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修学佛法,以开悟“空性”为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简直有点儿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门外汉。所以,大家会觉得学佛很艰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经论与开示,面对着种种法门,无所适从。
——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严格说来,“空性”是无法被定义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关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为别人指出月亮的所在,这不难,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的所在,就不那么简单了,即便是佛陀,通常也会采用智慧观察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抉择。
本文就是一种简要的抉择,这并非个人的创造,它来自于经论的学习、消化、思维、观察与实践。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而最终的抉择呢,要靠您自己了。
所谓“空性”,也叫做“自性空”,它诠释了一切法的如幻本质,并非实成,而是唯心所现。其觉悟绝不来自于想象,也不仅仅来自于学习和理解,它来自于内心观察,说白了,那就是禅修。如何修?您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者在行、住、坐、卧当中,时常按照《金刚经》的开示,从心里仔细反覆地观察,观察周遭的一切,那就是: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什么是“有为法”?一切有生有灭的东西,都属于有为法,万事万物尽在其中,种种心念、想法与概念,尽在其中。
它们像什么?像您昨晚的梦境,梦里感受挺真实,到头一场空;像鬼神的幻术,或者精神病人的幻想,都是些骗人的把戏;像大海里的水泡,就是薄薄的一层皮,一会儿就破碎了;像水里的倒影,看起来挺真切,根本是假的;也像清晨草叶上面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没了;还像闪电,就凶猛灿烂那么一下子,随即消失。
您应当这样观察,这是佛陀的教导。
您这样观察,明白了一切都无常,都不实在,自然就看淡了一切。观察到了极处,平时的那些纷乱思绪平息了,分别念歇下来了,执着在意的心消散了,此刻,您的心并不曾死去,它是如此的平常,又是如此的明白,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
——这个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的心,它没有任何形相,也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来如此。无论如何,您也找不到它的来处和去处,它是心的最底层,再也无法被破坏,它就是“自性空”,就是最原始的“空性”。它更是法界的基石,超然于生死之外,自在于苦乐之中。它也叫做“本来空”,或者“本空”。
“自性空”是“本来空”,它不属于“有为法”,勉强给它一个概念,方便叫做“无为法”。《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随着修行人对于“自性空”这个“无为法”悟入的程度不同,将会显现出各自证量与功德的差别。
即使是凡夫,也有资格初步觉悟“自性空”,因为,人人具备,个个不缺。只不过,凡夫修行人在觉悟“自性空”的过程当中,容易误入歧途,错把“顽空”、“断灭空”和“造作空”当做“本来空”,错认为是“自性空”。
下面,将从实修的角度帮助大家观察抉择。
首先,来认识“顽空”。
所谓“顽空”,是指那种妄念很少,却有些冥顽无知的心境。有的人在修行当中,明白一点儿诸法如幻的道理以后,就开始禅修,他自己发明了一种修行方法,那就是:盘坐在那里,啥都不想。他觉得,这是在消灭妄想杂念,妄念没了,自己就会觉悟的。
可是,他不知道,像这样一直修下去,或许妄念会越来越少,同时呢,心中本有的光明觉性也会被抑制到较低的水平,而失去敏锐的觉照力。
于是,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个人的妄想杂念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不久,他进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他发现,平时的妄想几乎已经不再产生,而他的心,已经相当清净舒适了,平等而广阔,自在而无相,不见任何差别与烦恼,似乎印证了经文所说的“不生不灭”与“如如不动”,哦,大概,这就是“自性空”吧。
——很遗憾,这不是“自性空”,而是“无念觉受”当中的一种,是“顽空”的初步境界。
随着他如此深入禅修,他会发现,自己的“空境”将越来越深邃,他越来越不愿意起念头,心越来越内敛。他觉得,人世间越来越没有意思,只有禅修才是他的最爱。如果有足够定力的话,他最高级的结局,是达到“无想定”,去世以后,投生到“无想天”享受天福五百大劫。
而后呢,如《楞严经》所开示,在最后的半个劫里面,他的心念会渐渐死而复生,并在天寿尽了以后,随着自己过去世的业力继续他的六道轮转。
