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经讲记(三十)
法句经讲记(三十)
释传道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8.仁寿无犯 不兴变快
人为诤扰 慧以嘿安
兴,音(兄)heng1喜经切
扰,音【爪】jian2入皎切
嘿,音(默)bek8文极切
本偈的第一句说:「仁寿无犯」,何以此处不用「仁慈(慈仁)无犯」、「仁者无犯」,或「为仁无犯」呢?推敲起来,「仁寿」一词,应是缘自儒家『仁者寿』的观念,仁与寿,二者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或者,亦可解说为:因为仁者没有侵害他人的犯意,所以能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句「不兴变快」,则亦可说为「不快兴变」之倒装。为何仁者「不快兴变」呢?这还是承自上一句,同样源于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而留有当时『格义佛教』2的遗痕。山,是闲静不动的,仁者乐山,他的内心也如山一般闲静不动,安于义理。但若依佛法说,要能对境而不动如山,还须具备深观缘起的无我空慧,才能真正透脱一切,不为所动,亦即第三、四句所说的「人为诤扰,慧以嘿安」。以下即试为解说:
心怀慈「仁」者能得长「寿」的福果,是因为他的身语意三业始终「无」所侵损恼「犯」他人。对于别人的财产、名誉、身体、智慧,以及所努力的一切,他都予以尊重而不加侵害。不管外境如何纷攘变动,他都「不」会因境界的无常更迭,而随之「兴变快」速,举躇不定。尤其世「人为」了名利情之「诤」,总是横生困「扰」与过恶,但仁者却能「以」智「慧」如理、如法、如分的取舍,默(「嘿」与『默』同)然而「安」于自己的选择与理想,不生愠恼。
※※※※※※※※
凡夫的世间,要真正做到无犯他人,其实并不容易。尽管自己并无犯他的恶心,但由于各人家庭背景、后天教育、个性修养,以及对人事物的认知等等差异,原就存在着隔阂而难以彼此了解,若再加上爱、妒、见、慢、无明等烦恼的催发,人际之间不免要形成一道又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一处又一处暗藏的地雷。渐渐地,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关怀与同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竟是被侵夺、被取代的猜忌和不安全,这真是现代人心的一大悲哀!
但,人不可能活在无菌室中,活在设定好的阳光、空气、水中,无风无雨、不受干扰的过一生。世间法,永远是相对的。这世间有我们喜欢、认同的人,就有我们不乐与之为伍的人;有喜欢、认同我们的人,也就有不喜欢、不认同我们的人。别人有批评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也有做自己的权利;不过,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够清楚自己,清楚自己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愿意为自己所说、所做的一切彻底负责!
正因为每个生命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偌大的差异,所以世间充满纷诤扰攘是必然的。而其实,回溯生命孕育之初,精虫们不也必须先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诤斗,才能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吗?所以,诤是世间常态,不管它师出正义公理或名利私欲,每个人都不可能终生免疫。无诤,那是阿罗汉以上才有的境界,我们不可能达到;但我们修学佛法,最起码可以做到不为诤扰。要做到这一点,那非得先透视诤的实相不可!
诤,可能来自思想信仰的角力,可能来自权力与势力的拉锯,也可能来自所有权与宰配权的宣告……。诤什么,其实并不是那样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诤的本质,实在就是源自个人内心的爱、见烦恼;是来自内,而不是来自于外的。所以要能不为诤扰,不是去对抗,不是去捍卫,也不是把我们所有的一切抓得更牢;而是要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看着自己的心如何因外界的纷扰而波动,也看着自己最执着而不愿放舍的那一部分,如何因差别因缘而一寸一寸的弃守。然后,我们试着慢慢放开自以为拥有的一切,也许是掌声,也许是优越,也许是爱执,也许是权力欲,也许是支配欲,也许是一切一切的恶欲,乃至善欲。之后,我们再仔细地去检视,看哪一部分是自己应当放舍,而哪一部分是自己应当提起的,确定了这一切,就应该抛开那些纷扰的牵绊,勇敢地跨出自己的脚步!
