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五、其它
五、其它
(一)外道与佛法
外道惑众有二种法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能知,彼遂窃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义,遂以炼丹运气保身之法,认做了生脱死之法。且彼等既不知生死因何而有,故瞎造谣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合一处,为得道。实则完全是识神用事,心性真如实际之理体,绝未梦见。尚自诩云:六祖乱传法,法归在家人,僧家无有法。此语不但说之于口,而且笔之于书。以假毁真,以邪为正,无知无识之人,遂被彼所惑。而彼外道能遍传于世者,得力有二种法:
一则秘传,谓一得明师真传,不修即成。故神其说曰:老鼠听见,老鼠都会成;雀子听见,雀子都会成。故其传道时,必须在密室中,小声气说,外面尚要派人巡查,恐有盗听者。
二则严示禁令,虽父子夫妇之亲,均不与说,说之必受天谴。故于未传道前,先令发咒,后若反道,则受如何之惨报。发咒以后方传道,此后纵有知其非者,以其惧咒神,宁死也不敢出此道外而学佛法。
假使外道去秘传而公开,普令大家同闻,亦不令人发咒,则举世之人,有几个肯入彼道者乎?彼固无道,窃取佛法了生死之名,而实行炼丹运气保身之事,纵令心行清洁,亦不过成仙而已。仙之地位,去天尚远,况佛法中之声闻、缘觉、菩萨乎?汝既皈依佛法,当将从前所修外道法,彻底丢在东洋大海外。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续编上.与泉州庄慧炬居士书〔民二十一年〕)
甚矣!外道秘传发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羁人固也。吾佛无秘传之法,一人如是说,万人亦如是说。关门塞窗,外设巡逻,只许一人入内,而且小语不令外闻,此道焉有光明正大之事?愿诸位悉知其弊,故略述之。(三编下.覆福州佛学社书)
若真有口传秘授之妙法,其人即是魔王外道,当远避之不暇,又何可向彼求此法乎哉?(续编上.覆吴沧洲书二)
若知此义自不被迷
佛法惟教人止恶修善,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一大藏经,绝无一字教人运气炼丹,求成仙升天,长生不老者。国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贼为子,煮砂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
夫炼丹一法,非无利益。只可延年益寿,极功至于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传,况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若能领会此语,便不被彼所迷。(增广上.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代康泽师作)
虽有小益根本已错
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胡涂鬼,必致误大事矣。人以其乩误大事,遂谓佛法所误,则此种提倡,即伏灭法之机。(续编上.覆江景春居士书一〔民二十二年〕)
勿须排斥亦不附赞
近来上海乩坛大开,其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四)
菩萨示现藉乩戒乩
扶乩之祸,其大如天,非彼劝人出功德所能弥补。正人君子决不入此坛场。明末,苏州有扶乩者,其门徒有七八人。一日,扶乩说佛法,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与前之所说,绝不相同。此后又来二十多次。末后乃说:扶乩乃鬼神作用,吾乃某人,此后不复再来,汝等不得再扶乩。此事载《西方确指》中。民国初年,香港有扶乩者,言其仙为黄赤松大仙,看病极灵。有极无生理之人,求彼仙示一方,其药,亦随便说一种不关紧之东西,即可痊愈。黄筱伟羡之,去学,得其法而扶,其乩不动。别人问之,令念《金刚经》若干遍再扶。依之行,遂亦甚灵。因常开示念佛法门,伟等即欲建念佛道场。云:尚须三年后办。三年后,彼等四五人来上海请经书,次年来皈依,遂立哆哆佛学社,以念佛章程寄来。念佛后,观音势至后,加一哆哆诃菩萨。光问:何得加此名号?彼遂叙其来历,谓前所云黄赤松大仙,后教修净土法门,至末后显本,谓是哆哆诃菩萨,且诫其永不许扶乩。(续编上.覆江景春书一〔民二十二年〕)
