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安乐集白话(五)

  第一大门译:

  安乐集这部书中,总共有十二大门,全都引用经论来证明,劝大家相信而求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先讲第一大门,因为内容甚多,所以大略分成九类来论,以便详细说明。

  第一、说明净土法门之教兴起的原由,是就众生的时代及根机,而劝众生往归净土

  第二、根据大乘诸经,显示说法者与听法者的模式。第三、根据大乘经典,说明众生发心时间的多久,及已供养多少诸佛,以便使听法的众生,策励自己发心。第四、辨别诸经宗旨的不同。

  第五、说明诸经名字的不同,譬如涅槃经般若经等,是以法门作为名字。有的经是以譬喻为名,有的以事件为名,有的以时间为名,有的以地方为名,有种种的不同。而观无量寿佛经是以人和法为名,无量寿佛是人的名字,观无量寿佛是法门的名字。

  第六、总别说法人的不同,说诸经的人不出下列的五种,1、佛陀自己。2、佛陀证得圣果的弟子。3、诸天。4、神仙。5、变化出来的人。观无量寿佛经,在这五种人中,是世尊自己说的。

  第七、简略说明佛陀的真实身及应化身,也分辨真实土及应化土的不同。第八、显示阿弥陀佛的净土,果位上下都具备,凡夫及圣人通通都能往生。第九、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否属于三界

  第一、说明净土法门之教兴起的原由,是就众生的时代及根机,而劝众生往归净土。如果教门配合时代及众生根机的话,就容易修成,也容易开悟。如果教门违背时代及众生根机的话,就很难修成,也很难入门。因此正法念处经说:‘当行者一心求道的时候,应当要随时观察时代的方便。如果时机不对,没有方便,就叫做错失,不能说会得到利益。’

  为什么?譬如攒湿的木头,想要求得火花,那是不会得到火种的,因为时机不对。如果折断干燥的木柴,想要从中找寻水滴的话,是不会找到水的,因为没有智慧之故。

  所以大集月藏经说:‘佛陀灭度之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的弟子们能坚固的修学智慧。第二个五百年,能坚固的修学禅定。第三个五百年,能坚固的修学多闻读诵。第四个五百年,能坚固的造立塔寺、修福忏悔。第五个五百年,佛法隐而不显,教理停滞不通,众人诤讼不已,佛弟子只能坚固的造一些微少的善法。’大集月藏经又说:‘诸佛出现世间,以四种方法来度化众生,是那四种?一、口里讲说十二部经,也就是以说法来度化众生。二、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光明及美好的容颜,一切众生只要能系心观察,没有人会不获得利益的,这就是以身业来度众生。三、诸佛有无量的功德神通道力,能作种种的变化,这就是以神通力来度化众生。四、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名号,有总称,有别称。如果众生系心称念诸佛名号的话,都能除障碍获利益,都能在有佛的国土出生,这就是以名号来度化众生。’

  现今(唐贞观年间)的众生,也就是在佛陀去世之后的第四个五百年,正是能坚固修习忏悔修福之时,也正是应该称念佛名号的时代。如果能一念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却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过。一念都能够如此,何况经常能修念佛法门,这就是恒常忏悔的人。

  如果离佛陀涅槃的时间近,那么之前的修禅定、修智慧是正学,之后的多闻读诵、造立塔寺、修福忏悔是兼学。如果离佛陀涅槃的时间已经久远,那么后面的称名念佛是正学,前面的禅定、智慧是兼学。为何如此?实在是因为众生离佛陀涅槃的时间已经甚为遥远,根机暗钝,理解力浮浅之故。

  所以韦提夫人这位大士,一方面为自己,也为了哀愍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无始劫来轮回六道,受痛苦之火所烧。于是假借这个痛苦的因缘,向佛陀请问解脱的出路。因而大圣世尊慈悲加被,劝她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想在净土法门中修行的话,殊胜的果报谁也比不上。只有净土法门,是可以全心投入的。由于劝修净土法门的经典甚多,于是我就采集佛陀所说的真实之言,以帮助大家修行往生,获得利益。为什么?因为要使已经往生的人,引导后来的人往生,并使后来的人,能够仿效前人的往生。如此希望往生的人连续无穷尽,永无休止之时,以尽无边的生死大海。

