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认识幸福 创造幸福
湛如法师
所谓幸福,一般指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定义为: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学者甚至列出幸福公式来为幸福感评分:
就某人的某一个幸福而言,某人对某事物的幸福感(F)与其对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后的被满足度(Z)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数(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所谓幸福系数,即幸福感的差别系数。比如小孩的幸福感和成人之间就有很大差距,他们很可能只要有一根棒棒糖就开心半天,这就是有较高的幸福系数。那么,相对而言,小孩的幸福感就会比大人大。渴求度越高,幸福感也就越大。我们从大家最关心的被满足感来举例分析:
在幸福系数(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况下,被满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满足度(Z)=渴求的事物实际被满足值÷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当被满足度(Z)小于零时,幸福感将是一个负数,也就是渴求的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当中。例如,炒股希望本周赢利10%,结果却亏损10%,结果当然是不幸。
当被满足度(Z)等于零时,那么幸福感(F)也为零,炒股情形中,相当于不赔不赚。
当被满足度(Z)大于零小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有进步,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结果是有幸福感,但还有欠缺。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是盈利小于10%。
当被满足度(Z)等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满足了,此时获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也是10%。
当被满足度(Z)大于1时,说明渴求的结果超出期望值,那么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像。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赢利大于10%。
这些理论,虽然都揭示了人类幸福的一些共性,但与佛教的幸福观念有很大差距。
在佛教中,感觉被称为“受”,即对各种境界而产生的苦、乐等精神作用。按照《俱舍论》所说受有五种,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其中喜受,是对应于心理的感觉;乐受,则是对应于生理的感觉。舍受,即平等之受,既没有开心感也没有不开心感。
所以,我们世间所谓“幸福”,可以归于“乐受”之中,指身心适悦的感觉。乐受也叫乐根。《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说:“乐根云何?答:依顺乐触所生身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谓乐根。”佛教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称冠以乐字。如乐土、乐邦、乐果、乐法等等。佛教常说“离苦得乐”,这个乐,主要侧重于解脱道。按照经典所分,乐包括有世间与出世间两大类。《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说有五种乐:
一、出家乐,出家乐者,谓世间之人,多诸业惑烦恼。出家达道,永断是苦也。二、远离乐,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三、寂静乐,寂静乐者,即二禅天之乐也。谓二禅离初禅觉观散动,澄心寂静,乃发胜定之乐也。四、菩提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无漏果成,自受菩提之乐,以慈心故,复以此乐转施众生也。五、涅?乐,梵语涅?,华言灭度。谓菩萨息化归真,入无余涅?,获最寂静,是名涅?乐也。
通俗来说,出家乐,即出家求道而解脱苦之乐。远离乐。即证初禅之乐,是远离欲与恶不善法之乐。寂静乐,即第二禅以上的乐,系止息寻、伺等精神作用之乐。菩提乐,即证得菩提之乐,远离烦恼而获真实智之乐。涅?乐,即远离现世生死之苦,一切惑业寂灭,而得究竟安稳,不生不死之境地。《法华经》之“药草喻品”说:“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乐。”
佛教对于世间的所谓幸福,有著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提出目前最有针对性的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世间的幸福都是暂时的。
《涅经》明确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教唯识学更细致的分析人的所谓快乐的变化。比如,我们口渴的时候,能得到一杯水就是幸福的。我们可能当时就会认为,拥有清水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喝下去,喝到肚胀,幸福感就会变为不幸感,我们会觉得痛苦。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一次饮水过量会水中毒,严重的会危及生命。这样不仅不幸,而且可悲。可见世间幸福感的无常、虚假。就连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启发,曾说过:所谓幸福,就是前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一个欲望还没有产生的那一刹那。正视世间幸福的暂时性,可以帮我们摆脱贪执。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已经给我们上了财富乃至幸福无常的生动一课。人们在反省过去对于财富的贪婪的时候,也意识到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们以往总是希望从购买更多的消费品来获取幸福,甚至只有通过疯狂购物,才能缓解心里的压抑和紧张,导致“购物癖”的产生。而现在危机让财富的泡沫破灭,也让追求财富的脚步放慢。大家此时发现,幸福可以来自亲密美好的人际关系,幸福可以来自内心的和谐安宁。当我们有时间欣赏窗外的绿叶和鸟鸣的时候,我们手中的淡淡茶水,似乎也变得非常甘美。这是红酒雪茄刺激所不具有的宁静淡然。
第二,金钱不能天然带来幸福。
对于财富,佛教从解脱道的修持角度,有不同的说法。从声闻乘角度说,修行人不为物欲所累,视金钱如毒蛇,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而大乘菩萨道则强调“善知方便利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如维摩诘居士、善财童子,都是身家亿万。《法华经》强调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但是,佛教并不认为财富天然就能带来幸福。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则黄金不过是地砖而已。只有善用财富,才能带来幸福,乃至获得解脱。大乘菩萨,对于财富应该说是宝而不贪。
《心性罪福因缘集》卷下记载了一个比丘送玉的故事,颇可玩味。僧伽陀国有一沙门,叫那求陀,智慧戒律修行慈悲,均已具足,所以很得大家的尊重。国王也到那求陀住的地方来供养他。供养的东西,有金银琉璃等各种珍宝。国王走后,那求陀就把这些东西施舍给了穷人。晚上,一伙强盗来抢劫,把房子里面的东西都抢光了。那求陀发现屋角还有一块琉璃玉居然拉下,连忙捡起玉来,追著强盗说:等一下啊,你们等一下!强盗十分奇怪,就停下来。那求陀欢欢喜喜地把宝玉递给强盗说:你们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可是七宝里面的宝玉啊!强盗大为惊怪,说:你怎么对财宝一点都不吝惜呢?那求陀说:我看见财宝,就像看见粪堆一样,怎么会贪爱!现在你们替我把粪堆清扫干净了,做得真好啊!强盗听了,大感惭愧,便要把抢来的财宝还给那求陀,那求陀坚决不要,进而为他们解说了佛教对待财物的态度:
“人间暂时由贪浮财,三途多劫受苦如是。是故智者见财厌舍,其诸愚人爱财生执。大师释迦教比丘云:汝等比丘,不求欲乐。于诸法中,可生厌离。观身如沫,观命如露。观于财物,如幻云想……乃至梦中不生贪乐。所以者何?多诸苦故。比丘常以少欲知足为其所行,是故我今不贪财宝。犹于身命更不生于一念爱心,何况其余浮云财物哉!”
