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阿弥陀经》讲记六:信、愿、行三资粮
《阿弥陀经》讲记六:信、愿、行三资粮
主讲:纯祥法师
传统净土劝化多说“信、愿、行”为往生三资粮,缺一不可。现在我们结合“佛愿”来正确地理解“信、愿、行”,“信、愿”的落处在我们这边,而“行”的落实在佛那边。
1、真实愿从佛行中发起
上一节讲到只要你有愿,阿弥陀佛临终定会来接,那有人会问:“我光有“愿”,是不是“行”和“信”就缺少了,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事实上只要你有往生的“愿”,这个“愿”中就包含“信”、“行”。这个“愿”是从哪发起的?你为什么会发起这个“愿”?那是因为你通过听闻善知识给你讲说净土的功德(佛行),你听到了净土功德而念佛,从心里对净土生起了向往心,你的愿望实际上是从佛“行”中生起,这个“愿”中就包含了(佛)“行”。
2、名号真实义包含了信、愿、行
从“愿”的因果讲,只要你“至心发愿”,阿弥陀佛临终定会来接,这是佛愿的“因果”关系。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有“发愿”的意思,阿弥陀佛即是其“行”。如果你念了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只在心里忆念一下,没有念出声,这都叫做一个“愿”和一个“行”。
“发愿”分成两边(佛边和众生边),真实上是佛在因地发愿,要摄取你往生净土,你现在念佛,佛的发愿就成为你的发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有“愿”有“行”,一声就有一个“愿”和一个“行”,十声就有十个“愿”和十个“行”。《佛说无量寿经》中讲,你念一天一夜,或者是十天十夜,基本上表示你有了真实往生的愿意,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蕅益大师说的那种情况,“纵将佛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般,若无信愿,亦无往生之理”。
3、与名号真实义不相应,念佛没有成效
从名号本身来解“南无”就有“发愿”的意思,阿弥陀佛即是“修行”的意思,名号中已包含了信、愿、行三资粮。但是如果你念佛,不是依靠阿弥陀佛修行的力量,发愿往生净土,而是把目标放在自己要修行,不打妄想或修习禅定,那就显现不了名号本身的作用。你并没有理解佛的愿力,想法与佛愿不一致,不知道念佛是在依靠佛,随顺佛力。这样虽然念佛,实际上却不信佛(愿力),使得念佛成效大打折扣,本来你可以现在成就的,却只能等待临终,本来可以此生成就,却又要等到来生。
大家要知道念佛,主要是信佛的“愿”力,依靠佛的“(修)行”(功德)。从平常念佛人的角度来说,“信愿”成了我们的“信愿”,其实“愿”本质上是佛发起的(佛发了愿),由于凡夫有我执,不能完全皈命佛,从自身的感受上,觉得这是我相信佛,我要发“愿”往生净土。这样的理解虽然不究竟,也体现方便佛愿的作用。
4、众生边三资粮中“发愿”相对重要
对于我们来讲三资粮中“发愿”更重要,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在语录中讲:“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果你念了一段时间的佛,有了真实的愿,那么就表示你信、愿、行都具备。
所以我们在这里修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如果你确实愿意去,往生就非常容易,因为阿弥陀佛有临终接引愿,既使你现在没有信心成就,有愿就表示你进入到他建立的光明(名号招唤)系统中,阿弥陀佛定会临终接引你,你的往生已经得到了保证,只是说你自己并不知道。
“信愿行”三资粮,有“信愿”,就一定有“行”,但有“行”(你念佛),却不见得有“信愿”。有“行”,没有“信愿”,就不是阿弥陀佛的选择之行,不是净土之行,虽然有念佛的形式,但与念佛机无异,与佛的真实愿望不相应,是口是心非的体现。
“南无阿弥陀佛”是皈命无量寿如来,皈命就是“信愿”,如果你不皈命,就表示你没有“信愿”,而是把它当成自己的修行,在积功累德,这些则与名号真实义不相应,“念佛”本是佛“愿”力在你身上的显现,是佛在帮助你,而在你自己心里却变成了我在修“行”,由于没有真实的“信愿”,佛的“行”变成你的“行”,这样念佛效果变差。
如果有“信愿”,就显现真实“行”,真实行是佛愿的选择,那你就得到往生。如果你对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信”,说明你对阿弥陀佛的“行”没有“信”心。在佛那边“愿”和“行”本一体,所谓真实“行”是阿弥陀佛选择了“愿”,然后阿弥陀佛去修“行”,两者不相离。我们这边就会“相离”,比如你想变得富有,却没有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做任何事情。但是在佛那边,他发了四十八愿,并做了久远长劫地修行,他的愿行是不离开的,有“愿”就一定有“行”。所以我们信佛的本愿,也就是信他的修行,“愿、行”在佛边互含、互摄。
念佛往生对于我们来讲,重点不在“行”上,而在“信愿”上。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你念了多少,你是否努力地念,而在于你是否有“信愿”。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误解,这里并不是说让你不要去念佛,而是说你念佛时,重点要落在“信愿”上,落在对佛的依赖、信顺和皈依上,不要落在“行”上,也就是不要把“行”归到自己的修行上。你“信愿”是“信”什么呢?是“信”佛的“行”。“愿”什么呢?是随佛选择的愿。
净土与其它法门不同,传统“戒定慧”的修行,注重自己的修持,注重自己的“行”,而净土法门则注重“信愿”,这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念佛跟其它法门的修行正好相反,一个是依赖佛行,另一个是依赖自行,正确的信解不同法门,不要混淆。
