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经论 >

修心——学佛之根本

  学佛,今天我们来说说“修心”,心便是佛,地喻心量。我人自心本来无量,横遍十方,量周沙界。万法唯心造,心涵太虚,可见之大也。地可生万法,并且博大深厚之德,生万物养万物。地之性,任运随时,行所无事,浑然无知,寂然不动。此即佛教诲的忍辱也,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而众生不觉,迷真逐妄,主要在见境生心,六根触六尘认为实有;而见物即心动,自蔽灵明,遮障清净之本源,将本有的真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障碍难现。不明此理,所以学佛人不从心上起修,单从事相上修,难成佛道。此即“不怕破戒,只怕破见”之故。因以妄修真,即当取法于地,然山河大地亦因妄生,有成有坏,均为无常。但地之宽厚功德无量,能养、能生、能载、能容一切物,而无自私自利之心。

  若学佛人的心量能与地同大,无取舍、嗔恚、我执,一切顺逆境不动,必与真如本心相契,怎会不成就?心地无非,口说尚易,实修却难。利他暂不讲,恐一句逆耳之言都难容忍,更不要说养育众生了。欲当生成就,应从大地的涵养去思索、用功,方能受用无穷,此即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也!地之功德在于浑然无知、寂然不动。我学佛人所以成就甚少,主要弊病就在于知见多,对万事万物,总是有自己的意见。凡有我意见者,决定是轮回因。有知有见必易心动,纯印老人讲的“走心”,“走心”就是我见、我相,其根源皆妄心不息所致。妄心就是无明火,烦恼亦名热恼,此即造业受苦之根本。一念嗔心起,烧尽功德林。我等学大乘法门者,应凡事不动无明,不生烦恼,好坏顺自然,不取不舍,妄火不燃反转智慧之光,此即转烦恼为菩提,自妙明真心毕现,与诸佛同体。

  心所以不易自主,主要在定力不够,遇境心猿意马,被业境所转。然业无自性,只要学佛人能把得失心、是非心、嗔恨心、分别心、不平等心、我慢心乃至相续心、八万四千种的尘劳心一概去掉,妙明真心自然现前。

  这就要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成要成,努力在心地上下功夫。此身已得,佛法已闻,若错过此机缘,岂不可惜。要看得开、放得下,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生死事大无常难料,我等学佛就是要解决生死大事的。在劫难将至之际,当安心立命之道,坚固厌离娑婆之心,依念佛净土法门,认真修清净心,学地之量,法地之德,何患劫难之虞。凡正修之人理应依“纯印”之示现成为劫前的大法船,济世利生、挽救人心。欲弘扬佛法,首先必须要救自心,方能救众生心。当清除一切恶念,增长一切善念,此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在自心勿外求,真佛即在汝心头。

  拓宽心地不贪嗔,心能转境为真修。

  末法时期众生,大都业障深重,故必依佛四十八大愿,仗佛力,加之自己信愿具足、念佛得力,佛力自力,合而为一,必可应机究竟圆满。尤其百年前“纯印”二字展在世间,喻以心印心之大法,即念佛修心法门。除此一途别无出路,此即菩萨大慈大悲也!佛说一切法门,究竟都归一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地拓宽为众生,此乃成佛之心也!我人学佛旨在度众生,所以不顾外缘恶劣,冲破阻力一心度人,此即我愿也!

  心不着度人相,心永远是清净的;不计较是非人我,对赞毁均不动心,心始终是清净的;钱财舍出而不留名,善事作完而不留念,心还是清净的……对辱我者不憎,誉我者不喜,亲我者不厚,疏我者不薄……如如不动的心,又怎会不清净呢?学佛者千万不要作表面文章,口念佛不走心,遇到事情必然以凡心世法相待,毫无功德而言,此种心情怎么能修出去。转迷为悟主要在心性上的彻底改变——真心、直心、平常心。

  学佛的根本在修清净心。孰不知种种不如意恰是自己难得的道心之缘。

  附:

