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净土宗 > 净土论著 >

1935年,师75岁

  印光大师年谱

  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三五年 乙亥 民国廿四年 七十五岁

  在苏州报国寺关中。

  民国政府全国教育会议议决:将全国庙产作教育基金,寺庙全部改为学校。并将此决议呈请内政部、大学院备案。报端披露,群为震惊。圆瑛法师时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与大悲、明道法师,关絅之、黄涵之、屈映光等诸居士同至报国寺叩关请示。大师以卫教相勉,及示办法。诸缁素大德返沪开会,举代表入都请愿。仗师光照,教难解除(一)。

  元月初四,复穆宗净居士书二(二)。

  元月十五,复穆宗净居士书三(三)。

  二月一日,谢绝函件启事(四)。

  二月二十,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三(五)。

  二月廿九,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四(六)。

  三月二十,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七)。

  三月廿一,复露园居士书(八)。

  四月初七,大师闭关将届期满。苏州报国寺住持明道、灵岩山寺监院妙真、寿量寺住持德性,偕同苏州士绅代表张一麟、李根源及皈依弟子关谷宜、曹崧乔等齐往关房前吁请,要求大师出关后仍留苏垣弘化。大师辞以年老力衰。旋经诸公沥陈大师驻苏以来地方种种瑞象,再三祈请,大师慈悲为怀,遂慨然俯允(九)四月十一日,杭州浙江省佛教会主席钟康候居士到苏,坚请大师出关后移锡杭州。大师因己允诺在先,未便变更,婉言辞谢之(十)。

  五月初二,复方耀廷居士书三(十一)。

  五月初七,复承恩居士书(十二)。

  五月十五,复邬崇音居士书(十三)。

  五月十八,复觉僧居士书(十四)。

  夏初,范古农送友人至灵岩打佛七,过苏,诣报国寺谒大师(十五)。

  夏,六月上旬,皈依弟子项智源偕白德懿母女邀同李张智薰自如泉同往苏州报国寺拜谒大师。大师开示颇多(十六)。

  季夏,作《南京佛教净业社缘起》(十七)。

  九月初十,复陆培榖居士书(十八)。

  十月,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六(十九)。

  十月十九,复方耀廷居士书四(廿)。

  十月,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九(廿一)。

  十一月初六,复高慧荫居士书(廿二)。

  十二月廿四,复逢辰居士书(廿三)。

  如三奉母至苏州报国寺皈依大师。大师谆谆为之说教,中有“我不摆架子,故亦不怕倒架子”语(廿四)。

  作《普为施资流通及见闻受持展转传布(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诸善信回向偈》(廿五)。

  复李德明居士书(廿六)。

  复营口徐永业先生书(廿七)。

  与张静江书(廿八)。

  作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廿九)。

  作《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卅)。

  作《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卅一)。

  作《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卅二)。

  作《四川乐山县大佛陵云寺创建藏经楼功德碑记》(卅三)。

  作《远公大师像赞》(卅四)。

  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卅五)。

  作《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卅六)

  作《郃阳东乡赵家村观音寺募修葺殿宇圣像疏》(卅七)。

  作《佛说四十二章经新疏》序(卅八)。

  (一) 见《永思集·行业记》。

  (二)见《三编》卷一第一五九页。

  (三)见《三编》卷一第一六0页。

  (四)见《三编》卷四第九00页。

  谢绝函件启事印光庸僧也,无所知识,十余年来,多有谬认为善知识,乘邮政之便,函件纷投。光不自量,来即答复。去冬夜校书于电灯下,目大受伤。以后凡来信,皆戒之后勿再来,而又失效。至今来函件者,较前仍未减。因不得己,故今登新、申两报并佛学半月刊,以期周知。倘此后再有来信,决不开封,亦不答复。如属有关系挂号信,原函退回,平信则付字篓,以图静心养目,而可保守见天日之光也。若仍谬以光为知识者,祈直接向上海佛学书局或苏州报国寺弘化社,请阅《印光文钞》、《嘉言录》,其所获利益,较信实多百倍,再进而阅《净土五经》及古德净土著述,则定可以因地心契果地觉矣。(廿四年二月一日)。

  (五)见《三编》卷一第二0八页。

  (六)见《三编》卷一第二0九页。

  按:陕西省赈务会王幼农居士寄予印光大师捐册十本募捐,大师答以自己一向不募捐,仍将自之印书款一千圆汇去,捐册亦同时退寄回彼。

  (七)见《三编》卷一第二0九页。

  (八)见《三编》卷二第三六一页。

  复露园居士书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既欲即生了大事,当以《净土五经》为常课。《金刚经》念也好,不念也好,无碍。日暮途远,固当专一其心。夜间念佛,昼则泛研经论,或致精神注重于义路,净业难达于一心。在种善根边则有,在了大事边则欠矣!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若俱真心切愿,从未到一心不乱,亦可往生。阁下以一心不乱为期,而日唯研究各经论,似乎与所期望不甚相符。至于皈依与否,均无关系。既不肯自屈,还是不皈依好。力修净业,往生西方,亲炙弥陀世尊,更不须以下劣庸僧为师也。光与阁下同是莲池会中伴侣,不必用此假名字以自屈。然欲皈依,决不能以不自屈见允,以破坏维持法化之恒规也。(原注:乙酉三月廿一日)

  (九)见《纪念文集·(印老法师出关后之行止)》·释妙真供稿

  (十)见同(九)

