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三十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弥陀要解》。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烦恼总说有六大根本烦恼,还有二十种随烦恼。根本烦恼如同树木的根,随烦恼就像树叶枝干,只要将树根砍断,树叶枝干也会随之枯萎。同样的道理,我们对治烦恼,就要对治六大根本烦恼,其它二十种随烦恼也会随之而断。六大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及见惑(邪见)。烦恼浊就是贪、嗔、痴、慢、疑,即思惑。见惑断起来比较容易,一下子就可以断除,所以叫“五利使”;而思惑,贪嗔痴慢疑这五种烦恼是慢慢生起的,要断除也非常慢,叫“五钝使”。劫浊之时,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五种烦恼越来越厉害,恼乱我们的身心,驱使我们迷惑造业、受报。
五钝使第一个“贪”,贪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三时系念》有偈曰“诸苦皆由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忆念纷驰总是魔。”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贪,贪财、色、名、食、睡,这是地狱五条根,现在社会上的人,都是被这五种欲望所束缚。我们在顺境中要把这五欲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智慧哪里来?要学习经教,只有了解事物的真相才会看破。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财色名食睡是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想。看破之后要放下,放下就要下功夫,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来讲,就是信愿具足、老实念佛,一心求生西方。
嗔,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遇到逆境嗔心最容易爆发,嗔心爆发时,什么学佛,什么因果,统统都忘记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致对方于死地。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以前诵经、布施好不容易积累的功德,都被嗔火一下子烧掉了,正是“火烧功德林”。嗔是修行的一大障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如果不能克制住嗔心,临命终时一念嗔心就会让我们堕入恶道,不能往生西方,所以修学净土法门一定要戒嗔。佛在世时,有一位阿耆达国王,造佛塔寺、布施供养,累积了种种的功德,本应得到将来往生天道享乐的果报,但是在他临命终时,服侍的宫女将驱逐苍蝇的扇子掉在他脸上,国王因此动了嗔心,随即投生畜生道变成了一条大蟒蛇(蛇的嗔心是很大的)。国王做了这么多功德,但因一念嗔心,最后变成大蟒蛇,所以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戒嗔,不管顺境、逆境都要淡定。
痴,对世间的真相不了解,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不知道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没有能力分辨正邪、是非、善恶,都属于愚痴的范畴。如果不按照佛法修行,标新立异,显异惑众,也是愚痴的表现。
慢,傲慢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可概括为五种:一、我胜慢。总觉得自己的条件比别人好,出身好,比别人富裕、有才华,觉得自己佛法学的好,发心比别人大,这时说话总喜欢凌驾于人,甚至呵斥于人,就是我胜慢的表现。二、我等慢。遇到同一等级、同一层次的人,喜欢找别人的毛病。比如同一时期学佛的,其中一个人出家了,另外的人心里不服气,他跟我一起学佛的,现在出家了,凭什么要我去恭敬他?这就属于我等慢。三、我劣慢,或卑慢。自己条件不如别人,但是为了掩饰自卑而故作高态。有些人看到有钱人,心态不平衡,觉得他有什么牛呢,不就是多几个臭钱吗?这就是我劣慢,非常自卑,心里又不服气。四、邪慢。没有德行却自认为很有德行,没有修行却自觉修行很好,说话总是冷嘲热讽讽刺他人。比如见到有人安心修行,却说人家是盲修瞎练,就属于邪慢。五、增上慢。依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佛法,自以为正解如来真实义,别人都不懂,自己是人上人,就是增上慢。佛法讲“我慢山高,法水不停”,傲慢的人是得不到佛法法水滋润的。大家在这里听经,如果没有谦虚的心,就是左耳进右耳出,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啊,不需要学了。大家注意观察,傲慢的人都比较骄傲,喜欢自赞毁他,凌驾于他人之上,比较爱慕虚荣,这都是傲慢的表现。傲慢的根源就是愚痴,不了解一切众生佛性都是平等的,觉得自己厉害,听不进别人的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诸佛”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对未来佛还能生起傲慢心吗?