贵地信心者多,恐未必真实依佛法修持。须与彼等说,佛法与外道不同。外道专事秘传,用炼丹运气之工夫,绝不以敦伦尽分为事。又有扶乩降鸾,虽亦劝人为善,究属灵鬼假冒仙佛之名。若不明理,认做真仙真佛临坛,则其错大矣。非绝无一次是真仙临坛者,然亦千中难得一次耳。明末,觉明妙行菩萨,以乩开导佛法,临去令其永断扶乩。十年前,香港哆哆佛学社,亦然。此二,皆真菩萨,而禁止扶乩。以无甚道力之灵鬼乱说,误人实深,故菩萨即以扶乩,而禁绝扶乩,我《文钞》中亦曾说及。若有不肯丢外道工夫,及扶乩事业者,切勿令受皈依。以免世人谓佛法,与外道无异也。(续编上.覆理听涛书三)
若夫如来无上妙道,岂灵仙乩坛之所能宣扬演说者哉!觉明妙行菩萨,王定九相国,皆因乩而深戒扶乩,当以之为圭臬。纪文达之论扶乩,甚有道理,以真者少而假者多。达人哲士当敬而远之。不可专致力于此,而为诸小鬼小神之所惑也。(三编上.覆丁福保居士书六〔民七年七月十二〕)
伪造之经当舍弃之
天、仙、鬼神,皆在护法之列,为护法龙天念佛,乃属正理。若念伪造之皇经等,则成邪见矣。佛法之衰,皆因俗僧不知佛法,将伪造之血盆经、寿生经,作求财之要道。从此破血湖、破地狱、还寿生、寄库等佛事,日见其多。虽骗到愚人之钱,却引起有学问、明世理、而不知佛法之真理者之毁谤。俗僧只顾得钱,不顾此种佛事,深伏灭法之祸。遇有真正知见者,当令以此种佛事之费念佛,其利益大矣。(续编上.覆江景春居士书一〔民二十二年〕)
宏扬佛法不宜参杂
宏扬佛法,不宜以道家炼丹运气之事与之并存。恐彼邪见种性,援正作邪。则欲令受益,而反为受损也。儒家论坐论参究本体,全体取禅家参究之法而变其名目,且又绝不言及佛法。虽则造诣高深,于己于人皆有利益。然以袭人之善以为己有,其于诚意正心之道,致成罅漏,不禁令人慨叹。十五页八行《佛遗教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一处即念念在道,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之谓。下文阁下所释,过于着迹。十一行,缘中,乃指心之所缘之境中。故下即云:若眉间,若额上,若鼻端,此是所缘之境,非缘中亦是境之名目。若缘中亦是境之名目,下当云及,不当用若字。道家剽窃佛典,不解其意。妄安缘中之位,而又欲与佛各异,名为黄中。其可笑一至于此。以阁下之博览,尚袭道家谬解,而直以为所缘之境。足见宏法参杂,有误人处。(三编上.覆丁福保居士书十八民八年六月十九)
弃舍外道专修净业
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亦毫善弗遗。惟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言及,而且深以为戒。以一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一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此所谓心,乃指随缘生灭之心,非本有真心也。炼丹一法,非无利益。但可延年益寿,极而至于成仙生天。若曰了生脱死,乃属梦话。阁下既知仙劫有数,佛寿无量。当此高年,正宜于念佛法门,专精致力。其余禅教诸法,且从简略。以彼诸法,广大深远,不易研穷。即穷到极处,尚须归宗净土法门,方能究竟了办。凡净土经论,当急急研穷,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见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诚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便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长侍弥陀,参随海众。当即彻证无生,速登补处矣。(增广上.覆郦隐叟书)
病由身生,身由业生,当痛加忏悔,以消宿业。又须力戒房事,以免复增。无论何病,不戒房事,决难即愈。孔子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者,以房事为一切病之根本故也。当疾病在身,何须往居士林随众念佛?但在家中,息心静念,最为第一。至谓与善知识研究佛理,当身婴重病,只可认真修持。如至诚念佛,并念观音。此时用不着研究,一经研究,反成纷驰。譬如有病,得一灵丹,即以服食为事。不得以先去研究此灵丹系何药所制,何药走何经,治何病,必期于一一了然,方肯服食耶?汝绝未知学解学行之所以然,故不得真实利益。外道名目,累百成千,然其用功,总不外炼丹运气。即彼令人看经念佛,皆是门庭场面,彼固不以此为道。欲得彼之道,必须恳切至极,夜间独入其室,关闭门窗,外派巡者,只许一人入室。