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妄与魔心
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求其若圣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恶之流,同于现生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者,唯净土一门为然也。
噫!如来大慈,普渡众生,唯此一法,堪畅本怀。众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决遂所愿。法门广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何近见愚夫愚妇率多竭诚归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
汝学到一肚皮佛法,但知说药,自己也未实行。使汝实行,断不至怀疑,而以昔某某为文殊普贤之俦。此皆由不能鉴别真伪,遂致茫无所从,或至以伪为真。譬如太医院御医,凡医书、病源、脉诀,读得熟如明镜映现,及至临证,则茫无所从,不知该用何药?汝之所问与此医生见识,毫无有异。
佛法原是教人了生死的,非只当一种高超玄妙话说说。彼下劣知见之当哲学研究佛法者来,必须先对彼说佛说法之所以然,是要人对治习气,洗心涤虑,敦伦尽分,慈悲仁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自利利他,共证真常,渐次修习,至成佛道耳。所有经教,皆为发明如上所说诸事理故。若唯求明了,不欲实行,岂非优人作戏,尚得谓之为学生乎?(复唐大圆居士书)
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此种说话,上等人则得益,下等人则受病,不可注重于此。若注重于此,或致生大慢,谓我即是佛,何用念佛?
须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若心与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炉烹炼。唯其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若论相与用,则完全不是矣。
佛之心,如出矿之金。吾人之心,如在矿之金,虽有金之体性,了无金之功能。是以自心是佛,更须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愚人不知此义,不是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便是执理废事,妄谓证道。(复周陈慧净居士书)
如来一代所说通途修证教理,虽法门种种不一,绝无具足惑业,能了生死者。唯净土一门,但具真信切愿,以至诚心,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功夫之浅深,皆于临终,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既往生已,即已超凡入胜,了生脱死,即得亲证无生,以至圆满佛果耳。此如来悲愍劣机众生,普令现生顿出轮回之特别法门也。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著也。
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
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虹桥净土堂序)
世人每每于自己所作功德作矜夸气,于自己罪过作宽恕气。人孰无罪,且勿说过去,即以现世论,杀种种众生以悦口腹,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灵,可说大话,说我无罪过,妄受天罚乎?是以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复德畅居士书)
外道邪说皆无可虑,所可虑者,僧多不知法,及一班狂僧之妄谓为宏法,而实灭法。然彼势力甚大,非神通圣人,无可如何!
倘诸僧俗悉能依佛之言,行佛之行,即彼意欲灭佛之人,观其道行,亦当钦敬不已,加意护持,况其更深远之行为者乎!现在欲护持佛法,莫急于躬行实践,敦行伦常仁义之道,及信愿念佛之法耳。(复林赞华居士书)
佛法至今,衰残实甚。茫茫众生,如盲无导。纵有一二知识为之开示,以业深障重故,正智不开,虽闻正法,不生信向,纵生信向,亦属浮泛,如醉如梦,了无定见,一遇邪魔外道,则如蝇逐臭,如蛾赴火,蚁聚乌合,动盈万千。(与林枝芬居士书)
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意拟沽名钓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名不知惭愧。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与佛合。(复高邵麟居士书)
汝谓现今未得一心,临终恐难得力,亦是只知捡取古人所说,不自量自己所行而为议论。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绝无此义。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脱生死。固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复温光熹居士书)
今人每见一法有效,则不加拣择,完全袭行,遂于莲宗诸祖通常教人之法,生诸疑念,是尚可谓信佛信法乎!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舍此修彼,如浮萍无根,随风荡漾。
通道不笃,焉能为有无,致有未得实益,先受大损者。譬如食瓜果宜去其皮核,非可完全食,亦非可完全去,是在学道之人善用其心耳。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功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等闲。(复慧昭居士书)
今之大通家,多多要高大门庭,所说之法多非合机之法。或只谈玄说妙,而专恃自力;或则真俗两歧,而为世之所诮。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复李少垣居士书)
今之弘法者,每欲引人入佛法,自己先从人行事,则大体以失,何以令人重法?