5、净土法门是他力易行道
净土法门是横超门,易行道。易行就是他力,就是通过“信愿”,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已经建设好了净土,成就了六字名号,他给你用,你用他就直接摄你到净土去,并不是说让你自己重新再去修行,所以我们要对这个特点有所理解信受,那么你的往生就很容易。
6、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保证你一心不乱
“世人终时,心不颠倒”,临终一念特别重要。但是临终一念,也完全是业力的现象,这是根据你宿世以来的业力(习惯),当然今生的影响也很大,所谓业重者先牵,临终时善念大于恶念,你才能够转生到善道或者往生到净土,临终一念起了嗔念,就可能堕到地狱中去,起贪心就可能堕到畜生或者恶鬼道,所以临终一念很重要的,但是这一念却完全不能由你做主。你真正发愿往生净土,念一日、七日、一天一夜或者十天十夜,猛烈地念佛,这是佛愿作用在你的身上,你在临终时,有这个内因,然后又有佛愿力成就的外缘,他临终来接引你,这就是因缘显现,往生就有保证。你在临终这个最关键的时刻,最危险的时刻,阿弥陀佛对你的慈悲护佑,保证你一心不乱,这是阿弥陀佛在名号中早已设计好的程序,用名号来拯救我们,不然我们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7、随顺佛愿,往生容易且有保障
有些修行方式也是很有利益的,比如说东林寺十日十夜百万佛号的闭关,五明佛学院做的极乐法会,倡导念一百万阿弥陀佛的名号。他们的传承说,念一百万声佛号保证你往生净土,这与净土经典的说法也是相应的。这是从佛那边保证你往生,这个保证是依据《无量寿经》中、下辈往生者,你念十天十夜,你有愿望,即使没成就信心,阿弥陀佛临终定会来接,那么你一定可以往生。一般情况是,念十日十夜的佛号基本上就有一百万遍,这样的修行主要也是随顺了佛的愿,因为能去做这样的修行,选择这样子的方式,基本上说明他有往生的愿望。
当然愿望的“真假”分辨上比较复杂,有人只想去体验一下,不是有愿,当然多数情况下还是有愿的。另外一点,我们的愿望是从佛力中发起,我们自己发起往生的愿望并不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我们刚开始念佛时可能没有什么愿望,或者愿望不强、不真,但是你通过念佛,能慢慢生起愿望,因为这是佛设置选择好的程序,他已经把“种子”(名号)种进了你的心中,你通过念佛,佛的善根、福德、因缘帮你慢慢培育成就,你才能发起往生的真实愿望。
所以随顺佛的愿望,往生不难。比如,如果你要自己去重新设计制造一个手机,那很难,如果有发明并做好的手机产品,你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买来用,那就容易多了。名号的原理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得到了人身,人身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我们把它投资到佛愿上,而投资工作需要靠身体去劳作,念佛本身是皈命,就是把你的身体和生命用来投资,你投资了一天一夜,十天十夜,就能获得往生,这就等于你花了很小的价钱,却获得了很大的利益。阿弥陀佛好比是工程师,他编辑了“名号”的程序给你使用,你只要信他的程序,按照他的程序执行,数据结果很快就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你就能快速得到圆满的利益,但是如果你不去执行程序,没有这个缘,想自己重新设计,再去执行,然后得到数据结果,那就很难了。首先你没有这个能力,其次你也没有那个时间,即使你设计出了程序,程序也可能会出错,可能你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即费时又没有效率,那么恐怕到你累死也不会有所成就。
佛法讲因缘,缘分有了就可以成就。本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念佛就是有“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你念了很久,还是觉得自己不能往生,这个问题出在你身上,说明你业障深重,有怀疑心。有怀疑心就是不信佛,问题并不在佛那边,并不是名号有什么问题,更不是佛愿有什么不真实或者不圆满。
我们执行佛的程序,念名号,用你的生命去投资,把未来投资到佛的愿力上,那么你这一生就能得到了佛的保护,在临终时佛用临终接引的方式慈悲加佑你,使你心中不乱。你不用担心说:“自己现在很烦恼,还有很多的业障,很多的放不下,我临终时做不了主怎么办?”就是因为你做不了主,所以阿弥陀佛先给你做好了程序(念名号),先让你练习一段时间。低成本高效率的念佛,那就是你深信佛愿真正精进,从遇到名号开始一直念到死,心心念念想往生净土,那佛力就能快速圆满你的功德。
8、信愿是往生的正因
从真实“行”的角度来讲,只要你有“信愿”,就一定可以得到往生,依无量寿经,但是中辈的人,根基较好,他是一日一夜就可以,下辈的人,根基较差,他真正有愿望,就是十日十夜。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你投资一点点,然后临终再来接你,保证你的往生了,这是一个多么殊胜的方法。大家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个很难做、很吃苦的事情,苦阿弥陀佛已经吃过了,你用不着吃那么多苦了,关键是我们也不愿意吃苦,苦修我们哪里做得来。
8、信佛就应当发愿,不发愿就说明你不信佛
