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五戒(二)
略说五戒(二)
如瑞法师
2、鹿头梵志舍异学,求受三皈五戒。佛说护皈三十六善神及护戒二十五善神。
(出自《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三》)
《佛说灌顶三皈五戒带佩护身咒经》里说有一位鹿头梵志,他原先是一位外道,来顶礼佛说:“世尊啊,我久闻您的大名,我现在想舍弃我所学的,来受三皈五戒。”佛就赞叹说:“好啊,如果你能舍弃异举,来受三皈五戒,这个功德不可称计。”意思是说功德太大了。他听佛说完,就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在佛前虔诚地接受了三皈。佛告诉他说:“怀受三皈竟,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不为邪恶干扰。如果你受三皈以后,我当为你及十方人,让天帝释派遣诸善神,来护善男子菩女人等。”梵志问:“那是怎么回事呢?希望我能了解。”就是怎么样受到他们的保护。在经里说四天王派善神,灌顶善神就说了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三十六位善神都有梵语的名字:
第一位名弥粟头不罗婆一善光,主疾病;第二位名弥果头婆呵娑一善明,主头痛;第三位名弥栗头婆逻波一善力,主寒热;第四位名弥粟头枬陀罗一善月,主腹满;第五位名弥粟头陀利奢一善见,主瘴肿;第六位名弥粟头阿楼呵一善供。主癫狂;第七位名弥粟头伽娑婆帝一善拾,主愚痴;第八位名弥栗头悉坻哆一善寂,主嗔惠;第九位名弥粟头菩提萨一善觉,主淫钦;第十位名弥栗头提波耀一善天,主邪鬼;算十一位名弥粟头呵波帝一善住,主伤亡;第十二位名弥栗头不若罗一善福,主冢墓;第十三位名弥粟头芯阉伽一善术,主四方;第十四位名弥粟头伽丽娑一善帝,主怨家;第十五位名弥粟头罗阉遮一善主,主偷盗;第十六位名弥栗头修干陀一善香,主债主;第十七位名孺栗头檀那波一善施,主劫贼;第十八位名弥栗头支多那一善意,主疫毒;第十九位名弥栗头罗婆那一善吉,主五温;第二十位名弥栗头
钵婆驮一善山,主蜚尸;第二十一位名弥栗头三摩陀一善调,主注连;第二十二位名弥栗头戾梯歇一善备,主注腹;第二十三位名弥栗头波利陀一善敬,主相引;第二十四位名弥栗头波利那一善净,主恶党;第二十五位名弥栗头虞伽地一善品,主矗毒;第二十六位名弥栗头毗梨驮一善结,主恐怖;第二十七位名孺粟头支陀那一善寿,主厄难;第二十八位名弥粟头伽林摩一善游,主产乳;第二十九位名弥粟头阿留伽一善愿,主骡官;第三十位名弥粟头阉利驮一善因,主口舌;第三十一位名弥粟头阿伽驮一善照,主忧悃;第三十二位名弥栗头阿诃娑一善生,主不安;第三十三位名弥粟头娑和遁一善至,主百怪;第三十四位名蒲粟头波利那一善藏,主嫉妒;第三十五位名弥粟头周陀那一善音,主咒咀;第三十六位名弥栗头章陀罗一善妙,主厌梼。
善神从各方面会给我们保护,如是有三十六位善神都会护助受了三皈的人。
佛说完后,梵志又求受五戒,佛又给他授五戒。受五戒后,佛说:“你要好好受持五戒,善神会足护汝身。”受五戒后,就会有二十五位善神来保护这个人,在这个人的左右,守护在他的宫宅门户之上,使他万事吉祥。梵志进一步要求佛给他详细说说,佛又说了二十五位菩神的名字。
笫一位名蔡刍毗愈他尼一主护人身辟除邪恶;第二位名输多利幢陀尼一主护人六情悉令完具;第三位名毗楼遮耶波一主护人腹内五藏平调;笫四位名阿陀龙摩坻一主护人血胍悉令通蠕;第五位名波罗桓尼和尼一主护人爪指无所毁伤;第六位名坻摩阿毗婆驮一主护人出入行来安事;第七位名阿修输婆罗陀一主护人所瞰饮食甘香;第八位名婆犀摩直雄雌一主护人梦安置欢悦;第九位名婆罗门地鞟哆一主护人不为虫毒所中;第十位名那摩吁多耶舍一主护人不为嚣露恶毒所害;笫十一位名佛驮仙陀楼多一主护人闽诤口舌不行;第十二位名鞟阉耶戴多娑一主护人不为温虐鬼所持;第十三位名涅坻酰駄多耶一主护人不为县官所得;第十四位阿逻多赖都耶一主护人舍宅四方逐凶殃;第十五位名波罗那佛昙一主护人平定舍宅八神;第十六位名阿提梵者珊耶一主护入不为冢墓鬼所娆;第十七位名因昼昂因昼罗一主护入门户辟除邪恶;第十八位名阿伽岗施婆多一主护人不为外氧鬼神害;第十九位名佛昙孺摩多哆一主护人不为灾火所近;第二十名多赖叉三密陀一主护人不为偷盗所侵;第二十一位名阿摩罗斯兜嘻一主护人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第二十二位名那犀门阉兜帝一主护人不为慯亡所娆;第二十三位名萨鞸尼干那波一主护人不除诸乌鸣狐鸣;第二十四位名荼鞸阉毗掊罗一主护人除犬鼠燮怪;第二十五位名加摩毗那阉尼怯一主护人不为凶注所牵。
一戒有五位善神保护,到了不好的地方,邪气不会侵扰自己,若佩戴善神名,入军阵门战的时候,刀不伤身,剑不侵入,鬼神罗又终不扰近。若行来山入,有小魔鬼也不得近。戴佩此神王的名,夜无恶梦。在受五戒的人身上,县官、盗贼、水、风、火灾、鬼怪、怨家、阴魔都不能得逞。口舌斗乱等自然消退,令人欢喜。如果能佩戴三皈五戒善神名字,入到山林溪谷,旷路潮水自然不现,狮子虎狼悉皆退藏。实际佛是说了三皈万戒的功德,三十六善神是出自经典,希望人家生起欢喜心,我们受戒实在是不易,而且受戒又有则此的好处,应该好好持奉。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怎样增进智慧和珍惜福报?为什么要福慧双修?
- 修行人要勤求佛道,远离放逸,把当下价值最大化
- 以欢喜感恩的心,恭迎药师佛圣诞日
- 生病了该怎么办,怎么面对疾病?
- 修学佛法,要大胆的亲近善知识
-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 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境不迷人人自迷,心安一切安,心净一切净
- 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个当下应该做的事
- 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中秋时节,感念月光菩萨的功德
- 修行要认识自己,不能以自己之长去比别人之短
- 秋天的谷穗,告诉了人们谦下是美德、修养、境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