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积撒·苟答弥
第五章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积撒·苟答弥
贫苦而憔悴的苟答弥
沙瓦提城(Savatthi)住着一个穷人家的女孩苟答弥(Gotami,古译:瞿昙弥、憍答弥、憍昙弥、俱昙弥、乔答弥,或瞿夷、裘夷),她因家境贫苦而很瘦弱与憔悴(kisa,音译「积撒」),所以人人都称她为「积撒.苟答弥」,意即「憔悴的苟答弥」(古译:翅舍瞿昙弥、吉离舍瞿昙弥)。[1]如果有人看见又高又瘦的她走过,由于无法得知她内在的富足,他可能会老实地说她:
彼乃内在美,
从外不得见。
由于出身贫穷与不吸引人,积撒.苟答弥(kisa Gotami)一直找不到丈夫,这令她很沮丧。但有一天,某个富商突然决定娶她为妻,因为他欣赏她内在的财富,认为这比她的家世或外表更重要。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他们轻蔑地对待她。这种敌意使她很不快乐,尤其因为她所深爱的丈夫,被夹在父母与妻子之间左右为难。
但是,当积撒.苟答弥生下一个男婴时,丈夫全家终于接纳她为儿子暨继承人的母亲。她终于松了一大口气,感觉如释重负,如今她非常快乐与满足。她对小孩的爱超出一般母亲,她非常执著于这个婴儿,因为他是她婚姻幸福与内心平静的保证。
抱着亡儿四处乞药
然而好景不常,快乐很快就幻灭了,她的小孩有一天突然生病死了。这个悲剧对她来说太过沉重,她担心夫家会再次鄙视她,说她没有生孩子的命,城里其他人则会说:「积撒.苟答弥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她甚至害怕丈夫会变心,另外去找一个家世更好的妻子。她一直这么胡思乱想,终于导致精神错乱。她拒绝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给他正确的医药就会康复。
她抱着小孩跑出家门,挨家挨户为孩子向人讨药。她在每一户面前乞求:「请给我的孩子一些药。」人们总是回答她药没有用,因为孩子已经死了。然而她拒绝接受此事,又到下一家去,始终相信孩子只是病了。
到从未有死者的人家取芥菜籽
许多人取笑她,还有人嘲弄她,在经历许多自私与无同情心的人之后,她终于遇见一个明智的好人。他知道她只是因为伤心过度而心神紊乱,于是建议她去找最好的医生——佛陀,他一定知道正确的解药。
她立即遵照建议,赶去揭达林给孤独园,佛陀正住在那里。她抵达时手中抱着小孩的尸体,心中重新燃起希望,她奔向佛陀并且对他说:「大师!给我治疗孩子的药。」佛陀亲切地回答他知道有一种药,但她必须亲自去取。她着急地问他是什么。
「芥菜籽。」佛陀回答,震惊在场的每一个人。
积撒.苟答弥问她应该去哪里才能取得它们,并且种类为何。佛陀回答她只需要从未曾死过人的家庭取回少量即可。她相信世尊的话,随即进城去。
在第一间房子,她问是否有任何可用的芥菜籽。「当然!」对方回答。「我能要一些种子吗?」她问。「没问题。」那人对她说,然后给了她一些种子。接着,再问第二个她认为不是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家中曾经死过人吗?」「那当然!」那人说。
结果每一家的说法都相同。有一家最近才有人去世,另一家则在一、两年前;有一家父亲死了,另一家则是母亲、儿子或女儿。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人们对她说:「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
到了晚上她终于了解,并非只有她有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无须再对她说什么,她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已经让她看得很清楚。她体悟到存在的法则,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生死轮回不已。
佛陀就这样治疗了她的迷执,让她接受世间的实相。积撒.苟答弥不再拒绝相信她的孩子已经死亡;她了解死亡是一切众生的命运。佛陀就是使用这样的方法治疗哀伤逾恒之人,带领他们走出无法自拔的迷惘,他们一直在里面以自己个人失落的狭隘观点,来看待这整个世界。
有一次,有个人在悲叹父亲的死亡,佛陀问他是指哪个父亲:此世的父亲,或前世的父亲,或更前世的父亲。因为如果他想悲伤,他就应该对其他父亲也感到悲伤才对(Pv.8; Jat.352)。另一次,一个哀伤逾恒的人清醒过来,是因为佛陀向他指出他的儿子会转世,他只是在对一具臭皮囊痛哭而已(Pv.12; Jat.354)。
走出丧子的迷惑,出家得解脱
在积撒.苟答弥(kisa Gotami)从迷惑中走出来之后,她带着孩子冰冷的尸体到墓地埋葬,然后回去找佛陀。佛陀看到她时,问她是否有找到芥菜籽。「尊者!芥菜籽之事已经解决,」她回答:「请准许我出家受戒。」于是大师对她说以下的偈(gatha):
若人心深贪爱著,
执迷子女与牲口,
死亡将会掳走他,
如水淹沉睡村民。(Dhp.287)