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固当舍博守约,专修净业。净业大成,再宏余法,庶得自利利他之实,否则虽能利人,亦非究竟现生获出生死之道。而自己本分事,既不能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又以素未专志净业,或致因通途教义,疑特别法门,则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虽种善根,倘以坯器未火,或被再生之雨为之消灭,则可惜耳!(复李圆净居士书)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小慧之流,每弃佛力而修仗自力之法,非愚即狂,莫由挽救。吾人但当深信佛言,固守净宗之旨,当不至流入邪外,及以意见明了为亲证也。
近有高明,真切用功,流入偏知谬见,贡高我慢,藐视念佛者,亦复不少。此等皆因不自量,而妄以己之能了知,为能证得也。岂知坯器未火,经雨即化为尘土耳。(复郑慧洪居士书)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你活了几十年,若未遇佛法,不知出离之方,则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后轮回。
今既遇佛法,且复皈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做人。若求来生,即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
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何谓破见,即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当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积薪之上,下已然火。何可泛泛然览诸经典著述,而不专心致志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逢凶化吉乎!无论何等资格,皆当以此奉劝。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极安乐之清净世界。
倘从此生正信心,专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而未断三界内之惑者,大百千万亿倍。而一班人士尚不以为忧,而专志于不急之务,可不哀哉!(复智牧、智声二居士书)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净土法门,决定无由了脱,一班好高务胜者,多多越分自命,觉得禅教之理性渊深,遂不以净土为事,从兹弃佛力而仗自力,弄到结局时,皆成种远因而了不得其实益耳。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倘能预先持念,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做临终想,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复袁闻纯居士书)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
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著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著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凡有来者,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复明心师书)
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只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是方是唯心净土。若无净土,则止可言唯心,何得无中生有,添一净土,又添一所造乎!本无有净土,造个什么!(复王颂平居士书)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转念。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份之狂妄心。过份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次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复潘对凫居士书)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用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此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
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著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复谛醒法师书)
修净业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功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
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复何慧昭居士书)
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忘,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
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
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感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复李少垣居士书)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功夫,则著魔发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平常念佛,绝不过于太急,急则伤气,伤气则或致震动。亦不可过慢,过慢气接不住,亦致伤气。(复杨慎予居士书)
近世以来,多有赖佛偷生者,禅教律净,一无事事,唯奔南往北,贩买零碎东西,以求微利而恣所欲。虽至名山圣道场地,绝无一念惭愧景仰之心。
居士即俗修真,随缘进道,执持一句弥陀,当作本命之辰。抱著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纵欲广游,宜以神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当作游访路程。宴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而身愈健,念愈普而心愈一。其寂也一念不可得,其照也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校彼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者,不啻日劫相倍矣。(复高鹤年居士书)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一法,佛也说不出来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
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倘外现修持之相,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复许熙唐居士书)
顶圣眼生天等说,实可依据。(光)恐无知者,唯以探冷热为事,意谓有信愿及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不得专以探冷热为据,恐其探之频数,或致误事,不可不知。
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华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
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复周孟由昆弟书)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
