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学会自省,清扫内心尘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一个叫元持的僧人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多年,非常用功,但始终没有什么长进。

  有一天,在晚参的时候,元持特意向无德禅师请示:“大师,弟子遁入空门多年了,可是对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请大师以慈悲为怀,告诉弟子,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好你的两只鹜、两只鹿、两只鹰,约束口中一条虫,并且时刻和一只熊斗争,除此之外,还要看护好一个病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切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元持迷惑地问道:“大师,弟子来此参佛,身边并没有带什么鹜、鹿、鹰之类的动物,又怎么去看管呢?再说了,我想了解的是与参学有关的东西,和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笑了笑说:“我所说的两只鹜,就是你的眼睛,要你看管好它即是让你做到非礼勿视;两只鹿,是指你的双脚,你要把持好,做到非礼勿行,别让它走罪恶的道路;两只鹰,指的是你的双手,要让它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一条虫则是指你的舌头,约束它做到非礼勿言;那只熊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非礼勿想;而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

  听了无德禅师的教诲之后,元持默默地点了点头似有所悟。

  无德禅师的意思很明了,人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不想、不说、不做有损于德行的事和话,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常常做到自省。自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静思的方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省察自己行为上的过失。那么,弘一法师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反省的呢?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30岁以后,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同了:因为出家以后20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昏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厉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愆;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后。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9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15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15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弘一法师出家后,过着闲云野鹤、淡泊名利的生活,有一段时间居住于泉州,却突然忙于演讲和应酬,写了许多字,甚至会了几次客,赴了几次斋……报上披露了这些不寻常的新闻,各方都为法师肯广结法缘,感到无限欢欣。然而,就在这时,弘一法师收到了一位小友——15岁的李芳远一封洋洋千言的长信,列举报载有关弘一法师近来的情形。末了说,弘一法师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劝请弘一法师闭门静修。弘一法师看后大为感动,立即复信表示:“即当遵命闭门静修,摒弃一切……”并于泉州承天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席上表示忏悔

  不久,他就从泉州乘坐溪船溯流直上永春,亲自到童子的故乡蓬壶致意,然后遁居蓬山普济寺精舍静修。题其室曰:“十利律院”,又在门上写着“闭门思过,依教观心”八个字,掩关572天。这是法师入闽十余年来居住最久的地方。期间,所有酬醉,他尽皆决绝。就是师友信函,也都原璧封存,而专修南山律部。

  法师的这种勇敢“自省”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常人,别说自省,就是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要嘴硬。更何况这样在公开的场合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弘一法师在著名的演讲稿《改过实验谈》中告诉我们该如何自省:

  “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

  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绝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

  法师所提出的“改过十训”,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时时观照,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