  心现法

  众生皆具佛性,其中包括恶鬼、邪魔、坏人甚至畜生,为什么?因众生皆有一灵佛性。性,真极无变,无有生。因性是本体;物质和法,因无自性,无自性则空。这皆是有生有灭的,若明心不灭,性不灭,唯此是永恒不变是恒常的。格物致和,穷理尽性(理体——心性)。色是相,空是本性,色显于空,空含于色,色空不二,理事无碍。一切法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万法心生

  “一切法皆唯心现,无别自体,是故随心回转,即入无碍”。因为一切物质(色)都由性表现,此外决无任何本体,所以只要一念心回光返照,就进入了无碍自在的心性体中。就连一切法,所有诸佛也总在众生之中,离众生则无佛德。佛的德性体现,包含在众生之中,因而佛法佛性,即是众生之心。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众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众生心。千灯一光本无二致,平等一体。只因是迷悟不同,方有差别——佛、众生。觉即佛,迷即众生。但心体一如,毫无差别,若认此心,识此体,关键在于破迷正悟,背尘合觉。欲达此唯回心转意,照彻自性。骑牛找牛,找遍十法界也无牛,但若回光返照,当体即是。这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应明了“见性成佛”的性是佛性,而化性却在“人心”中,即心即佛嘛!如何修此佛心呢?念佛!一念佛一念心,念念佛念念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佛知见,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尘中见法界

  “感与应俱适,心与境两忘”。寂然不动,感而通;有感有应,感应不穷。心自如如,境自如如,心境交融,物我两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穷云起,心随自然。若有此心,便是不合情理的悖论,在禅的境界中也仍然究竟解脱,一无挂执。如禅宗有违背常理的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如此“荒唐”,却成了禅的一种境界,“手可指月,月不在指”。

  修行人只要能达到“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的地步,心佛不二,即是“自心是佛,自心作佛,心佛一如”。念佛人有两种,迷人事相求佛法,智者自心取净土。因佛土就在心上,心净西方不远,心染碌碌难到。

  偶然听人读了张伯端的《即心即佛颂》,真乃妙极,短短数语,即统归佛法。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能听望。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间。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我法二空

  菩提为正觉,明心乃修持方法和手段。学佛就是要彻悟心性可证涅槃,长生不死。

  空寂随变化,真如任为之。

  与天齐寿体,净心大法师。

  明心见性即明本原净心,见本来面目。人人皆具佛性,佛学是内学是内修,所以不能外求。应直指人心,见性即见自己的本来佛性,却是诸法空性,因诸法性空无我、无常,所以众生与佛平等、无差别,明此性即顿悟成佛。

  菩提心

  学佛在自心,成佛在净心。心佛众生不二,菩提心从大悲心生,大悲心是众生心。由此可知菩提心即众生心。一心、一切为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为众生呢?成佛之愿即是。

  欲成佛有善根福德,能看破放下,三个条件具足必当生成就。看破是善根,对佛的教诲信解;放下是福德即愿行,必能一向专念,念佛成佛。否则怎能够众生无边誓愿度呢?

  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佛修清净平等。

  心生六道

  世尊讲法四十九年,其中讲般若二十二年,般若总的精神是什么?就是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可见众生业障深重,唤不醒啊!二十二年仍然唤不醒妄想分别执著,始终不觉悟。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才有十法界,执著才有六道。有贪心就是饿鬼道,有嗔心就是地狱道,不明事实真相、不明道理就是畜生道。其实都是自己业障变现的,犹如作梦一样。

  赠三宝弟子

  学佛非多闻、多见、多游、多看为宗旨。此乃执心作怪,未离凡夫心,实以妄修妄,不得成就……

  应以修心为根。此念一生,当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离佛无心,离心无佛。此乃心佛不二也!