疑,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会有三种怀疑:第一、怀疑自己。自觉障深慧浅,福报浅薄,没办法成佛。所以藕益大师对净土法门讲到六信,其中第一个就是“信自”,要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没有两样。第二、怀疑他人。亲近的善知识很年轻,小和尚一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对依止的师父产生怀疑。第三、怀疑法门。对所修的法门产生怀疑,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他不相信,哪有这么好的事情?所以听到别人介绍其它法门,他马上去修其它法门了,如此反复,始终不能一门深入。佛法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信非常重要。修学佛法的次第以信为首,如果没有信,后面的解、行、证也就没办法建立了。修学净土法门也以“信”为基础,没有信怎么会发愿,如何会导行?“疑”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断疑生信。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会使众生心烦意乱,迷惑正信,所以称“浊”。
【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恶,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当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超越当下的烦恼浊。如果修学其它法门,则是很难超越的,前面我们多次讲到,要把见惑断尽就非常不容易了,才初入圣流,更谈不上断尽思惑。在末法时期,只有依靠信愿念佛法门才能超越。这里“凡心”是念佛的心,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是一不二,能念的是我们的心性,所念的是心性的名字,心佛不二,心外无佛可念,念来念去还是念自己的心性,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有这样念佛方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即是众生,这里“众缘”指五阴,色、受、想、行、识。“见”是见惑,“烦恼”这里指思惑,我们得到这个业报之身,就是因为见思烦恼的缘故,依见思烦恼迷惑的深浅、造业的不同,感召不同的众生之相。人道众生见思烦恼比较浅,懂得布施持戒,肯定感召长寿富贵的果报;见思烦恼迷得深,造杀生、偷盗、邪淫种种恶业,就感召贫穷短命多病的果报。众生由五阴和合而成,五阴就是《心经》中的“五蕴”。“阴”是“覆盖”的意思,五阴覆盖了我们的真如佛性;译作“蕴”有集聚义。五阴分别是色、受、想、行、识,人就是由这五阴组合而成。(一)色,就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看得见摸得着,就是色。色有四大特性,就是平时讲的“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而成。地大,坚硬义,像我们身体中的牙齿、骨头;水大有润湿性,血液、鼻涕就属于水大;风大,像呼吸,有动性;火大,有暖性,像我们的体温,所以身体是由这四大和合而成。四大是物质,称为色法。此外,还有心法,指精神方面的,就是受想行识。(二)受,领纳义,感受,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领纳外境,产生种种的感受。(三)想阴,即第六意识,领纳了外境,通过第六意识去思量分别种种苦、乐感受。(四)行阴,第七末那识,它执著于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同时有传导作用,把前六识的信息传入到第八识中。(五)识阴,即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我们的心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心识去投胎,阿赖耶识里面包含了我们在这个世上所造的善恶业,如果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随顺我们的善恶业去投胎,也是阿赖耶识去投胎,阿赖耶识就是俗称的“灵魂”。五阴和合,也就是物质跟精神和合,即是假名众生。《心经》有“照见五蕴皆空”,你如果知道五蕴的空相,能够放下,那就得大自在了,达到这种功夫就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了。
“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色”是色法,“心”即心法,色心二法皆是漏劣。这里又运用到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色法漏劣对应四念处的观身不净,这个身体天天洗但是从来没有干净过,是个臭皮囊,过于执著自己身体的人一定要修不净观,我们讲过有九种不净。心法漏劣,表现在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指受阴,不管苦受、乐受还是舍受,其实全部是苦受。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讲想阴、行阴、识阴,我们的念头不断地变化,同时我们的身心世界于一切法当中不能主宰,得不到自在。色心二法皆是漏劣,名众生浊。“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极乐世界皆是莲花化身,相好庄严,没有漏劣的色心二法,对净土同修有很强的吸引力。一定要具足信愿执持名号求生极乐世界,才能超越众生浊。如果对娑婆世界没有厌离之心,对娑婆世界没有欣求之心,肯定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生脱死。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命浊者,“命”指生命,生命是由色法(身体)与心法(精神)构成的,如果但有色身,只有色法没有心法,没有受想行识,这个色身不能构成生命,就是一个死人了,时间长了必然要腐败;如果但有心法没有色法,也无法形成生命,心法没有依托。“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因”是见浊、烦恼浊,即见思烦恼,“果”是众生浊,就是感召的业报身,这二者并劣。因为见思烦恼的缘故,迷惑造业,就感召到现在这个有漏的业报身。从我们来到世间的那天开始,就在向死亡倒计时,过一天就少了两个半天,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过生日、过年的时候就不会去庆祝了,因为在向死亡迈进了。