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虚云和尚对禅净关系的教导(顾伟康)
重温虚云和尚对禅净关系的教导
顾伟康
内容提要:网上流传的《禅净何争》帖子,提到了本人对〈四料简〉的考据,誉之谓“真相大白”。实际上,早在一九五五年,虚云和尚就点明了以〈四料简〉为代表的偏激见解的根源,乃是误解〈圆通偈〉;同时也就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融会权实法门,贯通禅净之法的关键,是“虚心研究圆通偈”。
关键词:虚云 〈禅净何争〉 〈四料简〉 《楞严经》 〈圆通偈〉
作者顾伟康(1948 - )男,江苏无锡人,新加坡佛学院教授,“美国佛教会,佛教电脑资讯功德会”总编辑,美国纽约“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佛学史和中国哲学研究。
一、对网上流传的帖子〈禅净何争〉的一些疏理
大约五、六年前,网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禅净何争〉的帖子,写的是虚云和尚对禅净关系的看法,一时各个佛教网站,纷纷转贴,颇有影响。
帖子的主体部分,是虚云和尚说的,没有问题;但该帖子的来龙去脉,却需要作些疏理。帖子开首即说“一九五五年我曾到过江西云居山拜谒虚云老和尚”,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事,怎么会突然旧事重提?这个“我”,又是何许人也。
查《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于乙未年七月条下,有“附录:答客问二则”,开首有一小序性质的说明文字:
是月岭南梁翰昭居士入山,请师开示历来禅净之诤,师告以无二之旨,复为答问二则,附录于左。[[1]]
接着是正文,题目曰〈禅宗与净土〉,内容则与帖子所录,一模一样。[[2]]
乙未年即公元一九五五年,可见帖子中的“我”,乃是岭南梁翰昭居士。[[3]]帖子以第一人称自叙,且末尾有说明,“本文摘录自香港荃湾三叠潭‘香海慈航\’印行之《五十三参禅语录》”,梁居士是一九六八年往生的,可见文章发表于一九六八年前。
十年之后,一九七六年,朱镜宙居士(1889-1985)在其回忆录《梦痕记》中有〈别云门后的第一封信〉一文,[[4]]再一次原文抄录了虚云和尚〈禅宗与净土〉全文。
相比而言,网上流传的〈禅净何争〉,与早期的文字最大的不同,就是多加了四个注。其中第一个注,提及本人的一篇文章:
有关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之出处,后世大都因循沿袭,又或者避而不谈;虚云老和尚以身系禅门故,亦讳言(伪托),免起争端。第四期《禅学研究》杂志刊登顾伟康先生题为〈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之文章,内容就〈四料简〉之由来,探本寻源,资料翔实可信。至此,可谓真相大白矣!(该文之〈摘要〉在《中国禅学》年刊第一卷(二○○二年)转载,现稍予点校,辑录成本篇之附页一,以供参考,读者亦可上网查悉。)
此注是何人所加,不清楚;“真相大白”,也不敢当。但传帖之人,之所以旧文重刊,该注应当是促成的因素之一。
虽然对〈禅净四料简〉曾经注意,并有所考据,但本人仅是外在的推论,而虚云老和尚则深入佛法,直探根本,是内在的把握,二者的高低深浅,皎然若揭。
二、本人对〈禅净四料简〉的考据
〈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乃是拙著《禅净合一流略》[[5]]中的一个章节。当年我在美国,应天普大学傅伟勋先生(1933-1996)之邀,为他和杨惠南先生(1943- )主编的《现代佛学丛书》撰稿,先后写成了《禅宗六变》和《禅净合一流略》二书。记得当时《流略》尚未完成,南京大学赖永海兄(1949- )向我索稿,就将书中有关〈禅净四料简〉的部分抽出,单独成篇,于是就有了〈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一文,时为二零零零年。
《流略》一书,企图全面地回顾禅净二宗的关系,写到永明延寿(904-975)和净土的关系,特别是那有名的〈四料简〉,不由得产生怀疑。
就历史背景的“外证”而言,延寿为六祖慧能(638-713)传下第十一代:慧能二传至石头希迁(700-790)开石头宗;又四传雪峰义存,下衍云门、法眼二宗;法眼宗创宗者清凉文益(885-958)系义存三传弟子,永明延寿即其再传。唐末五代,“南禅五家”把禅宗声势推至登峰造极,五家禅“唯我独得如来心法”之气焰,一个高过一个,怎么可能说出“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这样贬低本宗的话呢?
