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八)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阿难,这些修行三昧正定的善男子,到达‘受阴尽’之后,虽然还不是诸漏已尽的圣者,但他们的精明之心已经可以离开其身形,犹如飞鸟出笼一般,成功摆脱了色身的束缚。”
“他们从这个‘心离其形’的凡夫‘心识之身’开始修学菩萨道,通过‘三渐次’开悟‘无生法忍’,然后到达‘干慧地’,往上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直达‘妙觉’佛果,在经历这六十个位次的修行过程当中,逐渐成就‘意生身’,最终能够随心自在地往来一切地方,而没有了任何障碍。”
【凡身】这里不是指禅修者的“色身”,而是指其“心离其形”的心识之身,即一般所说的“元神出窍”之“元神”,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离开身体以后,也可以变化显现为某种身形,但不属于“色身”,没有“色碍”的缘故。也不同于圣者的“意生身”,所去范围有限的缘故,不能完全自在的缘故,名为离开色身之后的“凡身”。
【菩萨六十圣位】通指菩萨修行当中,超凡入圣的所有位次,即:“三渐次”、“干慧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妙觉”佛果,合称“菩萨六十圣位”。其中有凡有圣,方便称呼而已。
【意生身】各部经论所述略有差别,经查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据《楞伽经》卷二云:“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又云:“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又《楞伽经》卷三云:“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关于这三种“意生身”,据《楞伽经》相关经文,从初地起修,大约在三地、四地,菩萨可以成就第一种意生身: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约到了八地,菩萨可以成就第二种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约到了九地、十地,菩萨可以成就第三种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这段经文当中,世尊云:“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与《楞伽经》经文吻合,其含义就是:禅修者到达“受阴尽”,所成就的“心离其形,如鸟出笼”之身乃是“凡身”,即一般所说的“元神出窍”之类,那并非真正的“意生身”。
此时,禅修者有可能尚未开悟“无生法忍”,而只是一个具有“世间禅定”的凡夫;那么,如果他想进一步获得解脱,就需要从“三渐次”开始修行,并开悟“无生法忍”,其后经历“干慧地”,“十信”、“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才到达“妙觉”佛果,成就圆满解脱。其中,大约要到“九地”或“十地”,方才圆满具足三种“意生身”。
有人问:这样说来,“破五阴”只是定中禅修而已,与菩萨“解脱道”之位次并无关系,是吗?
答:也不尽然。“色阴尽”、“受阴尽”、“想阴尽”和“行阴尽”,属于“外道”与“菩萨道”之共法,只要具有充足的定力,无论有没有大乘解脱智慧,都可以成就。
但“识阴尽”则不同,“外道”修行人最多到达“识阴境界”第八种,成为“天魔”,而无法破尽识阴;“定性声闻”最多到达“识阴境界”第九种,成“趣寂果”,而无法破尽识阴;“定性缘觉”最多到达“识阴境界”第十种,成“湛明果”,仍无法破尽识阴。
其中,“天魔”尚未出离生死轮回,天寿尽了以后,还会随业流转。而“定性声闻”和“定性缘觉”则会进入甚深禅定,即所谓的“偏真涅槃”;出定以后,得到诸佛教化,才能够发菩提心,以大乘甚深智慧破尽“识阴”,到达“识阴尽”。于是具足“六根互用”,直入菩萨“金刚干慧地”,迅速证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详见《楞严经》卷十。
因此,菩萨经由“三渐次”开悟“无生法忍”之后,只做到了“理则顿悟,乘悟并销”;要想彻底超出生死轮回,则“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必须一步步禅修,到达“识阴尽”才可以。而要想到达“识阴尽”,必须经由“色阴尽”、“受阴尽”、“想阴尽”和“行阴尽”,一步步修行而来,都不可缺少。世尊卷十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是也,后文再详说。
另外,大家要注意,即便是无漏圣者,具足“神足通”,其“色身”也无法做到“随往无碍”,四大“色身”需要随顺种种因缘的缘故;而圣者的“意生身”则可以做到自在往来一切处,没有了任何障碍,因为“意生身”没有实体,不受“四大”所约束的缘故。
到达“受阴尽”的禅修者,虽然已经能够“心离其形,如鸟出笼”,但其“心识之身”并不能够完全自在,因为,他们还在“想阴”覆盖当中,那就是“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就好比人们在熟睡当中说梦话一样,说梦话的人虽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他的梦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语言形态,让一旁没睡的人能够听懂他的梦话,这叫做‘想阴区宇’。”
