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情]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五)
乙二 礼请许乐
丙一 敬礼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此下为叙请分中第二科礼请许乐,为此经之别叙,亦名为缘起叙。此中有四:一、敬礼,二、启请,三、赞许,四、乐闻;今为敬礼之文。敬礼者,以表三业清净,恭敬归佛。若无恳切至诚之心,则虽曲躬合掌,徒然无益。故须意业敬之于内;身业形之于外,顶礼膜拜;然后口业,唱赞叹词;故知敬礼,即建立于三业之恭敬上。又三业恭敬,则身意严净,与诸佛无漏功德相应,则无明、贪、慢等皆可折伏;尤足除憍、慢、嫉,生信、惭、愧。故平常学佛者,见佛闻法,先致敬礼,即有此等意义。又由众人三业恭敬,能使法坛严肃庄重;亦由世俗开会设宴,须先洁净场所,方可款待于大宾也。
尔时者,即当尔之时,当佛在乐音树下大众围绕说法之时。法会摩诃萨众中有曼殊室利者,从座而起。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译音稍异。其义译为妙吉祥。妙、即曼殊,吉祥、即室利,显其于诸法中最为吉祥。又称大智曼殊室利,表其智慧最胜。以佛弟子各有一胜,此曼殊即菩萨众中智慧最胜,不唯于释迦佛法中智慧最胜,即于十方诸佛法中咸皆智慧最胜。又佛果功德不可思议,须藉因地菩萨以表显之,故曼殊之大智,即表佛果之智德,如普贤之大行,观音之大悲,亦皆表佛果之一德。尤其是曼殊之大智,特表诸佛功德所由生起之般若无分别根本智,亦曰实相智或如理智,以显圆满难思之智海也。曼殊室利称法王子,亦称童子。
法王为佛之德号,佛具如来等十号外,复有无量德号,如一切智者、最胜者、大医王、大悲救世等,而法王亦其一也。法王、自其字义研究之,法之一字,义无边际,遍一切处,无非是法。法华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即解王为自在之义。
但欲解王,须先明法。法在天亲菩萨解“诸法无我”句,说有五位、百法。五位者:一、心王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百法者,即所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是也。但五位百法中以心法居首者,“一切最胜故”;以一切诸法,莫不由此心法而转变而显现,故诸法中以心法为最胜,而心法即为法王矣。
然心法人人皆具,凡有心者皆可为王,则不能显法王所以为法王之殊胜。或以诸法实相之真如为法王,即维摩对弥勒所谓:“一切法皆如也,弥勒亦如也”之如。盖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即空所显真性为如,故真如法性,常常时,恒恒时,安住不变动而自在,为法王义。
设如此言法王,则作法王比前更易,以草木瓦石以至一尘一芥,一色一香,无非真如,则随拈一法皆为法王,益不能表显佛为法王之殊胜!故又须以无漏智德为法王,以表特胜。盖前明心法,乃以有为法为法王;次言真如,乃以无为法为法王;而此无漏智,乃遍有为无为究竟真净之法王。佛无漏智,即无上正觉智,故佛亦号觉王。由此无漏无分别智,断惑证真,方显证真如为诸法之王;否则障蔽不显,何以为王?故须以无漏智伏灭一切烦恼,广修六度万行,渐转八识而成四智;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方为真正法王。而大圆镜智唯佛果方具,故唯佛为无上正觉之法王也。
曼殊独称法王之子,以能传佛心印,继承佛位,如太子之继父王位。然如此以称法王子,亦宜于弥勒等,以弥勒继释迦之后成佛故也。因是曼殊之独称法王子,又有殊胜意义;盖曼殊表根本般若无分别智,无漏清净不可思议,与佛果难思之根本智体,如如不二,所有佛果功德,皆由此智而生,故曼殊之独称法王子,即依根本无分别智表其独胜也。由是观之,此经之明佛果依正庄严功德,尤重大悲利他,非法王之佛不足以说此;亦非法王子之曼殊不足以启此。至如弥陀经由舍利弗启请,大弥陀经由阿难启请,观无量寿经由韦提希启请,皆问往生净土法门,因念佛而解脱,以净土为归宿,偏属自利:而此经由大智曼殊之大悲而启发,欲以利乐有情,则专重利他也。
承佛威神,从座而起,正显非仗如来大悲愿海之威神力,虽曼殊亦不能起于此座;亦即曼殊之智乃承法王之智而起,故曰:承佛威神而起此座。此座者,正是自证境界之位置,自六凡众生以及三乘圣人,各有其自住境位,而曼殊此时即从其自位之座起而上求佛道,下济众生也。偏袒一肩者,印度惯习,比丘等所穿之礼服,平常两肩遮覆,遇礼佛时,即袒一肩以致恭敬。右膝著地者,右即左逆右顺之意,表与佛意顺契。又、一肩表上承佛德;一膝著地,表下济众苦。又、普通以右臂右膝动作较为方便,表曼殊由智悲所起之方便用,能上同诸佛慈力,下济众生悲仰也。
如是仪容,端严恭敬,同薄伽梵,曲躬合掌。曲躬、即低头鞠诚,合掌、表福智两足。又、十指并竖,即表布施等十度,而前五度属福,后五度属慧,故与佛之福慧两足尊相应也。
丙二 启请
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曼殊于无量众中。启请世尊演说如是相类之法。演如流水不绝,喻佛法音演演相续。如是相类,即指下文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如是相类之法。又、相类之言,亦通指他经如是之法。如下文云:“亦如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功德,等无差别”。此显佛已说过弥陀经等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如是相类之法。今曼殊追忆所及,故言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即此经药师佛等名号,及其依正庄严。本大愿,即本因地初发心行菩萨道时,所发通愿、别愿,由是而成佛果功德。故此殊胜功德之言,通因通果:由因地殊胜之愿行功德,方成佛果殊胜之福智功德。
