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详情]

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二讲 认识法身

  第二讲 认识法身

  我们昨天讲到“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这是描述的解脱境界,我们去猜测所谓解脱道的境界很难,因为我们是烦恼众生,根本不知道它是个什么形式,但是佛在后面说了一句话,所谓的解脱境界在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现象里怎么去观察?“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告诉我们法性智慧所行持的形象在彻底明了以后叫“如来光严住持”。“光严”是它的作用,具体的表现是“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它的感受称为“三昧正受”。

  这是身、心两个境界,它们是协调和统一的。这里讲的身是绝对的身见,包括境界(我们所说的世界),身心、世界是一体的,也就是所谓的解脱。完全彻底了解法性真理的时候所持有的身见就是所谓的法身正见。法身见是什么意思?我们能理解的范围内任何的缘起,任何的现象都是他那种生命的具体表现,一心分别的具体内容都在里头包容,这是解脱境界。

  在众生界怎么理解?因为没有见过佛,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解脱过,没有真正地感受过清晰的解脱,所以不可能知道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所以佛在后面一句说“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我们知道“诸众生”是我们现在这个身心世界,详细说是叫诸法缘起、众缘和合而发生,简略说叫“诸众生”。在一切诸法当中所包含的缘起,任何缘起所发生的现象就是我们现有的身心世界。我们现有的身心世界什么样的状态跟前面说的解脱境界类似呢?“清净觉地”跟它是类似的。

  “清净觉地”弄清楚了,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清净觉地”而去体会所谓“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会产生三昧正受。这是在现有基础上发现佛性,也是体现三世佛平等的一个具体的地方,三世如来在这儿是不会有差别性的。

  佛讲得很清楚,我们不明白“神通光明藏”,“如来受持”“三昧正受”这一切一切的解脱境界,因为我们没有涉猎过(进去过)。你会说“那要这样的话,芸芸众生就没有办法解脱了,又该如何去理解佛法呢?”

  佛在这里告诉你,你可以通过观察 “诸众生清净觉地”。用你的能觉的不可思议“入于神通”(就是我们能分别的一念正心,能分别的一念心是没有偏执性的),去分别什么呢?我们可以观察“清净觉地”。观察哪种“清净觉地”?是在一切诸法缘起当中的“清净觉地”。你去观察这个,然后你跟解脱德就是相应的。

  这是在现有的境界当中(不去了脱烦恼,不去断生死),而能够受菩提记。你们应该听过我讲的《弥勒上升经》,优婆离问佛,阿逸多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为什么佛您授记给他,说他要成佛?因为阿逸多观察的是“清净觉地”。(十二圆觉里也有阿逸多菩萨问法存在)。

  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两种法性相如何能够平等?总的前提是一定要成就婆伽婆的功德,而婆伽婆的功德是什么?佛的正见。就是依佛的认识(佛是不分别知见,清净的理性)为出发点(就是所谓的心,我们所说的种性),去观察这两种法性相,头一种我们没有见到过,第二种我们可以见到,众生的“清净觉地”。

  什么叫众生的“清净觉地”?我给你形容一下,你就可以在你的生活过程里头去体会它,这样就离佛不远,这叫第二月。我们在《楞严经》里形容的见闻觉知的性,能够去体会、能够去感受分别的那个作用,就是我们的心性本质吧,但是它不是第一月,因为它还没有完全地合乎理性,它叫第二月。

  第二月是什么?就像你是近视眼看月亮,不是俩嘛,虽说是俩,但也是见到本体了。你只有通过观察“清净觉地”,在你现有的这个过程里头才能体会它。否则在我们现有基础上是不可能体会的。所以我们着重通过一些细细地分别、分析,去认识“清净觉地”。

  每个人的机缘不同,每个人的“清净觉地”就不同,正所谓“众生种种心,如来种种法”。“众生种种心”是我们的出发点、所执的感受不一样,种性不一样,发生不一样,无明烦恼不一样,所以真理(本体理性)在你那里所显现的法性就不一样。