  学佛之人,舍此心求佛,欲升反坠,转增甚远,穷劫修,不得佛道。我学佛人,可悟出此理否?念佛为何?念自本尊也!愿有缘善信借吾此语,顿悟成道,同证菩提。

  念佛人若能了悟人我、法我二空,对境心无取舍,空色不二,善恶一体,即入圣境地!欲达此地,必从心上修,勿从相上求。

  境界无顺逆,无念心安然;境缘任由去,心不随境转。

  佛与众生本无异,迷悟分别有殊途,“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老实念佛。

  心佛众生本一体 无始劫来未相离

  此心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起无坐亦无觅处,觉当下便是。动念即乖,有思即迷。犹如虚空,万法由此生,无边又无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老实念佛 心勿外缘

  纯印老人说:“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佛与众生无别异,但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一无所得,尚不醒悟。自家有佛,又身外觅佛;不生不灭之心本具,又盲然十方捉此心,空极终无所得……不知息念亡虑佛自现前,只有老实念佛,乃绝妙之方也。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性,性即是心。佛性众生性,性无二异。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佛时此心不添。念佛即念此心。学佛人若不明此理从修自心入手,纵然无量劫修行,终不入道,枉受轮回。

  学佛根本修自心,念兹在兹成佛道。

  造作善恶业因,得劳苦轮回果,非解脱道。莫如自认本心,心即法,法即心,一切即在默契中。净心念佛,随缘作善,当生可成就。

  凡夫执有,不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实幻有,了不可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明此理乃妙智慧也!

  真如本体,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佛立面前。

  诸法性空,了不可得,若有少法可得,亦即着相,穷劫不得见性。

  如来性本具足,自度非依他。悟由迷中生,正从邪中修。可见经典实为指路标,所学佛乃自学、自证、自修,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除此心外,终无别佛。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心即佛,佛即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离心觅菩提、证涅槃无有是处。

  本性空寂湛然,不生不灭,纤尘不染,一法不立,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即至性中人。

  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只是明心的药方。心本明,奈垢染,明心即见本性,本性明彻,无染无垢,全知全觉,德能具备。修见性之法,末法时唯净土法门适于三根行者,带业可往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明心见性呢?

  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佛性非从心外得,心生动念即造恶。

  真修行,应以“寂灭为体,离相为宗”。寂灭生菩提,离诸法相故,着相修行者,实修轮回堕落道。

  三毒即贪嗔痴,反之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若能返照,三毒返三慧三学,可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同是一性空。舍此不得,转化成般若,心如如无所去来,即入大涅槃。何以故?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可见三界由心生,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万法有无皆由心。内不起心,外不动念(开口便错,举念皆乖),境不生有,心不生定,心境俱净,乃名正见

  悟时无法,迷时着法。无法法成法,着法法无法。人着法时法皆妄,法着人时法皆真。

  心生佛灭,心灭佛生。净心常寂佛即现,心生法生邪见生。佛出烦恼尽,无心佛自生。有求不得,无求可得。

  生死根源在三毒六贼,此若净,生死何在?真如与妄想,涅槃与生死,菩提与烦恼,解脱与轮回,皆出一心生。心若无生无灭,即圆证菩提。三世诸佛无不以自心为本师,所以守心为修道者第一要义,省时省力直通涅槃。

  无忧恼第一修,无疾苦第一利,无贪着第一智,明实性(佛理)第一慧,真四众第一亲,念弥陀第一善,开发自性第一富,证涅槃第一乐。

  学佛人最易着相,开光法会总好东张西望,盼佛菩萨显灵,应该知道若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形类等,皆堕邪见。若执著于此,欲见性成道,无有是处。因为执著心障道,有执著心必然出不了六道,“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外面境界如何都不要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希望心施法乃净业也!远离利养乃真智也!

  佛门应以无事为兴旺,少受人知乃大德,吾人修持难矣!

  修行应解行相应,说食数宝,说药去病,行而不解,多入歧途。若只知念佛多向果上攀缘,所念如法否?因力、缘力忽略能成佛否?经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缘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切不可不深长思之。

  净土,实为无逆恶烦恼之清净果也,念佛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因心也,作之众善即此因果之助缘也。因与缘犹如鸟之两翼,因缘必同修方能感应道交,成其果也!

  古德所以提要因上起修,“自净其意”、“心净土净”,欲证净果须植净因,“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明此理,如理如法修,方万人修万人去,否则因力不育果焉得乎?

  当今学人,右手扫地,左手扬尘,边修边造孽,念佛何益?凡欲当生成就,老实念佛者无不警惕因缘。因缘不净,实不老实,解行何有?《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观经》提倡修三福,都讲因缘关系,不可偏废。学人焉能不明此理?

