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 第二十五天

  第二十五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这是属于「顿教」的一种教理,顿教的教理不可离开你的自性,也就是「见性」为原则。所以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口头语这么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有此道理存在。因为见性以后才知道怎么修行,见性之后才是知道用功的时候,见性之后才知道如何入门、了生脱死的开始。换一句话说,你若还未见性,你所用的功夫都是有为生灭、人天果报,那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全都还未进入边缘,也就是没有进入开悟的边缘。所以一定要先见性再说,六祖惠能大师的意思,不是意味了否认禅定,否认解脱的重要性,因为你若未见性,纵然有办法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八大?那么遥远,但是八大?还有一个数字,总是有完结、有尽的时候。

  四禅八定是很可贵,但是他还没出离三界,所以「禅定」是每一位佛的弟子要具备的条件,可是你有禅定没见性的话,也还在三界之内。说「解脱」有谁不要解脱?谁不要证果?谁不要成就佛道呢?解脱非常重要,虽然重要但是你若没有见性,这样胡乱抓一通东撞西撞弄了一辈子,你没有本事成就佛道,没本事出离三界,没本事开悟证果。所以说:「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道理在此。

  诸位,我们修道见性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这个世界里,「火焰化红莲」就是这个道理。「娑婆出法王」离开俗谛,真谛不可得。所以开悟祖师要讲话了:

  「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清净性中虽无动摇,而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是全

  清净之性。」

  太庄严了,「佛法真俗圆融」百分之百正确!「真」就是由「俗谛」由世间法的净化无染尘,故称呼为「真」。可见「真谛」也就是解脱法没有离开世间法,俗谛如果不清楚的话不能成真。以佛祖而言,要佛祖开飞机他会开,讲一下就会了。要佛祖开船,讲一下就会了。要佛祖打篮球,规则告诉他,他就会了。所以解脱并没有离开现象界,只是在现象界中不染尘、净化、通盘了解,了解它的真相,这样就叫做「真」,你若不了解真,真也变成俗了。所以真俗是一体两面的说法,迷、悟、染、净的差别而已。

  所以说「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解脱不能离开烦恼,离开烦恼无解脱可言。要怎样解脱?烦恼净化,净化就解脱了啊!可见「解脱」这个名词和意境,并未离开「烦恼」这两个字,没离开生活。你每天生活在清凉当中,无忧无愁当中,生活在正觉当中,你就是解脱,圣人只是如此而已。并非开悟证果以后就长一只角,开悟证果以后多一只眼睛,开悟证果以后,双腿就比较粗壮,如果这么说就错了,或是开悟以后体重多了几公斤。成佛后、开悟证果后他还是人,只是生活在正觉、解脱当中,三明六通以后再说了。这样诸位清楚吗?

  论佛法说佛法,佛法说不尽,佛法都没有离开「真俗圆融」的状态,展现出佛法的本质互不为碍。我们清净的自性,虽然没有动摇,不动本尊,能摇动三千大千世界。不动道场能说法无尽期。这是说出了一位开悟证果之人的心境。以这面镜子来说,它是寂静的,但是你走过镜子,镜面有普照的作用。来,不会把你阻挡;去,不会留你,是不是呀?不动能照,照之当下它又不动,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寂而能照,照而能寂,离照无寂,离寂无照,寂照不二。」就是这个道理。「动寂」也是这个道理,它身不动但是能照能作用,它作用的当下,不会讲话:「我能照。」它没这么说但是能照,功夫正是在此。清净的性当中虽然是没有动摇,不刻意动脑筋来作用,但是不坏方便的应用,这镜子的比喻是形容我们清净的自性和这面镜子没什么两样,镜子只是不会讲话而已,但是它普照和寂静。我们的「性」都具备了这种德性,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才说不坏方便的运用,可以兴慈运悲。虽然是解脱,虽然是清净,虽然是不动,虽然是光明解脱,但是他自性起无量的慈悲心。

  所以佛祖成佛以后,你不用鼓励他,成佛以后,你不用邀请他,就是「不请之友」兴慈运悲、使众生快乐、拔众生的痛苦,让众生脱离三界二十八层天,可以运用大慈悲心度化无量众生。那么他这种「兴运」的运用、作用,在此处当下就是「全清净之性」。全体即是全用,全用即是全体,体用是不二。譬如说,如本在这里讲经说法,难道可以离开我全体的佛性吗?我的全体佛性在作用当中了,当我没作用时,我全部所有的作用都归到本体,无非是在体用当中去见你的本性,佛法也是一样。所以不动本尊,能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种深深的意境,唯有见性之人才有办法全方位去了解。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佛法真俗圆融,互不为碍;清净性中虽无动摇,而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是全清净之性。」