释迦牟尼佛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的时候,众生的平均寿命是一百岁,现在处于减劫的时间,每过一百年人寿减一岁,现在距释迦佛出世过去两千多年了,人寿就减了二十多岁,现在平均寿命是七十多岁,寿命短促,所以称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在命浊中我们的寿命非常短暂,必须要修一个一生能成就,比较稳当的法门,修这个法门不要太长时间,不要费心思参究,不劳勤苦,这就是信愿念佛法门,除此没有其它法门。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这里再次强调我们修念佛法门,不是单单地嘴巴在念一句阿弥陀佛,每一句佛号里面都要包含信愿,不然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嗓子也枉然。藕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信愿属于慧行,只有具足信愿去念佛才能往生西方。《三时系念》中讲到,净土求生全在发愿,所以一定要信愿念佛。只要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就能转五浊为五清。五浊是我们迷惑造业所召感的果报,当我们心地清净之后,就能转五浊为五清,这就是境随心转的缘故。“转劫浊为清净海会”,现在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炽盛的时期,只要我们信愿念佛到了极乐世界,那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是清净之法,海会聚会,没有五浊,也就没有劫浊。“转见浊为无量光”,“见浊”就是邪见炽盛,现在这个时期种种邪见多如牛毛,信愿具足执持名号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全部具足正知正见,无量光的光明代表智慧,那个地方众生皆具足无量的光明,即是无量的智慧。“转烦恼浊为常寂光”,“烦恼浊”是思惑炽盛,现在这个世间的众生被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所牵,自性得不到清净,内心得不到清净,为诸烦恼所扰,信愿念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就能证得涅槃三德,就是常寂光——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众生浊”指我们身心世界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边是莲花化身清虚妙体,哪怕带业往生下品下生的众生,身体都等同于阿弥陀佛。“转命浊为无量寿”,“命浊”指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寿命非常短暂,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等同于阿弥陀佛。五浊能够转成五清,根本的力量就是信愿具足老实念佛,可见念力不可思议。如果娑婆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具足信愿念佛,那我们娑婆世界就能变成极乐世界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文一句佛号能转五浊为五清,接下文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修的法门也是信愿具足念阿弥陀佛,释迦佛也是示现的念佛。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就是我们心性的代名词,念佛就是念我们的心性,念佛成佛。藕益大师在这里很清楚地告诉我们,释迦佛也是念佛成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佛慈悲心切,不但自己成佛了,而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成佛的方法告诉我们这些浊世众生。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释迦佛的果觉全体是什么?即是阿弥陀佛,他因地念的是阿弥陀佛,果地也成就的是阿弥陀佛。释迦佛通过什么形式把修持的方法告诉我们的?就是通过《弥陀经》,在经中劝信、劝愿、劝行,从这里可以看出,念佛法门根本的修持还是以念佛为主,经典只是一个说明书,告诉我们具体修学的方法。所以诵念经典不单单是嘴巴诵,而且要心念,一定要明白经典的意思。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法要深入经藏才会智慧如海,不单单是一诵而过,一定要明白它的意思。“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能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这是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尽,难行能行。这样的境界不是九法界众生能够依靠自力信解的,不但我们六凡法界,就是等觉菩萨也难依靠自己的力量信解。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在这里发起信愿心称念这句佛号,这是释迦佛跟十方一切诸佛加持的缘故。佛是佛光普照,对众生不简怨亲,如果佛菩萨加持我们,但我们还是没有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这个原因不在于佛,而在于我们众生自己。好比太阳光普照大地,你撑一把伞太阳光就照不到你了,这把伞就比喻障碍,业障很重。怎样破除我们的障碍呢?还是要发大心,信愿具足念这句佛号,这样业障才会消除。
【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经文有“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部经典是为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而讲的,这里“诸众生”即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道众生,而这个法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难相信的。一般讲有三种世间,佛的正觉世间、九法界有情世间、器世间(依报国土),这里讲到“一切世间”包括了九法界有情世间及四土的依报器世间。在一切世间里,下至六道凡夫上至等觉菩萨,都很难相信信愿念佛法门,所以称为难信之法。
丁二、教主结叹