须先发极恶极惨之咒,若违彼教,定受此种惨报。发咒已,为其点窍指穴,或在头面,或在身中。身中之穴,必须脱去大衣,靠身之衣,撩起而指。此种做作,实皆迷惑人之圈套。而一切外道,最初以一经传过道,不修即可成。使去秘密而明示于人,不发咒而任人进退,则外道便无立地之根据矣。佛法无秘密私相授受之事,亦不令人发咒,信则依之而修,不信任彼退出。汝既念佛,尚虑入于外道,是汝完全不知佛法与外道之邪正,但依人而生信心,实未真信。使生真信,但当致力于修持,何得虑外道之多,而或陷入耶?既有宿业婴恶疾,当吃素念佛,为宿世怨家做超度事。所言超度,亦不必请僧作佛事,但自己认真恳切至诚念佛,及念观音耳。且勿谓只念一佛一菩萨,便可愈病乎?须知念佛,为佛法中最圆顿直捷之法,其利益超过一切法门。但以心之诚不诚为差等,非法有或灵或不灵也。(续编上.覆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二)儒家与佛法
儒佛体同浅深有别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
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惟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返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增广上.覆汤昌宏居士书)
孟子、荀子、告子,及所有儒书之言性处,若按儒家本宗论,则光不敢置喙。若按佛教论,则彼之所言性者,皆属于情。虽名为性,不得谓之真如不变之性。倘此处一笼统,虽能利人,亦伏有误人之机。若知是情,则谓善,谓恶,谓善恶混,均可。若认此为真如不变之佛性,谓之为善,尚属赘语。况又谓之恶与善恶混乎?古今大聪明人,每好自立门庭,不肯人云亦云,故致有此种议论。正所谓「世界原清平,惟人自扰乱」耳。(三编上.覆谢慧霖居士书十三)
儒主经世佛重出世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儒释圣人,先得吾心之所同然。愍众生迷而未悟,莫得受用。由是各垂言教以启迪之,期其各得亲证此理,又复以先觉觉后觉也。然儒主经世,故其说注重伦常。于心性极致,不过略示端倪而已。若能研究佛学,有所悟会,则即伦常日用,无不一真毕露,左右逢源。故古今来建大功、立大业、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者,多从学佛得力而来。所谓不知佛法,莫由知儒。不知出世之妙,莫由经世也。释主出世,故举世间伦常,与心性极致,一一彻底发挥。随机施教,对病发药,俾一切众生,各随其机而得实益。以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一一示其前因现果,现因后果。使人欲为恶而有所不敢,欲不为善而有所不能。倘人各知此义,有不彝伦攸叙,天下太平乎哉!此殆佛教人乘、天乘法耳,其效尚能如是。若声闻、缘觉、菩萨、佛乘之利益,又何可得而测量者哉!所惜宋儒量小,由学佛法,得知圣人之心法。欲推尊儒教,反从而辟驳佛法。其所辟驳者,实为令人「诚意正心,尽谊尽分」之根本。如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此天下古今之实理实事。人若知此,何敢违心悖理,以取罪戾,致未来堕不如意处,则不期然而「正心诚意,尽谊尽分」矣。(续编下.正学启蒙三字颂齐注序民二十年)
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增广上.覆安徽万安校长书)
(三)他教与佛法
吾国圣教大宗有三
教育刍议,文理俱佳。但末后一段,似有致人轻蔑三教之弊。夫教会中人,孰能所作所为超乎三教之上?孰能于三教外自立一教,以为敌抗?纵其热心至极,亦只遵三教圣人之意,而极力奉行而已。纵令外洋各教及回教之不信三教者,岂其教果出于三教之外,不被三教如天如地之道理所覆载乎?不过圣人随方设教之迹,稍有不同耳。以愚见观之,似宜云:吾国圣教,大宗有三:曰儒,曰佛,曰道。儒以己立立人为怀。佛以自觉觉他为事。道虽恬退,大体同儒。而修炼家,尤以积德累功济世救民为要务。今教会中人,仰体三教一视同仁,天下为公之心。发而为老安少怀,不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之事。其赤诚热心,直可以塞天地而贯日月。倘举国之人同发此心,同行此事,则无一人不得其所。俾大同之世,复见今日,其利溥哉!(三编上.覆丁福保书居士十二)
