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下)
◎ 95.5.21发表于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
——以妙心寺为例(下)
释传道、伍丽满
七、追求真理的人间佛教学者──丘敏捷居士
邱敏捷(1961~),台湾台南县人,现任国立台南大学语文教育系副教授,博士论文为《印顺佛教思想研究》55。她与传道结缘,是在就读台南师专(今台南大学)时,曾参加明道佛学社,该社团于1979年至妙心寺参访而认识传道;师专毕业后在高雄市国小任教,就较少机缘走访妙心寺。直到1987年就读研究所,计画撰写佛学的论文时,才再度拜访传道。传道为她介绍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让她印象深刻,她回忆:
1991年有一次在电话中与师父谈到印顺导师,师父讲了将近两个小时,我还一面作笔记,从那时候开始认真的阅读导师著作。56
但是因为印顺导师的著作颇多,内容丰富,有教史、教理、教制、教典、部派思想等,涵盖的层面既深且广,因此要在短时间认识其思想是不容易。丘敏捷即靠着向传道请益,慢慢的理解印顺导师佛教思想的轮廓,经此有了进一层的了解,使她决定博士论文以「印顺佛教思想研究」为题。她表示:
认识印顺导师思想的基础是来自师父,他也是影响我写导师思想的主因。57他(传道)长期讲述印顺导师的思想,包括概论性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论》,以及艰深的《空之探究》,使我能亦步亦趋的跟上来。58
丘敏捷除了听过传道所有讲述印顺导师著作的课程录音带,并一一阅读印顺导师的相关著作,每遇疑惑时,即向传道叩问。因这一助力让她能坚定的走下去,她表示:
其实我阅读导师的著作过程中,若没有师父可以请益,是无法阅读进去的。59他给我很多叩问的机会,让我逐渐厘清印顺导师的佛法观点,没有他(传道)的讲解,我是难窥探导师博大精深的思想奥义的。60
她更指出:
我是把师父对导师的理解用学术的方式去讨论,师父是通俗化的演讲,重点是佛法的道理,我把它学术化,从学术的角度将之条归出来并讨论之。但是基本背后的理念是来自师父。61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她的论文写作中,也对其教学及生活上均有所启发,她表示:
我在学校开设佛学课程,内容以导师的佛学思想为主,方法上学习师父对佛法的善巧诠释。在生活上遇到困惑时,师父常能适时的点出问题的症结,并提醒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带给我不一样的启示,诸如此类的观念,对我帮助很大,我也将这些观念带给学生。62
从上述得知,她因撰写佛学论文的因缘,获得传道的引导而对印顺导师的佛学有深刻理解与研究,除了学术外,更内化成为她的信仰。当初传道是基于有人愿意认识导师的佛学思想,是一件好事,因此,尽其所知为其解说,犹如谘询中心,有问必答,不论白天或晚上63。这片热诚的心,确实发挥其影响力,除了让研究印顺导师佛学思想的论著增添一文外,也间接影响在大学开立佛学课程,而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
丘敏捷在她的博士论文《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64中探讨〈印顺与近现代中国佛教〉、〈印顺人间佛教思想〉、〈印顺缘起性空思想〉、〈印顺对禅宗与净土宗的批判〉、〈印顺佛教思想的影响与略评〉五个主题。在完成学位论文后,她又陆续发表有关印顺导师思想的研究,包括:〈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与台湾当今其他人间佛教之比较〉65、〈《肇论》研究──近代学者「哲学角度」的论述〉66、〈从僧肇到印顺导师──《肇论》研究史的回顾与检讨〉67、〈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两性平等意识及其影响〉68、〈印顺《中国禅宗史》的特色──兼论其观点之影响〉69、〈当代「人间佛教」的诤辩──记数年前的一场大风暴始末〉70、〈牛头禅析论──从胡适到印顺〉71等,继续阐扬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八、不「恶名畏」的文化尖兵──林金悔居士
林金悔(1949~),台湾台南县沤汪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曾任教育厅股长、视察,台南市教育局局长,历史博物馆展览组主任,文建会副次长,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主任,现任沤汪人薪传文化基金会董事长。