【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这段说明科意。“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流通分的第一科是劝信流通,是诸佛劝导各自世间的众生。这一科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劝导娑婆世界的一切世间众生。“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在上一科中有别指、通指二义,“汝等众生”是别指,“一切世间”是通指,但在本科当中只讲为一切世间,而不讲为诸众生,省略了别义,只讲通义,因为通义里面包括了别义。“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汝等众生包括了彼国的九法界众生,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一切世间,也指九法界众生,其中文殊菩萨在菩萨法界,迦叶尊者属于二乘,在二乘法界,都在劝导的范围之内。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释迦牟尼佛对当机的舍利弗尊者及弥陀海会大众讲到,你们大家应当知道,我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修此难信的信愿持名念佛法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又能为一切世间众生说此难信之法,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称“是为甚难”。释迦佛说这段经文用意很深,我们现在不是说自己在学佛吗,那就要以释迦牟尼佛作为榜样,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释迦佛行这个难行之法,成正等正觉,是自利;为众生讲解这个难行之法,就是利他。所以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不但自己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且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佛讲这段经文用意就在此地。
【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这段说明这个法门难遇难逢。“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信愿持名念佛法门是第一圆顿无上法门,念佛成佛,不需参究,不劳观想,只要一心专持名号就能圆转五浊恶世,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生起信心,有了深信才能契入,这个法门不是凡夫用意识心去思维分别的,它是无上圆顿不思议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大智”就是佛具有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大悲”就是同体大悲,体现佛悲智双运度众生。佛以大智大悲之心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示现念佛成佛不思议的难信之法,难行难行,难得能得,从而成就无上菩提。佛亲自见此信愿念佛法门的利益,可以圆转五浊为五清,亲自向众生宣扬信愿念佛圆顿法门,要让一切众生修学这个圆顿之法,同出五浊恶世。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示现这样做,我们现在的众生就没有福德听闻如此殊胜的大法,更谈不上信愿具足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样的法门是难遇难逢,百千万劫难遭遇,作为佛弟子一定要感恩释迦佛的大恩德。以下五段说明生活在五浊之中很难超越。
【然吾人处劫浊中。决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劫浊”就是指这个时间不好,生活在劫浊当中的众生往往会被时间所困。像我们现在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很大,哪里有时间去修学佛法?都是为时间所困,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时间。处于这样的劫浊当中,就没有时间去参究、观想,唯一的出路就是修学这个法门,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处见浊中。决定为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处于见浊中的众生,种种邪见炽盛,自己没有真智慧,往往被邪智所迷惑,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邪恶。而且《楞严经》中说到,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往往会被邪师所迷惑。那怎样才能不被邪智邪师迷惑呢?很简单,只要信愿具足,念一句阿弥陀佛,没有什么风险。
【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处于烦恼浊中的众生,思惑烦恼炽盛,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而一切烦恼的根本以贪为上首,贪五欲,一种是财、色、名、食、睡,一种是色、声、香、味、触。现在的众生往往是迷于五欲当中,有多少人不是在为五欲而奔波呢?在这种烦恼炽盛的情况下,也只有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得到解脱。
【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处于众生浊的众生,由于见思烦恼的缘故,感召了粗弊的五阴和合色身。一般的众生就执著于身体是我,不觉得这个身体不净,贪恋于这个臭皮囊,每天要化妆美容,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洞察身体的不净,也没有远大的志向,不能奋发图强求清净庄严的果报。在众生浊炽盛的时期,也只有信心具足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得到解脱。
