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南能北秀二法偈
评述南能北秀二法偈
超定
一、缘起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黄梅凭墓山东禅寺,大振宗风,门下一千余众。有一天忽然召集所有弟子宣布:「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意思是:诸位发心放下俗缘,进入禅门修学,所为何事?了脱生死,出离苦海,才是我们目的所在。如此大事不是世间福行所能成办的。看大家终日忙忙碌碌,如世人一般只求种福田,而忽视本业的努力,这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的做法。要知道:如不悟自性,直从根本问题去解决,单凭世间的福业是无法得救的。忍大师继续说:「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这是真功夫,绝非世智辩聪,翻翻资料,动动脑筋,使用雕虫小技即能缴出成绩的,所以五祖吩付:「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这是禅门的盛事。虽然东山门下徒众千余人,看似人人有希望,事实个个都没把握。作偈呈心得法之事,众人心目中是看好教授师神秀上座,大家猜想:第六代祖非他莫属。忍大师退居或入灭后,我们就追随依止神秀大师修学吧!
身为大丛林的上座教授师,面对此景,其内心所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大家尊重秀师一人,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自然对忍大师也不能缴白卷,「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呈偈目的不在世俗名位,而是求师印证禅修的心得。「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
二、南能北秀的法偈
依法宝坛经通行本的描述:「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这段出自「行由品第一」,该品系六祖惠能大师自述其身世、初闻金刚经、入山修学以及得法的因缘。深信作为一代宗师的惠能,不可能用这样的形容词句,一定是后代南宗门人,为贬黜神秀而附加下去的。
在三更半夜,无人知晓的情况,秀上座自执油灯,将呈心的法偈写于南廊壁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翌日天明,五祖看了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功力尚嫌不足,未彻悟自性。不过,原计划在五祖堂前的三间步廊,拟请卢珍来画楞伽经变相以及禅宗代代相传的血脉图。如今因神秀在壁上作偈而改变主意。因为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绘画图像之事就免了。「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话说在山中舂米劈柴八个余月的惠能行者,工作之余,传来唱诵神秀法偈的声音,经一童子的解说,感到好奇,来到堂前礼拜,请江州别驾张日用,清楚地读给他听。而后向别驾表示,自己也有一首偈,劳烦他代书于神秀法偈之后。张居士心里不免怀疑:一位不识字的苦行者,竟然也来凑热闹!要与教授师争一长短,不禁感到惊奇,一向默默无闻的惠能,语出惊人,当头一棒,教训张别驾:「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于是张别驾随即写上惠能口诵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门下的大众,看了以上不寻常的表现,各各惊叹不已:「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从坛经文字的描述,似乎表明:惠能的法偈获得五祖的赏识,暗示他于三鼓之夜来方丈室,准备把上代传下来的衣法付嘱给他。由南能北秀二首法偈,断定二者见地的高下,而判明得不得法的标准。依我个人浅见看来,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禅宗的传法,不比科举时代,以文章表现其才华,作为官位进升的资格审定。向来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惠能是不可能单凭此偈而得付法传衣,继承祖位的。惠能的证悟,在禅门史料有不同的记载,敦煌本的坛经只说,五祖弘忍大师为「说金刚经」;其他坛经版本更明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神会语录说:「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曹溪大师别传说是师弟两人,问答有关佛性的问题。事实上,禅门的传法是秘密的,当时忍大师对惠能说些什么法,没有人知道。在传记中,禅史的作者凭自己的意境表达出来,所以不免异说纷纭,难以确指忍大师为惠能说法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三、评述二首法偈
惠能与神秀的二首呈心法偈,后人因五祖忍大师对神秀的评语:「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对秀上座的法偈,往往抱着不肖一顾的态度,根本否定其修证意义。其实,神秀以「菩提树」与「明镜台」譬喻我人的身心,意境是相当深远的。北宗重要的禅书「大乘无生方便门」和「大乘五方便」,很清楚的显示:「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身寂则是菩提树」;「净心体犹如明镜,从无始以来,虽现万像,不曾染着。」这与真常大乘经论的思想完全相应。在实际的功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也绝对是正确的。
至于惠能一偈,如吟诗作对,句句针对神秀,似乎和他唱反调,一一推翻前偈。有人解说为:神秀是楞伽经的真常论,惠能则为金刚经的性空论。或谓:前一偈是渐修,后一偈是顿悟;渐修为方便,顿悟才是究竟。其实,一空一有,空有相依相成;一渐一顿,由渐修而顿悟,顿悟而真修,终达于圆悟。方便有不同,究竟则无别。
神秀一偈,以菩提与明镜比喻我人的身心,道理显明易解。有情生命体,由五蕴和合而成,也即是色心的缘起。以根身代表色蕴,以心统合受想行识的四蕴。凡夫情识,取着于物质、感情、知识、意志,才从迷入迷,从黑暗陷入更黑暗的不归之路。如今觉悟身心自性本寂,四大假合不净之体,即是菩提清净法身;无明所覆之妄识,与大圆镜智,本性无二无别。原来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故不能证得。当知神秀的法偈,在禅宗的传承上是有所本的,四祖道信在『入道安心要门』,明白的说:「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禅修方法是:「直观身心、四大、五阴,从本以来究竟寂灭……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复次,若心缘异境觉起时,即观起处毕竟不起。此心缘生,不从十方来,去亦无所止。常观攀缘、觉观、妄识、思想、杂念,乱心不起,即得初住。若得住心,更无缘虑,即随分寂定,即得随缘息诸烦恼。」如此的加行功夫,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有何差别?