他是在就读台湾师范大学时,开始接触佛教,参加佛学社团中道社,后担任该社团之社长。有次至临济寺参访时,与传道结缘,曾多次接触,让他印象深刻。毕业后,接着当兵、教书、念研究所,以后又至教育厅服务,一连串的人生历程,使他忙于求学、工作,以致未与传道联系72。直至1984~1986年担任台南市教育局局长,得知传道在台南,因此再度联络,并常相往来;又加上二人同样对艺文有兴趣,故时而相邀出席艺文活动,因此关系更密切。传道之对艺文有所涉猎,并参加艺文活动,主要目的是要度化、影响艺文界的人士73。因此常善用互动的过程中,不时将佛教的内涵带入其中。林金悔回忆说:
我在文建会服务时,因工作关系常出差,到南部都会到妙心寺挂单,师父是一个很健谈的人,无所不聊,常聊到深夜一、两点,虽然累,但有启发性,让我收获良多74。
其中对他启发最深的是「凡夫菩萨」,他表示:
传道法师对「凡夫菩萨」的阐述讲得很好,他的意思是:我们都是凡夫,只是欣求菩萨的境界,尽量来行菩萨道。因为基本上是凡夫,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人,均要用这样的观念来看,不可要求每个人都是很完美,我们对待别人,应视其大体,重要的部分,不逾矩即可。亦即是我们要以比较人性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如此无论对方是世俗人或者是宗教人士,也才比较适当,落差不会太大75。
由于得之于传道对「凡夫菩萨」阐述的精义,当他自己面对别人误解时,也能坦然以对。例如:1994年经他的促成,而由妙心寺企画编印,文建会出版的《苏雪林山水》一书,在出版过程中曾被苏雪林76误解,并在其书信中责骂他77。然而他却能不念旧恶,反而这么表示:
苏老长年与外界少有往来,而且文人又比较有个性,加上主观的揣测,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我自认完全出于一片好意,因此,不以为意,反而坚定该做还是要去做的心念,终于完成该书的出版。78
这一段插曲,让他深刻的体会「凡夫菩萨」的精神所在,即使是利他的过程中被误解,仍要抱持坚定的心愿达成任务。
另外,传道也启发他帮助众生要把握「及时」的态度,不要拘泥形式,固执不通。他说:
师父曾告诉我说:「僧团虽有固定的功课,早晚课或个人的功课,但若是信徒有重要的问题要请益时,不能说等我做完功课再谈」。这句话对我有所启发。我退休后几乎天天念经做功课,有亲朋好友有事找我帮忙,我总不能说我要念经啊!不要吵我,而是应该马上帮忙处理。学佛应该不要固执不化,重视形式而忽略实质,修行是自度度人,当有人需要你帮他忙的时候,应该立即处理。这观念影响了我。79
经由他的自述,我们知道传道与他的交往除了艺文互动之外,还对他的人生态度有重要的启发及影响。传道原愿以艺文当桥梁,借机让艺文界的人士能有机会认识佛教。但从林金悔的叙述中,发现此一志愿,岂止搭桥播种,实则已萌芽发育,成长茁壮,相信未来当有更多艺文界的人士。更能发挥人间佛教的精神,自度度人,利他利己,进而和乐社会,净化人心。
九、植「大树」关怀社会的长者──郭麒麟居士
郭麒麟(1945~),台湾台南市人,隆美窗帘的董事长,旗下拥有近百家连锁门市,现任法云文教协会理事长、台湾省布商联合会副理事长。1985年 2月与其同修至妙心寺求受皈依,后亲近传道,对于其阐述的佛法理念非常认同,他表示:
师父愿意去关怀这个社会、国家,及弱势的人,这些理念与我非常相契合,而他不谈迷信讲正信,更重视教育,能提升我们的智慧。这也是让我想要亲近的原因。80
除了理念的相契外,更经传道的启发,让他对于如何关怀社会的相关观念有所认识与了解。他表示:
师父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是一个生意人,对关怀社会、环保等相关观念,非常贫乏,经由师父的开示,让我对于关怀的层面及如何落实,有更深一层的认知。81
有了相关观念的认知后,他即热心参与「台南佛教法云慈善会82」(今更名为「台南市法云文教协会」)的成立,并被推选为首任的理事长,积极的落实「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关怀的层面有:政治、环境、儿童、青少年、老人等,还有急难救助,以及举办专题讲座、文化等活动。2000年再度接任理事长后,于9月18日起,开办「大树计画──课辅安亲」活动。为单亲家庭或低收入户及行为偏差者的小三至小六学生,免费课业辅导,并教导才艺,心灵教育及人格发展的培养,给予长期的关怀与辅导,而且与学校及家长保持联系,沟通、研讨,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同时推动持续性的认辅制度,期望对这些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83,他表示:
我们做的是预防产生中辍生的工作,是治本积极的;而政府做的只是治标消极的工作,政府是在发现中辍生再予以辅导,期能改变他们,因此成效不彰。而我们的关怀是从小学生做起,针对缺乏爱及照顾的孩子,给予关怀,并渐进的影响导正他们,使他(她)们不会演变成为中辍生。84
由于郭骐麟的大力推展,「大树计画」的施行已近六年,有的孩子已升上国中,甚至高中,截至目前为止,仅有一位成为中辍生85,其成效深获肯定与赞许,并获得台南市政府的补助,报章杂志更为此作过专访报导86。
郭麒麟受传道的启发,除了落实社会关怀外,更对他的事业及生活有很深的影响,他进一步表示:
师父对我观念的启发非常深,改变我的人生观,让我看事情比较不会执着,对我的日常生活受益良多。而师父开示的佛法,对我的事业也很有帮助,譬如:对员工的关怀,重视顾客的意见等,可说我一生受用无穷。87
郭麒麟虽是一位商人,却没有多数商人的锱铢必较的习性,而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因有这样的特质,所以,一经传道的启发及指导,即能很快掌握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并能将佛法落实于生活中,用心的察觉一般人忽略却应该做的事情,不仅富涵悲心,还能运用智慧思考解决之道。
十、充满爱心的人间菩萨──苏素娥居士
苏素娥(1933~),台湾台南人,台南忠义国小教师(今已退休)。接触佛教因缘,是经由妙心寺慈恩妇女会会员方杏心的介绍,1985年四月至台南市立图书馆育乐堂聆听圣严法师主讲、传道担任台语翻译的讲座,深深觉得传道翻译得非常好,对其印象深刻。她表示:
师父翻译得非常好,听了很欢喜,我即问明他是那一寺院的师父及在那里讲课,后得知师父在德化堂讲《法句经》,我就每周固定都去听讲,觉得他讲的内容好像是为我们而讲一样,非常相契,而且师父又幽默,摄受力强,让听者法喜充满。88
由于觉得传道所说的佛法与之相契,不但至妙心寺皈依,更因认同理念而加入慈恩妇女会的行列,并积极的参与会务工作,到各医院去慰问病患,热心助人。她秉持的是:
师父说要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随分随力的去做。89
所以,她在时间许可的状态下,自发性的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说:
我参与妙心慈恩妇女会时,常访视贫困的人,有次至救济院爱护寮(又名乞丐寮),赠送一些日常用品给该院,当时有一位生牛皮癣的老人,看起来很可怕。因为那里的卫生习惯不好,老人大多不到大澡堂淋浴,仅用毛巾擦拭而已,因此癣的扩散更快。后来我每天发心为这位老人洗澡,自备消毒水,以及带他去皮肤科看诊,经一段时间老人的牛皮癣好了。90
即使她积极的助人,但也不曾疏于家庭的照顾,而且连周遭的环境也会去关注,更不拘传统学佛的形式,她表示:
我常记住师父说过的话,要先将家庭照顾好,才能去帮忙别人。不要到寺院诵经,置家庭于不顾,引起家人的反感,这样是不对的。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因缘,就应尽心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拘于禅修、佛七才是学佛。师父也提醒我们随时将佛法运用在生活中,像我住的公寓,电梯内无人清扫,我就去清扫,举手之劳,随处都可以去作利益众生的事,这些不都是修行吗?91
有了这样的理念,所以,她能安于所处的因缘、随分随力,尽心力的扮演好角色。当她先生罹患食道癌开刀住院期间,她除了照顾先生外,更协助同病房肺癌病患的家属清理排泄物,她回忆当时的情形:
与我们同病房的阿伯,是肺癌患者,他有两个儿子未婚,一位是计程车司机,另一位是理发师。阿伯恶化的很快,初来时还能上下床,三天即无法下床,大小便需要别人协助,他儿子晚上来医院常呼呼大睡。因此都是我帮他看点滴,上厕所时需要有人搀扶,上大号时他儿子抱他,我帮他拿便器及擦屁股,他们觉得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病人是需要帮助。住了五个星期,每天都协助他们,他们非常的感激。其实,我的想法是做得到的事情,可以帮忙就去帮忙。92
这样的思想与行为的源头,是来自听闻传道的开示。她除了帮助他人之外,也帮助自己面临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她表示:
先生食道癌往生当日,媳妇产下唐氏症孩子,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无法言喻。还好庆幸自己学佛,平常聆听师父的开示所累积的基础,及师父的开导,让我很快度过,不至于走向自我毁灭的地步。93
由于有这样的基础,因此她的烦恼能迅速的转化,她表示:
对于唐氏症孙女,我转念的想:是菩萨知道我们家有爱心,这孩子诞生在我们家,会得到很好的照顾。我开始买有关唐氏症的相关书籍,那年暑假即到瑞复益智中心当义工,接近唐氏症的孩子,发现唐氏症的孩子很可爱。94
至今,她全心全意的照顾唐氏症的孙女,并训练她生活自理,栽培她高中毕业,并接洽餐厅,安排她以义工的方式去学习。虽然她现在更没有时间接近道场及亲近师父,但她表示始终谨记传道的开示,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活,随分随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肆、结语