“顽空”当中的“无念觉受”,与“本来空”相比,是多了一重“按压”的微细念。这个微细念是随着修行人的愿望而形成的,他在下意识地命令自己:不要起妄想杂念。于是,他真地做到了。同时,他也削弱了自心本来的觉照力,变得有些麻木不仁。因此,即便得到了“无念觉受”,他的烦恼减少了;不过,他的智慧明了也同时减弱了。他因此而无法通达经论,甚至因为不相应而不屑一顾。同时,他也没有足够的觉照力来发觉自己的问题所在,一旦痴迷于其中,很难回头。
其次,来看“断灭空”。
所谓“断灭空”,是建立在“断灭见”基础上的禅修境界。最常见的“断灭见”是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了以后,一了百了,不会再有后续生命。
——这是目前多数国人的见解。在这个见解的支持下,必然导致及时行乐,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人,通常不会修行,也不太有宗教信仰。这样的社会呢,也会因此而陷入物欲横流,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你争我夺。
有意思的是,当亲人长辈去世以后,在悲伤之余,大家就不太信奉唯物主义了,而宁愿相信自己的亲人不会完全离去,花圈上面尽是些“驾鹤西归”、“荣升佛国”、“高登天界”之类的悼词。这说明,骨子里,没有人愿意彻底死绝。
人们就这样矛盾地活着,而不知何为修行,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死绝,遗忘了自性的无量寿与无量光。
还有一种“断灭见”,是部分修行人对于“涅槃”的错解。他们充分体会到了人世间的苦难,非常渴望到达“涅槃”,他们以为,“涅槃”就是生死轮回的彻底终结,自己归宿于空,所以不再有苦。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开始禅修。在“断灭见”的指引下,一旦他们明见了心性的“本来空”,也会发生错认,而不由自主地故意否定“心性”的后续作用,把它看待成不受后有的“断灭空”,并将其作为“自性空”,以为它就是通往“涅槃”之路。
这个“断灭空”,与真正的“本来空”相比,是多了一层渴望入灭的微细念,这样,反而扭曲了“本来空”的真面目,偏离了不生不灭。这样的觉悟,还不是“自性空”。
再次,来看看“造作空”,这是修行人最容易发生的错觉。
例如,许多人喜欢持咒或念佛,或者修习数息观,等等,而且很精进,假如他们宿世的定根很好,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到达一心不乱,甚至,更进一步,忽然,念头没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现了。其中,没有了任何烦恼,他也很明白,平时烦恼的那个,都是些念头而已,丝毫也不真实。而此时呢,自己既没有烦恼,也不曾死去;即无相,又明白。这,不就是不生不灭吗?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原来如此呀!原来,这就是“自性空”呀。
——很遗憾,这还不是真正的“自性空”,这是一种很好的“无念觉受”。
在这样的“无念觉受”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识的一位法师,就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因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诉了我,我因此而对于此类境界有了直观的了解。他说,那时,他忽然间变得极其敏锐,忽然具备了同时全方位观察的觉照能力,就是说,似乎可以同时“看到”周围每个人的样子,而且,处处清晰分明,连每一颗纽扣,每一条线缝,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据藏传佛教的开示,这属于“明觉受”)
——我相信,假如他一直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早晚可以获得“天眼通”。
——不过,就当时状况来说,以我对于他的观察和了解,依据教法,虽然他修行很好,却还不曾开悟“自性空”,那只是一个关于“空”的觉受而已,还属于“造作空”,尚非本来面目。
“造作空”与“本来空”相比,是在“本来空”的基础上,附加了一层微细念头,或者是某种“正念”,或者是某种“殊胜的见地”,等等。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类似东西的促动,才会发起精进的禅修。但是,这层念头太微细了,它接近或者属于第七识,自己很难认识到。
在这样的精进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时,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殊胜的“无念觉受”,其种类很多,都还属于“造作空”,而不是“本来空”。因为,一旦念头重新生起,那个殊胜的觉受就消失了;显然,它并非不生不灭,所以不是真正的“本来空”。其中的“无念”,也不是本然的无念,而是自己用微细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识的粗念,制造出来的“无念境界”。
与此类似,四禅八定的禅定境界,同样属于“造作空”,而并非“本来空”。那是从“制心一处”开始修行的,当到达“心一境性”之时就是禅定,其中,也几乎没啥烦恼,也几乎如如不动,似乎具备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满。但是,出定以后呢,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显然,它并非本来面目。其中,第七识的微细生灭念还在,它绵绵不绝,维系着生死轮回。
那么,如何才是“本来空”呢?