  第二、根据大乘诸经,明示说法者与听法者的模式。

  分六部分来说:第一、大集经说,要把说法者,当作大医王,能够把自己的痛苦拔除。把说法者所说的法,当作甘露,当作醍醐。说法的人,要认为自己所说的法,能使听法的人增加殊胜的了解,能使对方的病痊愈。如果能这样的话,说法者与听法者,都能够有资格来介绍佛法,并使佛法兴隆,经常能生到有佛的净土中。

  第二、大智度论说,听法的人看著说法的人,犹如渴望饮水的人看著水般,一心进入所听到的法的义理之中,当他听闻法理时,心中悲喜交集。像这种人,就应当为他说法。

  第三、大智度论又说,有二种人获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是那二种人?就是乐于说法的人,及乐于听法的人。所以阿难问佛说:‘舍利弗和目连,为何所证得的智慧和神通,是圣弟子中最殊胜的?’

  佛陀告诉阿难说:‘因为他们二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求法,能够不远千里而去,所以现在智慧及神通最殊胜。’

  第四、无量寿经中说:‘如果这个人没有善根的话,是不会听到这部经的。只有清净而持戒的人,才能够得闻正法。’

  第五、无量寿经又说:‘曾经见过世尊的人,才能够相信这种事情。曾经奉事过亿万如来的人,才会乐于听闻净土法门。’

  第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净土法门时,内心悲喜交集,身毛竖立,犹如被拔出来的毛一样。要知道,此人过去世时,就已经修行佛道了。如果有人,听闻净土法门,一点都不相信,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才刚从三恶道中投胎为人,由于过去世的罪过尚未竟尽,所以不信净土法门。我说这个人,尚未能得到解脱。’

  所以无量寿经说:‘傲慢、弊恶、懈怠的人,是很难相信净土法门的。’

  第三、根据大乘圣经,说明众生发心的久近,及供佛的多少。

  涅槃经说:‘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众生,曾于半恒河沙数诸佛所,发了菩提心之后,才能在浊恶世之中,听闻这部大乘经典,而不起诽谤。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一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大乘经典,而不起诽谤,并且深深生出喜爱好乐之心。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二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于浊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法,并且能够正确了解,相信好乐,受持读诵。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三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浊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法,并书写流通大乘经典。虽然为人讲说大乘法,但却尚未能了解大乘法的甚深义理。

  ‘为什么要做这种比较呢?因为要彰显现在在下面听经的人,都曾经发心并供养过甚多诸佛,同时也显示大乘经的威力不可思议。’

  所以涅槃经说:‘如果有众生,听闻此经典,百千亿劫中,都不会堕落恶道之中。为什么?因为玄妙大乘经典所讲说的地方,就是金刚之地,在座听讲的人,也和金刚一样。’因此得知,听闻大乘经而能相信的人,都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的。

  第四、分辨诸经不同的宗旨。

  涅槃经是以佛性作为宗旨,维摩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作为宗旨。般若经以空慧作为宗旨,大集经以陀罗尼作为宗旨。观无量寿佛经以观佛三昧作为宗旨,它所观的,就是依报及正报这二种,下面介绍各观佛三昧的不同。

  观佛三昧经是这么说的,佛陀告诉父王说:‘诸佛出生世间有三种利益众生之事,一、诸佛口里讲说十二部经,以佛法布施利益众生,能够除去众生无明的黑暗障碍,打开众生智慧之眼,使众生能生到有佛的净土,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二、诸佛如来的色身有无量的美好及光明,众生如果称念佛号观察佛身,不管是观总体之相或部分的别相,不管此佛身是现在佛或过去佛,全都能除灭众生杀盗淫妄四重罪,及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永远不再生到三恶道中,随自己高兴,生到喜欢的佛国土中,乃至于成就佛果。三、现在我要劝父王修念佛三昧。’父王问佛说:‘佛果功德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要弟子修行呢?’

  佛陀告诉父王说:‘诸佛果位的功德,有无量的深妙境界、神通及解脱法,不是凡夫所能够修行的境界,所以要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父王问佛说:‘念佛的功效,情况如何?’

