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随心转 境由心造
大家好,来到寺院禅修几天有什么感受呢?在这里,我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就是吃饭,上课,睡觉。可能有人觉得清苦,但也有人觉得很快乐。觉得清苦的,是把心还没有安住下来;觉得快乐的,是已经拥有了简单背后的丰足。
这种生活,可能与我们一贯的生活背道而驰,我们一贯的生活也许是散懒的、随心所欲的,早晨睡到九十点起来,晚上玩到半夜不休息;或者是非常紧张、纷繁,忙到四脚朝天,去争名夺利,去不断比较,攀援。而现在的生活是清静的,规律的,向内观照,觉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独守一份寂寞和怡然。
其实,生存的本质越简单越幸福。大家看原始人,除了必要的打猎、进食外,就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听老人讲故事,他们的心神是安定的,情绪是平稳的,思想是满足的;但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生存成了战场,大家互相攀比、争夺,炫奇斗巧,追求更高级享受,挖空心思让自己拥有更多的东西,没有得到渴望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或者希望得到更多。因此人人都活在焦虑、烦躁、恐惧和不安之中。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生活真正简单下来,生存就是简单的衣食住行,你会发现,人生原本可以很幸福,很清静、安乐、闲适和自在。因为你把自己从无数困扰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了,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复杂关系,不需要左顾右盼,不需要患得患失,不需要斤斤计较,不需绞尽心机,不需要悲天悯人,不需要望洋兴叹……所以,简单的背后,一定是幸福的自给,一定是来自一颗,丰足的灵魂。
这样的幸福,建立在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掘取上,所以它不随外物移动而变化,可以守恒,可以永驻,因为它有足够的主宰权。
故此,当你见某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不要轻视他,在他简单的背后,一定有不简单的丰富。事实上,把握简单就是一种不简单。
文化的力量
各位都是做企业的,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想把企业做大,最好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开花,遍布自己的连锁店。怎样才能做到呢?这样一个梦想,如何在梦里开花,成功地嫁接到现实的枝头上?我觉得,值得深思。我们佛教已经两千多年了,能延续到今天长兴而不衰,在全球各个角落扎根生长,从某种角度讲,我们佛教就是最好的连锁企业。这里面连锁的是什么?思想,教义,信仰。大家看我们都穿一样的衣服,剃光头,吃同样的饭,读同样的书,宣讲同一种道理,这不是连锁是什么。而我们这一群人,就是这个企业最忠诚的员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要进入这个企业,就要抛家弃子,不能结婚,不能要孩子,把什么都舍弃掉,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献给这个事业。
大家应该向这个千年老字号“企业”借鉴到什么?我们为什么能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不灭亡,世界上有这么悠久的企业吗?没有。其实,能延续到今天,就是因为大家需要它。在文革期间,我们的寺庙曾遭受极大破坏和摧残,但十年不到,春风一度,马上又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
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利益人的事,是为解决人的生死大事,保住人的慧命,使人能够安然并且超然行驻在世上,这样一种理念其实是无价的。而且我们从来不叫卖自己的“产品”,不向别人索取什么,都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都是自愿供养、自愿信奉、自愿“交易”的,如果你把自己的信仰当做商品去兜售,去谋取更大的物质利益,很快会被众人厌弃。佛教在创立之初,就定下了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基本思想。
我有个朋友在做微电影,他用自己的镜头拍摄平凡人家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整个过程录取一遍。虽然没什么新奇,却是普通人真实生活的一天。以后他们老了,可以看看自己以前的生活状态,对生命的感受、对人生的回忆和留恋是人之本性,虽然琐碎和庸常,却是每个人需要的。这个举措一旦推出,他的顾客竟然应接不暇,忙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呢?满足了人的需要。
所以我们做企业请记住一点,一切都是围绕人的需要经营的,是围绕人的潜在需求或显在需求。在这个需求上,最关键一点,找到自我定位和方向,你能不能把这点需求用与众不同、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出来,来满足大家?如果你总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打转,你的思维没有超越,举措没有创新,事业就不可能做大。
如果有机会,到我们寺院来转转,看看是不是跟其他寺院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不敢说我们的寺院多么出类拔萃,多么独树一帜,但的确有它与众不同处。我们的主体建筑不是大雄宝殿,而是万佛殿;里面不是平常的千手观音什么的,而是万手观音。当然,我们不是专门和别人对着来,为新奇而新奇,而是在当时的经济基础上,要实现我们有特色的建筑设计和弘法理念,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案。
寺院建起后,有很多朋友见了我就问:师父,你们的香火旺不旺?