  学佛人欲当生成就,随缘不攀。

  勿于心上着一物,则真智真修也!

  智者了知无二法乃自性即佛性,佛性本具足,何须身外求。念佛一心不乱,自性即显。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欲成就无上菩提,达一切种智,要亲近善知识,他是一切种智的因。若无大德说法,虽具大智者亦理解不了佛法。现今有净空法师指路,乃学人之幸也!

  净心念佛生般若,世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缘心迷六尘障自悟。可见佛性无差别,迷悟分觉愚。

  迷人口说法,智者心行作。说空亦非空,说有亦非有,空有本不二,摩诃证菩提。

  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如何修?净心无求念佛即是。

  一真一切真,一经通一切经通。千万勿杂修,视自己因缘根性选一门深入,道业可成。

  般若无形无相,离相即相,认相如实。心无般若,必歪解世出世法;心不转念,学佛无益。

  一念迷心着境有烦恼即凡夫,一念悟心离境生般若即佛菩萨。凡圣无别,迷、悟上起分。要修心,转心!

  真学佛者,必须打破五蕴断烦恼,远离尘劳、愦闹、名利,净心修持,佛性可显,佛道可成!

  “尘劳八万四,远离自性生”。若明此理,无念、无忆、无著、无妄,不取不舍,随缘处事,随遇而安,心必净,佛自成。

  心开意解,自性般若非言说、文字、心缘起用。凡夫欲解般若犹如系发离地,荒唐之至。念佛达一心不乱,般若即显。

  自心起正见,烦恼尘劳离。则如见性,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法无碍,必得大自在。

  念佛方法:一句佛号从心起,口出入耳须分明,都摄六根本无念,无念而念真念佛。

  学佛有三种人不得受用:

  一、迷于相(像),理昧然无知,念佛拜佛有所求,不精进;

  二、在修行中投机取巧,读大经,夸夸其谈,误已知佛法,有所知,障了自己的悟性;

  三、贪嗔痴习性毫无改变。

  若无此三点,勿小看不懂佛法之人,一旦豁达不知比一般人高出几倍,顿成上根利智之人。

  若开智慧非经论,全凭悟性用功夫。一切法无性为性,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为妙智。

  如何用智慧

  “舍识用根”,六根正常用,不用第六识(意),将第六识转化为智慧,不起分别用即转化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即《般若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离两边不住中,方称妙,即不执有,又不执空,二谛圆通三昧印。

  性出陀罗尼,世世永不忘。外得的可忘可失,死法不如法,得不到三昧故(正受用),所以不要钻纸棺材。

  真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则无。真心寂然不动故。

  无住生心,离一切相为无住。修一切善为生心。

  前为空,后为有,空有不二。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道 心

  道:是法,是修行之法。心:是性,以方法修自性。

  如何修道心?孔子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对外境要马虎不要认真,心不在即无分别。无分别即无障碍。道在何处?吃屙坐卧无时无处不是道。上殿诵经为净,入厕方便为秽,其实无净亦无秽,净秽出一体,苗秧无分别,无执著则与道相应——无烦恼。

  “境缘无善恶,烦恼起自心”。所以修道就是修心,顺逆统统拿来作自己的增上缘为真修、会修。

  高峰老人插秧偈:

  手执稻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低头即回光返照,水清见天(性)。心清则见自性之天,六根与六尘相应即无道。事事本空,何必求真,退步海阔天空,道心进两尺,若能退得急则进得快,不动不成,根不缘尘,“情不附物,物岂碍人”。近日谤我、污我、疑我者犹甚,非他人之过,自愧德性大亏,善缘消吾业也!

  阿弥陀佛!

  道向自心求,莫向外缘觅。

  如何开启智慧之门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着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可开发智慧。佛说应“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着相造十种业(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不着相就造十善业了,不着相就是波罗蜜。如受骂不生气,被打不动气,被杀无痛苦气……这就要修布施不着相,持戒不着相,忍辱不着相,精进不着相,禅定不着相,般若不着相,念佛不着相……

  无相持戒真持戒,无相修行真修行,无相念佛真念佛……修无相菩提,“穿越万花丛,身不沾一叶”。会修者悠哉!快哉!