  具体怎么说?就像一个家庭由父母、孩子、朋友,这些种种构成,在家庭里头每个人都要遵循自己的法则,父母有父母的法则,他所遵循的法则源自于他的种性,这个种性是形成的,法界身在结界以前(什么叫结界?一个家庭在构成以前)特定的因素就决定了。什么叫特定因素?两个人结婚以后注定男的就当爸爸,女的就当妈妈。你说“为什么一定要男的当爸爸,女的当妈妈?”没有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叫不分别概念。

  你想过“为什么偏得男的当爸爸、女的当妈妈?”没有吧?这是无明条件所决定的。啥叫无明?先性概念,这个概念一生成就已经成那样了。作为这种生命法则一存在就是那个种性。这种现象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这叫不分别性。

  形成种性这个过程是不分别的,没法分别,为什么?没有智慧,这就是众生的不分别,众生的不分别就叫无明。他没办法支配种性的形成,这个过程是刹那间就形成的。一刹那间,在中阴身投胎的时候就是颠倒妄想,产生女的,产生男的。但是你要记住一句话,这个种性形成以后,虽说形成男孩女孩,但是他不一定去当爸爸妈妈。有的人一辈子不结婚就当不上爸爸妈妈,种性有变异性。

  这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去给你分析,从你个人怎么去认识无明呢?你想增长智慧,体会“清净觉地”,必须得先见无明,最起码要认识它,否则你的无明始终没有办法断绝。消除不掉无明,所做的一切都是烦恼业障。因为你的种性就是无明,你不知道为什么形成这个现象。

  为什么?因为最初动念的一刹那。不要以为最初很难,很容易的,我们每天都在最初境界当中去活,念念之间都有个最初境界。最初境界怎么生?那是无明力量的连锁反应。怎么去感受它?从你最习惯的方面最容易发生出来,你不知道为什么出来,也并不知道那个感觉从哪出来,但是它会出来,而且是超越你的理智的。

  理智是压不了它的,所以它就会蹦出来,你一旦碰到它,就会把所有的行为轨迹全部充崩。就是我们昨天所说的,心与境不相应的时候产生心境烦恼,也是我们说的执著烦恼。执著从哪来?执著是两种错觉,并没有真实的东西。说白了无明实际上并没有的,但是我们总是误以为有一个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是心和境的判别差异,这就产生无明。

  这里很微细,我来给你细细形容,我们今天不要着急,慢慢讲清楚。比如眼前这个录音器,我们在认识它的时候,每个人的认识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知道它是个录音器。然后我们再见相似的东西,还会认为那是个录音器,为什么见到相似的,不会说那是别的东西,为什么你偏偏也说那是录音器呢?

  再说,我们为什么见到这是个男人,然后再见到他也相信他是个男人,为什么不怀疑?就是无明。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一念之间的不觉。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这就叫无明。心和境的差异性(心不去判别、境界不去管它)出来了,无明就产生作用,这是一念错觉的产生过程。

  如果我们对心和境都很清楚(我很清楚为什么),无明相就没有了。我们平常是含糊的概念,用前面的影像去判别后面的事,无明烦恼就从这里来。所以说你看任何问题都有个惯性在里头产生作用,惯性从哪来?就是从前边印象出来的,我们为什么有印象?因为你的一念不觉。一念不觉的心跟境界产生差异性,所以你的无明就出来了。不知道它是因为没有去了解它,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是盲目性。从根源上就是盲目性,不知道为什么去做。

  比如人们都结婚成家,娶妻生子,为什么这么去做?经常得到的回答是“人家都那样”,对没错,为什么人家都那样你就那样呢?想过没有?没有想过,这就是无明。正因为我们建立的基础就是一个含糊朦胧的东西,所以发生的一切都是模糊的。这也正应了我刚才给你说的那话,你不明白这个真理去修行,去做任何事都是糊涂的,得不到正确的东西。正像这里讲的,没有“入于大光明藏”,所以“三昧正受”不能生。

  何为“大光明藏”?“大”是我们的心体,了达我们心体所觉的一切,那叫“光明藏”。我们不了达心体中的一切,不知道心往何处想,不知道心该判别什么,所以说没有“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不能产生“三昧正受”。能够明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这叫“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然后“三昧正受”就产生。什么叫“三昧正受”?正确的观点、方法和感受就会产生,这是一定的,这道理很清楚。