依此心性各垂教迹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圆融。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之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谓之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类明镜之了无一物,而复胡来汉现。犹太虚之远离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本觉心中,圆具诸法。乃如来所证之无上觉道,亦众生所迷之常住真心。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群萌。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治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诞登觉岸而后已也。(增广下.重刻安士全书序一)
他教圣贤皆未究竟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圣若降临,亦复示作凡夫。彼必于伦常躬行,加人一等,令人可钦可佩。后或示其从迷得悟,极力修持。或终身不示修持佛道之相,而于死后示现异迹,发人深省。儒道耶回四教,皆有圣贤。然其所发明之理性,但只佛教中人乘天乘而已。于自心本性,皆未能究竟发明。有不知此义者,以为皆是圣人,便谓悉皆平等,无有高下。或者以所说未臻道源,谓非圣人者。以在彼当教,堪为圣人故,皆为未彻之论。世之讲道论德者多矣,求其将真妄源本、生死原由,与心性之极致、生佛之同异,发挥尽致,了无隐遗者,舍佛教则无由也。菩萨度脱众生之誓愿,无穷无尽。随类逐形,种种方便而为感化。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云说法,亦不专指口说。或以身说,或以殁后异迹说。马玉高之媳,与昔之乞妇毕生之躬行,直可以镇坤维而立闺范。此举见闻之迹所言也。至其死后所现之相,非儒道耶回经中所有,乃佛教得于现生证果之相。惜世之知道者少,无能发明其事。但作一种奇异事迹以传,为可惜也。菩萨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现外道之迹,则彼外道无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迹,非言说所能穷其方便。《普门品》所说,不过举其大概而已。现今世道坏至其极,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观音之灵感,甚多甚多。光以冗忙,精神不给,以故皆不记录。若录,当成巨帙。(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契理契机惟独佛教
大觉世尊,乘悲愿以示生,本人心而立教。俾迷头认影者,亲见本来面目。怀宝受窘者,顿获原有家珍。故得三乘速证菩提,六凡同登觉岸。此道传天上天下,教布三千大千之所由来也。良由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生佛同具,凡圣一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由究竟悟证,故得福慧两足,烦惑永亡,享真常之法乐,施随机之大教。众生由彻底迷背,以致烦惑永炽,轮回不休,如暗室之触宝,反更受其损伤。世间诸教,咸属权说。契理契机,惟独佛教。以故自汉以来,教传东土,历朝钦敬,举世尊崇。使无明因示果,俾世人敦伦尽分,以辅治道,识心达本,令学者断惑证真,以入圣流者,何能延至而今,仍复不坠厥绪耶?况经三武之暴君,韩欧之拘儒,以及程朱阴奉阳违之辟驳,仍复振兴于世者,以其有大力王臣为之卫护,大德高僧为之宏扬故也。(续编下.江苏吴县佛教会通告各寺院僧众巽言〔民二十三年〕)
佛教包摄余之各教
庄子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儒道耶回,皆世间人天乘教。唯佛包摄各教,而为出世间了生脱死,识心达本,究竟成佛之大教。儒教最易化,故佛法入中国二千年来,通人达士依佛法修持者,不知凡几。而道教则每每偷窃佛经之文,改头换面,伪造道经,且多毁谤佛法。耶回二教徒之团结力甚大,不易转化。然今则西洋各国,亦大有人研究佛学,建立佛教庙宇矣。(三编上.覆唐瑞岩居士书三)
一切诸教悉归佛教