强盗们听了这番话,痛哭流涕,都跟著那求陀比丘出家了。
那求陀送玉给强盗,可能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佛教宝而不贪,是因为自己还有更大的宝贝在。曾有达者把经商的人分成三类,一是生意人,二是商人,三是企业家。生意人单纯以追求利益为原则,有时候会见利忘义,甚至为利害人。商人则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循商业原则,讲究商业道德。而企业家则更进一步“兼济天下”,获得财富的同时,不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慈善回馈社会,把创业当做享受幸福的过程,而不拘泥在计较财富数量上。比尔盖茨乃至郭台铭这样的富豪,都是这类企业家的典范。
第三、从细微处感受幸福
学者研究幸福曾发现,幸福的记忆,更多的是来自细微琐屑生活小快乐的积累。调适好心态,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幸福瞬间,就能获得持续的幸福。大家都喜欢无门慧开禅师的四季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现实生活中,就是要善于体会不同风景的美丽,感受不一样的幸福时刻。我们有以下六点忠告:
1、选择快乐而不选择利益。遵从我们内心的热情,选择对我们有意义并且让我们开心的事情。比如亲自泡一杯茶,而不去应酬一餐饭。
2、多和朋友在一起而少和工作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永远处在忙碌状态。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
3、正视自己的弱点而淡化对自己的期望。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只有佛陀才被称为圆满,连菩萨都有细微无明没有断除。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能,不要勉强自己承受根本实现不了的期待,不要成为过高期望的奴隶,让自己的幸福系数提高。
4、简化生活而不是需索无度。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环保的意识,不是单纯指物质方面,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环保,需要知足、感恩、惜缘、包容、担当。
5、更加慷慨而不是吝惜钱财。金融危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我们心理的影响超过物质的影响。世界范围看,不良状态并没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我们习惯性的捂紧口袋,只因为我们觉得经济环境差了,赚钱难了。可能我们拥有的财富,其实已经够普通人生活几辈子。我们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加倍的慷慨,我们要体会到,这个时侯,有更多的人需要用我们的财富给他们创造幸福的生活。
6、感激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生活艰难永远都是摆在眼前的事情。从微软角度来看,软体帝国,还面临著“垄断”的诉讼。生活什么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呢,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没有我们幻想的这样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要把已经拥有的幸福当作理所当然,而要学会珍惜点点滴滴的幸福,比如家人的和谐,身体的健康,朋友的善缘,师长的关爱。我们要心存感激,要向他们表达感激。
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谐世界,广结善缘。这样的世界,才是幸福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 上一篇:湛如法师访谈--怀念妙老 感恩闽院
- 下一篇:道信禅师的禅学思想
- 湛如法师:中日韩佛教的社会责任任重道远
- :中佛协副会长湛如法师专访
- 湛如法师:1994年赴欧洲考察欧洲佛教现状
- 湛如法师:论中国佛学的特征
- 湛如法师:论信行禅师及三阶教
- 湛如法师:责任心的修炼——从中国文化谈责任心
- 湛如法师: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
- 湛如法师:商场即道场
- 湛如法师:讲经说法已产生持续性效果
- 湛如法师:《印度学讲义》读后
- 湛如法师:未来佛教应加强国际对话与沟通
- 湛如法师:印度早期佛塔信仰起源与流变
- 湛如法师:印度早期佛教的四大广说与净法原则
- 湛如法师:汉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以唐—五代的童行为中心
- 湛如法师: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
- 湛如法师:全球伦理背景下中韩日三国佛教的社会责任
- 湛如法师:论唐代士大夫奉佛的原因
- 湛如法师:2001中越佛教教育研讨会总结发言
- 湛如法师:世界佛教论坛主旨思想辨析
- 湛如法师:敦煌结夏安居考察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