  说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一位开悟圣僧,他要讲话了:

  「若能从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即成大悲。」

  这四句话说明一个修道人,如果按照这个法门来修,就可以成就他的大智慧和大悲心了。大智慧和大慈悲如果圆满就能成佛。第一、你想要自己自性自度自利,不二法门必须经过「从假入空」成就你的大智慧。凡夫众生不明他的烦恼本空,不明山河大地本空,所以他不了解诸法的假相,当下是空无自性。当他了解一切法、一切万有、一切万境、一切万尘乃至你的起心动念,当下就是空性的,在你的大智慧、大般若观照之下,悟空、证空了!悟空、证空、入空的当下,就是大智慧的现象。凡夫众生不能将假入空,所以智慧始终不能生,永远停顿在现象界,被现象界所骗。所以大智慧之人、学佛之人,了解诸法本来空性,也就是从假入空的道理,成就他的大智慧,此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

  既然证悟了他的如来藏性,也就是他的佛性是空性的,也了解诸法、山河大地一切现象界,全是空性以后,他不以空为证,不以空为住,证入涅槃以后,要倒驾慈航度无量众生,这样叫做「从空出假」。证到空以后要远离空,不要一直沉浸在偏执的涅槃中,佛陀不允许你这么做。所以你一定要「从空出假」不妨称为「真空妙有」、「无住生心」、「倒驾慈航」,这是「从空出假」的意思。你从空出假,也就是证成开悟证果以后,不以开悟证果为证、为住,又回到现象界中度化无量众生,来成就你的大慈悲心,慈悲喜舍,这就是每一位佛的弟子,必须经过的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开悟证果,第二阶段证果以后,要回归娑婆世间度化无量众生。

  那么,凡夫众生的我,如本讲经说法就能够摇动我们全国,每一位朝野上下很多人来学佛修道,能够讲得大家法喜充满、善根大展流露,我是凡夫众生而已。诸佛菩萨来人间,他是乘愿力、神通自在来人间的,他度化众生的话,那不得了了,众生受利益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你看佛陀住世的时代,度多少人天的人来学佛修道,许多菩萨个个从一地、二地登上三地。有多少阿罗汉从初果阿罗汉登上二果、三果、四果。多少阿罗汉转小乘入大乘。多少人没有善根,因此善根大展流露。多少人不知发菩提心,而发了菩提心,所以佛陀来人间度众生是大不相同,不是凡夫僧所能较量。修道亦同此理,希望诸位修道要发大乘心,也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道

  声闻也就是阿罗汉这类的,本身证成果位比较快,菩萨就比较慢了,为什么比较慢?因为他不但要自度自利还要利他,所以发挥出来的时间、空间,多数都是以他人利益着想,所以他修道多少要亏损一些。但是以后他究竟成佛啊!阿罗汉就没有了,只顾自己身心清净解脱,见思惑顿断就好了,快则三世人,慢者六十小?就成就阿罗汉了,什么意思?譬如你现在发心来修行,清净没犯戒达到最后见性的时候,出离三界,自了汉快则三世人,慢者六十小?。但是缘觉不一样,快则四世人,慢者一百小?,他比阿罗汉慢一点,当然他的慈悲心比阿罗汉强烈一点。菩萨又不一样了,要三大阿僧祇?,从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一直到十信,登上十住十行十回向然后十地,最后等觉进入妙觉成佛。五十二阶位圆满,也是六度波罗密万行成就,最后成就佛道,前后刚好三大阿僧祇?。所以菩萨虽然比较慢成就他的道业成佛,但是相对的,佛祖来人间都鼓励佛的弟子行菩萨道。所以佛祖常常说二乘人声闻、缘觉是为「焦芽败种」。「焦芽败种」就像豆子,放在石头上久了,没有土壤没有水份就干死了、芽干了,芽种坏了,代表他根本就不要度众生。所以我们要感恩佛祖将佛法给我们,感恩这些善知识讲经说法,让我们了解佛法以后,我们才有因缘踏入佛门,了解佛教在讲些什么道理。