常说:学佛,就是向自己的习性挑战,向自己的好恶挑战,向自己的私欲挑战,更是向自己的勇气挑战。台湾谚语有一句讲得很传神:『臭尻川畏人拥(音ng1)』,意思是说自己的缺点,最不喜欢被人揭露出来。试想:『畏人拥』的那一部分,岂不正好就是自己的罩门所在?就是自己所最难面对和突破的缺憾所在?在从凡夫到圣人的修学过程中,我们当学、当断的何其多呢!幸而在解脱之前,个己的生命是无限延续的;我们何妨将自己最难堪、最不想碰触的那个疙瘩,当作自己今生努力的课题,在一次又一次或顺或逆的人事历练中,焠励自己、训练自己去面对它、去超越它!学佛,至少要有这个挑战自己,使自己更好的企图心!
诤胜他人,那不是智慧,也不需要智慧;能克去自心私欲烦恼的,才是真智慧。但这并不意谓面对诤执,就当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只是,一个有智慧的仁者,他善知世间、善知别人,一如善知他自己。他知道众生有数不尽的恐惧和怖畏:害怕失去所爱,害怕权势旁落,害怕不受倚重,害怕追求不到所想要追求的一切,更害怕拥有的一切不再……。所以,他愿意以宽容温厚的心来涵容一切──至少不让众生感到被侵夺的威胁;他愿意给对方和自己时间和空间,来重新认识彼此、接纳彼此;他更愿意给对方和自己时间和空间,来共同提升净化、学习成长!
为什么「人为诤扰」,而有智慧的仁者却能安守静默?因为他是那样的确定,确定自己,也确定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此,他能够安心、坚定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行。
9.普爱贤友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适,音(式)sek4时激切
能「普」遍「爱」敬「贤」善的「友」朋,与其交游以增广阅历见闻,又能以「哀」愍悲济的心「加」诸一切「众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解决他们的烦恼苦痛,并且「常行慈心」来给予众生利益安乐,哪怕只是『慈眼视众生』,都可以让受者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慰藉。这样富有慈悲和智慧之人,他「所」到(「适」,至、到)之处,定能得到众人诚挚的拥戴,并且随处得「安」稳快乐。
※※※※※※※※
古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结交贤良的益友,对个人心胸、气度、识见的扩大,的确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我们一个人的思想、见地,受到自己种种主客观因素所囿,其实有限得很。但是一般人总习惯由经验法则出发,而以自身经历过的来忖度一切;不知我们亲自经历过的,其实少得可怜!倘若纯以自身经验来看世间,那是以管窥天(还以为天就那么大而已),与真实不免是有所差距的!
有一首打油诗还满能够指出经验法则的谬误的,它说:『一驼出游自在身,二驼相逢话前因,三驼见面哈哈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这虽是藉身不直来反讽心不直(无意奚落身心障碍者),却也提供了一个警讯:如果我们所结交的朋友,都是与自己层次相同的,那我们的世界大概就这么大而已,我们的思惟也大概就固定在这个范围而已,想有所突破、创新,还是比较不容易的。
『无友不如己者』4,这似乎有点太过现实、目高于顶的感觉,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比较符合佛法等视众生的态度。有志性相投的良师益友为侣,不管共同为理想或各自为理想而努力,都是有福的,相信能对彼此的一切,发挥加乘的效果。反之,与臭味相合的损友为伍,彼此作负面的切磋,恐怕也会对彼此的堕落,产生加乘的效果吧!情本的凡夫,真当慎择贤友,并且善加守护与贤友之间的交谊才是!
但这对一般凡夫而言,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我们所谓的好朋友,都是和我谈得来,认同我、赞美我、包容我;我受了委屈,会挺我,为我抱不平,至少也是站在我这边的。然而,这终究是情啊!情,是可以不论是非对错的,它可能很温馨,不过更可能引我们往错误的方向走!修学佛法,至少要摆脱得这个情,而让我们的理智抬头,以智化情、以智导行。友朋之间做到以佛法来互相鼓励、互相警策,这才是真正值得彼此珍惜、爱敬的贤友啊!