  就像昨天我们接视频线,这线一年前就买了,当时接了半天,视频没有连接成。因为不了解连接方式,这叫无明所障。但是当时要是以心的力量就会通泰,心通了,事就通了。今天这位居士了解调节哪里,一下就接好了。

  一年前为什么没有搞好?因为心不通泰,还有无明覆障。什么叫无明?还停留在前边的念头里头,什么念头?这个不好搞呀怎么样,定力不够。换句话说,没有守心所以不通泰,“光明藏”就不显,“三昧正受”就升不起来。恰恰就是一转念就行了,但是要知道,这个转念需要修禅定。

  没有明白之前要修禅定,明白的时候叫入禅定(入三昧定),一旦入三昧定的话,智慧自然就发生。从现象里看,你就会通过用不同的因缘组合,很多事情迎刃而解。但是正觉力(三昧力)要有,三昧从哪来?首先要“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我们说的“入”是用心去观察两种性质,第一个我们见不到,我们见第二个“清净觉地”。“觉地”是非常坚固的观念、“清净”是非常清晰的观念,就是很清楚每天在干什么。很清楚每一念在干什么,而不是含含糊糊地带过去。

  从现在就要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我很清楚我的每一个心念在想什么”才行。别管在做什么,一定要很清楚,虽然清楚,但不用挂碍它,把它放一遍儿。这是修习正觉三昧,入“清净觉地”。关键是“我很清楚我现在在干什么”,所以一天干的事情可以不用很多。由此可以想得到,为什么那些祖师大德包括释迦世尊教给我们的修行的方法都是循环往复性很强?目的是叫你清楚当下在干什么。

  因为众生识心性比较发达,心的变化性、波动性很大,非常容易受干扰。我们如何去把这种弊端除掉?增加不断地循环性。在现象当中每天做事循环性增加,力度就发生在同样的地方。因为心念没有时间空间的隔阂,无论是几十年前的事,你一想跟在眼前是一样的。为啥叫每天诵经做功课?这就是增加心性的定力,把本有的力量发挥出来,能够清净地认识到自有的东西。不断地循环往复性增加增加,心里头本来是具足一切的,不需要去外边搜索。

  就跟你玩电脑一样,不是电脑往网络世界里去拿东西,只是把它打开,操控它,网络里的东西自然就反射过来。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如果心清净,不受别的干扰,自然就可以接收一切东西,本来具足的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心是不假修成的,心本身具足万德,不是修出来个什么。修是修我们的心行轨迹,把心行轨迹的专一性体现出来,专一性就是它本来具足,让它消停下来,它自然就能去清净。你自己就有感觉,什么时候想事情想得清楚呢?特别清净的时候,安静的时候想事想得很清楚;成天昏昏扰扰的时候啥也看不清楚。这就叫“清净觉地”,我们通过这种观察,知道身心都要净下来,先安静后清净。

  清净怎么说?每天做事专一性要强,比如做功课,每天这样循环往复,这就是增加智慧升起来的因素,而不是聪明,所以正觉力(三昧力)就产生。把这个过程仔仔细细记住,我刚才给你说的一堆,一定要反反复复去思维,这样去修禅定能修出来,顺着这样思维心就定下来了,心定下来心能就会展现出来,世界能看得很清楚。

  能看清楚到什么程度?我们平常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真是那样的。有一回我坐火车,一个车厢里大概百十号人,我非常清净地坐在那儿,周围所有人说的话,包括心里头的反应、动静,我这里真的很清楚,全部一时都听得见而且清楚他想干什么,由此我能体会到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应”就是你心性的感应力,心性本身的功德体现出来,那是智慧力,是相应的力量。