【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处于命浊当中的众生,寿命无比的短暂,无常大鬼伴随着我们,我们身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犹如石火电光,一闪而过。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弟子,人的寿命有多长?第一位弟子答“数日间”,几天的时间,佛说他不知道。第二个弟子回答“饭食间”,吃一顿饭的功夫,佛讲他也不知道。第三个弟子答“在呼吸间”,佛讲到这才是真正的答案。我们的生命有呼吸它就存在,没有呼吸它就结束。所以修行人要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在这种命浊时期,生命非常短暂的情况之下,只有修学信愿念佛法门才能够得度。
【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
如果不明白信愿念佛法门是求出五浊的第一方便法门,还认为有其它的方便法门可以出离三界,那都属于邪知邪见。“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藕益大师在这里作了一个比喻,好比在燃烧的房子里面,还在嬉笑玩乐,还在讨论怎么出去的方法,不抓紧时间逃出去。三界犹如火宅,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时间去讨论呢?抓紧时间,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啊!
【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只有知道了五浊难出,唯有靠信愿念佛法门,靠这个难信的法门才能超出,明白了这些道理才会发心老实念佛。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反复地讲五浊难出,念佛法门难信,目的就是叮嘱我们五浊难出,只有修这个法门才可以出离六道。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段经文是法会结束时的总劝,阿难尊者所说,描绘了法会结束时的场景。佛讲完这部经后,当机众舍利弗及诸比丘大众,一切世间来此听经的天人阿修罗等众,都无比的法喜,接受了佛的教化,礼佛而去,回到自己的住处念佛去了。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惑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净土法门非常不可思议,只要信愿具足念这句佛号,就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不要断烦恼,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不但凡夫不可思议,等觉菩萨也不可思议,所以谓“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弥陀经中可以看到实智第一的文殊菩萨,权智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一位是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一位是声闻乘中智慧第一,但都不能深解净土法门的深意,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所以无人能够发起启问。
“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佛具有妙观察智,他观察到众生听闻这个法门的机缘成熟了,所以慈悲心切,不待众生提问就为之讲解这个法门。“令得四益。如时雨化。”要让众生得到四悉檀之益。众生长期以来一直在六道之中迷惑轮回,一下子遇到这样殊胜的大法,不要断烦恼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诚如甘霖滋润我们的心田,藕益大师将此比作久旱大地得到了及时雨的滋润。下面解释四悉檀益。
“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听闻这样的殊胜大法之后,身心皆自在,名欢喜,这是世界悉檀,得欢喜益。“毫无疑惑名信”,不但释迦佛如此说,十方一切诸佛都无比赞叹这个法门,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对佛的话丝毫没有怀疑,这是信。“领纳不忘名受”,听闻这个法之后,全盘接受,领纳于心,就是受。我们凡夫听闻这个法门以后,业障很重,左耳进右耳出,就没有把它全盘接受,所以在末法时期一定要多听经闻法,长期熏修,让道心恒常精进。这是为人悉檀,得生善益。“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释迦佛大悲心切,示现到五浊恶世为众生讲解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听闻这个法门之后,能够依教奉行,必定出离三界,所以佛对我们的恩德无比浩大。虽然父母对我们有恩,成就我们的色身;老师对我们有恩,教给我们知识,然而佛陀的教法能让我们出离六道轮回,能够成佛,这是一切世间恩德不能相提并论的。那我们怎样报佛恩呢?上报四重恩要报佛恩啊。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教奉行”,按照佛所讲的去做,信愿具足老实念佛,这就是报佛恩最好的方法,就能对治烦恼五浊之恶,这是对治悉檀,得破恶益。“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大众听闻这个法之后,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了,回去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诲,信愿具足老实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要解》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还有藕益大师的跋文,作跋文的目的还是劝大家信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
蕅益大师跋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佛在《大集经》中告诉我们,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在末法时期有亿亿之多的人修行,如果其中一人得到了解脱,得到了度化,一定是修行念佛法门的。因为在末法时期依靠自力解脱非常之难,而念佛法门是二力法门,不但仗自力,而且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加持。
【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
“呜呼”是大师用的感叹之词,现在正是末法之时,正是修念佛法门之时。在末法之时,舍此不思议信愿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法门能让我们出离这个浊恶的世界,得到清净呢?