神秀上座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戒,深通世出世之学。知命之年,来到黄梅参学,在五祖座下服侍六年,深受器重,列入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玄理通快」,「东山法门尽在秀矣」。晚年受召入京,被尊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享年逾百,可谓生荣死哀,在当时确是举世无双的。
六祖惠能,依坛经自述,与曹溪大师别传所载,他不识字,不会读经,但怎会初闻金刚经即得领悟?来到黄梅忍和尚处,就在大众中,无畏地说出:「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且,六祖法宝坛经的内容,广引金刚、维摩、法华、涅槃、梵网等诸大乘经典。很显然地,惠能是佛门中利根之人,以世俗说是宗教天才,于现生不经闻思修,一闻经即得开悟。惠能的呈心偈,正流露出他超越的意境,然而不能因此而贬抑神秀,忽视其法偈的修证意义。依中观思想,从缘起幻有而通达自性毕竟空,依有所得的加行而入无所得的证境。二偈表达的方式不同,内容实质无分轩轾。我人修学般若,臻于毕竟空之境,正如惠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古德说的:「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境空心寂,心境俱空,能所双亡,无智亦无得的境界。诚然,于毕竟空中,既无身也无心,谈什么「如菩提树」、「如明镜台」?有明镜台存在,才有尘埃的染污;「本来无一物」身心俱寂,内外皆空,那来的尘埃可惹?如老僧常谈的,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无明真性即佛性,烦恼性空即菩提,那有无明可灭,烦恼可断,菩提可证?然而,理藉事显,依俗悟真,所谓「不得世俗谛,不得第一义」。真俗空有,俗有真空。不知有即不知空,从世俗的缘起如幻有,悟入胜义的自性毕竟空。因此,执事废理固不可,执理废事,落于方广道人的顽空,更是违反佛法中道义。试想:对一般佛教徒说:「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无三宝可信,无四谛可修;「本来无一物」,断什么惑?证什么真?罪不罪不可得,忏什么罪?苦不苦不可得,要离什么苦、救什么苦?如此一来,众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岂不是盲导众生,推落万劫不复之境?
南能北秀,通常解说,神秀北宗法门是渐,惠能南宗法门是顿。然而,六祖开示:「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又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教海无边,法门无量,禅修的方便也是多彩多姿的,即使同为曹溪门下的禅风也并不一致。如禅师的接引弟子,有「直说与巧说」;法门的修学,有「随相与破相」;对经教的态度,有「尊教与慢教」;对禅定一门,有「重定与轻定」等方便的对立。古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则同魔说。」拘执文字,滞于方便,裹足不前固非好汉;不依经教,不藉方便,又如何证悟佛智,达成究竟之完人?「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方便门中,不舍一法。」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如是解理,如是行证;「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持之以恒,则离道不远矣。
一九九九年十月四日写于山仔脚丈室
- 超定法师:空有无碍观
- 超定法师:人间佛教的奉行者
- 超定法师:仁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超定法师:幻生幻灭即是不生不灭──谨以此文纪念幻公
- 超定法师:念念向觉的新生活
- 超定法师:各有因缘莫强求──献给菩提道上的朋友
- 超定法师:略述天台宗的四教及其四谛义
- 超定法师:四众归仰的人间佛教导师
- 超定法师:为不忘正法而怀念人间佛陀
- 超定法师:吾师续公愿生何国
- 超定法师:唯识大乘菩萨行位
- 超定法师:发菩提心报亲恩
- 超定法师:菩萨道修证的历程
- 超定法师: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 超定法师:积学无限,悲智深广
- 超定法师:略谈法相唯识的空义
- 超定法师:佛法与世俗之间
- 超定法师:皆大欢喜念慈尊
- 超定法师:慈悲无怨害
- 超定法师:佛教的政治观──谨以此文纪念幻公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