各教在不分门庭一语,亦不可笼统。若混然不分,则大小邪正,何由而辨?若究竟归本,则不归佛教,将何所归?譬如大江大河,已自宽广渊深矣,然若不归于海,则从来未有也。海则从有天地以来,日日如是,纳了不见其增益。大江,秋雨发时,便浩瀚汪洋矣。汝所言死归一辙,亦非至当。唯死是一,而生六道与证四圣,其苦乐盖天渊相悬。何得云一辙乎?各教随所修而得罪福,天堂地狱固无二。至以为一,各教不应皆有真义,此语汝尚未知各教之真,亦不能一一平等。在彼教则为真,若在佛教则皆真之少分,不能完全皆真,了无差殊。既完全皆真,又何必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乎?张纯一者,乃耶教之头首。因其学问渊博,后方知佛。五六年前,与其妻同皈依光。彼法名证理,其妻名证慈。杨棣棠与纯一书,盖以纯一先信基督,后入佛教。汝混以现身为实义,不体现身为俯垂接引,同登觉路。足见汝于道理,尚未认明。故其所说,混而无所拣别。若执以为是,则自误误人不浅矣!且祈认真改过迁善,念佛名号,久之当自发一笑。古人释如来,不舍穿针之福,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现身说法,亦犹是也。汝即以现彼身为得究竟道,则与菩萨现身之义,完全相悖矣。若如汝说,各教皆有得道者,何须菩萨又俯现彼教之身,而弘扬彼教耶?不知菩萨之现,乃权巧方便,示与同事而引彼入于佛乘耳。汝并文皆不明白,况义乎?而自以为已知已悉,故有此种言论。若非光点破,恐别位知识碍于情面,含糊分疏,则汝之洞子,且难钻出矣。(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佛教者,一切诸法,一切诸教之大本也。何以言之?一切诸法,由心建立,一切凡圣,由心出生。世间一切诸教,虽皆说心,然其所说,皆属心之作用,至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作三乘,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心是六道,所以然之极致,悉皆未能发挥。唯我释迦世尊,彻悟自心,知一切众生之心,与如来之心,无二无别,但以迷而未悟,枉作众生。故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又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此皆最初成佛,于《华严》《梵网》所说者。由是大根众生,顿悟自心,入佛知见,小机未能即入,以故俯顺机宜,而成熟之。又欲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出离生死,特开一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法门,普令一切无力断惑,不能超出轮回之外者,悉皆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高预九品之嘉会,亲炙弥陀之休光,以迄于究竟彻证自心而后已。如来抚育劣机,其真慈大悲,可谓至极无加矣。然佛法虽名出世间法,实于世间伦常孝弟之道,与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悉皆发挥罄尽,毫善弗遗。故古今立大功,建大业,浩气充天地,精诚贯日月,言为世法,行为世则者,多由学佛得力而来。(增广下.台湾佛教会缘起序)
- 上一篇: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四、闲邪存诚
- 下一篇:灵岩遗旨 贰、自述行谊
- 护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忆念阿弥陀佛?
- 判教起始于印度,根源于佛陀
- 学佛人怎么面对世间的事务呢?
- 专修念佛的人还要学习佛法吗?学法和念佛的关系
- 如何安心?学法是众生安心的根本
- 出家人要有气质、僧格、感召力、威德
- 出家人有几种类型?僧人的四种分类
-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是什么意思?
- 佛的智慧从哪里来?佛为什么有神通智慧?
- 正法、像法、末法时期的区别
- 戒律来自于哪里?戒律是诸宗行人通学的
- 圣道门与净土法门的差别
- 佛为什么要制定戒律?防止贪嗔痴的心起来
- 面对是非怎么办?不辩
- 念佛人的三件大事:念佛、劝人念佛、护持教法
- 命运、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 沙弥五德是哪五德?沙弥应具备的德行
- 净土宗第三位祖师道绰大师的判教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谁提出的?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