就本人著作的“内证”而言,延寿之《宗镜录》,洋洋一百卷,但其主旨,其〈自序〉中说得清清楚楚:“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吴越王钱鏐(852-932)之序,更称该书为《心镜录》:“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万善同归集》中,亦明文拈出:“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答:以心为本。”所以,延寿的立论,绝对是站在禅宗的立场上,认禅宗为不二法门,以禅宗之“心”去融会全体佛法。学者著书,在同一主题的烛照下,不应有违背主题的论点和内容,不会有自相矛盾的情况。即使大师的著作有所失佚,也不至于一个人说出南辕北辙的言论。[[6]]所以,说〈四料简〉出于《宗镜录》,[[7]]有点不合情理。
最后就是“本证”――这可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的难题――《宗镜录》一百卷,上百万字,谁敢保证自己读时没有漏掉些什么?人家白纸黑字,信誓旦旦,说《宗镜录》中有〈四料简〉;你找不到,就很可能是你读书不仔细啊。但是因缘际会,问题居然有了定论。当年我在美国纽约庄严寺沈家桢居士(1913-2008)创建的“世界宗教研究院”任研究员。一九九四年底,沈家桢居士发起中文佛经电子化项目,我有幸任总编辑。当我们把《宗镜录》输入电脑之后,得以对《宗镜录》作了全面的检索,拜现代科技之赐,终于得出结论:《宗镜录》中没有〈四料简〉。[[8]]
缘此思路,我对有关材料作了进一步追迹,发现不仅是〈四料简〉,还有那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观中得观音甘露灌口”[[9]]故事,以及“七次抓阄、专修净业”[[10]]故事,也都是古史层累,后人增益。而且基本确定〈四料简〉最初出现于元僧天如惟则(1276-1354)撰《净土或问》,那时离延寿的时代,已差不多四个世纪了。[[11]]
综上所述,对于“禅净关系”这一大题目,〈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一文仅从史料着手,考据了〈四料简〉而已;即使考据,也仅仅是一个开始,所以我在文章的最后说道:
佛教典藉,浩如烟海,以笔者个人一己之努力,绝不敢说“定论”二字,关于〈四料简〉的考证,肯定还会有新的发现,我以满腔之热忱,以待来时,更希望有人批评指点。[[12]]
回头看去,本人当年的谨慎还是理智的,因为当年我的考据还是有缺漏的。实际上,〈四料简〉的出现更可以早推到惟则和尚的老师中峰明本(1263-1323)。[[13]]虽然二位禅师是同时代人,〈四料简〉最初出现于元末明初的推论还是成立,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
三、虚云和尚拈出《楞严经》,直指根本
虚云和尚的开示,劈头拈出《楞严经》,真可谓是骊龙探珠、直指根本。他说:
《楞严经》文殊菩萨选择圆通而说偈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又从多门中肯定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指出“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是舍尘劳,非是常修学。”对念佛三昧则说道:“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近世修净土者,只知固执〈四料简〉,极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且对圆通偈也多误解的,这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终亦对权实法门,不能融会贯通,视禅净之法,如水火冰炭。虚云对此,不能无言。[[14]]
恰如虚云和尚所说,很多读〈圆通偈〉者,往往忽略了《楞严经》的全经主旨和文殊菩萨颂出〈圆通偈〉的前提,他们只看到文殊菩萨连说了二十三个“云何获圆通”后,独推耳根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15]]
就轻率地得出结论,以为净土是此土唯一圆通法门。
《楞严经》亦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等,唐般刺蜜帝于神龙元年(705)译出。本经述说阿难因摩登伽女之咒力而将堕入魔道时,被佛陀之神力救出。经文依此按照击退魔障,专注禅定,获得如来真实知见,脱却生死之迷界等项作出了一贯地说明。全经之重点所在,乃是依摄心而了得菩提心并体得真净妙心。这一真净妙心之体解悟入,在禅门是特别强调之法,故本经可谓禅家之要门。
虚云和尚所引〈圆通偈〉,出于该经卷六,是在佛说“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的前提下,文殊菩萨奉如来之命,再次阐述“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之方便法门。[[16]]
可见,只要是融会贯通了《楞严经》的主旨,特别是注意到文殊菩萨颂出〈圆通偈〉的前提,就不会对禅净关系产生误解;同时也能理解,虚云和尚为什么指“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为〈圆通偈〉的灵魂,说“耳根圆通”乃是“多门”中的一门。
翻阅经藏,先辈大德对〈圆通偈〉的注解疏通,汗牛充栋,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这一位禅师――被冠上发明〈四料简〉的永明延寿大师,看看他是如何理解〈圆通偈〉的,《宗鏡錄》卷第十一:
(问)夫所度之机无量,能度之法无边;立五行门,广辟贤愚之路;张八教网,遍捷人天之鱼;何乃以心标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门,则遐张八教之网;归源性无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声闻于化城;兒行,诱凡夫于天界。兼但对带,俯为差别之机;开示悟入,唯证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万义俱显一心;令不执见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觉之原。[[17]]
《宗鏡錄》卷第四十三:
若能正信,圆解无差,遍境遍空,皆同妙证。楞严会上,佛告阿难: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是以憍陈那因声悟道,优波尼沙陀因色悟道,香严童子因香悟道,乃至虚空藏菩萨因空悟道,则知自性遍一切处,皆是入路,岂局一门,而专以蚊蚋之愚,翻恃鹪鹩之量。且法无迟速,见有浅深,遮障之门,各任轻重,是以文殊菩萨颂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18]]
至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延寿大师是不可能有〈四料简〉那样的主张的。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虚云和尚会说:固执〈四料简〉“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虚云和尚点出了以〈四料简〉为代表的偏激见解的根源,乃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圆通偈〉;同时也就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融会权实法门,贯通禅净之法的关键,是“虚心研究圆通偈”。
[1]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台湾屏东能净协会2003年印本,第374页。
[2] 《年谱》说“答问二则”,但不知是何因缘,书上只见到〈禅宗与净土〉一则,以后流传的,也就是这一篇文字。
[3] 梁翰昭(1886-1968),字秀翘,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人。清末毕业于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元年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军事。民国初年,曾在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各县组织民军。1917年至1918年,在粤军第二军当下级军官、军部军械处处长。1920年至1921年,在海丰县汕尾任粤军制弹厂厂长。
1922年梁翰昭任粤军第四军(后称第一军)第六警备区司令,1924年梁率部到江门驻防。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案发生,粤军第一军军长,新兴天堂人梁鸿楷被蒋介石扣留,该军部队被编遗,梁翰昭去职。
1931年春,梁翰昭任新兴县县长。在任期间,他主持拆毁新兴县城城墙,改建为环城马路,把学宫前鱼塘改为市场,将开泰街、青云街开辟为马路直达东门桥,扩大东墟猪、牛、三鸟市场。县前街(今中山路)、南街开拓马路直达街尾,与南路、西路大道相接,并将县政府机关从原县署迁址于南街金台寺。与此同时,发动各界人士筹款兴建新肇公路洞口新江大桥、小河口桥,在县城井料岗新建县立中学校舍。
1934年春至1939年,梁翰昭先后任番禺、梅县、揭阳、潮安县长,1940年春离职回县乡居。1945年6月任新(兴)高(明)联防指挥所主任,接管新兴抗日动员委员会两个大队。1946年冬,梁翰昭竞选为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夏秋间,梁翰昭任“国民党广东一、三、七专区边区联剿指挥部”主任。
解放后,梁往香港,参加香港佛教协会,1968年7月28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2岁。
[4] 《梦痕记》台湾台中瑞成书局,民国六十五年版。
[5] 《禪淨合一流略》,台灣三民書局 ,1996年。
[6] 关于这一点,台湾中国佛教研究所副所长杨笑天博士曾作探讨,但他的结论有点折中。他在《佛学研究》2004年00期《永明延寿〈四料拣〉(四料简)的背景、意义及真伪问题》一文的结论中说:“其次,由于延寿著作中有关净土的重要文献已经散佚,所以,也不应以现存延寿著作中不见《四料拣》为理由来否认它是延寿所作。第三,然而,历史地看,同时也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四料拣》当是后世的假托。这是因为:一,现存所有宋代净土教(乃至整个宋代佛教)的文献资料中皆没有提及《四料拣》。二,北宋末期的净土教与禅宗之间曾经发生过十分激烈的争执,但净土教者所留下的相关文献中对《四料拣》这种绝好的反击材料不但没有引用,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说明这个文献北宋末期尚未问世。三,最重要的是,延寿时代的禅尚且是“非凡所测”的,因为上必摄下,所以它必定是包摄净土的,是与净土不可分家的;但是到了《四料拣》的时代,禅已经与净土分家,已经堕落到不能包摄净土,已经堕落到凡心可测了;同一个“禅”字,其内涵已经“天地悬隔”了。由于有这样一个致命的义理断层的破绽,说明《四料拣》不可能出自延寿之手,而是后世假托。”