我很感谢他们的关心,但我实话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考虑过。
这一点他们就不信了,或者目瞪口呆。一个寺庙怎么可能不考虑香火钱,那你怎么生活?怎么运转?的确,在我接任这个寺庙之初,有人就说,他当主持了,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大家还是各自逃生吧。当然,有这种声音很正常,我也没有在意,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按自己的思路去经营。每逢初一、十五,有香客到我们寺院吃饭,最初是收钱的,一次5元。我接手后说不能收钱,让信客随便来吃。有人就担心我们吃穷了怎么办,有一天没米下锅怎么办?以前我们收钱的时候,一次也就两百三百,最多五百八百,现在呢,越不收钱钱越多,有人可能一次性捐两千三千、五千八千给我们。昨天还有人送了2万斤大米。所以你们吃饭时不要想着给我省,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担心,根本吃不穷的。
这种情况,的确出乎很多人意料,在短短几年里,我们寺院得到社会各方信众的捐资达七千多万。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因为你的定位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物欲,你的思想意识锁定在我要奉献多少而不是索取多少。相反,如果把寺院当做一个商业去运转,以谋取多少利益为目的,和现在众多寺院一样,那只能让信众远离,这样的寺院也不缺你一个,我为什么要把款捐给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的信仰是不能收买的,这世上最无价的就是信仰,信仰只能用信仰去感化、接引和共鸣。当你真正树立起了度化众生的愿望,众生才会围绕在你身边。
实际上我来寺院第一年,已经做好了5年规划,10规划,15年,甚至更长远的规划。目前我们的各项建筑还在不断完善,还有更大更多的工程需要上马,但我们从来没有担心钱不够怎么办,我们只要尽心、用力去做,顺着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很多东西都可以水到渠成。
同理,大家做企业,如果能够将自己的企业与众生的诉求永远绑在一起,合一起来考量,这个企业终究会做大,甚至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但是很多人在企业草创之初,就错误地定制了自己的创业理念:他们把目标聚焦在我要赚多少钱,而不是我要服务多少人上。当你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你不想赚钱其实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不敢说富可敌国,但在行业中肯定很卓越。所以,就看你的定位,企业的定位一定来自企业老板人生的定位。如果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追求享受,满足自己的贪欲,恨不得把天下的财富装进一己之腰包,那将非常危险,你会陷入无穷无尽的争夺、挣扎,彷徨和纠结之中。所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什么是“和”?使天下人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是和。这样一个和,便是“常”,——就是平常的、不变的道理。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你就“明”,——你就是一个聪明的,明智的人,你就身处光明,远离了黑暗。还有句话说:正则通,通则达。你的道路是正的,当然就通畅,通畅就能达到你的目的。很显然,这个道路不是自私自利的一己之偏狭小道,而是符合宇宙规律的天地大道,是芸芸众生都可以走、都愿意去的一条光明大道。走在这样一条光明大道上,肯定是幸福和吉祥的。
我们香海禅寺,硬件设施可能和其他寺庙不一样,但引以骄傲的还是我们的软件,我们有网站,有博客,有微信,有短信平台,有读书会。我们的小册子,现在印了近百万套,遍撒五湖四海。就是这个书,大家仔细瞧瞧它有什么不同?——首先,它的开间小,基本上我们的口袋和一般的包包都装得下,可以称为“口袋书”,这样带起来非常方便,便于阅读。其次,我们的纸张是进口里面最贵的,看起来有点粗,不过彩色可以印出铜版纸效果。我们的杂志就用这种纸,在国内,只有两家和我们一样。对于这些,有人会发出疑问,一个穷和尚,一个破庙,为什么要求这么高呢?——这就是自我定位问题,你想把事情做成什么样的?你怎样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你不自信,没有使命感,不严于律己,当然很难把事情做好。
就是这样。目前我们的杂志,在全国不敢说同类中最好的,但起码不会落于第三名。
上次在义乌见到一位女士,长的非常漂亮,是富二代,他的父亲慈善做得很好,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她对我说,自己6年前偶尔拿到我们香海的小册子——其实那个小册子是有次我在上海交大演讲,他们把录音整理成的。这六年时间,她的手包换了好几个,但小册子一直装在里面。每当自己碰到什么想不开的时候,她会把里面的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于是有种豁然开悟的感觉,仿佛接受了洗礼。
我看到这本小册子的时候,它已经破破烂烂,被胶布缠了好几层。