  佛陀告诉父王说:‘犹如四十由旬方正的伊兰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树,它虽然有根芽,但是尚未钻出土来。依兰林只有臭味,没有香味,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树的根芽渐渐长大,才刚要形成一棵树时,它的香气就非常的浓郁,结果把伊兰林整个改变成芳香美好,众人见了都觉得太稀有了。’

  佛陀告诉父王说:‘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的心,也是如此,只要能不停止的念佛,一定能生到佛国之中。只要能往生,就能够把一切的诸恶改变,而成为大慈悲,犹如那棵香树改变了依兰林一样。所说的伊兰林,是比喻众生身内的贪嗔痴三毒三障等,无量无边的重罪。所说的栴檀树,是比喻众生念佛的心。所说的才刚要形成一棵树,是比喻一切的众生,只要能不断累积的念佛,道业一定能成就办妥。’

  问:一切众生念佛的功效,可以感应一切,这是可以知道的,然而为什么一念的力量,能够断除一切的障碍,譬如一棵香树,可以改变四十由旬的伊兰林,全都成为芳香美好?

  答:诸大乘经,全都说念佛三昧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譬如华严经说,如果有人用狮子的筋作为琴弦,只要一弹奏,其他的弦全都会断掉。如果有人以菩提心来修念佛三昧的话,一切的烦恼及一切的障碍,也全都会断除。

  如果有人挤牛、羊、驴、马等的乳,放在器皿之中。只要在器皿中,滴一滴狮子的乳汁,狮子的乳汁能在整杯乳汁中直接穿透,而把乳汁全都变成清水般。如果有人在菩提心中修行念佛三昧,就能在一切恶魔诸障碍中直接穿过而不会遇到困难。

  华严经又说,譬如有人拿著隐身药到处走动,其他的人都看不见他。如果能够在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的话,一切的凶神恶煞及诸障碍,都见不到这个人,他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有遮障。为何能够如此?因为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的王。

  第七、简单说明三身及三土的道理。

  问:现在还在的阿弥陀佛是以那一种身示现,而极乐世界又是属于那一种国土?答:现在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世界的七宝庄严国土是报身佛的国土。而自古相传说,阿弥陀佛是化身佛,国土也是化身佛的国土,这是很大的错误。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污秽的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住的,清净的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住的,那么不知道报身佛到底是居住怎么样的国土?

  现在我们依照大乘同性经,来辨定报身佛、化身佛、清净国土及污秽国土等情形。经上说,在清净国土中证成佛果的,都是报身佛。在污秽国土中证成佛果的,都是化身佛。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及宝德如来等诸如来,还有在清净的佛国土,现在得道或将来得道的,通通都是报身佛。

  化身如来又是怎么样的呢?譬如现今的踊步健如来,及魔恐怖如来等,这一切的如来,在污秽浊恶世中,现在成佛或未来成佛的,都是化身如来。从兜率天降生,乃至于住持一切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及末法时期,这一切如幻法事的,都是化身佛。什么是法身如来?如来的真正法身,是没有色质,没有形相,没有示现,没有附著,看不见,没有言语说话,没有住止之处,没有生起也没有灭亡的,这就是真正法身的义理。

  问:要是如来的报身是恒常住止的话,观音授记经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后,观世音菩萨接著补佛的位置呢?

  答:这是佛的报身示现隐没之相,并不是佛灭度。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后,善根深厚的众生,还一样能见到阿弥陀佛。’这就是证明。究竟一乘宝性论说:‘报身佛有五种相,说法、看得见、身口意三业不休息、身口意三业休息隐没、示现不真实之形体。’这就是证明。

  问: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国土在那里?

