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三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这句问答是破偏赞西方疑。十方有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那就必然有无量的净土,为什么偏赞西方净土呢?大家要明白,十方世界的一切净土都无法与西方净土堪比,西方净土有三种不可思议:一者依报环境不可思议;二者正报成就不可思议;三者说法不可思议,所以十方世界无与伦比。我们看藕益大师的答词,“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藕益大师先呵斥这样的问题非善问,再加以解释,如果不赞西方而赞叹东方阿閦国,你又要问为什么赞叹东方而不赞叹南西北方,这样的问难毫无意义,皆是戏论。
【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这个问答是破不遍缘法界疑。有人问为什么不遍缘法界净土?大师答复有三个原因。一者,令初机易标心故。初发心的人心量很小,即便发心长远的人,烦恼未断,叫他缘念法界也很难做到,心必定要散乱。真正能够遍缘法界的人,那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大菩萨,就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初发心的人,必须给他指出西方这个方向,使他能够集中思想,专心求生。二者,阿弥本愿胜故。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所发的大愿特别殊胜,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像十念必生愿、临终接引愿等,而十方诸佛在因地没有这样的大愿。三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缘分非常之深,无量劫中已经种下了很深的缘分,所以在我们华人地区,可能有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但大都知道阿弥陀佛,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阿弥陀佛已经深入人心。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佛度化众生,众生接受佛的度化,这是相互的, 都要靠宿世的缘分,有些难度化,有些容易度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前世结缘的深浅。佛有三不能,其中就有不能度无缘之人。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城东老母,她是释迦佛的邻居,释迦佛虽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是从未与老母说法,底下的弟子就怪释迦佛了。佛陀感叹,不是不慈悲,而是自己前世与她没有缘分,所以没有办法度化。佛的弟子不相信,请佛去试一试。老母一见释迦佛来便掉头就走,佛转到老母的前后左右,老母皆回避不及。佛又示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示现无量的神通给她看,老母看到佛的形象却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就是不肯看佛一眼,这样弟子才相信佛的话。度众生不光要有真本领,而且要与众生有缘,无缘是度化不了的。佛陀跟弟子说,我没有办法度化这位老母,只有阿难可以,阿难尊者就去度化她了。城东老母一看到阿难尊者就生欢喜心,把他迎进去供养,最后皈依了阿难尊者。所以度众生,缘特别重要。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讲到,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度化众生,能度多少就度多少,当度的已度,没有度的也给他种下得度的因缘,日后因缘成熟,自然能够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圆满菩提。“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既然“缘”是度众生非常重要的条件,它是什么地方来的呢?佛与众生有缘,就是前世惠施众生的恩德,宿世恩德多缘就深,宿世恩德少缘就浅。佛陀告诉我们,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现在没有成佛道,先要跟众生结人缘,少结恶缘,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给众生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都是结善缘的方式。结了这个善缘,将来你成佛了去度化他,他听你的,这个缘都是在因地结下来的。阿弥陀佛为什么与我们这些众生有缘?因为他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发了大愿,行了大行,与一切众生结下了深广的因缘,所以现在有这么多众生愿意往生到他的国土,接受他的教化。“种种教启”,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因缘很深,所以释迦佛给我们讲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劝导我们这些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听闻教法得四悉檀之益。“能令欢喜信入”,我们这些众生由于与阿弥陀佛因缘很深,有些众生一听到这个法门就能够欢喜信受,发起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之心,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深信切愿念这句佛号呢?就是与阿弥陀佛的缘分还不够深,怎样加深这个缘分?就要现在信愿具足切实去念这句佛号,就是加深与阿弥陀佛的因缘。“能令触动宿种”,我们听闻教化,能够触动宿世的善根种子。今天能够到寺院来念佛,修这样的法门,都是宿世种下了念佛的因,今世缘分成熟了,知道这个世界的苦,知道极乐世界的乐,就能发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之心,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能令魔障难遮”,有了强烈的往生之心,就能一心执持这句名号,因为一心执持的缘故,其它一切妄念就不可能再出现了。