此上数句,请佛说法,使自了知佛果功德,可称自利;而亦为利他故,故言: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此言障者,通惑、业、报、三障。惑障、有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亦曰事障,断之较易,所知障亦曰理障,欲除则难;此二通名惑障。惑、即烦闷恼乱,使心神不宁,故名障。业、为作业,即是行为习惯,如人习染不良嗜好,虽乐善事而欲作不能,故为障。报、即苦报,由惑造业招感报体,报体陋劣,不得自在,故为障。然考苦报由来于业,业由来于惑;由贪等惑而业而苦,使吾人长沦三有,不获出期。所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真可慨也!虽然,业处惑、苦之间,实为诸障中心,能将业障消除,惑、苦自灭,如截木心,两头自断;故闻佛法,先令业障消除,则像法转时之有情,乃可以利乐矣。
像法者,盖佛之教法住世有三时:曰正法,曰像法,曰末法。正法住世,见佛闻法,即能得果;以诸三乘贤圣等众,皆为已熟之机,一遇胜缘即得断惑证真。佛灭度后一千年间,亦有声闻、菩萨住世行化,人民不生邪解,不起邪行,易以修行得果。一千年后,即为像法,或以像为形像,佛既灭世铸像代佛,及塔庙中皆供佛像,故亦称佛教为像教。其实、此义不然,如言设像,佛世优填王亦已雕佛像,即于末法岂无佛像?故像法言,乃指像似之法,已失其真。言至其时,虽则修行者有,证果者难,于佛法既鲜实证,故已失真。迄今末法,非唯证果者无,即真能实行者亦寥如晨星;虽有少数,亦多盲修瞎练,可悯殊甚!故正法住世,百修百证。及至像法,修行者百,取证者不得其一;盖像法多魔,不易取证,即多退堕!如今世修行未证真圣果,来世业增,前功尽弃!而有勇猛有情,努力勤修,今世不证,来世再修,黾勉求证,其志可嘉!然其事极艰难而可悲悯,故菩萨为下济有情之大悲心所驱策,求佛说法,独标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者,不无深意焉。
丙三 赞许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此称曼殊为童子;童者、独也,表般若无分别智,独一无二。又、此无分别智出障圆明,最极清净,一切无漏功德皆由此生。盖真见道位,此智现前,舍前诸漏,具足无漏,故称为童子;即表根本智。善哉善哉,乃双叹之词;以曼殊之问,具足上求下济之义故。诸佛名号本愿功德,此非过未诸佛,即指现在十方诸佛。说诸佛法故,可令闻者业障消除,解脱诸缠。缠、即缠缚,如人犯罪,杻械枷锁被缚其身.不得自在;众生被三障所缠,囹圄其身,亦复如是!若能闻法修行,即可解脱诸缚,出三界樊笼,如鸟翔太空,鱼游渊海,得以逍遥自在也。虽一切时皆有业障众生,今曼殊唯指像法者,正为像法有情极可悲愍。佛体其意,叹为甚难,故允所求。
汝今谛听,极善思惟,为诫劝词。谛者、审也,诫听法时,须深审察,一字一句不得含糊,方能得益。既审闻后,又须如理思惟,乃与无漏法义善能契应;此乃由闻慧而起思慧也。又、善谓善巧,能善巧思惟,即可触类旁通,会融其义。须能如是听法,方不辜负说法者心,故先警诫。
丙四 乐闻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曼殊既蒙世尊赞许,心怀踊跃,随声作答,故曰唯然。唯然,形容其答应得迅速自然,毫无勉强。故常人答应之快者,亦曰唯唯。乐字之本义为音乐之乐,圈入声,为快乐之乐;今为好乐之乐,宜圈去声。
上为本经缘起之叙,依曼殊之问及佛之赞许,说此经之缘由,可以显矣。如金刚经之法会因由分,善现启请分,皆为说经之缘起也;故此亦可称曼殊启请分。
- 上一篇:《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六)
- 下一篇:《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四)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四)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三)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二)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一)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二十)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九)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八)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七)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六)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五)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四)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三)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二)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一)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十)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九)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八)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七)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六)
- 《药师本愿经讲记》-太虚大师(四)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