[7] 明洪武十四年(1381)独庵道衍(即姚广孝)编《净土简要录》并赋《诸上善人咏》滥觞于先:“(永明延寿)有《宗镜录》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劝禅人兼修净土”,行文含糊其事,但二者前后相连,颇会令人视为一事。至清僧济能,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撰《角虎集》,则直言:“(永明延寿)为《宗镜录》一百卷,中有四料简。”
[8] 因为怕《宗镜录》中的原文在长期的流传中或有改动,所以把〈四料简〉折开检索,结果如下:
“有禅”──凡七见,皆与〈四料简〉无关。
“无净”──凡十六见,同上。
“无禅”──凡一见,同上。
“有净”──凡十四见,同上。
“万修”──无。
“蹉路”──无。
“错路”──无。
“阴境”──无。
“瞥尔”──凡一见,与〈四料简〉无关。
“戴角虎”──无。
“角虎”──无。
“虎”──凡二十三见,皆与〈四料简〉无关。
“铁床”──无。
“铜柱”──凡一见,与〈四料简〉无关。
[9] 首见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王古撰《新修往生传》:“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亲以甘露灌于口,遂获观音辨才,下笔成文,盈卷乃已,志求西方净土。”
[10] 首见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四明沙门石芝宗晓(1151-1214)编《乐邦文类》:“(延寿)”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莊严净土阄。冥心自期曰。傥于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須七返拈著为证。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並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净业。
[11] 元僧天如惟则撰《净土或问》(按:惟则于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于苏州师子林开法,《或问》当作于此后十数年间。学界也有说《或问》撰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不知何据。)云:“天如老人,方宴默于卧云之室,有客排闼而入者,禅上人也。因命坐之,坐久,夕阳在窗,篆烟将灭,客乃整衣起立,从容而问曰:‘窃闻永明寿和尚,禀单传之学于天台韶国师,是为法眼的孙,匡徒于杭之净慈,座下常数千指。其机辩才智,雷厉风飞,海内禅林,推之为大宗匠。柰何说禅之外,自修净土之业,而且以教人。复撰拣示西方等文,广传于世。及作四料拣偈,其略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语言,主张净土,无少宽容。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此疑非小,师其为我辩之。’”
[12] 《禅学研究》第四期,2000年8月。
[13] 《中峰广录》卷5〈示吴居士〉说:“昔永明和尚离净土与禅为四料拣。”(《碛砂藏》37册,P404)。
《中峰广录》卷28〈次鲁庵怀净土十首〉说:“永明和尚以禅与净土,拣为四句,谓: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碛砂藏》37册,P503)。
[14]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台湾屏东能净协会2003年印本,第374页。
[1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 19 冊 No. 0945。
[16] 同前注。
[17] 《宗鏡錄》卷十一,《大正藏》第48 冊No. 2016。
[18] 同前注。
- 上一篇:虚云和尚对禅净关系的开示(徐文明)
- 下一篇:虚云大师禅修观的特点及其意义(朱明忠)
- 不发,多种,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
-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吗?
- 宗门一法,胜过一切
- 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 因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
- 行解相应,说到就要行到
-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 学佛不论修什么法门,总以持戒为本
- 无论是已悟未悟还是解悟证悟,都要修学并真实行持
- 妄起即觉,觉即妄离
-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
- 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
- 三界轮回以淫为本 六道往返以爱为基
- 修道若不下一番苦心,仅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
-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努力种福田种好因
- 传戒不如法、僧人没担当是佛法衰败之因
- 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
- 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 人的一生,如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