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复谢诚明居士书)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故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真有信愿,妄当自已。傥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著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固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
世人多以人情为事,人无不求消灾延寿者,故加念药师佛。实则阿弥陀佛,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威神功德,悉皆齐等,非念阿弥陀佛,不能消灾延寿也。(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
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复智正居士书)
当兹时世,尚是愚夫愚妇之所行,为有实际。倘高超奇特者,肯将高超奇特放下,其结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若不肯放下,则其结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虚名,决无高超奇特之实际可得也。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复李觐丹居士书)
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头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缘。若特起一种决烈之心,必期于即去,则便成著魔之根,后来之祸,何堪设想?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患难行乎患难。此行乎患难,汝今当仿而行之,为素疾病烦恼而行乎疾病烦恼。视己为常病之人,则无躁急求愈之心,而一心念佛方能速愈。
见所嗔所爱之眷属,即作此人乃我作功夫之试金石,偏要宜生嗔者不生嗔,宜生爱者不生爱,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病苦为安乐也。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时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则病苦自能消灭,眷属自能调善,愿深思之。(复周群铮居士书)
玉柱师人极诚实,与(光)同住红螺山半年。彼所说禅净之义,乃只在用功一边说。若谓此义高深玄妙,圆融透彻,则便有违经之咎。净土一法,俾凡夫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撇去此义,唯以一念不生,一心不乱相同为事,直是违抗佛经,自立章程,以误初机者。(复谢慧霖居士书)
今之宏法者,通是崖板章程,不知变通。仁王固可护国,讲之殊难领会,念之亦无有多少。若以普门品为救国而讲演,则三岁孩子也会念观世音菩萨。若仁王经,则百千中之一二人矣。如此巨集法,只得巨集法之大名,难得护国之实益,可叹孰甚!(复谢慧霖居士书)
无得居士既有六十老父,何得要出家?使不出家,无由闻法修行,尚有可原。今藩篱大撤,在家人研究修习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亦常有其事,何得要离亲出家乎?(光)绝不赞成。
按实说,当今修行,还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无碍故。出家人之障碍,比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实发道心者,皆成下流坯,无益于法,有玷于佛也。(复唐大圆居士书)
接手书,知阁下卫道之心,极其真切。而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狱种子,极可怜悯也。起信论之伪,非倡于梁任公。乃任公承欧阳竟无之魔说,而据为定论,以显己之博学,而能甄别真伪也。
欧阳竟无乃大我慢魔种。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以楞严起信为伪造者,乃欲迷无知无识之士大夫,以冀奉己为大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贤诸古德所说,与彼魔见不合,则斥云放屁。而一般聪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为善知识。相宗以二无我为主。彼唯怀一我见,绝无相宗无我气分。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复李觐丹居士书)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
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谓此如子忆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余之方便。
汝误将不取著,认为扫荡,故有此与建立相反。如子忆母,何可谓之扫荡。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
汝是一不洞事之痴汉,何可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之著力哀恳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亲,虽极恳切,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不顾身命也。汝且按事相,志诚恳切修。若说理而心实不通,则无益而有损矣。
汝所说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复温光熹居士书)
学道之人,凡遇种种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会。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则事过情迁,便如昨梦,何得常存在心,致成怔忡之病。
汝既欲修行,当知一切境缘,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怕甚么东西。念佛之人,善神护佑,恶鬼远离,怕甚么东西。汝若常怕,别著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乘汝之怕心,来恐吓汝。令汝丧心病狂,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其气分与佛相隔,与魔相通。非佛不灵,由汝已失正念,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复同影居士书)
某人岂念佛所误乎?以彼心存速证,故得魔鬼附体。从兹妄造谣言,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彼之学者,皆以彼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说。凡去见者,有时预知其心,有时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来则有,鬼去则无。凡亲近彼者,有得心地清净者。有未得谓得,妄自称尊者。亦有发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好异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则彼之巧技无得而施。(复某居士书)
然今人多半是要体面,凭空造楼阁。有一分半分,便说有百千万分。如某居士录其境界,皆是手笔所做,不是心地所做。佛以妄语,列于根本五戒者,正为防此弊也。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
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
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不可。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