  答:涅槃经说:‘娑婆世界西边四十二恒河沙的佛土之边,有一个世界,叫做无胜,该国土所有的庄严情形,和西方极乐世界完全一样,我就是在那个国土出现的。而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来到此娑婆世界。不仅我在此娑婆世界出现,一切的如来也都如此。’这就是证明。

  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阿弥陀佛有父母亲,所以他不是报身佛及报身国土。

  答:你只是听到这种说法,而不去探究经典的道理,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可以说是错之毫毛,失之千里。要知道,阿弥陀佛也同样具有法报化三身。在极乐世界出现的,就是报身。现在说的父母,是秽浊国土中所示现出来的化身父母。就好比释迦如来,在清净国土中成就报身佛,应此间娑婆世界众生之感,而示现有父母,以成就化身佛,阿弥陀佛也是如此。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那时阿弥陀佛和声闻众弟子所住的国家,名字叫做清泰,当时圣明的国王所住的都城,周围有十千由旬之广大。阿弥陀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名字叫月上,母亲名字叫做殊胜妙颜。魔王的名字是无胜,佛陀的儿子叫做月明,与佛作对的弟子叫做寂意,侍者叫做无垢称。’

  上面所引用的,全都是化身佛的情形,如果是净土的话,那里会有转轮王及都城、女人等等。这些道理都很明白,那里还需要再加说明呢?全都是因为你不懂得去善巧探究,所以才会被名称弄迷糊而起执著。

  问:如果报身会隐没休息的话,那么净土是否也有成住坏空的情形?

  答:这类问题,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搞不懂。虽然如此,我现在就斗胆引用经典来证明,道理也就能搞懂了。譬如佛的身体是恒常住止的,然而众生却见到佛有涅槃。净土也是如此,它的本体是没有成住坏空的,而随众生之所见,有成住坏空。譬如华严经说:‘犹如见到世尊导师,有种种不同的色相,这是随众生的心而产生的,所见到佛土的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净土论说:‘由于并非是同一的,所以有清净土及污秽土的亏损及圆满。由于并非是不同的,所以搜寻其根原则冥合于一。由于并非是空无的,所以因缘起而现万般形相。’因此若从法性来论净土的话,就不说有清净土及污秽土。若从大慈悲的报身及化身来论净土的话,就并非没有净土与秽土。由于根机感应的不同,佛土有三种差别的情形:一、从真身而垂现的报身,就叫做报土。犹如太阳的光,照四天下,法身犹如太阳,报身及化身犹如阳光。

  二、本来没有而忽然有,就叫做化土。在四分律中说,锭光如来变化出提婆城及拔提城,这两座城的人民交往的结果,就互有婚姻亲属关系,后来城被变化的火烧掉,使众生都亲眼见到此无常,于是大家就对世间产生厌离的心,而归向佛道。

  所以经上说:‘或者示现劫尽时大火的燃烧,天地都付之一炬,破除众生恒常的想法,而使众生知道无常。或者为了救济贫乏的众生,于是示现造立无量的宝藏,随众生的因缘而广泛的开导众生,使他们发起菩提之心。’

  三、隐没秽土显现净土,譬如维摩经中,佛陀以脚指头按大地,三千大千世界马上就变得庄严清净。现今的无量寿国土,就是从真身所垂现的报土。如何知道呢?因为观音授记经说,未来观世音菩萨成佛,接替阿弥陀佛的地位,所以知道该国是报土。第八、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不管是上位或下位的菩萨,也不管是凡夫或圣人,一律都能往生。无量寿佛的国土是报身佛的净土,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之故,所以不管上位或下位,乃至凡夫的善业,全都能往生。由于包括上位菩萨,所以天亲及龙树等菩萨,及登地以上的菩萨,都能够往生。

  所以无量寿经说,弥勒菩萨问佛陀说:‘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不退位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回答说:‘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位的菩萨,都会往生极乐世界。仔细说的话,其他世界也如此。’

  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净土,不管上位或下位菩萨,不论凡夫或圣人,通通都能往生,那么不知道只修无相念佛的人能往生呢,还是凡夫修有相念佛的也能往生?