现在,我们每年印书的花费有300多万,这些全部布施出去,都是免费流通的。我们是一个小庙,还在不断做建设,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为什么这样做呢?——盖因为人在行走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其他东西吸引而忘掉最初的目的,所以保持初发心是最重要的。你看很多人一当上官、发了财,就换老婆,换住宅,朋友也换一批,甚至有的连父母家人都不认,嫌丢人现眼。这种人最后往往下场不好,因为他的德行享受不了自己的福报,德不配位。佛教里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果为什么又是因?因果是连续繁衍的,什么因造成什么果,果又成为下一个因。这世上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所以,“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欲成大事者,必先做人,人不立则事不达,俗话说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就是这道理。
上面讲了这些,不是宣扬我们寺院有多厉害,我这个负责人有多厉害,而是给大家做企业提供一个思路,一份借鉴。企业的确需要用心去做,但做人,更要用心。很多人论聪明才智都是出类拔萃的,奋斗了一生却两手空空,为什么,路走错了,把聪明才智用歪了,如果用于正道,相信他早就成功了,实在很可惜。
如果你真正为客户着想,必定会得到客户的支持,得到客户的支持,企业没有不兴盛的道理。你服务的人越多,企业就越壮大。比如做影楼,平常我们对客户的定位可能只是周边人,我们在杭州,杭州市内的人能来到这里就满足了,但如果你能把宁波、上海、苏州等地的人都吸引过来呢?他们有影楼为什么还跑到我们这里来,你考虑过没有?同样,寺院到处都有,为什么李老师带领你们到香海来,而不是在义乌,在龙华,在当地的灵隐寺呢?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吸引。
企业的软实力文化,可以主导一个企业的兴衰,所以一个有眼光的企业家都会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你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文化品味,不断打开你的思维,创新你的技术,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你的事业。一个老板要站在行业的高度去考量,一个员工要站在老板的高度去审视,一个企业要站在民族的高度、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你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就有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风景,这是必然的。你站在一楼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只能看到桌子、椅子、墙壁吧?你站在三楼看到什么?看到的东西更多一些。站在十楼二十楼看到什么,你站在五十楼,站在飞机上看到的是不是更广阔?那如果你站在外太空上看地球又是什么感觉?
学习的智慧
这个时代,很多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忧虑,焦心。有的孩子很叛逆,大人不知道怎么办,是矫正他还是随顺他?有的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像中了毒,未来怎么办?现在各种教育理论的书也很多,看多了自己都不知所措,因为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好像都有理,信谁的呢?不好意思,我在这里也引用一个观点: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理论是由法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他指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所以,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有人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就给你奖励什么,用物质去刺激。有人希望把孩子打造成一个未来的什么大家,能赚多少钱,能光门耀祖。这些都是用功利做动力催化孩子的成长,而没有真正从内心去建立一个自足的丰富的心灵世界,去承载他的健康人生、幸福生活。
还有,中国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本身也是有问题的,现在多如牛毛的早教机构,就是用这句话来招睐生意。在体育领域,只有短跑才拼起跑,你见过哪个马拉松比赛有人抢跑?而且在长跑中,没有哪个傻子会一路领跑,因为第一位的那个,跑起来最吃力,风阻最大。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关键看你是否能吸收到成长的营养,有的人玩游戏,最后成了游戏开发人才,有的人喜欢看闲书,最后成了作家。我说这话的意思不是鼓励大家玩游戏、看闲书,而是没必要谈虎色变,关键是怎么看、怎么玩,要善于化短为长,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短的一面翻过来就是正面,正的一面翻过来又是短面。
我们儒家最讲究中庸,从五四以来,中庸这个词被贬义化了,其实中庸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平衡,就是不走极端,就是执两用中,是大学问。把中庸运用得好的人,可以在人生中得到极大受用。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仁慈的人。我不如他。”有人又问:“子贡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善于辞令的人。我不如他。”又问:“子路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勇敢的人。我不如他。”那位客人就说了:“他们三个人都比你强,可是都成为你的学生,听你教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孔丘既能仁慈又能下决断,既善于辩说有时又显得嘴笨,既勇敢又胆怯。拿他们三个人的长处换我这种处世之道,我还不情愿呢。”孔子是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样,对于他的三个弟子,他都看到了他们的长处,但同时又避免了他们的短处。