导师的治学从论入手,重辨异,重思维,并抉发现实的佛教为何与理想相差甚远?于是治印度佛教史,溯源「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95的本怀,因而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妙心寺奉行此思想并建立修行方法、实践准则,积极地从事「此时、此地、此人的关怀与净化」,不但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更展现人菩萨行的具体实践内涵。
综观上述,可知妙心寺在弘扬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层面,对教界与社会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所播下的种籽,已在各行各业中萌芽。从中可以发现,这些追随者皆能掌握人间佛教的思想要义,而且不拘任何形式灵活运用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中,尽心尽力、随分随力的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不仅没有任何业绩压力,也不会有与人格格不入的情形,并能将此理念传递给他人,不但净化自己也净化了别人,足见人菩萨行是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值得现代人躬身力行。
注释:
55.后来出版为《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民89年1月)一书。
56.~57.丘敏捷访谈录(2006.3.6)。
58.丘敏捷,〈自序〉,《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民89年1月),页21。
59.~62.同注56.。
63.传道法师访谈录(2006.3.18)。
64.丘敏捷,〈目次〉,《印顺导师的佛学思想》(台北:法界,民89年1月),页1~6。
65.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民88年11月24~25日。
66.《南师学报》第37卷第2期,民92年10月,页17~28。
67.现代佛教学会,《印顺导师思想:迈向2000年佛学研讨会》,民89年1月22~23日。
68.弘誓文教基金会主办,《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民90年3月31日。
69.现代佛教学会主办,庆祝印顺导师百岁嵩寿学术研讨会「佛教文化与当代世界」,民93年9月25~26日。
70.《当代》第215期,民94年7月,页54~61。
7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实践」,民94年8月30日~9月2日。
72.林金悔访谈录(2005.9.7)。
73.释传道访谈录(2004.9.5)。
74.~75.同注72.。
76.苏雪林(1896~1999),安徽太平县岭下人,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肄业,1921年赴法国入中法学院,后又进入里昂国立艺术学院,以母病辍学归。回国后,曾任教于安徽省立大学、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校。1950年再赴巴黎,研究神话两年。1952年抵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6年转到成功大学。1973年退休之后,仍在家从事著述,曾获得中山学术及文化建设奖等大小奖项后因病辞世,享年104岁。在台40年余年间,苏雪林以研究屈赋为主,着有〈屈赋新探〉,其他著述还有〈辽金元文学〉、〈唐诗概论〉、〈屈原与九歌〉、〈天问正简〉等多种。
77.~79.同注72.。
80.~81.郭麒麟访谈录(2006.3.20)。
82.「台南佛教法云慈善会」1987年7月12日于妙心寺成立,敦请传道法师为该会的导师。1989年为扩大社会服务,遂将会址迁于台南市金华路二段。1991年,正式立案并更名为「台南市法云文教协会」。
83.法云文教协会理事长郭麒麟暨全体理监事致传道法师函(2002.3.6)。
84.同注80.。
85.据大树计画辅导老师张惠珠表示:「截至目前为止,追踪这些孩子,只有一位孩子成为中辍生。」
86.张归帆〈社区安亲班温暖弱势学童〉,《中华日报》,民90年1月19日。
陈美文〈法云大树呵护单亲学童〉,《中国时报》,民90年7月23日。
吴幸桦〈找回中辍生大树计画获认同〉,《自由时报》,民92年3月7日,第13页。
陈银全〈法云协会要让中辍生越来越少〉,《中华日报》,民92年6月20日。
87.同注80.。
88.~94.苏素娥访谈录(2005.3.4)。
95.《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大正藏》第2册,页694a。
- 上一篇: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 下一篇:孽障的心愿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