  答:凡夫的智慧浅薄,大多是修有相念佛,他们也绝对可以往生。不过因为有相念佛的善力微弱,所以只能生到有相的国土,只能见到报身佛及化身佛而已。因此观佛三昧经的菩萨本行品中说,文殊师利向佛陀说:‘我过去世无量劫前还是个凡夫时,当时的佛叫做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的出生,和现在的释迦佛一样,也是高一丈六,身体是紫金色的,也说三乘的佛法。

  ‘当时该国有位大德长者,叫做一切施,他的儿子叫做戒护。当儿子还在母胎的时候,母亲由于敬重相信佛法的缘故,就先替儿子受了三归依。儿子生下来之后,八岁那年,父母就请佛到家里来供养。’

  ‘儿子见到了佛,就向佛顶礼。因为很敬重佛,就目不转睛的一直看著佛。

  由于这次的得见佛,于是童子就得以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的生死之罪。从此之后,他经常生到净土,而得以遇见百亿那由他恒河沙般多的佛。这些世尊,也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脱众生。’

  ‘这时童子对每一尊佛,都一一亲自侍候,没有缺过任何一尊佛,他全都礼拜供养,合掌观佛。由于这个缘故,他又再遇到百万阿僧祇般多的佛。这些佛,也都以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脱众生。’

  ‘从此之后,童子就获得百千亿的念佛三昧,又得了阿僧祇的陀罗尼门。如此之后,诸佛就出现在童子面前,为他说无相法,一下子之间,童子就证了首楞严三昧。’

  ‘当时的童子,最初只是受了三归依,向佛一顶礼,很专心的看佛而不厌倦。就由于这样的因缘,而遇到无数的佛,何况是专心观想思惟佛的色身。当时的童子不是别人,就是我本身。’

  这时世尊称赞文殊师利说:‘善哉善哉,你因为向佛一顶礼的缘故,而遇到无数的诸佛,何况我未来的诸弟子,很勤力的观佛,很勤力的念佛。’

  佛陀吩咐阿难说:‘你把文殊师利说的话,告诉所有的人,及未来世的众生,如果能够礼拜佛、念佛、观佛的人,是和文殊师利没有二样的,当此人命终之后再出生时,文殊师利和其他的诸菩萨,就是他的和尚。’

  从这段经文可以证知,净土和有相之土是相通的,是一定可以往生的。如果知道无有形相、离却念头是诸法的本体,而以修行法门作为因缘求往生的人,大多是属于上品生的。

  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中说,如果能够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就是简略入一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智慧无为法身。

  为什么广略要互相融入呢?因为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种是法性法身,一种是方便法身。方便法身是由法性法身所生出来的,而由于有方便法身,才显得出法性法身。这二种法身虽然相异,但却不可加以分开,虽然它们合为一体,但却又不相同,所以广略要互相融入。菩萨如果不知道广略互相融入的话,就不能够自利利他。

  无为法身就是法性身,由于法性是寂灭的,所以法身是没有形相的。而由于法身没有形相,所以就能够显出任何形相,因此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就是法身。由于法身无所知道,所以能够无所不知,因此一切种智,就是真实的智慧。就以总相与别相的观照来看,一切都是真实之相。由于知道真实之相,所以就知道三界众生的虚妄之相。由于知道三界众生的虚妄,所以就起了真实的慈悲。由于起了真实的慈悲,所以就起了真实的归依。

  现在的行者,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只要能够知道生即无生之法,不违背真谛及俗谛的话,大多属于上品生。

  第九、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否属于三界之中。

  问:安乐世界在三界之中,属于那一界?

  答:西方净土殊胜美妙,体质是超出世间的。娑婆世界的三界,是有生死现象的凡夫俗子之黑暗屋宅,其中虽然苦乐稍有不同,寿命长短有异,不过统而观之,全都是在烦恼长河流之中,起起伏伏,不停的循环,在六道中混杂受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互为因果,各种虚妄之相互相熏习,实在深可厌恶。因此,西方净土不属于三界。

  大智度论说,生到西方净土的人,自然没有贪欲之念,所以不是欲界。净土的人住在地上,所以不是色界。净土的人有色身形相,所以不是无色界。虽然住在地上,但是环境非常精细殊胜美妙超绝,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极乐世界的外观,超过三界的庄严,犹如虚空般究竟,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无量寿经赞叹说:‘净土广大得没有限量,是自然的七宝所合成的,是阿弥陀佛用本誓愿之力量所庄严成的,顶礼清净而有大摄受力的佛陀。极乐世界光明照耀美妙殊绝,舒适愉悦安乐而没有春夏秋冬。自利及利他的能力都已圆满,归命以方便巧庄严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