  开智慧有两个条件:一理,二事。理是靠自己悟性,外缘只能作助缘;事是广学多闻。精即多,深即广,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点通点点通。“纯印”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法,“悟得纯印理,何愁不开悟”。

  障悟性的第一大敌是我慢,我慢破坏清净心,破坏功德,有此心障善根。不贪不嗔不痴是三善根,贪法之人(法执)必增我慢心。

  桦甸几位居士打电话请法,殊不知我有何法?除了说闲话就是讲废话,误人误己。法在哪里?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无不含法。

  佛本自心,法本自身,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外觅无真法,观照法皆真。

  若明吃、穿、睡之理即见性也。吃时想佛讲四念处。此身不净,来时带病,犯病以食饮治之,食饮即便,污秽之极,此身无常生老病死,无一能免,明此理应以假身修真身。穿衣即劣物品包装后见面好庄严些,实际是掩盖本相——装相。此身三苦难免,睡即假死,每日死一次,尚不醒悟,睡时可有所得?看不开,放不下,一觉不起又如何?若明此理,你争我夺,值得否?若不生不死只有往生。老实念佛,才是大智慧……

  请什么法?真法鼻尖过,却看不到,对胡言乱语反倒津津有味,真是颠倒之极!

  君问犟牛道,犟牛道不通;境缘本不二,修证勿朦胧。

  似我一心念,君修诵大经;法法平等智,统摄归一心。

  明自心 见自性

  佛说法,不离众生明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迷于物转,总不离心外见法,执心外法,则邪知邪见。不知自性,本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既然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为何佛说许多法?对治众生心故。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执心甚重,有的邪教虽被国家取缔,但入此功者,受邪魔侵扰极不易悔悟,自觉心中有“轮”。“轮”何来?非魔头施魔法所致,乃他从邪说误导自心生轮,久思久盼而成魔轮。

  清净心即佛,稍知佛理,对此决无异议,心里有轮转动,本无一物的心,突然生一个轮子,焉有福在,执心不除焉能解悟。明自心,见自性,即净心是也!

  修 行

  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顿断无明,立地成佛,一念不起即佛,一心不乱可见佛。“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发菩提心,发心有两种:真发心发于行;假发心发于口。发于行而心安喜乐,发于口则烦恼丛生;发于行可消业,能带业生安养国,发于口增无明必堕恶趣。

  纯印老人讲修行犹如和面,性急不成,是慢功夫,火候一到,面、手、盆三净。入佛门方悟面为体、手为用、盆为相,修行就是要修这个体相用一如,修这个本体实净而被客尘染污不净的“心”。

  心要像明月清净无染,清凉遍照,有感皆应,有水即现月;心要像太阳,光暖遍施,平等布施,无生无灭亦无分别;心要像水,洗污垢染自身而无怨,润万物而不傲,处低塘不居高坎,体柔和割不断,应六和之表帅也!

  知见起念非波罗蜜

  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即住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即念般若波罗蜜;见相非相非非相,即见般若波罗蜜;不见有相亦不住空相,即见般若波罗蜜;无分别佛法、世间法、邪正法即见般若波罗蜜;无念无见空寂圆融,即般若波罗蜜;放下经论不执法有、不落法空,自性悟证即得般若波罗蜜。

  智慧虽尊 非定莫深

  定从何来?持戒。要远离看淡五法,忧喜苦乐舍。“我”念重的人舍不掉。无忧无喜是心上修,无苦无乐是相上修,统统舍掉就自在了。舍是非心非相,一切看淡,一切全得。所以要远离“忧喜苦乐舍”。