经文前面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原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然后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最后佛又说“舍利佛,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前后对应,都是再三劝导我们发愿。从“我见是利”这里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佛心,你是否应该有点触动,佛说:“我用我的人格来保证,我看到这个利益,什么利益?就是你一日七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那么你就能够一心不乱,就能够得到临终的接引,往生净土,这个殊胜的利益。你通过这样的缘分,就可以彻底地出离这久远长劫的轮回,无穷的苦痛全部都将结束,你就要往生净土了,就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道友,比那些阿罗汉都殊胜。佛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如果我没有看到,我就不会说,我看到这个利益了,你一日七日的念佛你就往生了,我看到了,所以我这样说。
然后“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里“闻”字比较重要,我们念佛学经,要注重“闻”。闻什么呢?“就是闻阿弥陀佛的愿,闻阿弥陀佛的行,闻阿弥陀佛愿力的因果,也就是名号的因果,闻这个佛愿生起的本末。闻是说者,你就应当发愿,如果你没有发愿,那就说明你没有闻到,你不信佛说的话。佛对我们讲,我见是利,我看到是这样子的,你要发愿,赶快去,佛非常直白地跟我们说了,如果你还不发愿去,就说明你不信佛(释迦牟尼佛),不信佛说话,你不想听佛的。如果我们听到了这句话还没有生起往生的愿望,那你的皈依肯定有问题,皈依是皈依三宝,皈依佛,佛是我的本师,老师的话你都不听,那你怎么叫皈依。
能够见到这个利益的只有佛,这个定位大家要知道。所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是佛的人格,其他人都不可能这样说,因为他没有办法看到,他就不能说“我见是利”。如果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佛说“我见是利”,那么你就要信佛说的,虽然你自己没有办法看到,为什么看不到?因为我们内心黑暗,又很执着于自己的眼睛,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对佛所说的话才会产生怀疑。就像我们买东西,虽然有人推荐,如果推荐的人我们不信任,那我们就信受不了,真正让我们去依靠就比较难。
念佛容易,愿心难发,让你念一天,十天的佛,那你还可以做到,但是要你发愿往生极乐,这个你可能就做不到了。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意味着,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所有,财产、家庭、事业、亲戚、朋友这些你都离不了,一想到把这些都丢开,要信佛说的这句话往生净土,这个恐怕不行。所以关键就是愿心难发,发愿非常不容易,你跑到这里来念佛、听经、闭关、帮助别人、为人民服务都相对容易,但是发起往生净土的愿望这个很难。为什么经文中左一个“发愿”,右一个“发愿”,“闻是说者,应当发愿”,就是“愿”难发。你真的一念发起了这个愿望,那佛力就显现了,你的轮回即将结束。所以我们这里重点就是讲发愿,而不在其他方面,甚至念佛,实际上念佛就是发愿,因为佛给你这个名号,就是让你发起愿望往生净土。
发愿非常难是因为我们贪着五欲,所以苦难、苦痛、苦恼、不顺利的这些逆缘,反而容易让我们生起出离之心。往生净土的愿望是菩提心,是出世间法,发愿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佛说“我见是利”,这个利益是出世间的利益,我们由于“善根福德”不够,不想要这个利益。宁可自己辛苦去做,去修行,只希望换来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所爱能活得更好一点,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但是净土我就不要。如果你能够生起往生净土的愿望,就包含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你在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是你有了往生净土的愿望,你就不是一个平常的人了,佛就赞叹你是一个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将来是要成佛的,有了成佛的种子,你的种性就转了,这就非常殊胜,当然也是非常地不容易。
我们来听经念佛,你要把重点放在发愿往生,不要放在世间的利益上,什么利益也不如你真正有“愿”的利益。其它人对你的认同,对你赞叹,那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都是群贼恶兽之流,越是顺境,越能引诱你趋向三恶道,你越不容易生起往生的愿望。
9、多念佛就容易发起愿望
信佛还是信你自己,还是信其它世间法,这是关键的选择。你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个选择,你不能一念转过来随佛发愿,真实利益就离你还远。但是你多念佛,因缘成熟时,你就容易一念转过来。念佛在你这边就等于亲近佛,每念一声就是亲近礼拜一下佛,亲近佛礼拜佛就是最殊胜的修行,就是善根福德。如果你觉得没有愿望,那你就多念,以信心去念,福德就快速地增长,即使你现在没有往生愿望,佛力也会很快让你生起这个愿望来,所以佛再次劝说“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依据2011年5月21日在佑民寺《佛说阿弥陀经》开示整理
- 上一篇:《阿弥陀经》讲记七:如何获得信心
- 下一篇:《阿弥陀经》讲记五: 临终接引(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