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详情]
解深密经白话文:5 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是什么
译文
善男子!你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乃至于在无穷无尽的生命世界里,还有一 类有情生命,他们未能培育引发未来善行的良善心理品性,未能消除和净化染污生命本性的邪恶情绪,未能控制自己的生命流转方向,没有对存在真理的正确认知,也没有积累美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他们禀性既不质朴、又不坦诚,他们虽然也拥有思维能力,能对存在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但他们一向自以为是,他们的思想从未能从世俗世界中稍稍超出,任何要求改变我们世俗生命形式的学说都会引起他们的讪笑和攻击:这些人牢牢地束缚在个人的、时代的、文化的、社会的种种偏见交织而成的网络中,令人惊奇的是,这类生命从来没有想到应该走出这一网络。
在听到「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的教法后,他们既不能如实理解我这一真理言说中的深广意蕴,也根本不相信它是我的教法,他们把真正的「佛说」看成非佛所说,把存在的超越真理看成是「非真理」。于是他们执著自己的错误观点,到处宣传说:「无实体性」的教法绝非佛陀所说,它是邪恶力量玩弄的花样。他们诽谤、攻击、侮辱这类陈说「无实体性」的教法经典,说它们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是不值一提的:他们不仅以种种可怕的方式攻击佛的经典,企图将佛的言说从世界上彻底消灭掉,他们还把信奉、研究「无实体性」教法经典的人看成是怨家对头,必欲除之而后快。
这些生命本来就被种种邪恶思想和邪恶行为障碍著,无法窥见真理的真实面目,现在他们更是错上加错,自己把自己投进错误的深渊之中。在那吞没一切的黑暗深渊里,这类狂妄无知的生命自己牵著自己的鼻子摔过来、跌过去,他们将永远失去向上进化的希望!
善男子!对于我与真理相应的圆满教法,一切生命可能会产生的反应和看法就有以上种种差别。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要点著重提摄出来,以便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它们没有产生,也没有消亡,没有痛苦烦恼的扰动,存在自身即圆满安乐。我过去陈说的这个教法,哪个智慧人会说其中没有隐密意蕴呢?三种没有实体存在的存在本性,我都已明白地给你们揭示出来了,如果不懂得佛陀一切教法之中隐含有深刻的意蕴,如果不懂得透过教法语言迫近那深刻意蕴,那就背离了正确的道路,永远不能通向真理了。依据佛的教法净化生命,实际上就是依据三种存在本性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说一切种类的教法其实都只是同一个教法,这意谓著:千差万别的经典事实上都在陈述同一个意蕴、同一个真理。存在的本性是遍在一切存在现象之中而平等无差别的,可是具体生命的德性、品性则纷繁复杂,有人只考虑自己的福祉,要求完全摆脱一切生命活动:也有人帮助其他生命,他们能把生命提升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们誓不舍弃其他生命的态度尤其感人至深。圆满的生命状态实在太奇妙、太幽深了,你无法认知性去推测或想像它的情状,然而「净化」就意谓著摆脱生死流转,把生命从生死流转之中提升出来,这一点应该看成一切净化生命的共性。如果你能亲身去体会、实践以上教法,那你就一定能摆脱烦恼和苦痛:由于消除了邪恶情绪,生命就不再向前呼啸盲动:由于摒弃了身心逼迫,生命就能常处安乐之中。
原典
善男子!若诸有情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熟相续,无多胜解,未集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亦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于是法中执为非法,于是义中执为非义;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拨为虚伪,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彼先为诸业障所障,由此因缘,复为如是业障所障,如是业障初易施设,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①。
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
诸法自性恒涅槃,谁有智言无密意。
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
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
众生界中无量生,惟度一身趣寂灭,
大悲勇猛证涅槃,不舍众生甚难得。
微妙难思无漏界②,于中解脱等无差,
一切义成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
注释
①无有出期:慧景认为这一段经文辨别了四种人对佛陀「无实体性」教法的态度,其说较善,今录之如下:「前二不迷。第一人者,谓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闻如是法如实解了,乃至现等正觉。第二人者,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其性质直,虽无力思择而不安自见取中,乃至唯是微细详审明智所知,我何能解,自轻而住。第三人者,谓诸有情乃至未能积集上品资粮,非质直性,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住自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无力解了,虽生信解,随言执著,谓一切法决定无性不生不灭,由此获得无见无相见,拨一切相是无相,拨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实相,依彼二性施设遍计所执,既拨无二性故,亦拨无遍计所执等者,此如三论学者,著于空见,名恶取空,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者,亦信无性之教法也,而非义中起于义想者,俱遣遍计所执不空余之二性,而于余之二性不空义中起于空想;乃至虽于教法生信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著故退失智慧;次明其人有二弟子,初其一同师见,第二弟子过其师见,于其教法亦拨不信,谓闻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等便生恐惧,言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诸圣典诽谤毁骂等。第四人,若谓众生未种善根乃至性非质直,住自见取,彼闻是法不生信解,起非法想,起非义想,乃至拨为虚伪。」
总起来说,第一种人不仅信仰佛陀「无实体性」的教法,而且运用理性如实通达了这一教法;第二种人信仰「无实体性」的教法,同时承认自己理性能力的浅薄,不足于评判这一深奥教法;第三种人错误地运用了自己的理性能力,导致对「无实体性」教法的重大误解;第四种人是自我偏见极其强烈的人,他们根本不相信这一教法是佛所说,事实上他们也不可能信仰佛陀的任何其他教法。
②无漏界:完全解除了痛苦烦恼、绝无错失缺陷的最高生命境界。漏,漏失之义,即指由于生命行为上的错误,导致生命漏失到痛苦烦恼的世俗状态;无漏,则指彻底消除了生存行为上的错误,生命再不致于漏失而流转。
- 上一篇:解深密经白话文:4 存在的三种样态
- 下一篇: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