10.仁儒不邪 安止无忧
上天卫之 智者乐慈
儒,音(孺)ju5入渠切
乐,音【藕】ngau7义效切
有「仁」慈悲愍的心,又讲究学问修养的人(「儒」,意指讲究学问修养者),他的言行举止「不」会偏「邪」怪诞,更不会处处突显自己、标榜自己,来压抑别人。所以与他共事、共处的人,都能如沐春风,而不会感到被侵逼压迫,那末他所在之处,便得「安」心住「止」而「无」有「忧」恼。
所谓『自助、人助,自助、天助』,此处的『天』、「上天」,都是指自然的法则。说「仁儒不邪,安止无忧」的仁者,因为自身慈心悲行的感召,自然能得到众人的协助和「卫」护「之」,而成办他的事业。慈悲,不是滥同情,也不是滥施舍;真正的慈悲,来自正观缘起无我、无人的智慧,所以唯有智者,能善别众生的烦恼苦,而给予有效、适当的济助;唯有「智者」,能好「乐」遍行一切利他的「慈」悲行,而不引生自己的烦恼苦。
※※※※※※※※
一般人常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挂在嘴边,来作为损人利己的挡箭牌,意思是说:这世间,自私自利的大有人在,又不只我一个,是『自古皆然,非今为烈』的,所以自己的恶心恶行,也就在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下,名不正、言却顺地合理化了。
我的老师对这句话,可不是作这样解释的。他的『别解』说:此处所谓『天』与『地』,是指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意思是说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是最不懂得为自己,也最不懂得爱惜自己的,所以终将众叛亲离,自然而然地趣向孤寂灭绝。因为人家再怎么笨,吃你的亏、上你的当,也是一次、两次吧!但是人家受骗、上当之后,就不愿意再和你这种人为伍了,所以终究自取灭亡!反观那些乐于为人牺牲奉献的人,眼前看来,似乎吃了亏、被占了便宜,而实际上,他是赢得了尊重和友谊,所以他才是真正善于为自己的。这个别解,颇值得我们深思!
11.昼夜念慈 心无狭伐
不害众生 是行无仇
昼,音tiu3地救切
狭,音(克)khek4去激切
伐,音(乏)hoat4喜罚切
不论白「昼」黑「夜」,若我们都能时刻常「念」如何「慈」悲利他,内「心」上「无」复与他诤胜(「狭」,取胜之意)、攻「伐」他人的思惟,自然就「不」会在言词上刻薄众生、在行为上伤「害众生」。坚持如「是」身语意「行」的仁者,因为「无」有嫉妒、瞋害的心,所以所到之处都不会树立「仇」敌。
※※※※※※※※
凡夫是很喜欢互相较劲,又很难得服输的。你有钱,我要比你有钱;你有地位,我要比你有地位;你有权势,我要比你有权势;你有才华,我要比你更有才华。……从小到大,从自己到自己所有的一切,什么都要和人比,而且什么都要比人强!激发他碌碌终生的原动力,居然只是那些他为自己设定好的假想敌们,而就可以完全不问自己所比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人的愚蠢,有时候真的是匪夷所思!
记得高雄兴隆净寺住持心淳法师,有一次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还满发人深省的。他说以前他们寺里有一位学法女,某天就当着他的面,嚷嚷着说要去学插花,他心想:学插花庄严道场,也是好事一件啊!没想到那位女众还『补充说明』地说:等我把插花学好了,就可以取代某人,让大家都来看我插花,都称赞我插得比她好!……心淳法师叹了一口气说:如果你学插花的目的,只是为了胜过别人,为了让别人都来称赞你、不称赞她,那你也不要去学了!我们现在就可以称赞你比她好!
『因地不直,果招纡曲』6啊!我们做任何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应当好好检点自己发心的动机啊!假使我们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了把别人给比下去,是为了彰显自己而得到名闻利养,是为了一切一切偏邪不正当的动机,我宁愿大家选择不说、不做。而凡有所说、有所作为,就一定是发诸自己真心诚意地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希望不伤害到众生。慢慢学着将心中那狭伐诤胜的杂质给去除、净化,让自己所想、所讲、所做的一切都很单纯,只是单纯的为他、利他。『始而勉强,终而自然』,相信这样的自己,会一天天离圣道近些!(待续)
【注释】:
1.《论语.雍也第六》。
2.请参见《妙心杂志》97期(2007.1.1出刊)释品题。
3.《礼记.学记》。
4.《论语.学而第一》。
5.《论语.述而第七》。
6.《楞严经》卷六(大正19.132下)。
- 上一篇:法句经讲记(三十一)
- 下一篇:法句经讲记(二十九)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