【寱(音:呓)言】“寱”是“呓”的异体字,“寱言”即“呓语”,熟睡当中说梦话,自己却并不清楚。
【音韵伦次】完整有序的语言音声之形态。
所谓“是人虽则无别所知”,熟睡当中的人,前五识暂时休息,不发生作用,只有第六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在活动。因此,他在梦里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偶尔也会不自觉地说出梦话来,但他自己是听不到的,因为“耳根”在休息,暂时不发生作用。旁边没睡的人却可以听得清清楚楚,醒了以后问他,往往不知道。
但有些修行好而心念清晰的人,会惊讶地反问道:“咦,我在梦里和别人说话,你咋会知道呢?”他们能够清晰记得大部分梦境,不再完全被“梦想”所覆盖,已经开始突破“想阴”的束缚了。这样的人一直禅修下去,早晚会超越“想阴”,到达“想阴尽”: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禅修者进一步深入三昧,其心体之‘动念’已经消尽,则在‘动念’基础上的第六意识之‘虚浮妄想’便会随之彻底消除。此时,就如同除去了‘觉明心体’上面的尘垢一般,能够把三界十二类众生的‘分段生死’,从头到尾,圆明觉照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想阴尽’。”
“于是,这位禅修者便能够超越‘五浊’当中的‘烦恼浊’,再来观察所谓‘烦恼浊’之根由,随心体之无明‘妄动’而发生的‘融通妄想’就是其根本。”
【觉明心】指第八阿赖耶识之本体,本具觉知明了。其中尚有“无明”的缘故,不称为“妙觉明心”。
【一伦生死】此处指“两种生死”当中的“分段生死”,自成一类,“一伦”即“一类”。
【想阴尽】指“五蕴”之“想蕴”化为了清净光明之念,平常生活里面,包括熟睡当中,几乎没有了无聊梦想,做到了“醒睡一如”。但是,绝不等于禅修者完全没有了“第六意识”之心念,正念仍旧可以随缘发生,只是不再成为一种“覆盖”,故名“想阴尽”。
【烦恼浊】“六识”与“六尘”相互交织,使“心精”之本觉明了转变为浊用,并将会因攀缘“顺境界”而发生贪心,因攀缘“逆境界”而发生嗔心,等等,心念因而变得浑浊与烦恼不堪,名为“烦恼浊”。(具体可参考《楞严经》卷四)
【融通妄想】即后文卷十“五种妄想”当中的“融通第三妄想”,其内容就是众生随“无明”而有心体“妄动”,随“妄动”而发生了“虚浮妄想”,进而“六识”分别“六尘”,便会发生种种心念浑浊与烦恼。
此“融通妄想”在,“想阴区宇”就在,“五浊”当中的“烦恼浊”便得以显现。
禅修者从“想阴区宇”到“想阴尽”的禅修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十种“想阴境界”,如果不能够善于识别,便会误入“想阴魔”。
以下,世尊便具体宣讲十种“想阴境界”,都属于诸魔、鬼神、精怪等等之变化扰乱。
“想阴境界”第一种,叫做“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阿难,这些禅修的善男子到达‘受阴尽’之后,其‘受阴’变得虚融微妙,不会再遭遇以往攀缘境界之邪思邪虑的干扰,得以发生圆明深定。”
“在这样的圆明三昧当中,禅修者因习气作用,忽然生起了贪爱圆明之心,便用其精明思虑来进行猛利观察,渴望求得各种善巧神通与变化。”
“此时,天魔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派遣一类飞行精怪,去附体到别人身上,那个被附体的人忽然能够开口讲说经法。”
【邪虑】此处指攀缘境界并贪着感受的邪思邪虑,属于前五识的“了别”与“粘着”,而不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与“执着”。被此类邪思邪虑所主宰,就是“受阴”覆盖的典型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禅修者在“受阴区宇”当中,因为尚未破尽“受阴”,仍被种种感受所影响的缘故,会被诸魔、鬼神、精怪等所附体。当禅修者破尽“受阴”,抵达“受阴尽”,进入“想阴区宇”之后,已经不会再被种种感受所影响,此时,诸魔、鬼神、精怪等等,已经无法直接来附体了。
于是,守候在一旁的天魔看到有机可乘,知道禅修者起了“贪求善巧”之心,也就是“贪求巧妙的神通变化”之心,便派遣飞行精怪去附体到别人身上,再通过那个被附体的人显现种种“巧妙的神通变化”,来摄受并扰乱禅修者。俗话说来,这就叫“借刀杀人”。
于是: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被附体的人根本无法觉察自己已经中招,已被魔怪附体,反而误以为自己获得了成就,于是便自称已经证得无上涅槃。”
“接着,在魔怪无形当中的加持之下,被附体的人特意来到了那位‘贪求善巧’的禅修者所在之处,先升座为他们说法,以佛菩萨自居。”
“然后,其身形在顷刻之间,有时忽然变成了一位比丘,特意让大家看见;有时忽然变成了帝释天王,庄严无比;有时忽然变成了妇女之身形;有时忽然变成了一位比丘尼,等等;有时,夜间休息的时候,身上还会放出光明。”
【无上涅槃】即“大般涅槃”,获得了最究竟解脱之圆满佛果。
【斯须】一会儿,少顷之间。
诸如此类的巧妙变化,恰恰是那位“贪求善巧”的禅修者想要求得的,于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惊呆了:哎呀!我等何德何能,竟然迎来了一位如此不可思议的大菩萨,怎敢不顶戴受持呢!