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布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
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复何慧昭居士书)
汝欲(光)令汝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莲池愿文,虽有此语,切不可发痴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发狂,佛也不能救矣。
譬如小儿,扶墙而走,尚难不跌倒。而欲飞行长空,遍观四海,岂非梦话?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见此境,尚须渐修,方能分悟分见。若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汝太不自量,(光)已说破,当以决志求生西方为事。越分欲得,反为堕落魔外之本。(复吴思谦居士书)
汝真可谓第一狂人,世荣心,如海波汹涌。而又欲立刻风平浪静,澄湛不动。其急欲求不动之心,正是群动之本。又如釜沸,极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光)与汝所说者,乃息风抽薪之事。汝不详察,尚谓是扬波益沸。岂不大可哀哉?(复温光熹居士书)
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
至于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
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复周智茂居士书)
古今许多大英雄豪杰,亦有担荷佛法,极意修持者。亦有博学多闻,毕生不知佛法为何义。亦有概不理会,亦不赞扬,亦不毁谤者。亦有绝不知佛法,而任已意见,妄加诽谤者。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窃取以雄己之门庭,而又特意诽谤,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众生知见,变幻离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
汝等以罹苦,得为入法之导。使事事如意,或恐终身为门外汉,而又自以为所得至极,无有过者也。世间祸福相倚伏,唯在当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复陈逸轩居士书)
悟道容易,证道甚难。今人多多皆未真悟,依稀仿佛,知其少分。则以为无生死可出,无佛道可成,任心肆意,将来皆为阎罗之囚。至此方知前来之悟,乃误也。
汝能于悟得原无一物之后,审知三毒习气,不易消除。归心净土,以求现生了脱,可谓宿有善根。彼聪明自负,不肯下真实工夫,卒成自欺欺人者何限。愿始终秉此志,与令慈及妻子同念弥陀,同生净土。庶可不虚此生,不虚此遇矣。
千万不可作断灭想。果有不测之祸,无法可设,亦当至诚求佛加被,以期免脱。纵定业难免,亦当一念投诚,即获接引。岂必七日不食方能哉?预存此想,便是著魔之根。(复季国香居士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禅宗求开悟为事。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恶派。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务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坠之流也。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复顾宗况居士书)
古今聪明人多受聪明祸者,以仗己聪明,或慢人侮圣,或谤佛毁法,或妄生臆见,以期现世之名利,与身后之虚誉耳。不知既无谦德,则天地鬼神皆恶之,而况于人乎?故每每皆成狂妄之流,或归于奸恶一派耳。
若持之以谦,则愈聪明愈有实益。必能穷则独善,达则兼善。况能依佛法之净土法门以自利利人乎!南无,举世皆念纳莫,汝何得要照本音念。念佛功德,无量无边,不让念经功德。减寿以求福寿康宁,何如劝彼念佛吃素,求生西方之为愈乎? (复宁德晋居士书)
汝书说得很热闹好听,急宜自抑。凡做不到底事,决不肯说。汝把发愿之话,当做平日实行之事,那一样做得到?发愿系所期者远,故无病而有大益。若平日行得到者,则可说。行不到者常说,久则著狂魔。只顾说空话,一毫也不行,若不痛改,定规魔死。
汝之话,说了就会做到还好。说了永世也做不到,向无知之人说,尚能令人或信或不信。向有知识之人说,人将看汝不值半文。汝看各书,尚无择师访友之识见。而求(光)开示,是卖汝真实耶?是显汝狂妄耶?(复德诚居士书)
佛法利益,非凡情所能测度。彼愚人唯知以医药治病,及祷神祈鬼求愈者,皆所谓担麻弃金,背道而驰之流类也。宜善用心,勿以奇特而退堕前功,则将来当更有深益可得也。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复陈士牧居士书)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
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
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江公望之所示,乃反闻之法。善用之,固能得益。不善用之,或有归禅家专仗自力一门。
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圆通?汝须知大士之反闻,并不闻音声,乃闻闻性。故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无声音皆闻。若如汝说,必有音方能闻。吾人念佛,随闻此佛音声,固亦反闻之气分。
切勿以圆通自居。专一以往生自期,则有益无损矣。否则必有从此反令其心,分张于分别法门胜劣一派。而无量无边之真益,断送于此多知多论中矣。(复何慧昭居士书)
佛法利益,岂能以虚名而即得乎哉。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若欲摄心,则当谛听。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虽不作观,亦同作观。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著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
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说也。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著魔也。汝果能一心念,岂不许汝生上品哉!(复李吉人居士书)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原文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全文
-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层地狱分别叫什么?十八层地狱详细图解
- 戒除邪淫得清凉
- 《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读诵无量寿经的利益
- 念佛怎样“发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忏悔发愿文
- 净土五经一论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 简单的早晚课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佛说十善业道经原文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生死关全集
-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简介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净宗朝暮课本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净修捷要
- 极乐辅臣观世音菩萨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佛说无量寿经
- 净土十要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观经四帖疏
- 西方发愿文(图文)
-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