  (十一)见《三编》卷二第三三0页。

  (十二)见《三编》卷二第三六二页。

  (十三)见《三编》卷二第五0七页。

  (十四)见《三编》卷二第三六三页。

  (十五)见《永思集·我之纪念印光大师》。

  (十六)见《永思集续篇·师尊报国之耳提面命》。

  (十七)见《三编》卷三第七九三页。

  (十八)见《三编》卷一第一八四页。

  (十九)见《三编》卷一第二0九页。

  (廿)见《三编》卷二第三三一页。

  按:大师此函中云:“盖世极功,当不起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不起一个‘悔’字。”世出世间佛法真谛皆己融入此中,昭示明白矣。

  (廿一)见《三编》卷二第三一二页。

  按:此函后亦未署年月日期,据信中云:“明道师病久,于本月十九早二点半钟去世,二十一运龛至灵岩,廿五迁化,入灵岩普同塔。”则知此信写于明道法师圆寂之年,公元一九三五年十月。

  明道法师,俗姓戚,名则周。浙江嘉兴人,范古农居士之乡友。早年发心念佛,特赴普陀法雨寺拜谒大师,请求皈依。大师悯其至诚,赐法名“智周”。后出家为僧,为真达老和尚徒弟,常住上海太平寺。后任苏州报国寺住持。曾秉承大师意旨,于上海觉园创办弘化社。一九三五年(即民国廿四年)十月去世。

  (廿二)见《三编》卷一第一六二页。

  (廿三)见《三编》卷一第三六五页。

  (廿四)见《永思集·印光大师予余之印象》。

  (廿五)见《三编》卷三第八二六页。

  (廿六)见〈续篇〉卷上第一0五页。李德明原名炳南——原注

  李柄南,佛教居士,学者。皈依印光法师后专致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个人修持真诚,佛学造诣精深。后赴台湾弘化,创办〈觉群〉、〈觉生〉佛教刊物,任社长。一九六0年,印光大师圆寂二十周年纪念日,李炳南老居士赋诗十章纪念先师,追思语词非唯对印公大师感情深挚,且各章名题选准大师毕生高行中最著代表者,苟非于大师之道行、言教深有契悟者,不能作此诸偈颂也。

  吾师印公涅槃廿周年追思 李炳南初参闻训

  青莲目启泛慈光,乘戒从容问短长。

  我自不知根利钝,金鎞宛如刮心盲。

  师以“死”字铭关,四壁萧然布袍朝凿砚池冰,日落空堂自剔灯。

  一字铭关心歇了,随缘还是定中僧。

  师自称为粥饭庸僧惟知粥饭更无他,后五百年斗诤何。

  大智若愚今乃信,是离见浊入娑婆。

  师教人多说因果不尚玄谈。

  腊尽普陀春又来,校经帏幕不轻开。

  度生多与说因果,罕弄虚玄逞辨才。

  师辄教人敦伦尽分浅者讥之一法无曾舍佛门,菩提惟有世间存。

  伦常岂止人天道,敢谤大权误后昆

  师云佛法秘密只是恭敬大道须从恭敬求,恒沙三业顿时休。

  捏拳竖指多权巧,到岸无非一叶舟。

  时学多误极乐是为心外红螺香冷夜沉沉,天下几人圆解心。

  不是灵岩县慧日,千帆风雨失南针。

  时人多传师为势至化身化身势至语多奇,着相苍生半信疑。

  若解如来同一性,言非言是两皆宜。

  师赐开示有小许之训求法渐无断臂诚,叨恩深惧损师明。

  遗文每读增惆怅,两利蹉跎白发生。

  初参师时恰值冬至剑阁珠潭二十年,神州犹未靖烽烟。

  不是姑苏冬至夜,当头愁见月中天。

  (录自《永思集续篇》)

  (廿七)见《续篇》卷上第一五五页。

  (廿八)见《续篇》卷上第一五九页。

  张静江,名人杰。晚年信佛,临终有瑞相。详见于瑞成书局《西方公据》内当代往生应验录中。又,《永思集续篇》内自在“漫谈印光大师嘉言录”一文中,曾有如下记述:“我曾经听到一位浙藉的老居士谈,张先生过去在生前,曾经在杭州莫干山供养印光大师,大师只向张先生附耳说了些话,顿时张先生痛哭流涕一番。大师说的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是可以推想大师说法之契机,以及感人力量之深。静江先生晚年念佛之勤,以及临终瑞相,这与大师附耳之言,有莫大的关系。”

  (廿九)见《续编》卷下第六十二页。

  (卅)见《续编》卷下第九十七页。

  (卅一)见《续编》卷下第一三一页。

  (卅二)见《续编》卷下第一四三页。

  按:此碑今尤保存于灵岩山上寺内。

  (卅三)见《续编》卷下第一六一页。

  (卅四)见《续编》卷下第一八五页。

  (卅五)见《续编》卷下第二二七页。

  (卅六)见《续编》卷下第二二九页。

  (卅七)见《续编》卷下第二三五页。

  (卅八)见《续编》卷下第七七三页。

  按:《佛说四十二章经》,相传为汉明帝永平十年,梵僧摄摩腾与竺法兰至洛阳译出之第一部佛经。今大师此序亦无年月日期,兹据序文中自云:“今已七十有五,而目力益衰”语,考定为本年所作。

精彩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