于是: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这位禅修者愚痴着迷的缘故,迷惑地把被附体的人当做是菩萨,信受了他的教化。于是,在精怪加持下,被附体的人一步步动摇禅修者的心念,让他失去三昧,再逐渐引导他破坏佛戒,暗暗地施行淫欲。”
“被精怪附体的人,每每喜好预言吉凶祸福,或者宣称某某地方有佛出世;或者预言劫末火灾即将到来,或者预言刀兵劫即将到来,等等,专门恐吓禅修者等人,让他们赶紧布施供养以求得平安,就这样,把他们的家财资产无缘无故地都耗散掉了。”
此类受天魔派遣而来的鬼怪是: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这叫做遇物成形的怪鬼,年岁久了化为魔怪,在天魔派遣下附体到别人身上,前来扰乱禅修者。”
魔怪之心乃是妄想烦恼之心,来附体久了,目的达到了,也玩腻了,它就厌烦了,于是: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老怪鬼附体久了,便会产生厌烦之心,而离开被附体的人,于是,被附体的人再也没有了神通变化,没有了自保的法力,这些被魔怪所迷惑的师徒们便会因种种罪行,一同遭遇国法制裁。”
“你们这些禅修者,应当提早觉悟,才不会造下轮回罪业;假如因无知而迷惑于其中的话,难免会造下极重恶业,在去世以后堕入无间地狱。”
至于这些师徒们被国法制裁的理由,一般是“聚众淫乱”、“谣言惑众”、“非法敛财”,等等。
仔细学习《楞严经》之后,禅修者不难识别出这些魔怪,以及被魔怪附体的人,因而一旦深入三昧,遇到此类情形,也不会盲目信受。这就是学习经教的好处,犹如看好地图、熟识地形与方位之后方才踏上旅途,便不会走错路了。
“想阴境界”第二种,叫做“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阿难,还有一些禅修的善男子到达‘受阴尽’之后,其‘受阴’变得虚融微妙,不会再遭遇以往攀缘境界之邪思邪虑的干扰,得以发生圆明深定。”
“在这样的圆明三昧当中,禅修者因习气作用,忽然生起了贪爱游荡之心,便飞动其精明思虑来进行猛利观察,渴望求得游历十方佛国净土的神通。”
“此时,天魔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派遣一类飞行精怪,去附体到别人身上,那个被附体的人忽然能够开口讲说经法。”
【贪求经历】渴望求得自在畅游的神通,以便能够去游历十方佛国净土。“经历”:游历。
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被附体的人也无法觉察自己已经被魔怪控制,反而误以为自己获得了成就,于是同样自称已经证得无上涅槃。”
“接着,在魔怪无形当中的加持之下,被附体的人特意来到了那位‘贪求经历’的禅修者所在之处,先升座为他们说法,以佛菩萨自居。”
“然后,说法者身形不变,却让听法的人们发生了变化,他们忽然见到自身坐在了七宝莲花上面,全身都化成了如佛陀一般的紫金色光明。所有在座听法的人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大家都惊叹不已,既然已经坐在七宝莲花上面了,哪里还需要再去游历十方净土呢!真是从未有过的殊胜啊。”
所谓“心爱游荡”与“贪求经历”,无非是为了畅游十方佛国,乃至于化身在净土当中,见佛闻法,位登不退。可如今,在这位“大菩萨”的加持下,竟然已经净土现前,大家都坐在了七宝莲花上面,都成了会放光的“菩萨”,禅修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怎会不惊讶万分,乃至于感恩戴德呢!
由此可见,越是妖魔鬼怪,越喜爱卖弄神通,以此来迷惑愚痴众生。如何是“愚痴众生”?以境界为实有,仅仅通过现象来观察一切,其心“住相”,名为“愚痴众生”。若心不住相,即是菩萨。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这位禅修者愚痴着迷的缘故,迷惑地把被附体的人当做是菩萨,信受了他的教化。于是,在精怪加持下,被附体的人先教禅修者散心放逸,让他失去三昧,再逐渐引导他们破坏佛戒,暗暗地施行淫欲。”
“被精怪附体的人,每每喜好预言诸佛应世,说某处的某人,就是某某佛化身而来;某人就是某某菩萨,前来人间教化众生,等等。”
“禅修者等人,见到被精怪附体的人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通与加持力,都从内心当中敬仰无比,纷纷追随其教化,暗暗地奉行邪见,原来的正法智慧之种子则逐渐消灭。”
【倾渴】为之倾倒,敬仰无比。
【种智】此处指正法的智慧种子。
此类受天魔派遣而来的鬼怪是: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这叫做遇风成形的魃鬼,年岁久了化为魔怪,在天魔派遣下附体到别人身上,前来扰乱禅修者。”
魔怪附体久了,难免会厌烦,于是: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老魃鬼附体久了,便会产生厌烦之心,而离开被附体的人,于是,被附体的人再也没有了神通变化,没有了自保的法力,这些被魔怪所迷惑的师徒们便会因种种罪行,一同遭遇国法制裁。”
“你们这些禅修者,应当提早觉悟,才不会造下轮回罪业;假如因无知而迷惑于其中的话,难免会造下极重恶业,在去世以后堕入无间地狱。”
“想阴境界”第三种,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二)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一)
-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九)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十)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五)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四)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三)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七)
-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