圆觉妙心。应当发愿求证这样的妙法,而不需要迷惑怀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菩萨你要知道,一切轮回芸芸众生,
身体心识都如幻化,身体相貌属于四大。
心念习性归于六尘,四大成分各有所属。
合成妄身到底是谁?这样观察逐渐修行。
身心世界本来清净,圆觉不动遍满法界。
远离诸病作止任灭,终无能证圆觉之人。
复观一切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
过去现在未来平等,终究没有来来去去。
初发道心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众生,
想要求学入佛正道,应当这样依法修行。
- 上一篇:《圆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
- 下一篇:《圆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