这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值得我们思考。
人生就是如此,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学习的心,善于学习。所谓善于学习不仅指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指在同一个人身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你不要认为他好就一股脑全来学,学的再好也无非是第二个他。正如我们学书法临帖,其要旨是“先与古人近,后与古人远”,“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如果你只近不远,只合不离,你永远没有自己,没有独出机杼的东西,就无法在这个领域立足。
当你有一颗学习之心,你的行为和习惯就随之得到改变,因为你的身边总有可以学习、汲取的素材,有的人为什么知识那么渊博,为什么可以举一反三,触一通十?就是因为他善于学习。比如我们到寺庙去拜佛,看到各种佛像,有人就迷信了,把这当做神来崇拜,有的人是智信,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拜他,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拜的理由?其实所有的佛像都是表象的,在佛教之初,为了反对迷信崇拜反对塑像,后来渐渐发展起来,把佛教彻底弄成迷信也就近两百年的事。我们看释迦牟尼的清净法身相,他有一双婴儿的眼睛和面容,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内心是无染的,纯净的,无邪的,有如处子。如果你磕头、朝拜,不学习他这种纯净的品质,而是用五浊恶世的贪欲去索取,去祈祷,满怀着贪嗔痴去求佛给你一个大福报,怎么可能呢,你与佛的频道根本就不相应。
所以,修行不是吃素,不是经常去庙里磕头,也不是求神保佑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每天用镜子不断自我观照,学会从内在去觉醒、反思和察觉,不断改变自己的言行,把心里的污垢清扫出去。
一句话,时时保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状态,这即是修行要到达的目标。
“守空”的能量
佛教的最高智慧是“空”观,它是站在事物缘起角度看待一切,从出世间高度看待世间的一切。《心经》里面说的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物质,空就是没有独立的自性,从更高的层次看,色和空是一个东西,色空不二。这个世界的实相和本质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金刚经》里说得更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不断流动、变化、生灭,是缘起缘灭的,所以凡事不可执着,一旦执着就着了相,最终给自己造成极大痛苦和失落。一个证入般若实相的人,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的世界是停止的,正所谓“江河竞注而不流”,正因为他能透过现象撷取本质,所以才能在无为中把握住那个“真我”。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错误地看待世间问题,把生灭的当做永恒的,把流动不居当做一成不变。有人恋爱失败,婚姻失败,家庭发生矛盾,皆出于此。你念念不忘以前他对你多好,现在不好了,不能接受。其实就是愚痴。变化,为事物的本质规律,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感情也是如此,有最热烈期,有疏淡期,它也一直在发展。所以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安安而能迁迁”——既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执而不着,安于当下。
最明智地活着,乃是始终不离实相。只有如此才能摆脱现实的奴役,心的究竟解脱,一定是超越二元能所对立契入一元空性,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把握事物的核心,倘若总在表象上看待问题,就永远把握不了事物存在的规律,最终陷入被动局面。
说到底,我们要通过历事练心,最终达到“转物而不被物转,转事而不被事转,转人而不为人转”的定力。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人,只有参透生死,才能豁达无畏地活在这个世间,而生命的自主,的确来自这样一种驾驭能力和参透能力。具有这样一种能力,便是具有行云流水情怀的禅者,而这样的禅者,一定能做出风生水起的事业。
- 宽运法师: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能弘法师:怎么用一念心性面对外在的因缘?
- 仁德上人:四弘誓愿不在于名相,而在于自己的心性中
- 星云大师:你的心,是什么?
- 慈法法师:回归内心世界的美好【双语开示】
- 净因法师:人性、佛性、心性
- 证严法师:若能透彻此理,便能善解难看的脸或难听的话
- 大安法师:远离名利,老实念佛
- 贤崇法师:无常与新生
- 贤崇法师:修行秘钥,暗室明灯
- 贤崇法师:修于心,禅于行
- 贤崇法师:如火同在,似风转换
- 贤崇法师:企业家:你真的成功了吗?
- 贤崇法师:心灵深处莲花开
- 贤崇法师:善用其心,唯道是从
- 贤崇法师:如是我行,“富福”和合
- 贤崇法师:诛富之道,“攻心”为上
- 贤崇法师:调心如调琴,妙音自天成
- 贤崇法师:菩提树下问来人
- 贤崇法师:修行,就是一生的行为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