  佛讲法从二谛说,必有理有相有用。若无理单有事相即为邪说、外道书,因俗谛有,无真谛

  明二谛是明理,尚不能了生死,只有老实念佛,才能了生死。但理不明,心难显,被业拖住,当生不易成就。二谛本在一心,一心念佛,净心念佛,必觉二谛。

  生智慧三种缘

  一、守心持戒;二,收心不散乱得定;三、心净开慧。

  读经要有出名相之心

  见幻即离,离幻即觉。无所离处,当下圆觉。不必外求,性空成道。

  佛法与世法相反,学佛要一心二用。一心就是无知,二用就是无所不知;一心就是根本智,二用就是后得智;一心就是精专,二用就是广学多闻;一心就是不变,二用就是随缘;一心就是洞达法性,二用就是分别法相;一心就是无住,二用就是生心;一心就是如如不动,二用就是离相即相;一心就是本,二用就是末;一心就是理,二用就是事;一心就是体,二用就是相;一心是真谛,二用是俗谛……此即万法不出一心之理。

  经文有文有理,文以显理,理以成文,文理相合即佛经。读经只注重文,必死于文下,不能开悟。因为文靠广学多闻,理靠自己的悟性,理明文忘可闻一知十。所谓悟性,就是人们常说的联想力。

  文为末,理为本;末以显本,本以成末。犹如树枝叶显根干,根干成就枝叶。

  开智慧靠什么

  开智慧靠清净心。清净心是因,广学多闻是缘;经典是缘,自悟是因。修行非是修慧神通,神通与智慧本来具足何须用修!是修迷惑颠倒之心,是修妄想、分别、执著,是修贪嗔痴的习性,这些本无的污垢修掉了,四智即显。

  什么是清净心

  无住就是清净心,纯印老人讲“凡事不走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智慧种,一念不生般若生。

  戒定慧是了生死、得解脱的因。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戒定慧功德,虽弱必强,虽愚必智。

  佛讲,生死烦恼要“以戒捉,以定缚,以慧杀”,戒定慧具足心得解脱。

  不持戒而得定者无有是处,不得定而开慧者无有是处。生智慧必有因有缘,因是清净心,缘是广学多闻。清净心是体,广学多闻是缘,广学多闻一定要依附清净心,否则必然背道而驰,不能了生死。清净心就是智慧,清净心就是一切法,如《心经》讲的:色即智,空即慧;若无一法可得即智慧,认为有一法可得即凡夫。

  没有贪嗔痴就是佛法,否则就是外道,就是邪法。

  明佛理

  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佛。佛居何处?

  彩绘木雕佛惧火,金属之佛畏于炉,泥灰之佛难入水,真佛安居自性心。

  心生法生佛亦生,心灭法灭佛亦灭,此即常寂湛然物,称号抚拭见本尊。

  老实念佛 心勿外缘

  纯印老人说:“心即佛,佛即心,人人都有心,人人都是佛。”佛与众生无别异,但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一无所得,尚不醒悟。自家有佛,又身外觅佛;不生不灭之心本具,又盲然十方捉此心,空极终无所得……不知息念亡虑佛自现前,只有老实念佛,乃绝妙之方也。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性,性即是心。佛性众生性,性无二异。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佛时此心不添。念佛即念此心。学佛人若不明此理从修自心入手,纵然无量劫修行,终不入道,枉受轮回。

  学佛根本修自心,念兹在兹成佛道。

  造作善恶业因,得劳苦轮回果,非解脱道。莫如自认本心,心即法,法即心,一切即在默契中。净心念佛,随缘作善,当生可成就。

  凡夫执有,不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实幻有,了不可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明此理乃妙智慧也!

  真如本体,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佛立面前。

  诸法性空,了不可得,若有少法可得,亦即着相,穷劫不得见性。

  如来性本具足,自度非依他。悟由迷中生,正从邪中修。可见经典实为指路标,所学佛乃自学、自证、自修,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离心无佛,离佛无心,除此心外,终无别佛。犹如离水无冰,离冰无水。心即佛,佛即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离心觅菩提、证涅槃无有是处。

  本性空寂湛然,不生不灭,纤尘不染,一法不立,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即至性中人。

  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只是明心的药方。心本明,奈垢染,明心即见本性,本性明彻,无染无垢,全知全觉,德能具备。修见性之法,末法时唯净土法门适于三根行者,带业可往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明心见性呢?

