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仪规入门 第五讲:敬僧
佛教仪规入门 第五讲:敬僧
一、僧的意义:
前两讲已介绍过恭敬三宝中的敬佛与敬法,今讲介绍僧。僧是三宝之一,是僧伽的简称,意译[和合众],必须四人以上生活在一起,并具以下两个条件,即[理和合]与[事各合]
②事和合者,愿为佛教事业,奉献终身而出家,身为佛子,当行佛事,护持合一,精进修学,断承佛教优良传统,利乐众生,证菩提果,登涅槃城。所谓六和合的精神是:1、身和同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悦;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实际而言,无论是僧是俗,处于只要能做到以上六种精神,便即是清净僧了。
二、僧的任务:
僧人的任务是荷担如来的家业,即是挑起弘扬佛法的担子,代佛宣扬,推动法轮,为人天师表,给众生种福田,续佛慧命,绍隆佛种,令正法久住为已任。
三、僧的种类
僧是清净意思,然而自古至今寺院的僧人,可谓龙蛇混杂、凡圣参差。
太虚大师说:[僧教不振,学义空疏,近代佛门,有养无教,直正学佛而出家弥得上焉者的,真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中焉者的读几部梁皇忏等佛事,算是顶瓜瓜了。至下焉者的,全不知出家为何事,经典具可义。今日出家。明日受戒,到处挂单吃饭,属有养地无教]。(扎太虚大师全集)。所讲也就是真正发菩提心,动机纯正,出家摆脱世俗,投身佛门为出三界及无明之家,又能勤修戒定慧三学,善于说法,具有慈悲喜舍心者,实如晨星硕果,少之又少。一般普通的出家人虽然能安守本份,但未必善于说法,若懂得做法事领众,所谓以俗勾牵,令种福田,如是者忆算是难得了。
有此出家人专门以赶经忏为营业,国称之{经忏鬼},又名[卖唱僧]。此外有此出家人既不识讲经,亦不懂做经忏法事,只能做此如煮斋等的工作,用斋菜去招徕信众,现在吃斋的人多,拜佛的人少,此都是属于佛法衰落的现象。上述所讲的是僧人类别。
僧人类别虽有不同,作为一个佛弟子,不论是对哪类出家人,只要他是剃除须发、身穿方袍圆顶,现比丘(尼)相的,都不能起分别心,这才合乎自性清净平等。是名真佛弟子。
要如何去敬僧?可分以下四,恭敬供养和五,依止侍奉两方面来说:
四、恭敬供养。
(1)对出家僧侣要有恭敬心。
①台遇到僧人时要合掌,若迎面碰上,要让路侧立。
②乘车时要让座
③请教僧侣时要有称呼,一般都能称[师父]或[法师]
④若要问师父法号,应该说[请问师父上下]。佛门内对各宗德高望重者都有德称:律师(律宗)、禅师(禅宗)、上师(密宗)、法师(讲经说法师)、大师(对各宗都通达)。长老、大德、上人、某公(戒腊老,道行高)等等。出家人的戒腊是由受戒贤的时间计算,夏腊是结夏安居为岁数。在家居士切勿直呼僧人名号,至少要加上[某某师],或[某师父],通常就称[师父]
⑤若问出家人的居所,该问[师父的定刹在哪?]
(2)自称:
①在家信众应通称弟子、不肖或末学等。
②若有人问你皈依师父是信,该答是[上某下某师父]
(3)顶礼:
父或法师礼拜也要看时间、地点、场合和环境,有些情况是不适宜礼拜的:如师父在用功、念经、经行、打坐等等便不要拜;师父在用膳、剃头、刷牙、入厕、休息、有病时都不宜拜。拜时要说[顶礼师父三拜],若师父说[一拜],则顶礼拜。师父说[问讯]或[免礼,则只问讯或免礼不用拜,同时答[阿弥陀佛]便可。这是所谓[恭敬不如从命]。
(4)供养:
有四事:包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都要有恭敬心。举一例,供养师父或法师红包时,该说[请法师接受弟子果仪(供养)],或[供养法师],双手拿着红包供上齐眉。
(5)告假、消假、接驾、送驾:
①离开师父时要说[弟子向师父告假]
②外出返回要说[消假]
③若有大德法师来,要顶礼接驾,要说[弟子某某向法师接驾,顶礼三拜],若人多可由其中一人代表说。(法师可能说[一拜]或[问讯])都要从命。
④法师临走时,要说[弟子某某众等向法师顶礼送驾],如上。
对僧侣都要普同恭敬供养,是培植福德。
若要依止师父时,当择明师,为长养慧命故。
五、依止侍奉
要依止师父必须选择。师父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又善于说法,并具大慈悲心,开我智慧,长我善根,师父给我慧命,成就道业,是法身父母。同样,师父亦会考验弟子,是否能成才之法器。要有成就,更加要磨炼,常随师学者要把身心全部交给师父安排。这样师徒才能相长。
有了依止师父,喻是登堂入室,要好好侍奉师长,起居饮食等。
①要入师室,扣门三弹指,不得闯入。师命进方可入内。
②侍奉师父起居,如折被、抹桌、扫地、拿不净器等等,要有条理。
③持师饮食,用双手,待师食毕,记得收具。
④问法时,要发恭敬心,侧立合掌、请教、谛听,师父若命坐才可坐下(身略斜向而坐,身微弯)。
⑤师有事或疲倦,要你出去,不得不欢喜,一定依师父的意思。
⑥师父对自己若有批评,要虚心接受,不可辩驳;做错事不隐瞒,即向师忏悔。
⑦师你吩咐的事要及时去做不要马虎。
⑧若有事外出或奉师父命到别的道场,有问必答,对不必要的问题,以善巧方法辞之。
总之,依止师父要奉献自己,做任何事对师父都要有恭敬心,求法是要从恭敬中央,这才能得法益。
- 上一篇:佛教仪规入门 第四讲:敬法
- 下一篇:佛教仪规入门 第六讲:亲近善知识
- 忙碌的人应该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学佛?
- 改恶行善 罪自消灭,做一个身心清净佛的佛弟子
- 念佛往生与行善积德有关系吗?只念佛能往生西方吗?
- “万法皆空”中的“万法”包括因果吗?
- 别做让自己人生留下遗憾的事
- 任何时候都别轻视小细节!
- 修行如去心垢身心得清净
- 我今灌沐诸如来 浴佛的起源与意义
- 佛家的孝道 救度父母出轮回
- 修行从小事认真做开始
- 注意足下 即是修行方法也是修养
- 这个人人常说的口头禅 很多人都误解了它的意思
- 修行要从认真做小事开始
- 佛真的无所不知吗?
- 不要误解了“随缘”的意思
- 这个人人常说的口头禅很多人都误解了它的意思
- 五戒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 被骂不答不接恶
- 佛教教育的传统 现状及未来发展
- 修行犹如洗厕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