  所以修道人再怎么说,佛陀也不希望我们投报,叫我们要报恩啦、回馈他啦,佛祖不会这样。他说你只要好好修行,有能力弘法布教度众生,佛祖很高兴,佛祖是不用你投报的,佛祖虽然没有投报的观念,但是我们自己懂得要有感恩的心。所以你发心,要发什么心?菩萨心、发菩提心成佛,发菩提心的人他自然强而有力,他作为「不请之友」自然由心而发,然后无尽讲经说法度化无量有情。所以难怪菩萨智慧无穷尽,因为多生累?以来,都发「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智慧是无穷无尽。阿罗汉永远跟不上菩萨,什么理由?因为阿罗汉只要烦恼断尽出离三界就好了,他不必学东学西学一大堆。但是菩萨「五明」要精通,什么是「五明」?医学要精通,叫做医方明。工巧明,一切建筑界建筑师的道理,他都要通达,房子的结构要学、水泥要几包、钢筋要几吨都要清楚。再来语言学全部要学,不论是德国话、苏联话、美国话、客家语、闽南语什么话都要学,各方语言都要学,不然怎么做菩萨?一问三不知要如何做菩萨、解决人家的问题呢?还有内典要学、出世法要学、解脱法要学,不然要如何出离生死呢?所以五明对菩萨而言要精通学尽,如此一来二乘人阿罗汉,如何来和菩萨比呢?所以【大般若经】说:

  「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

  「空」者是大智慧,阿罗汉的智慧太有限了,就像一个毛孔,一个小小的洞,由此看出虚空只有二、三公分而已,代表智慧很渺小。菩萨空,就是菩萨的智慧如太虚空,不必用一个筒子把它固定一个范围,把它拆开以后整个虚空看得清清楚楚,全方位的、立体性的。所以菩萨空和阿罗汉的空千差万别了,毛孔的空如何和太虚空较量呢?换一句话,菩萨的智慧远远胜过声闻的智慧百千万亿倍,不然菩萨要如何度众生?你对世间的真相完全不了解,众生一问之下东倒西歪,一问三不知,如何解开众生的心结?解开众生的迷惑?解决众生的需要呢?所以菩萨的智慧是百千万?来的,要博学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要学。菩萨,什么叫做菩萨?不简单啊!有人听到这里就被吓了。哎哟,我那里做得成啊?成佛就是不简单啊!

  所以「佛」,我不必解释为「佛,叫做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见性成佛。」不必这么讲。什么叫做「佛」?「佛」就叫做「不简单」。如果简单,我们早就成佛去了。开悟证果以后佛的意境,成佛不是没事情了,要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度化无量有情,所以证到佛的境界大空,大空大有啊。相对的不空就不有,但是诸佛而言他大智慧,就有大慈悲。我们今天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就佛道必然要经过大智和大悲的圆满。所以我们要讲的重点就是历代圣僧说的这句话:

  「若能从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从空出假,即成大悲。」

  诸位,我们修道有时候心外求佛,求菩萨求感应,求佛祖会不会为我放光加持、摸摸额头对不对?这种都不一定正确哦。中下阶层根机的人有这种用功。顿根机的、上根机的人不会以音声求佛祖,在一切颜色当中求佛,看有没有什么感应,上根机的人不会这么做,他都怎么做呢?佛祖这么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是我们要讲的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明一位修道人你要「破相显性」,一切现象界都是生灭法,不是我们的诉求,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因为一切法皆是因缘法,因缘法都是生灭法如梦幻泡影,所以要「破相显性」。譬如我的四大五蕴之体是可坏性,但是你何曾知道我四大五蕴里面,有一个清净庄严的法身呢!我们的诉求在此。如何见到我们的法身?见到佛性?这是每一位修道人当今之务。

  诸位,他告诉你「修道」,若认为佛祖是红色、黑色、白色,在有色无色中认真。或是说佛祖的声音很好听,用音声来求佛祖或佛祖的音声是八音,这都是看到佛祖的「性」之用,没有看到他的「体」。「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看到佛祖的肉体,听到他的音声,这不是象征佛祖甚深法身的存在,法身是无形无相。有人把佛祖的声音当作「八音演说法」,或是像迦陵频伽的声音那么美妙,当做佛祖。你误会了,那是佛祖法身的妙用之用,他没有看到体,看到他全方位的佛性,把音声当作是佛祖,误会了!所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想要见到如来法身,难啊!「是人行邪道」。