有人问,为什么有的念佛人念到着魔?就是因为念佛过程中,没有把念头安住在佛号上,起了别的妄念;或者念佛出现境界没有舍弃,执著于境界。所以正确的念佛方式就是一心执持,遇到佛境也好,魔境也好,通通舍弃放下,自始至终就是一句佛号,一切魔障不能靠其身。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能令体性开发”,念佛至事一心不乱,通过事持达到理持,念到理一心不乱,破无明证法身,自性的佛性彻底显露,这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心见性,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段说明更深层次的四悉檀。“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诸佛已经彻证了心性,住于常寂光净土,但是佛以大慈悲心故,不忍一切众生沉沦苦海,所以示现到世间来救度众生。佛示现到世间有三个目的:有善根的人使其善根增长,善根成熟的让他解脱成佛,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下得度的善根。我们作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也这样做,遇到世俗之人,他们不学佛法,一般的礼节是握手,我们作为佛弟子就不能握手,首先要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样他也会跟着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种下了得度的因缘。对于已经了解佛法的,在末法时期要向他介绍净土法门,让他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生起真信切愿之心,求生净土。对于已经选择净土法门的同修,要让他信心坚固,并且为其求生净土创造条件。“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不管世间的缘种还是出世的缘种,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悉能成佛,所以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尊隆”是“高于”的意思,“教”是十二分教,“乘”是三藏佛法。《弥陀经》所诠释的义理是无上了义之法,无上圆顿之法,在如来一代时教当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可以看出弥陀经的重要地位。“举扬于海会”,十方一切诸佛海会云集的时候,都在赞叹此经,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这部经称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沁入于苦海”,我们这些苦难众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释迦佛为我们讲了这么殊胜的了义大法,就是以法水滋润苦海众生的心,让我们生起信愿念佛之心,灭无量生死重罪,这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得生善益、破恶益。“慈契于寂光”,众生闻此法门依教奉行,执持名号往生净土,得生净土后哪怕下品下生,也是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契入佛的寂光境界,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所以万德钦承”,“万德”讲的是诸佛,因为西方净土如此殊胜,十方诸佛都对阿弥陀佛无比赞叹,都承担起弘扬弥陀经的重任,劝导他们所教化的众生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不但释迦牟尼佛赞叹这部弥陀经,十方一切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被诸佛认为佛中之王。“群灵拱极”,“群灵”一者指极乐世界的众生,上至等觉菩萨,观音势至,下至带业往生,下品下生的众生。“拱”是环绕,“极”是北极星。如同天上的星星皆环绕北极星,极乐世界大众亦皆围绕于阿弥陀佛四周,亲近阿弥陀佛。二者,“群灵”不但指极乐世界众生,更包括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菩萨、罗汉,皆要求生极乐,亲近阿弥陀佛。说明一切诸佛偏赞阿弥陀佛,一切众生偏念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前面从事相上说明为什么不遍缘法界,这里从理性上来回答。“当知”是藕益大师提醒我们念佛人应当知道。佛性有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其中正因佛性是佛性种子,就是一真法界,诸法实相。“佛种从缘起”这个“缘”就是了因佛性与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是慧性之解悟,缘因佛性是善心之修持功夫,如果没有了因佛性跟缘因佛性,我们的正因佛性就埋没于五阴之中。正因佛性好比矿中的金子,如果没有智慧之光的觉照,就不会发现矿中的金子,智慧之光就是了因佛性。我们知道了矿中的金子,要经过开发才能提炼出纯品金,提炼的过程就是缘因佛性。“缘即法界”,“缘”就是了因佛性与缘因佛性,这是法界。正因佛性是法界之体,三因佛性不离一心,一心就是我们的心性,就是实相,一真法界。三因都是同一个意思,不出这一心。“一念一切念”,阿弥陀佛是心性的代名词,是法身佛的本名,一切佛的法身都是相同的。不但一切佛,一切众生的心性也与阿弥陀佛、与一切诸佛一样,所以一切众生都可以叫“阿弥陀佛”,一切诸佛也可以叫“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生一切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就是法界藏土,生到极乐世界就是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我们在阿弥陀佛这一处点香供花、音声赞叹、色身礼拜,就是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面前点香供花、赞叹礼拜。