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三十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告诉舍利弗及弥陀海会大众,如果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或将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这些人都可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果报。已经发愿的已经生到了彼国,现在发愿的现在就能生到彼国,当来发愿的将来就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中,如果有人相信我的话,就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是明智的选择。

  上一段劝信,这段是劝愿。念佛是二力法门,信愿持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临终阿弥陀佛及清净大海众来接引是他力,只要具足信愿念佛,就能在临命终时被阿弥陀佛接引。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在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世界众生讲解阿弥陀经之前,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已愿已生”指在这十劫当中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声闻菩萨。“今愿今生”谓现在求生净土之人,只要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临命终时就能心不颠倒,一定蒙阿弥陀佛及清净大海众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愿当生”,当来之世,如果有人发愿往生西方,一心念佛,阿弥陀佛悲愿无尽,寿命无疆,自然不违本愿,接引往生,正显所发之愿不会落空。“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这是说明信愿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有信,没有信就不能发愿,我们要相信娑婆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这样才能发起求生极乐之心。如果但有信却不发愿求生,这样的也是大有人在,这样的人不能往生。你相信了,就应当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三资粮中,“愿”最为重要。藕益大师讲“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券”是凭证,“枢”是门轴。愿是信的凭证,有愿之信如同凭证在手,绝不悔改。有愿之行,如同大门有了门轴,行有所归,决定无倒。“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举一愿,当中就包括了信行二者。在经中我们看到信、行只有一劝,而劝愿则有三次。第一次在正宗第二科中,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经文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在正宗第三科末,次闻念佛,能够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经文“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次就是这一次,欲生极乐者,只要有愿,必定能生,皆得不退佛果,经中讲到“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从三次劝愿,可以看出“愿”在三资粮中的重要性。释迦佛、藕益大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劝导我们应当发愿,愿者实在尤为重要,下面详细阐释原因。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有愿必生,皆得不退转于菩提,愿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藕益大师在这里进一步说明愿的深意,它包含四谛法,包含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三世一切诸佛成佛必发的愿,称为总愿。像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属于别愿,但他也发了四弘誓愿。我们在皈依受戒的时候都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切众生成佛必定发的愿。信愿行三资粮中的愿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包含了四弘誓愿。“愿”即欣厌二门,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娑婆世界是众苦皆逼,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些苦就是苦谛,我们这些迷惑的众生沉沦于苦海之中,要依苦谛发四弘誓愿的第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从这里就知道,往生西方念这句佛不是为自己念,而是为一切众生,要发这个大菩提心,发度众生的心,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完全是厌世,为了自己得解脱求生极乐世界,那是决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是从哪来的呢?就是由于众生无明烦恼集聚,迷惑造业,感召了种种的苦报。感召就是集谛,依集谛要发四弘誓愿的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我们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修学环境比我们娑婆世界殊胜多了,在极乐世界正报、依报都可以说法,而且说一切法门,昼夜六时皆在宣说妙法,这是道谛,依道谛发四弘誓愿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是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就是依灭谛发四弘誓愿最后一个——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没有藕益大师这样详细的解释,我们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愿”字有这么深的含义,其中包含着四弘誓愿、苦集灭道四谛,学习后就一目了然了。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里是破疑。前面讲到“今愿今生”,有人问,今发愿应该说当生,为什么讲“今生”呢?回答有两种:第一、“约一期名今。”从出生到死亡为一期生命,“今”可以理解为这一生。只要我们当下发愿持名念佛,临命终时一定能蒙阿弥陀佛与清净大海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第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刹那”是梵语,中文译为“念迁”,一个念头有九十个刹那,可见其时间非常之短。只要当下一念与阿弥陀佛相应,就能感召往生极乐的一念果报。如果念念皆与阿弥陀佛相应,念念皆往生西方。前面我们讲到,只要发起信愿念佛之心,在极乐七宝池中就有一朵刻着我们名字的莲花,如果我们勇猛精进地念阿弥陀佛,那朵莲花就越开越大;如果我们懈怠了,莲花就会枯萎。所以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勇猛精进,你在七宝池中的莲花越开越大,这样才是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妙因”就是信愿念佛,往生西方就是“妙果”,因地与果地从事相上讲,相隔十万亿佛刹,但是从理性上不出现前一念心性。藕益大师作了一个比喻,好比天平秤的两头,一头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精进念佛,一头是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具足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贪著于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娑婆世界这头就要沉下去,极乐世界那边就轻了;如果能精进念佛,往生的心非常强烈,娑婆世界这边五欲六尘就轻了,极乐世界那头就沉下去了,就看重了。如此虽有两头高低之分,但是不离一秤,妙因、妙果同样不离一心。“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何必等到娑婆世界业报尽了,临命终时才能生极乐世界呢?其实只要我们现在发起真信切愿之心老实念佛,当下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就光彩夺目,上面标有你的名字,你的身影就在上面显现出来了。讲通俗一点,就是你已经入了极乐世界的国界,不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只要业报身一尽,立即就生极乐世界。《净土圣贤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宋朝的可久法师经常诵念《法华经》,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称“久法华”。在元佑八年,可久法师坐着往生,三日后他又复活过来,和众人讲到,我已经到过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情形与经典中描绘的差不多。在西方极乐世界有金台有银台,金台银台之分就在于平时念佛的功夫,他看到金台上面刻的名字有成都广教院的勋公、明州孙十二郎及他自己,在银台上面标名的有明州徐道姑,这些话讲完之后可久法师又坐化了。后来孙十二郎临终之时瑞相显现,天乐鸣空,因为他是金台上刻的名字,瑞相非常显著。徐道姑往生之时,异香满室。所以往生西方,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信愿心,你诵法华不要紧,诵地藏不要紧,只要你所修的一切都是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样叫一门深入,叫专修。我多次讲到,所谓杂修就是一会儿到弥陀净土,一会儿要到弥勒净土,一会儿要到药师净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专修就是这一辈子你所修的,哪怕一个善念、一件好事、诵一部经、念佛,都是回向往生极乐。当然对我们末法众生来讲,要以念阿弥陀佛为正行,其它为助行。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我们的心性,同时圆具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信愿行三资粮。只要一心念这句佛号,就能顿超五浊恶世,横出三界,了生脱死,所以是极圆顿之教。这些不是凡夫的意识心所能理解与分别的,难议难思。这样的法门只有藕益大师,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这些上根大智慧的人才能对此深信不疑。