  所以给你们说一定要修习禅定,而且首先要了达它的方法和意义。想念佛吗?想念佛必须得先见佛。念佛就是修习禅定,但是得先见佛,见佛的意思是得先认识它。我昨天跟今天讲的概念你不认识的话,门儿都没有,慢慢儿去琢磨吧。这是佛在他圆满的清净觉性里介绍他自己的境界,下边那句是他自己所受用的功德。能显现这样的因,果就是他自己受用的东西显现出来了(这样去观察叫修观)。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 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 现诸净土”,这是智慧升起来,寥寥几个字给你说的是自身受用境界。三昧力产生的第一个现象就叫身心平等(身心寂灭),“身”是法身概念,“心”是一念判别。所谓法身就是一切现象(一切缘起)都是他的生命境界,这叫法身义(身见),能分别这一切现象(一切缘起)的叫“心”。身心同归“寂灭”是什么?身、心是互相不分别的,是平等的。

  桌子上这两个物件,这个代表身,那个代表心,它俩之间是互相不分别的,这个没有怨言,那个没有抱怨,互相没有所谓的是非风。我们不一样,我们的身心是分别的,一会儿这样了,一会儿不舒服了,这叫身心不寂灭。因为我们的身叫业报身,业报就是习惯性,习惯性就是不做主(习惯成自然,自然就叫不做主),这话能串通吧?所以很多事情你当不了家。

  没办法,一回儿疼了、一回儿酸了,业报身对应的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就是是非观念,好坏、相对法,相对境界,这是我们现有的生命世界。因为身心是这样的,就不叫寂灭,就不能展现平等性。念念不断地总在分别,这是我们现在的情况。

  人家“身心寂灭”的叫“平等本际”。一切都从实际出发,本来出发,这叫“本际”。我们是一切从现象出发,不是从本际出发的。我给他们提的四个字“不动本际”的意思也就在于此,不动叫寂灭,本际是从本来根本上出发。我们是从现象出发,冷啦热啦,实际从根本上说冷热都没有实质的东西。

  冷热只是感受,冬天屋子里也就十几度,我们感觉很暖和,夏天二十多度,反而觉着屋里是凉快的,那感受是咋回事?身心不寂灭,平等本际就不能出现,平等性不能观察出来,见的都是不平等性。能一切从本际出发,自然圆满十方,“十方”是所有的生活空间。

  因为佛陀安住本际,能够平等现前,所以他在什么地方都是圆满的。有人说了“那他还受十难事”,那是你看见的,实际上他并不难。当时佛祖食马麦,阿难挺伤心,说佛您那么大智慧的、受人尊敬的圣人,怎么还受难呢?佛就说“你来尝尝我这里头的”,就拿自己钵里的马麦给阿难吃,比甘露还好吃。人家不受的,是因为你有那样的业果性,还存有众生的概念。

  这些道理不明白的时候本际不现前,你的十方就不能圆满(你的生活空间里有缺陷),只有你的生活空间全部圆满了,不分别了,叫“不二随顺”,好坏都没有。就像你对你的孩子是没有好坏分别的,叫“不二随顺。他好你愿意,不好你也愿意,除非他超越你的极限。他真的不像话了,你就收拾他了,但是你对他的概念还是不分别的,还是“不二随顺”的。

  在心性方面讲,我们对心性的作用是“不二随顺”的。别管它好坏都要随顺它,这个随顺是被动的,没办法。心跟身是一体的,解脱、不解脱,它都是一体的。解脱有自主性,不解脱欠缺自主性。啥叫自主性?能够自觉,自主,不受现象的约束。不解脱就被现象和业力所牵引,好坏都得跟着它。

  佛是圆满十方以后的“不二随顺”,我们的生活空间也是十方空间,存在的空间是不圆满的,有黑有白,有好有丑,有来有去,这叫不圆满的。佛安住的圣境是圆满的,没有黑白、没有好坏、一切自在的,源自于“身心寂灭”。

  “于不二境 现诸净土”不二境就是生活世界(所对境)的不分别,我们的心不去分别好坏,“不二”就是没有好坏、没有是非。心真是这样的话,所对境就是这样,看到的一切世界国土都是清净的。