“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阿弥陀佛接受我们的忏悔,并给我们授记、摩顶,垂手接引我们,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接受我们的忏悔,给我们授记、接引我们。“十方三世。莫不遍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一切依正,随拈一法皆是法界,普遍融通,这就是事事无碍法界。“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这里“此”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增上缘因,得生净土,称为法界缘起正因。“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专念阿弥陀佛是遍缘法界,如果不明圆融无碍之理,念西方再念东方南方等等,一一分别执著,都是偏念偏赞,而非遍念遍赞。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可以修这个法门。“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浅位人”指六道凡夫,没有断烦恼,没有证果,但是也不出法界外,可以决志念佛,专求往生西方。“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深位人”指已经开始破无明证法身的法身大士,按照教理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明白法界之理,明白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法界诸佛,生极乐就是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包括华藏世界,那么何必舍极乐而别求华藏世界呢?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求生极乐,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已经是法身大士了还要求生西方净土,何况我们这些业障凡夫呢?“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我们在前面讲到,唐朝李通玄长者注释《华严经》,在著作《华严合论》中讲到了“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这种观点就是“全堕众生遍计执情”,妄生分别。他于一心中分权分实,分大分小,这就是众生的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历史上注释华严经的只有两个人,李长者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不解权实大小都是依他起性,依他就是如幻,没有实体,依他也不离圆成自性,所以权实大小皆是法界体,称为“一体”。
丁二、徵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从这段经文开始是劝信流通第二科。佛又问到大智舍利弗尊者,以及弥陀海会诸大众,你们诸位觉得为什么称这部经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在弥陀海会上,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列,声闻乘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列,但是这两位圣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佛大慈大悲,就自问自答到,如果有人能够闻此经,受持、读诵、理解这部经典,并依经典所诠之理去称念诸佛名,诸佛就是指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如果能够念阿弥陀佛,一念一切念,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就能得到三世一切诸佛的护念,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释迦佛恐怕大众还是不能生信,又接着说,你们诸位,包括我们在座的大众,应当相信我所说以及十方诸佛所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说假话。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这段解释护念。《阿弥陀经》所阐述的就是三大要素:一者无上心要,二者诸佛名字,三者圆满究竟万德,这是一切经典里面找不到的,所以称“独诠”。“无上心要”,“心要”就是我们能念之心,能念的心就是我们的佛性,心性是法界之体,成佛之源,一切法不能超越其上,所以称为无上心要。“诸佛名字”,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名字,就是法身佛的名字,这是所念之佛不可思议。“无上圆满究竟万德”就是能所不二,能念的心本具万德,所念的佛也是万德洪名。诸佛已经彻证心性,因行果满,智德究竟,证般若德;断德究竟,证解脱德;心性究竟,证法身德,三德圆证,万德毕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一切诸佛共证的,也是一切众生自性中本来具足的,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皆离不开这三德密藏。所以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弥陀经,并且能够受持,及闻诸佛名者,皆为诸佛之所护念,这是从闻经的角度来解释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这是从持名角度解释护念。听闻这部经之后能够深信不疑,对娑婆世界生起厌离心,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心,且能执持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是法界藏身,具足万德及诸佛名号,一念一切念,必定为诸佛所护念。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这里通过问答来释疑。假使有人但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未受持此经,是否能得到诸佛护念不退呢?