由于她的心已在丧子煎熬中成熟,因此一听到这首偈便见到实相,成为入流者。佛陀同意她加入比库尼僧团的请求,遂将她送往女众道场,她在那里出家并且受具足戒,成为比库尼。
出家之后,积撒.苟答弥精进修行与研究教法。有一晚,她看见油灯喷溅火花,她顿时体悟到生死轮回就如灯火燃烧一样。世尊知道她究竟解脱的时机已成熟,便来找她并对她说了一首短颂:
若人寿百岁,
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得服甘露味。(Dhp.114)
当她听到这几行偈时,当下便断除一切结(samyojana)①,成为阿拉汉——解脱者。
赞叹与贤圣为友的利益
在《长老尼偈》她的偈中,积撒.苟答弥描述佛陀给予她的大喜悦。因此她赞叹与贤圣为友的利益:
大圣常对世人赞,
清净道侣之可贵。
藉由净道侣之助,
愚人亦可成智者。
人应得善知识助,
如此彼智方可长。
藉由善知识之助,
彼能解脱一切苦。
人应了知四圣谛:
痛苦与苦之集起,
然后痛苦之息灭,
以及灭苦八正道。(Thig.213-215)
女人的痛苦与解脱的喜悦
积撒.苟答弥(kisa Gotami)从她亲身的经验,知道清净道侣之可贵,因为慈悲的佛陀,诸道侣中最清净者,曾将她从可怕的轮回痛苦中拯救出来。在记载于《长老尼偈》她的解脱偈(gatha)中,积撒.苟答弥描述女人特有的各种痛苦。人们唯有了解她所说女人的痛苦,才能体会到她对佛陀的感激有多深,他为她指出解脱之道:
调御丈夫说:
女人之痛苦。
妻妾苦亦然。
有人曾生子,
失望割彼喉;
怯者服毒药。
婴儿难产时,
母子皆不幸。(Thig.216-217)
积撒.苟答弥在偈结尾不是悲叹,而是胜利的呼声,表达她找到解脱与免除一切痛苦的喜悦:
正道是吾所修习,
趋向无死八圣道。
吾观察佛法之镜,
拔除身刺释重负,
一切应做皆已办。
长老尼翅舍诵此,
彼为心真解脱者。(Thig.222-223)
「粗衣苦行第一」的比库尼
我们在《相应部》中也找到积撒.苟答弥(kisa Gotami)所说的一组偈(gatha),事关她和魔罗的一段对话。有一天,魔罗前来干扰她禅修,这是魔罗最喜欢做的事,无论对方性别为何。他以一个偈奚落她:
汝既丧失汝爱子,
为何愁容枯坐此?
独自进入丛林中,
汝在寻找某人吗?
积撒.苟答弥自忖:「这首偈是谁所诵,是人或非人?」然后她想到:「这是魔罗,他说偈是想要激起我心中的恐惧、不安与慌张,让我出定。」于是她回答:
我已走出丧子痛,
因此不再寻找人。
吾既不忧亦不悲,
我也不怕你,朋友。
一切喜怒皆已断,
无边黑暗已破除。
征服死亡之大军,
吾住漏尽无余中。(SN 5:3)
从她称呼魔罗为「朋友」,即可看出她的无惧与平等心,魔罗已失去他过去所被认知的真实性,因此无选择地只好消失。积撒.苟答弥比库尼,从她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最高圣果,被佛陀称赞为比库尼中「粗衣苦行第一」者(AN 1, chap.14)
原注
[1]出处:《法句经注》(针对第114颂),Thig. vv. 213-223与注释:Ap. ii. 3:2。见BL, 2:257-260。
译注
①结(samyojana):将众生绑在生死轮回里的烦恼。共有十种:(一)欲贪结;(二)色贪结;(三)无色贪结;(四)嗔恚结;(五)我慢结;(六)邪见结;(七)戒禁取结;(八)疑结;(九)掉举结;(十)无明结。
- 上一篇:第四章 善辩行者:跋达·昆达拉克萨
- 下一篇:第六章 多子无依的老妇:索那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观」离「瞋念」
- 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曹溪一觉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简和尚的故事
- 菩萨的化身
- 算命与改运的故事
- 一个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紧去做吧!
- 鹦鹉婆罗门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伤害
- 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 缺点的功德
- 菩萨与鸟窝
- 伪善世界不可信
- 恶妇害婆终害己
- 同样供养跛脚修行人,善人得金银,恶人得毒蛇
-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忏》的神奇来历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译文、寓意
- 鸽王自救,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
- 道信大师倒插柏的传说
- 武则天、献明肃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断,只会犯下可笑的错误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