  丁初、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这段经文大意是,佛告诉舍利弗及弥陀海会大众,就像我现在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诸佛”一者指阿弥陀佛,二者指六方诸佛、十方诸佛。六方诸佛也同我一样,在称赞我释迦佛不可思议功德。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功德实在是赞叹不尽,在经中举了两件事情表示赞叹:第一,释迦牟尼佛能够示现在这五浊恶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值得赞叹。第二,在五浊恶世为众生讲解信愿念佛法门,这样的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一切诸佛已经彻证了无量心性,所以智慧、神通、道力都是相同的,但是教化众生有难易之分,有些众生好教化,有些难教化,这不是佛的缘故,佛的智慧都是一样的,教化难易之分取决于众生的根机,众生根机有所不同,有些是利根,有些是钝根。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两土之间成道说法有难有易,净土比较容易成道说法,浊土则成道难、说法难。“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我们前面讲到,宋代慈云忏主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修行之难易作了十条对比,这里不再复述了。“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净土众生根机利,烦恼少,智慧深,业障少,为他一说法就能够信受奉行,契入佛的自性。而浊世众生智慧浅,业障深,障碍多,根机钝,对于甚深的大法很难生起信心,更谈不上依教奉行了,所以在浊世说法非常艰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对浊世众生讲圆顿之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烦恼即菩提,生死涅槃,浊世众生障深慧浅,很难相信。只能循循诱导,讲藏通别之法,先叫他三皈依,再受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慢慢去引导他,用这种渐法他能够接受,若只讲大法则很难信受。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在浊世说净土圆顿之法更不容易。“余顿法”指除净土法门以外,圆教所阐述的法门,像参禅、持咒、修观,这些法门都是依靠自力断烦恼出三界的法门,对利根人比较容易,但是对钝根的人则很难。然而如果在这个时候讲信愿具足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横超三界,不要断烦恼,念佛成佛这样的圆顿之法,相信的人则是更加少。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这段进一步说明在五浊恶世弘扬信愿念佛法门之不易。“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顿修顿证”就是讲实相念佛,即佛即心是顿修,即心即佛是顿证。“妙观”是观想和观像。在浊世中说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种法门,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只有利根的人才能生信。“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而在浊世中,说不劳观想、参究,只要具足信愿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到了西方就可以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种法门,一般的众生很难生起信心,觉得太容易了,能得到这么多利益吗?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非九界众生能思能议的。所以这个法门是圆顿中第一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在浊世中说这样的念佛法门非常艰难。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释迦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在这个五浊恶世中说此无上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的妙法。十方诸佛见闻之后,无不赞叹其勇猛。我们现在称释迦牟尼佛是“大雄大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寺院住的地方是哪里啊?大雄宝殿。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这段开始介绍五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是梵语,全称“劫波”,中文译作“时分”,劫是很长的时间,不能用我们世间的日月来计算。“浊”在《楞严经》中是这样解释的,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我们的佛性本来清净如水,现在被五欲六尘所覆盖,心不清净,浑浊了。时间本没有清浊之分,为什么有“劫浊”之说呢?因为这段时间包含了下面的四浊,所以这段时间就称为劫浊。《悲华经》讲到,在住劫当中,人寿八万至三万没有浊,当人寿减至两万岁时,众生就具足了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开始进入劫浊。当人寿减到一百岁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就进入了见思烦恼特别强烈的时期,我们现在称五浊“恶世”,就是五浊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现在还不是最浊恶的时候,到了人寿十岁,那时人的嗔心特别大,拔根稻草都能当利剑。在五浊恶世,众生斗诤相当激烈,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这个时候,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讲这样一个法门,非常不容易。在五浊恶世的时期,修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得到解脱呢?藕益大师在这里非常清楚、肯定地告诉我们,“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带业横出”就是讲修信愿念佛法门,带业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讲过出三界有两种方式,一种完全依靠自力,断见思惑竖出三界;第二种不要断烦恼,只要信愿具足把烦恼伏住,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这时也出离了三界。在末法,特别现在五浊恶世,只有修念佛法门带业求生极乐世界。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见浊,知见上面错误了,对这个世间的认识有错误,称为见惑。五利使,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利”是厉害,“使”是驱使。在劫浊时期,这五种邪见日益增长,炽盛超常,驱使众生迷惑造业,招致六道轮回的果报。