【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此义有局有通”,“局”是狭义,“通”是广义,大师从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狭义角度讲。“占察谓杂乱垢心”,“占察”是地藏三经之一,叫《占察善恶业报经》,这部经讲到“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垢心”指我们的心被见思烦恼所乱、所迷惑,心不清净,因为所念之佛不具足信解,就不具足真信切愿,也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这样念佛不能得到往生西方的真实利益,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如果念佛功夫达到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又称“一相三昧”,就能保持三业与佛相应。见思惑断,杂乱心就转化为广大清净微妙心,证得相似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菩萨的境界,“无生法”是不生不灭之法,“忍”是安忍,菩萨于不生不灭法之中安忍不动心,就是无生法忍境界,证得这种境界就是不退转菩萨。这里不是真正的无生法忍,“相似无生法忍”按照教理来讲,等同于阿罗汉,已经断了见思惑,把无明烦恼伏住了,到这种程度才能听闻十方佛的名字。
【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这部经与占察经一样,也需要持名至事一心不乱,不为见思所乱,或持至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这时才是真正闻诸佛名,能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从通义角度讲,诸佛皆具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种慈悲是自性之中流露出来的,不可思议。诸佛名号具足万德,也不可思议。不管有心无心,信或不信念这句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华严经》中有偈曰“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宁可受地狱的苦报,也一定要听到诸佛名字,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字,因为听到阿弥陀佛名字就成为我们得度的因缘,就有机缘出离六道。如果享受天乐却闻不到佛名,那将永远在六道之中轮回,永无出头之日。对于现在的众生来讲,在座的有大福报,非常幸运啊,不但闻到佛名,而且能依此修行,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这段说明佛性平等。佛度众生是平等普遍,不分怨亲的。分怨亲的是谁?我们凡夫在分啊,喜欢的人跟他多讲讲话,不喜欢的人就跟他少讲话或者不讲话。佛度众生只讲究缘分,有缘的哪怕是五逆十恶的人也要度化,我们前面讲过,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信愿具足,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度众生没有疲倦,不简怨亲。我们今世能有善根闻到佛名,信受奉行,佛必定护念我们,还有什么疑惑呢?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这段说明依靠自力蒙诸佛护念之难。“金刚三论”是无著、天亲两位菩萨造的,解释《金刚般若经》。“根熟菩萨”谓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得念不退,位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分证之位,这是靠自力断惑,入同生性,可以得到诸佛护念。
【今仗他力。故相在座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今仗他力。故相在座似位即蒙护念。”现在依靠他力,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到了相似位,念佛至事一心不乱,教理上讲就是别教的三贤位,圆教的十信位,这时就可以蒙诸佛护念,而靠自力要至同生性才能蒙诸佛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甚至在相似位以前的观行位,名字位,只要具足信愿执持名号,也能得到诸佛护念。我们现在只要信愿具足执持这句名号,就能够得到诸佛护念。“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同体法性”指佛与众生同一法性,我们虽然没有成佛,但是佛性与诸佛没有差别,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之护念如果放到最低的限度,哪怕就是听闻一佛名,对我们的佛性都有资熏作用,生起现行之力用。虽不能一下子证得果位,终究会成为得度的远因,总有一天会修行得入不退。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这段解释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每一个学佛人所追求的,就是圆教的大乘妙果妙觉,不管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最终的目的都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中文译作“无上正等正觉”,属尊重不翻。“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上面讲到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皆能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就是等觉菩萨,候补佛了。“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身子”就是舍利弗,“等”者包括弥陀海会大众,包括在座的大众,佛劝导我们皆当信解受持这部经典。“闻名功德如此”,闻名功德尚且如此,何况受持读诵此经以及一心念佛呢。“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释迦佛与六方诸佛,六方诸佛就包括了一切诸佛,异口同音赞叹这个法门,劝导众生受持这个法门,我们作为佛弟子为什么不相信呢,为什么不听佛的话呢?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二十九
-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三十一
- 善的标准是什么?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寿命的无量
- 做错事不忏悔,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 佛陀的相貌为什么会修得如此清净庄严?
-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当人烦恼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
-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放下贪欲才能得到快乐
- 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 佛陀度化众生的两种做法
- 破戒与破见,哪种可以忏悔,哪个比较严重?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善的标准是什么?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