  我们要如何「见性」呢?要参悟本性或者用持戒的方式达到身心清净,最后回归本性,这样也是可以。因为你的戒是心戒,心戒是无形无相,看到无形无相的心戒也能见到他的法身。所以在佛陀时代有两个比丘,发一个口愿,佛祖来人间不容易,百千万亿?难遭难遇,在此状况之下,既然佛祖在人间,这两位比丘就是要见佛祖,两人结伴外出。因为印度有沙漠,经过沙漠要见到绿地不容易,要看到一小漥水更不容易。所以走了七天七夜,身上带的水都喝完了,口很渴,在沙漠地区很难得发现一小漥的水,很高兴,两人跑去以后就想要喝水。但是一位比丘看到水中有虫,所谓「佛观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佛祖用佛眼不用显微镜来看就知道水里面有很多细菌、微生虫。比丘看了,想起佛祖说:「宁愿持戒而死,也不愿破戒而活。」所以持戒的精神和戒相应,他就坚持不喝这些水。另外一位比丘就说话了,你若不喝水你走不到佛陀身边,在半途就会因口渴而死,我们要喝水才对,然后再去见佛祖啊!但是这位比丘坚持要把戒持好,另一位比丘就没有持戒,把那些水喝完。当然,你喝水时,虫被你喝到肚子里去也是会死啊,杀生。在此状况下这两位比丘的心境不相同,一个坚持要喝一个不喝。后来两人继续走,因为坚持戒律不喝水的比丘口渴半途支持不住,身体干掉就死了,无法见佛祖,另一人有喝水可支持久一点。结果横过沙漠来到佛陀的精舍,求见佛陀向他顶礼三拜,很高兴的说:「佛陀,我今天可见到释迦牟尼佛,这是我百千万亿?,包含这一世最大的荣幸,我最高兴最快乐的就是见到佛陀你本尊。」佛陀讲话了:「仁者仁者,不是你先见到我,是你的同参道友先见到我。」比丘吓一跳说:「他不是在半途因口渴而死了吗?怎么会先见到佛陀呢?」佛陀说:「持戒,戒不是黑、红、青、白,戒是心戒,清净光明解脱的,戒就是如来法身慧命,他首先见到戒的真谛,见到戒的本来面目,他见到法身他才真正见到如来,因此先你而见我。你因为没持戒、不了解戒的实质,不了解戒的意义,不了解戒的本来面目,戒就是心戒,心戒是无形无相,法身那里是用戒可见呢?若不是对戒有相当认识的人,当然就见不到。你犯戒就是因为不了解法身,因此,你不但犯戒还没见到我,你看到的我,是我的外表四大,地水火风的肉体而已。所以你看到相,没有看到法身,你那个同参道友看到我的法身,同时也看到我的色身了,你要用功才行啊!快马加鞭参你的自性,好好忏悔你的犯戒。」

  此时,这位比丘就非常忏悔说:「哎呀,我这同参道友可贵,是我很好的同参道友,是我的善知识,我不能了解他对戒深深的认知。」此时这位道友有忏悔之心,让佛陀一点化之后,也证成初果阿罗汉。所以佛陀才说:「若佛子不能持戒,离我八万四千里,如果能持戒,在我左右。」这话说明一位修道人,如果了解「戒」没有黑红青白,就是「心戒」,不论是戒内戒外,戒总是心地之戒,他每天能持戒如同在我身边左右,每天见到我,见我的法身。没有持戒不了解持戒的人,虽然在我的左右,在我四周围却如同离我八万四千里远。

  同样的道理,【金刚经】所讲的这四句偈,就说出了我们要「破相显性」不可看到外面的表相而已,要看到如来无形无相的法身才对喔!因为如来的法身不是用色可见的,用音声可以求的,要见那见不到的,听那听不到的,那个无形无相而又存在的法身才对。他才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其实我们的法身是「无相无不相」,也可以说是「无相无无相」。因为无相的法身虽然看不见、摸不到、抓不着,不能说它几两重,也不能说它黑红青白、或是四方形、椭圆的,全都无法让你摸得到、看得到,但是又能存在。所以佛的法身是无相,无相无无相,能显无量相度众生。所以证到初地以上的菩萨自然能百界现身,就是已证成初地菩萨,达到无生法忍见到法身了,你可以将一个身体变现成一百个身体,到一百个世界,同时成佛,这叫做「权巧佛」。法身大士就可以示现成佛的模样,叫做权巧的佛,不是实教的佛,变现一百个身体去一百个世界同时成佛,度化一百个世界不相同的人民百姓,能让那些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来修行成佛,初地就有这样的能力了,叫做「百界现身」。那么二地呢?叫做「千界化身」,也就是你证成二地菩萨以后,能将一个身体变现一千个身体,去一千个世界同时成佛,为那些人民百姓,讲不同的语言,因为那里风俗不同对治那里的风俗,让那些人善根流露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成佛。

  如果是三地菩萨呢?叫做「万界化身」,将一个身体变现一万个身体,到一万个世界同时示现成佛,度化那些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行成佛。以此类推到佛的时候,叫做「无量百千万亿化身」,要加上「无量」,无量百千万亿化身喔!看到无量就数不尽了,化现到十方世界去度化无量众生,现在人说我分身乏术,我一个身体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单位、那么多地方去度众生,我觉得有此遗憾。你成就佛道以后就没有这个遗憾了,叫做「无量百千万亿化身」去无量世界,度化无量众生,让那些无量众生来成佛。所以成佛的好处无量无边啊!广说不尽。

