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最早著录于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列在“失译经”类下,也就是不知译者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本经译主为后汉.安世高,并指出此说法系根据《宝唱录》.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详情]
第二觉知
第二觉知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
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如果做得到,身心肯定是海阔天空,当然,这对一般人来说好像不是很容易,但是对修行者却非常重要。
媒体有过这样的报导,一群大学生参与「贫穷一周」活动,实际体验清贫的生活。活动规定一星期的花费不得超过五百元,于是每个人各出招式,向最低消费数挑战,有的人去菜市场捡拾摊贩不要的菜叶等,有的人就向超商要来刚过期还可食用的熟食,有的人三餐都吃面条减少开销……,总之想尽办法少花钱。
一周之后冠军产生了,住在家里的一组参赛者,第一名花了三十七元,而外宿组的冠军也只花费七十元。他们接受访问时,被问及清贫生活的感受?同学都说,这种惜福的体验感觉很好,会去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很感恩父母让他们生活无虞,而且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吃,很容易满足。
透过这个活动我们看到,快乐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真正的快乐就是那分心安自在,「少欲知足」就是快乐。相对的,「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贪求愈多,身心的束缚也愈大。
有一位慈诚队员很久不见了,见面时我就问他:「怎么这么久没有看到你?」他说:「很忙啊!今年已经跑了几十个国家。」
「为什么这么辛苦呢?」
「没办法啊!要做生意,业务如果不自己去跑,我担心现在景气不好,不努力一点不行!」
「那么,你们一家有多少人?」他算算也没几个人。
「才几个人,需要忙成这样吗?」
他讪讪地说:「对哦,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以前就是这样做,现在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开连锁店。」
「这样的生活快乐吗?」
「唉,累得要命!」
看他生意做得这么大,但是真的快乐吗?结语是「累得要命」,这样的生活真是很疲劳:把事业铺展到那么多国家,自己累得分身乏术,也没有机会享受,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人生若能想得透,就不必活得那么辛苦了。
还有一则新闻,菲律宾一位计程车司机,幸运获得国营彩券头奖,得到一千九百万披索(合台币一千二百万元)。领得奖金,除了购置新居、新车,他还大宴宾客庆祝中奖,结果第二天就遭七个蒙面者劫财害命,前后不到十天的时间。所以,有钱不一定是福,危机往往就在身边。
佛经里也有一段记载——
一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庶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自己向来勤于政事,我这么努力,到底百姓的生活形态又是什么程度?」大臣就向国王禀告:「国王,依我所见,人民的生活富乐安康,国王可以拨出时间到城外走走,实际探访。」国王想想也对、自己从来没有出城巡视过,就接受大臣的建议巡视国土。
老百姓听到国王出巡都非常欢喜,平时能安居乐业,都是因为国王的德政,所以人民自动自发的,预先将国王巡行经过的路线清扫、布置一番,恭迎国王的到来。
国王走了一回,沿途得到民众的欢呼拥戴,眼前所见尽是一片富有、亮丽的景象,次第巡视后,国王就欢欢喜喜地回到王宫。回宫后,他又不断思考:人民都这么富有,到底对国家有什么利益?不如把人民的财产都集合起来,看看大家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说做就做,命令发布下去,人民也都很配合一一呈上财产清单。
其中有一位城中的大富长者,呈上的财产数目只有三千万,国王明知长者很富有,财产怎么可能只有这样而已?所以就召见这位长者:「那天路过你的房子,又大又豪华,大臣也说你家财万贯,绝对不只三千万的数字,你胆敢欺骗我!」
长者闻言,不慌不忙地回答:「国王,我没有欺骗您,我所有的私财就是这些。」国王又问:「财产就是你的,为什么还分什么『私财』呢?那么,其他的钱要做什么?」长者说:「我能够自由应用的,才是我的私财。这些钱都是用来救济人群、解除人的苦难,看到有人贫穷困难,能够自由付出,这才是我能运用的部分。至于其他财物,不过是五家共有。」
国王一听感到十分好奇:「什么是『五家共有」?」
长者就恭谨地说明:「所谓五家,第一是火,第二是水,第三是恶政,第四是不肖子孙,第五就是盗贼。」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请他详细解释。
「水是天然的灾难,这种无常的天灾不可抗拒;火也一样,经常都有意外发生。盗贼以偷抢为业,有钱人是盗贼所注目的焦点,时常会受强盗劫掠。再来是贪官污吏;最后是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就算有金山、银山,还是会坐吃山空。所以财产是五家共有,到头来生命终了时也带不去,只有眼前还能把握机会付出。」
国王听了深表赞同:「是啊!人生真的是无常。」
回头看看现在的地球,灾难频仍,水大不调就水灾泛滥,动不动又是土石流。之前澳洲、美洲、欧洲纷传森林大火,焚风一吹,树木互相摩擦,火势一发不可收拾,连救火队都束手无策,除非老天有眼降大甘霖,否则只有任其烧干烧尽:而后续对地球生态、气候的影响,更是难以评估。
看!实在很可怕!国家再富有,遇上这种天灾,也同样无法可想,何况还有人为的侵犯,就像那位奖金得主一样,有了财富却引来杀机。
近来尤其听到许多企业遭银行拍卖资产,或是拍卖大楼、大片的高尔夫球场。正是因为很多企业都只是泡沫经济,企业愈做愈大,同时不断向银行借贷款项,继续拓展业务,其实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根本抵不上贷款金额。经济好的时候,表面看来名声大、资产多,但是有的人一个月利息要缴几千万,景气不好的时候,利息缴不起、贷款还不出,当然只有宣布破产,任凭银行拍卖一途了。
财富恰似水上泡,争名夺利汲汲营营,到底能享受多少?认真去想,吃饭的时候,一只手只能端起一个碗、拿一双筷子,桌上再有多少菜色,肚子只有一定的容量;睡眠时,一个身体要睡多大的地方?三尺宽、六尺长的一张床,应该就能睡得很安稳;身上穿的,一次也只能穿一套衣服。这样吃得饱、睡得稳、穿得暖,已经提供了基本的的生活,不必多么富有,就能过得平安快乐。
其实,富有是内心的感受,「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心理上如果不满足,永远都是最贫穷的人。
我们学佛,要学会如何管理,有钱时要懂得如何使用;没有的时候也不要计较,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好人生。
过去也说过,一般人智慧的理财是将财产分成四分——一分奉养父母;一分供给妻儿;第三要为社会做一些好事;第四则是留一些本金好好经营事业。如果没有本金,却一直借钱做大事业,这是很危险的事,现在的社会就是犯了这种毛病,只有一分本钱就做十分事业,双脚踏进空中楼阁。
「生死疲劳,由贪欲起」,世间看透了只是一条轮回路而已,为了欲念填不足,今生辛辛苦苦,来生还是一样吃苦不尽;如果能去除贪欲的诱惑,知足的人就是最快乐的。
记得台湾九二一地震后,我们盖了一些大爱屋提供给灾民居住,十二坪的房子不大,但是每一户都得到一幅《静思语》「屋宽不如心宽」,鼓励大家与其求屋宽,不如求心地宽敞。所以「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面对现实能安分守己,拥有的时候要多付出;没有的时候也无非分的贪念。
学佛,一大重点就在学得减低欲望,看看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无为无欲就是自然,这种少欲无为才是修行者的境界。学佛没有什么特别,最重要的是这念心,把心顾好,不要开放心的欲门,如此就能身心自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