  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佛性非从心外得,心生动念即造恶。

  真修行,应以“寂灭为体,离相为宗”。寂灭生菩提,离诸法相故,着相修行者,实修轮回堕落道。

  三毒即贪嗔痴,反之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若能返照,三毒返三慧三学,可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同是一性空。舍此不得,转化成般若,心如如无所去来,即入大涅槃。何以故?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可见三界由心生,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万法有无皆由心。内不起心,外不动念(开口便错,举念皆乖),境不生有,心不生定,心境俱净,乃名正见。

  悟时无法,迷时着法。无法法成法,着法法无法。人着法时法皆妄,法着人时法皆真。

  心生佛灭,心灭佛生。净心常寂佛即现,心生法生邪见生。佛出烦恼尽,无心佛自生。有求不得,无求可得。

  生死根源在三毒六贼,此若净,生死何在?真如与妄想,涅槃与生死,菩提与烦恼,解脱与轮回,皆出一心生。心若无生无灭,即圆证菩提。三世诸佛无不以自心为本师,所以守心为修道者第一要义,省时省力直通涅槃。

  无忧恼第一修,无疾苦第一利,无贪着第一智,明实性(佛理)第一慧,真四众第一亲,念弥陀第一善,开发自性第一富,证涅槃第一乐。

  学佛人最易着相,开光法会总好东张西望,盼佛菩萨显灵,应该知道若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形类等,皆堕邪见。若执著于此,欲见性成道,无有是处。因为执著心障道,有执著心必然出不了六道,“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外面境界如何都不要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嘛!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希望心施法乃净业也!远离利养乃真智也!

  佛门应以无事为兴旺,少受人知乃大德,吾人修持难矣!

  修行应解行相应,说食数宝,说药去病,行而不解,多入歧途。若只知念佛多向果上攀缘,所念如法否?因力、缘力忽略能成佛否?经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缘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切不可不深长思之。

  净土,实为无逆恶烦恼之清净果也,念佛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因心也,作之众善即此因果之助缘也。因与缘犹如鸟之两翼,因缘必同修方能感应道交,成其果也!

  古德所以提要因上起修,“自净其意”、“心净土净”,欲证净果须植净因,“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明此理,如理如法修,方万人修万人去,否则因力不育果焉得乎?

  当今学人,右手扫地,左手扬尘,边修边造孽,念佛何益?凡欲当生成就,老实念佛者无不警惕因缘。因缘不净,实不老实,解行何有?《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观经》提倡修三福,都讲因缘关系,不可偏废。学人焉能不明此理?

  学佛人欲当生成就,随缘不攀。

  勿于心上着一物,则真智真修也!

  智者了知无二法乃自性即佛性,佛性本具足,何须身外求。念佛一心不乱,自性即显。

  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欲成就无上菩提,达一切种智,要亲近善知识,他是一切种智的因。若无大德说法,虽具大智者亦理解不了佛法。现今有净空法师指路,乃学人之幸也!

  净心念佛生般若,世人本具菩提般若智,只缘心迷六尘障自悟。可见佛性无差别,迷悟分觉愚。

  迷人口说法,智者心行作。说空亦非空,说有亦非有,空有本不二,摩诃证菩提。

  般若智,自性生,依外法,不得成。如何修?净心无求念佛即是。

  一真一切真,一经通一切经通。千万勿杂修,视自己因缘根性选一门深入,道业可成。

  般若无形无相,离相即相,认相如实。心无般若,必歪解世出世法;心不转念,学佛无益。

  一念迷心着境有烦恼即凡夫,一念悟心离境生般若即佛菩萨。凡圣无别,迷、悟上起分。要修心,转心!

  真学佛者,必须打破五蕴断烦恼,远离尘劳、愦闹、名利,净心修持,佛性可显,佛道可成!

  “尘劳八万四,远离自性生”。若明此理,无念、无忆、无著、无妄,不取不舍,随缘处事,随遇而安,心必净,佛自成。

  心开意解,自性般若非言说、文字、心缘起用。凡夫欲解般若犹如系发离地,荒唐之至。念佛达一心不乱,般若即显。

  自心起正见,烦恼尘劳离。则如见性,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法无碍,必得大自在。

  学佛根本在修心--老实念佛 心勿外缘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