  身见,是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是实有,为了满足身体的欲望而迷惑造业,遭受果报,六道轮回。我们学习过《心经》就知道,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物而已,是因缘所生法。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工具,我们成佛要靠它,到三恶道也要靠它,你可以用这个身体来念佛,也可以用它造恶业,做杀盗淫妄酒的事情。在佛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出家修道的人一天出去参学,看到有个大汉手里拿着大棍,在击打地上一堆白骨。出家人很好奇,问他打白骨做什么。大汉回答到,这堆白骨是我前生的遗骸,它在世的时候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敬三宝,不舍布施,让我这世还在六道之中轮转,受贫苦之报,今天看到了它所以痛打一番,以解心头之恨。又有一天,这位修道人在山中树下休息,看到一位天人向一堆白骨礼拜,他又问天人为什么向白骨礼拜。天人回答到,这堆白骨就是我前世的遗骸,它在世的时候修五戒十善,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广行布施,所以我这一辈子得生天上,享尽天福,要感恩它。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身体对修行人来讲就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既不要糟蹋它,也不要过于贪恋它,而是要借助假相的身体来修行。不但身体如此,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修行的工具,不管是善知识、恶知识,都是你修行的工具。人家骂你,是修忍辱最好的助缘;人家来赞叹你,如如不动,顺逆境中都要如如不动。

  边见,就是偏见,看待问题不全面,偏执一边,这就是由身见引起的分别执著,主要表现为断见和常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如灯灭,谤无因果,认为没有来世,没有六道轮回。持断见的人目前在中国比较普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信仰,觉得没有来世,没有信仰是最可怕的,他可以胡作非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只信仰金钱,不相信来世,这种人是非常危险的。现在社会上为什么存在很多问题,就是由于持断见造成的。与断见相反的就是常见,佛在世时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一种外道就持常见,认为人死之后变人,狗死以后做狗,富人死了投胎还做富人,穷人死了还是做穷人。我们看死囚犯有些非常迷惑,说二十年后还是一个好汉,他不知道迷惑造业要堕落了,以为自己将来还会投胎做人,不一定的。

  见取见,是执著于自己错误的观点,不肯听别人的,不肯听正法

  戒禁取见,持非佛戒,或者修无益的苦行。我们前面讲过一些公案。

  邪见,与佛法不相应的见解都称为邪见,以上四种也称为邪见。最大的邪见就是认为没有因果,修学佛法的次第第一个就是相信因果。

  “昏昧汩没。故名为浊。”“昏昧”是昏沉暗昧,“汩没”是流水汩没。比喻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知见,充满了以上五种邪见,就是整天昏头转向,如同在黑暗之中处处碰壁。又如不会游泳的人到河里面,会被河水淹没溺死。见惑能够污染我们自性清净的佛性,称为浊。见解真的非常重要,我们要深入佛的经藏,才能得到正知见。佛在经中告诉我们,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这个时候你不依法而依人,往往会落入邪见之中,佛弟子一定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我们现在就是处于见浊之中啊,种种邪见障碍我们的身心,要想了生脱死只有修学念佛法门。现在众说纷纭,不知道听谁的,那很简单,你不要多想,就是发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决定不会错,决定安全。这个法门不要观想,不劳参究,不假任何方便,只要信愿具足,称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