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简述净土宗的传承和发展

  所谓净者,即清净无垢义。所谓土者,即国土,亦即世界依住之义。所谓宗者,即宗派,也即是佛教的派别义。谓此国土,其受有乐无苦,其行有善无染,乃极庄严净妙无上清净之依处也。又净为洗净污秽之动词。此云净.土,谓菩萨因中依众生心修种种清净之行,而使众生世界清净,以严净此不净国土令净。具此二义,故名净土

  净土宗又名莲宗,又名莲社,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专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而得名。

  净土宗也称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钝众生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也为方便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

  净土启教,当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义。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此可谓净土宗之发端也。

  释迦牟尼佛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对声闻、菩萨大众说出《无量寿经》,弥勒菩萨闻说后;

  “受佛重诲,专精学修,如教奉行,不敢有疑。”后来阿难尊者受持经文,如说结集,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从此净土宗开始普及。

  释迦世尊又在王舍城王宫,说出《观无量寿佛经》,阐扬十六观法,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侍女发愿往生,蒙佛受记。

  释迦世尊更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出《阿弥陀经》,专扬持名一法,长老舍利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等欢喜信受奉行。以上述说,概是佛陀在世,印度净土之发展。

  佛陀灭度以后,最初弘扬净土者,当首推马鸣大士。

  马鸣菩萨,弘扬大乘佛法,作《大乘起信论》,论中以净土法门为修行信心的胜方便,圆摄施、戒、忍、进、止观的五门修行方法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种信心,令人依净土法门速得成就大乘净行。

  继而龙树菩萨传《华严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又著《毗婆沙论》,盛赞净土,皆令众生,见疑生信,发愿往生。

  其后,世亲菩萨作《往往论》,说有五念门,摄众生世间、器世间、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成就菩萨善巧方便回向。作愿令一切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以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示净土正行,明净土宗双融性相之理。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

  《弥勒菩萨所问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畺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净土崇拜。

  净土传入中国以后,逐步得到发展。虽然不同于禅宗和其他宗派的直系传承,但由于它的影响很大,收机甚广,容易令人信解修证,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朝代、净土宗的高僧大德层出不穷。

  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二百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二卷,立圣道、净土两门,两门认为,唯有净土一法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净土大致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多达123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可谓中国莲宗之始。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影响甚大,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法照、少康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

  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

  《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都很盛行,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诸宗。五代未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更加盛行,出现了白莲社、净业会、净土会等。

  八万四千法门,浅显莫过净土!凭真信切愿念佛,命终时便可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莲花之中,永出生死苦海。其旨趣大略如是而已。此门不高谈玄深义理,最少纷纭名相,不像中观唯识那样析理透辟、辨义精微。

  净土法门,乃数十部大乘经所一致指示。从印度马鸣、龙树、世亲等菩萨,到中土慧远、昙鸾、智顗、善导、窥基等祖师,莫不赞叹弘扬。集隋唐佛学大成、被清朝雍正皇帝誉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的五代永明延寿禅师,称扬净土法门“千妥万当,不容拟议”,博通内外诸学、提倡人间佛教的近代佛教革新主将太虚大师赞叹:

  “净土法门圆深广大,统摄无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历代论述净土妙义、释疑却惑的著述不胜枚举,可谓理无不彰,蔽无不解,似已无今人再作阐发的余地。

  净土法门的最大特色,就是浅显易行,普摄群机。净土诸经明白晓畅,直到今日,一般人尚不难读懂;净土修持简单易行,即不识字的村夫农妇,也一学便会,正如印光大师所言:

  “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然其实际义蕴,却甚为深沉广大,既使博通三藏,亦未必能穷彻其底蕴。莲池大师称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又说此门“似粗而细,若易而难”;专究藏传佛学的张澄基教授在其《净土今说》中有言曰:

  “净土宗的道理似浅实深,其行持似显实密,其成果似迟缓实速疾,其目的虽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却是现享法乐和济世益人的二利庄严。”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使佛教弟子所欢喜信受。净土宗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很盛行,大陆、港、澳、台等地更是风靡一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鼎盛现象。(作者:妙 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