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嫌拣择

  至道嫌拣择

  文/本性

  我们为什么有苦乐、爱恨、生死,直至轮回?

  因为,我们陷于分别之中。

  自然,是分别的,山有高低,树有大小,石有软硬,河有清浊,人有贤愚。

  对不同的人而言,生理,是分别的;心理,是分别的;知见,是分别的;思想,是分别的;灵魂,是分别的。

  同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个人,不同时处,生理、心理、知见、思想、灵魂的状态亦不同。

  在此世间,我们绝难找到绝对相同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或精神上。

  为此,世人得出结论:世界的个体,各不相同,因此,分别、个性,是铁律,也因此,阶级、贵贱、主仆、君臣的分别是合理的、天然的。基于此,人们强调张扬个性,突出特性。

  这些,其结果是分别的加大,分别心的深重,导致矛盾的扩大、裂痕的加深、冲突的激烈、混乱的升级。

  佛教告诫我们,要息灭分别心,弃绝分别行,要保存平等心,履践平等行。起码,要具平常心,要有平常行。

  曾经,临济禅师造访达磨祖师舍利塔,塔主问之:您是先礼佛,还是先礼祖?

  临济:我之到此,不礼佛也不礼祖。

  塔主不解:佛陀与达磨祖师与您有什么冤仇吗?

  临济:您为佛与祖这么说好话,他们给您恩惠了吗!

  塔主一听,略有所悟。

  是啊,正如临济所言:泯灭恩仇,体证佛法平等,这才能见到佛与祖的本来面目。如何是佛法平等呢,临济引用三祖僧璨《信心铭》偈句予诠解: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是啊,先礼佛或先礼祖都一样,干嘛要在心中先分个佛与祖的高低与亲疏呢?

  有次,神会见慧能。

  慧能:您从哪里来?

  神会:没从哪里来!

  慧能: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慧能提起禅杖,打他一下,他不仅不避,还高声反问:您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慧能不应,而是以禅杖,打他三下,问之:我打您,是痛还是不痛?神会答说:痛,又不痛!

  接着,慧能问神会:痛或不痛,意义在哪?

  神会:俗人才会因为痛而生怨恨,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痛的。

  至此,慧能即禅宗六祖开始破题了,他开示道——

  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问路的人,是因不知去路,如果知了,还用问吗?

  有分别,非佛法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