  我们看到的一切国土都肮脏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好坏是非心,想别人的时候全是是非,因为怀着无明烦恼知见,琢磨的是知见烦恼,然后你看别人都是那些。有句老话,叫“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我们天天以小想法琢磨别人也是这想法,所以你天天就在分别呀判断啊,越是这样福报就越不现前,无论积的什么善根也会被埋起来,土太厚了,所以因果不得同时现前。

  “现诸净土”,世界彻底改观了,我们现在没有见到,为什么?因为身心没有寂灭,换句话说,还没有真正地进入三昧正受。身心寂灭必须得有个条件就是三昧正受,这是一连贯的,次第相当清楚的。

  “婆伽婆”是头,一切万事开头,我们要认识佛,我们自己的认识要跟他统一,叫婆伽婆。我们的认识还是自己所谓的主张呀观念啊,就慢慢来吧,不可能的。“身心寂灭平等本际 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 现诸净土”这是佛他自身的境界,寥寥几句话看上去很短,实际上经义很深的。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这十万人是谁?我们不要把佛经上讲的数当数字,真的有十万菩萨吗?也有,因为他身心一如的。还有一层意思说出来你们更容易理解,这十万菩萨是一霎那间的心念数,一霎那间能产生十万个念头。你说“有那么多吗?”绝对有那么多。

  身心世界包括十万个念头一霎那间就产生了,怎么理解?你现在在听我说话,同时在觉着身体,你没有放下身体吧?身体没放下里头放下了吗?也没放下,对不对?然后你又在想着别的,你查清楚多少了吗?还能再细分呐,你能一下看到这屋里所有的颜色吧?你能听到我说的话吧?楼上的念佛机也能听得到吧?听得到是念头在觉悟,但是不一定执著,何止十万呐。身跟心一下就能觉悟到这种程度,也就真的是十万菩萨俱。菩萨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觉有情。

  所以佛经上讲的不要把它当成直接的理解,否则就慢慢理解吧。但是因为心和境是相应的,他有这样的心就有那样的境,就会有十万菩萨出现。那你又说了,“当时佛陀的教团里有十万人吗?”,讲《圆觉经》时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没凑齐呐,就是在我们现象里能看到的人还没凑齐呐。《华严经》是给法身大士们讲的,谁也看不着,那你说佛得怎么讲?

  心性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包括你自己给自己讲话能听得到吗?我们天天都在不知不觉就给自己说话,在商量自己,你知道说给谁听吗?能商量和被商量的是谁?最后事情商量出来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几个你?千百亿。哪是你?不知道,什么样是你?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有十万菩萨俱?也是在这儿。正心不凝(正心不住),就没有真实的我。我们正心现前了,所谓的我才会有,那个我也并非实有性,但是真正的世界(真实依报)就会形成。我们现在的世界叫如幻的依报,如幻的依报是没有意义的,到最后都会缘尽曲终。

  十万菩萨是谁呢?怕你不理解,告诉你一些名字,以十二个菩萨为头儿。十二菩萨这里称为十二圆觉,十二圆觉菩萨是我们一个思维过程要经历的十二种层面。为什么分为十二种层面?是把所谓的根尘识详细分解出来。把根和尘对解出来,以变化识心来了解根和识。这是十二圆觉菩萨为什么发生十二圆觉性(圆满的觉性);在所谓的根和尘的境界里头,识该如何去分别,该如何去对待会产生所谓的圆觉性。

  “文殊菩萨”是以知见来对法尘,正觉三昧产生,知见和法尘才能协调统一,身心才能寂灭、才能平等,才能产生圆觉性。比如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去分析这个概念(概念就叫知见),中间能分别的识心作用如果不平等的话,心和境互相不相应,就会产生执著和烦恼。我们观察平等性,以所谓“三昧正受力”来看待知见和心性(或者说知见和法尘),平等性产生,这是文殊菩萨存在的意义。

  再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叫张某,他为什么叫李某?我的知见首先得跟你这个尘相应,你得跟你的姓名相应,我喊张某你就知道是喊你。但是我的识心分别不相应的话,会认错人(叫错觉性)。

  再具体到我们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说,我们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理解(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这叫知见。这个知见跟你的现象不相应,所以就会产生现在的烦恼世界。怎么叫相应?中间认识的作用,完全能平等地认识你的价值和你的境界,解脱出来了就不受它两个障碍了。