【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
这段是藕益大师向大众忏悔之文。“旭”是“智旭”,大师的法名,“藕益”是大师的别号。大师刚刚出家时是修禅宗的,禅宗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师当初藐视学经教的,认为念佛法门只不过是释迦佛的权巧方便,是对中下根机的愚夫愚妇所说的方便之法。
【后因大病。发意西归。】
后来有一次生了一场大病,藕益大师就用参禅的功夫去对治,但是力不从心。在这个生死关头,他非常有善根福德,修念佛法门精进念佛,身体竟然念好了。所以大师从此以后改变了修学方式,不再修学禅宗,而是专门修学净土法门。
【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
大师后来学习的净土宗书籍有四明尊者所写的观经疏《妙宗钞》,传灯大师所著的《圆中钞》,以及莲池大师所著的《阿弥陀经疏钞》等,学习这些经教之后,才知道念佛法门是末法时期最契机的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知道了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这时大师才肯死心塌地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大师的决心有多大呢?一万头牛也拉不回来。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有这样大的决心,任何人也动摇不了你。
【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
这是讲大师写这部《要解》的因缘。大师有一位同参道友法名“正知”,号“去病”,也是专修净土法门的。他读过很多净土法门的著作,特别是对《阿弥陀经》的注解,但是都不满意。他知道藕益大师在这方面造诣很深,就请藕益大师给《弥陀经》重新注疏。藕益大师慈悲心切,希望一切众生皆念佛求生西方,就答应了道友为弥陀经注疏,就是现在的《弥陀要解》。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
大师写了九天就把这部《要解》完成了,我们在座的九年都很难把《要解》搞懂。印光大师是如何评价这部要解的?佛重新再来注释也不可超越其上,可见藕益大师不是一般人啊,决定是佛菩萨再来。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
这段是大师写作要解的回向文。大师发愿,《要解》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以作为往生的资粮,凡是看到、听闻到《要解》的,都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听闻之后,不管相信也好,怀疑也好,赞叹也好,诽谤也好,都已经在你的八识田中种下了得度的因缘,一旦得度的因缘成熟,都可以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同归解脱。
【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仰唯诸佛菩萨来摄受证明这部《要解》,也希望同参道友随喜加持这部《要解》,这是藕益大师的谦虚之词。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大师写这部《要解》时年龄四十九岁,“西有”是大师的别号。
至此我们学习《要解》已经圆满,希望大家听闻以后也能全盘接受,依教奉行,信愿具足,老实念佛。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三十一
- 下一篇:普贤菩萨行愿品
- 善的标准是什么?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寿命的无量
- 做错事不忏悔,只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 佛陀的相貌为什么会修得如此清净庄严?
- 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当人烦恼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
-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放下贪欲才能得到快乐
- 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 佛陀度化众生的两种做法
- 破戒与破见,哪种可以忏悔,哪个比较严重?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善的标准是什么?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处
- 发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
- 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