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佛经故事 >

山羌偷官库喻的原文与翻译

[佛经故事] 作者:僧伽斯那/王孺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山羌偷官库喻〔1〕

  过去之世,有一山羌〔2〕,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3〕。”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返著头上〔4〕。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5〕?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

  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6〕,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听佛法,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7〕,迷乱上下〔8〕,不知法相〔9〕。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10〕,颠倒而著,亦复如是。

【校注】

  〔1〕“库”下,《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有“衣”。

  〔2〕山羌:指山野羌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广雅》云:‘羌,强也。’《说文》云:‘羌,西戎羌人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九《竺佛图澄传》:“后郭黑略将兵征长安北山羌,堕羌伏中。”

  〔3〕祖父:指祖父和父亲。北魏慧觉译《贤愚经》卷八《大施抒海品》:“祖父已来,屠杀为业。若舍此事,无以自济。”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四分律》卷一《四波罗夷法》:“汝父已死,我今单独,恐家财物没入于官。但汝父财既多,况祖父已来财物无量,甚可爱惜。”

  〔4〕“返”,《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径山藏》、《清藏》本作“反”。

  〔5〕“用上为下”下,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有“以下为上”。

  〔6〕案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四:“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为世珍宝,可尊可贵,凡众生窘于法财者,令其修习,悉得免离逼迫之苦,而成出世饶益之乐。”

  〔7〕布置:梵vyūha,指分布安排。北宋智圆《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一《释维摩疏》:“《文心雕龙》曰:‘疏者,布也。布置物端,撮提近意,故曰疏也。’”

  〔8〕案《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持中以著下,举下著于中,不复识次第。”

  〔9〕法相:梵dharma-laksana,指诸法所具之相状。明一如《大明三藏法数》卷八:“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以肉眼观故,则见是有;以慧眼观故,则见是无。众生迷故,于此等法,起执取相,故名法相。”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唐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10〕次第:梵anukrama,指次序。弥勒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五二《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复次,云何次第?谓于各别行相续中,前后次第,一一随转,是谓次第。又此次第差别多种:或有流转次第,谓无明缘行,广说乃至生缘老死。或有还灭次第,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谓陵旦而起澡饰其身,被带衣服,修营事业,调畅沐浴,涂饰香鬘,习近食饮,方乃寝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还出安坐;食讫澡手,荡钵洗足,入空闲室,读诵经典,如理思惟;昼则宴坐经行,净修其心,断灭诸障;至夜中分,少当寝息,于夜后分,速复还起,整服治身,归所习业,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随其长幼,修和敬业,敷设床座,次第受筹,分其卧具,处所利养及营事业。或有增长次第,谓婴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或有现观次第,谓于苦等四圣谛中,次第现观。或有入定次第,谓次第入九次第定。或有修学次第,谓增上戒学为依,次生增上心学;增上心学为依,后生增上慧学。”

【译文】

  在过去的某个时候,有一个山羌,偷了国库里的东西而逃奔远方了。于是国王派人四处搜寻追捕罪犯,终于将窃贼抓获,押解到国王面前。国王就立即责问他的衣服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个山羌回答道:“我的这些衣服是我祖上的遗物。”国王便让这个山羌穿着这些衣服。由于这些衣服不是山羌自己本有的东西,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穿。本来应该戴在手上的,却穿到了脚上;本来应该系在腰间的,反而给戴到了头上。国王看到窃贼的这一举动,召集诸位大臣共同商议此事,并对山羌说:“如果这些是从你祖上开始就已经拥有的衣服,那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穿它们,为什么你能把衣服穿颠倒,该在上面的反而穿到下面了呢?由于你不知道这些衣服的穿法,故可以推知你的这些衣服必定是偷来的,不是你原有的故旧之物。”

  借用这个故事来打个比方,那个国王就好比佛陀,国王的宝藏就好比佛法,那个没有智慧的山羌就好比非佛的外道。这些非佛的外道听到佛法之后,把佛所讲的道理剽窃到自己的教法之中,并宣称这些教法是自己本来固有的。但外道对佛所说的道理毕竟不理解,在具体布置应用佛法的时候,迷乱先后次序,不能清楚知晓诸法相状。如同那个山羌偷得国王的宝衣,由于不知道穿衣顺序,把衣服颠倒穿着一样。

【附录】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破邪篇》第六十二《引证部》:“《百喻经》云: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应在手之者,著于脚上;应在腰者,反著头上。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著,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下为上?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偷佛语,著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著,亦复如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