  十二位菩萨表示十二个层面的圆觉性发生。我们怎么通过诸法缘起性来观察这个圆满的清净觉地?如来正觉地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知道清净觉地,清净觉地怎么体现?就得通过这十二个圆觉菩萨所代表的十二个层面,以我们的识心分别性平等观察,能观察到清净觉地。简单讲你把这些话先记住,叫得法眼净。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菩萨 普眼菩萨 金刚藏菩萨 弥勒菩萨 清净慧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 辩音菩萨 净诸业障菩萨 普觉菩萨 圆觉菩萨 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普眼菩萨就是我们说的韦驮菩萨,这几个菩萨名字代表他的特性(代表他所具有的一个层面)。“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知见,“普贤菩萨”代表行为,“普眼菩萨”代表对外在现象的观察力,“金刚藏菩萨”代表内在的实质性,“弥勒菩萨”代表变化性,“清净慧菩萨”代表理性,通过对不同层面的观察,看清楚识心状态能产生清净觉。不然的话净觉力产生不了,净觉不能产生对自己的修行没有意义,守不了道,见不了道。

  “与诸眷属 皆入三昧”菩萨皆有眷属,说明他同样能影响一个层面的人。这些众生“皆入三昧”,这个三昧是指如来正受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同时安住真理所发生的缘起性聚会的地方。能够跟他统一境界,就能“同住如来平等法会”。我也想叫你们跟我平等,关键你们跟我不平等。如来法会是平等的,真理在所有的地方都是一样地运行,但是体会不到时叫不平等性,因为你的心是不平等的。

  这段经文是非常精彩的,咱们首先明白参加法会这帮人都是干啥的,人家跟佛是同等正觉的。我们今天能听这个经,能听这个义、解这个义,缘起就建立了。别管这两天听得懂、听不懂,我也希望你们能把这段听完,也叫“入如来平等法会”,认识不认识都叫进去了。比如小娃娃不认识去北京的道儿,他也不需要认识,他父母把他拉到北京去,他自然就到了,就这么简单。

  “如来是法性身,随想而生成”,跟他想的一样,就有跟他一样的受用;跟他想得不一样跟他受用就不一样。就像新买的话机不会玩儿这叫想不通,会玩儿了(想通了),就会受用了。我们的心思肯定要想问题,但是不要乱想问题,一定要想佛的想法去,他的想法你想通了,你叫捞着了,他的感受你也就有了。

  就像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玩一样,假以媒体(电脑)你跟很多想法在沟通,一旦你跟它的想法沟通了,你的感受就出来了。包括我们看电视剧呀文艺作品啊也是一样,为什么能够得其感受呢?因为跟他的想法在沟通,在理解他的意思,他的感受就产生了。

  最有意思的是你平常在盲目地瞎理解,一回儿想想这儿,一回儿想想那儿,结果一个感受都不是真的。为啥?换的太快。你还没有心的定力,不像佛那样无量种意思一下就能包容下。人家的心量大,你不行,你的心量就那么点儿啊,看一个就是一个,不能同时看两个,所以你感觉就很乱,那是错觉,实际不乱。

  当你的心练得很大的时候就不觉得乱,看世界都很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到绝顶看到众山都是小的,在山底下看到山都是大的。人的心也是这样,把人的心看透了,世界都是小的,弹丸微尘之地。通过这样入佛的三昧,去想佛的想,正受就升起来了。入了他的法会,跟人家是同道中人。跟谁混也不如跟他混,跟他越混越光明,那是绝对的好处。

  把这个把握好了真的叫不白生一回,跟如来平等法会去了。别跟众生平等法会,众生好不好?明白了,众生也无所谓好坏;不明白的时候,真的有好有坏,也很烦的。我们都希望别人是好人,自己是坏蛋,光想好东西的一定是坏蛋,一定是贪心的。人不见好的时候,他肯定不在意,就放下了。人人都说钱是好东西,有人说“我才不在乎钱”“不在乎,你说什么!”这就是众生世界,所以我们要清楚。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