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骨舍利 > 舍利子 >

舍利子的成分是什么?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

舍利子的成分是什么?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

什么是舍利子

  舍利是印度语音义,原本指人死后身体的总称。无论你是肉身土葬还是火化留下的骨灰,只要你是印度人,都可以称作舍利。在佛教中,由于僧人崇尚荼毗(火化),所以宗教意义上的舍利专指僧人死后留下的头发、骨骼、骨灰。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有一座专门的骨灰舍利塔

  而舍利子,则指火化后产生的结晶体。佛家认为,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持续不断的修持戒、定、慧(培育品德、内心平静与智慧),得道后便可形成坚固不坏的舍利子。

那么,舍利子的成分是什么呢?

  (1)结石;(2)骨头;(3)牙齿; (4)死者携带的随葬品;(5)人为放入骨灰中的东西。

  前三者比较容易从骨灰中认出,第四种则容易引起各种猜测,因为随葬的无机物种类很多,在高温下形成的结果多种多样,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第五种则完全是欺骗。

  舍利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即《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在历史烟云的变幻中,绝大多数舍利被散失、湮没、毁坏。不幸中的万幸,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这颗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时,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着,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黄,稍有裂纹和斑点。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只是颜色因受液体千年浸泡变得微黄了。

  有一部分所谓的“舍利”确实是没有完全烧化的骨质和牙齿,但结石是不可能经受焚化后成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学的名义把舍利子解释成结石,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生物学告诉我们,人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大自然元素有130多种,但构成人体的元素只有碳、氢、氮、氧等25种,没有任何成分超出自然界,人体从生到死产生的所有化合物,都在化学的范围内,都遵守化合反应的规律,即使我们看到一些不认识的化合物,也不必大惊小怪,人死后,尸体被焚烧,有机物全部分解,无机物残留了一部分,以骨骼中的钙和碳、磷为主,并不会产生超出化学知识以外的物质,人与人骨灰存在差异,但都有科学可以解释的原因,比如某些人中毒而死,遗骨中可能找到过量导致中毒的物质等。

  佛教信徒看重舍利子,应该被看做是对他们敬仰的高僧的一种怀念,非信徒大可不必惊讶。但要是宣传迷信思想,比如有的人就说“大德的舌,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那完全是不对的,跟义和团说的刀枪不入,洋枪洋炮打不死一样荒唐。

  舍利子的定义本身就是模糊的,一般认为是得道的高僧或者修行取得正果的人死后才在骨灰中出现的东西,至于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特征以区别于骨灰中其他物质,没有明确的说法,有各种颜色的,各种形状的,这就给化学鉴定带来了困难,因为你都不知道哪些算是舍利子,又怎么去鉴定?从逻辑上看,通常的说法是舍利子出现的前提是大德高僧,但这个条件是人为添加的,若普通人骨灰中出现类似的东西,因为不是“大德”,则会不被承认是舍利子。

  舍利,珠状舍利子的成分至今是个谜。这种舍利子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之物,因为在现代修行的佛教人士当中,圆寂火化后,也曾有此现象产生,尽管个例罕见。《今晚报》19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报》的一则报道:苏州灵岩山寺82岁的法因法师圆寂火化后,获五色舍利无数,晶莹琉璃一块,且牙齿不坏。尤为奇特的是,火化后其舌根依然完整无损,色呈铜金色,坚硬如铁,敲击之,其声如钟,清脆悦耳,稀世罕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