  总之,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佛祖的身体是「无相无无相」的。譬如观世音菩萨好了,他可以一个身体变现无量百千万化身,要度国王就示现国王身来度国王,他是宰相、文武百官,他就示现这种身分去度他,他是行政院长、立法院长、司法院长、立法委员,他就示现这种身分去度化他们,让他们善根大展流露,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菩提,这才是佛陀伟大的一面。所以在修道当中,好好用功修道,以后要成就如来果位度众生,这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所以说不定佛祖在你身边或是菩萨在你身边,有时示现逆境给你,有时示现顺境给你,佛示现在你身边,他也不会告诉你说他是佛或是菩萨,如果会告诉你,他是佛或菩萨者,那是魔的示现。所以说不定在你身边那一尊,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或是佛菩萨来示现的。因为你没有五眼没有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不知他的身分来历,有时候擦身而过,岂不是太遗憾了呢?所以佛祖也常讲一句话:「你不要轻视一个初发心的人,你应该将初发心的人当作一切智人。」道理在此。

  因为初发心的人有时候他是示现的,不一定他就是初发心的人,可能是过来人或多生累?有修行的人来的。因为你起了贡高我慢之心轻视他,因而丧失了你亲近他的机会了,论遗憾嘛!没有比这样更遗憾的了。如果你是低声下气的、不耻下问的人,你是谦虚的人,这种人比较容易得到贵人。譬如说,你会又好象不会,半桶水,世间人叫做半桶醋,不会;假装会,很会?动。这种人要遇到善知识很困难,到目前为止,我不会的一定请教诸山长老,请教比我能力好的。当然诸山长老很多,年纪比较大一点,不一定就都很行啦,但是我们也是低声下气来请教,我们会也要谦虚一点,大智若愚,稻穗越饱满越低头啊!不耻下问这种人比较容易遇到善知识,比较容易遇到贵人、明师、佛菩萨。

  所以有时因为你的我慢、半瓶醋、半桶师仔(台语),很爱?动的人藐视一切,在不会谦虚的情形之下,使得他无法亲近善知识。所以释迦佛祖才说了那些话「我们要尊重初发心的人,如同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的意思。释迦佛祖说【法华经】、讲【楞严经】时,也有很多菩萨来捧场,现在的人叫做「捧场」,佛教称为「庄严道场」,也有很多佛祖来为他随喜做影响众,所以佛祖成佛以后他不会我慢、不会贡高,他替你随喜很低声下气,很了解你的心情,知道你讲经说法没有听众,他来做影响众,帮忙你捧你的场。你看人家成佛越高境界的人那么低声下气,回想自己半瓶醋的人,在那里没有定性不住晃动的人,我们反省之下,感觉很惭愧,惭愧是比较斯文好听,应是羞愧才对。若不知羞愧半瓶醋、半桶水硬撑的人,世间人说「缺角了、缺角了」没救了,北京语称为「完蛋了」。

  所以修道过程中,低声下气点比较能遇到善知识,也受人欢迎。越成就的人越有德行的人,他绝对是平易近人、很尊重他人、很了解人性,在你身边不会给你压力,在你身边绝对让你有安全感,他不会因为自己已经会了就气势凌人,不会让人觉得一股气势的压力,让你觉得很难过。如此,即使有善知识,你也无法尊敬得来。所以修道学谦虚一点,绝对对自己有好处,才会增长德行。所以有一句话说「道高龙虎服、德重鬼神钦」越有道的人连老虎都服你,有德行的人连鬼神都钦佩你。有道德的人走在暗路上时,连鬼神都敬佩你,都要喊「立正」向你行注目礼、向你敬礼、尊敬你、向你?躬。若是没有德行之人,一些学术界的人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贡高我慢,他就是没有德行,走过暗路时不被鬼神捉弄就万幸了。

  所以「有道」还要兼「有德」,有道无德不行,你道理全部通达了,但没有德行,心无慈悲心,你这种人看在别人眼里是贡高我慢。所以有道要兼有德,有德要兼有道。有些人很有德对人很好,但是没有道,那也不行。所以,道、德要两面兼,这样才是圆满的圣人。所以在修道过程中要记得谦虚一点,六祖惠能大师也说:「见性就是功、对人谦虚就是德。」所以见性之人,开悟证果之人,他绝对相当有德行。所以期望大家要有道兼有德,有德兼有道,这样才是完美的圣者,也是修道人的诉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