“本来空”就是“本来面目”,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来如此。就是说,它与禅定无关,甚至与修行无关。它从来就在那里,认识它,需要“智慧明了”。它也只能够认识,而不会被改变,更不会被破坏。
它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定不乱”,所谓:“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是达摩祖师所说的“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亦如祖师引经文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这些开示,都是在直指“本来空”之所在,请仔细参悟,参透它就会明白。
真正明达“本来空”的人,一旦熟练以后,即便习气发生了,暂时起了分别和造作,也不会失去对于“本来空”的明了,所以,他不会真地烦恼。古代禅师们说,那就好比“贼入空室”一样,完全不必担心什么了。
即便是初次开悟“本来空”,初次开悟“空性”,也和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那个刹那,修行人突然瓦解了第七识当中微细的念念执着,透过那个心识的缝隙,他发觉了自己的“赤裸之心”,那放下了种种“自我包装”和“自我美化”之后,才呈现出的“本来面目”,实在是大快人心。
——因此,开悟之后,有哭的,有笑的,有喊冤的,有叫苦的,有摩拳擦掌的,有感慨的,也有静默不语的。
像这样观察到“本来空”,当下确认它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就叫做开悟“自性空”,这是初步的“明心见性”。之后,修行人还是需要参照经论来印证,或者参访高僧大德来印证。
通常,见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面,其悟境是不够稳定的,甚至偶尔还会怀疑自己,功力还比较浅的缘故。要彻底摧破第七识,乃至于摧破无明,并不那么容易。因此,需要老老实实地安住静修,也可以参照经论来升华悟境,否则,明心见性的功德就不会充分显现。
如何衡量自己是真“开悟”呢?需要看悟境稳定以后,是否具有相应的功德。就好比日出必有光明一样,开悟“自性空”的人,至少应当具有如下的功德:
一、“出离心”坚若磐石
开悟“自性空”之后,修行人彻底明白了“苦”的根源,再也不愿意纠缠于其中了,所以,不需要刻意培养,自然从心中升起坚固的“出离心”。
二、一切经论法义无师自通
开悟“自性空”,意味着初步明达了诸法实相,生字、名词、知识等等固然需要学习,但是,一切佛经祖论之法义,不需要传授,大体能够无师自通才对。
三、禅宗公案基本可以明白
一切禅宗公案,都是在当下呈现“自性空”和“本来面目”,然后表达出来。只要突破了文字障碍,开悟“自性空”的人理应能够基本明白。
四、烦恼越来越少,习气越来越淡
这是见性的必然功德,“自性空”当中,本来没有这些无聊纠葛。
开悟“自性空”,是初步的“见道”,打开了“智慧眼”,明达心本是佛,知道该如何进一步修行,才是正路。
六、平等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这是“自性空”当中本有的功德,不需要刻意培养,它就会逐渐显现。
其它,关于禅定和神通等等,则不再必要因素之列,那是随缘后修当中的自然产物。尤其是神通,不可以作为悟道的依据,因为,神通无关于解脱,它只是功能和能力,受因果业力的支配。
所谓的“解脱法”,就是“波罗蜜”,翻译为“到彼岸”,如来讲说了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其中,根本没有“神通波罗蜜”,为什么?因为,神通不能代表“解脱法”,它充其量是“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的附属产品而已。
总而言之,所谓的“空性”是指“自性空”,它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造作空”,它是“本来空”。就在万事万物存在的当下,即是本来空。如法开悟“本来空”的人,就叫做开悟“空性”,这里所介绍的是大乘空性,不同于声闻乘的空性,它是法界的本来面目,远离一切造作,又具有不可量的功德。
但愿您能够认识它,明了它,圆满地觉悟它。但愿大家都如此,因为,谁都不缺,从来不曾失去,也创造不出来。
- 上一篇:啥叫“空手把锄头”
- 下一篇: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四)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一)
-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一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五)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 超然法师:七佛传法偈(六)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三)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