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十一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所度之机无量。能度之法无边。立五行门。广辟贤愚之路。张八教网。遍摝人天之鱼。何乃以心标宗能治一切答。方便有多门。则遐张八教之网。归源性无二。乃高峙一心之宗。是以病行憩声闻于化城。儿行诱凡夫于天界。兼但对带。俯为差别之机。开示悟入。唯证一乘之道。如千方共治一病。万义俱显一心。令不执见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觉之原。如法华玄义云。一心五行即是三谛三昧。圣行即真谛三昧。梵行婴儿行病行即俗谛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又圆三三昧。圆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恶业见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无知。即中故破二十五无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来行。又如来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动真际。和光尘垢。以病行慈悲应之示。种种身如聋如哑。说种种法如狂如痴。有生善机。以婴儿行慈悲应之。婆婆木牛杨叶。有入空机。以圣行慈悲应之。执持粪器状有所畏。有入假机以梵行慈悲。应之慈善根力见如是事。踞师子床宝机承足。商估贾人乃遍他国。出入息利无处不有。有入中机。以天行慈悲应之如駃马见鞭影行大直道无留难。故无前无后不并不别。说无分别法。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圆应众机如阿修罗琴。若渐引入圆。如前所说。若顿引入圆。如今所说。入圆等证更无差别。为显别圆初入之门。慈善根力。令渐顿人见如此。说此一心法门横通竖彻。摄尽恒沙之义故号总持。能为万法之宗。遂称无上若但论事行失佛本宗。如金光明经疏云。如王子饲虎尸毗贷鸽。皆舍父母遗体。非舍己身。己身者。法性实相是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妙善心为髓。为他说戒。能遮罪修福无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罗蜜者。是施已皮也。说诸禅定神通变化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是施己血也。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檀忍等应是肉也。说甚深法相诸佛行处不一不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微妙中道者。是施己髓也。将此充足饥饿众生。况余饮食。余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谛之髓耳。法华经云。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义也。是以能说此法门者。是彻佛真心施于己髓矣。
又此一心宗若全拣门则心非一切神性独立。若全收门。一切即心妙体周遍。若非收非拣则遮照两亡。境智俱空。名义双绝。可谓难思妙术。点瓦砾以成金。无作神通。搅江河而为酪。转变自在隐显随时。或卷或舒。能同能别。实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门。何机而不凑。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尽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刚之句。尘尘具秘密之门。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文殊言。诸法性不坏。是故名金刚句。华严经颂云。若于佛及法。其心了平等。二念不现前。当践难思位胜天王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一切境界无有一法不通达者。修行如是智波罗蜜。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观察。从初发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见我能修及所修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智般若波罗蜜。思益经云。网明谓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汝当为作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诸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刚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众生邪见外道。徒生厌离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暂出。故密严经偈云。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钻酪者。尝之以指端。如是诸法性。可以一观察。楞伽经偈云。譬如镜中像。虽见而非有。于妄想镜中。愚夫见有二。法集经云。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愿见涅槃。应观虚妄分别寂灭之心。如是之处得于涅槃。是名胜妙法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
乃至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胄。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旍旗。
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此法即是最胜法幢。此法即是击大法鼓。此法即是吹大法螺。此法即是大师子王。此法即是大师子吼。
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法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利教他。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诣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刹那间遍历方所故。心如灯烦。众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乃至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心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圣贤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小大。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离我所。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体无异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涛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大智度论。问云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第一道。一相所谓无相。何以故。说是种种道。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谓诸法实相初学有种种别。后皆同一无有差别。譬如劫尽烧时一切所有皆同虚空。故知越此弘修绝进步之地。离斯方便无成佛之期。乃至从初得道毕至涅槃。于中能化所化。师弟始终本宋同时。机应一际俱不出自心矣。如台教云。心王即如来。心数即弟子。但众生刹那相续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心王十数邪一切法邪魔眷属也。心王十数正则一切法正。今时学道行人须善得此意。若修智慧。但当内起慧数思惟分别。因此发半满智慧。自行化他。即同舍利弗庄严双树也。如是一一约心数行成。化十弟子。一一之行显由心也。若能谛观心性。即是见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来。具足庄严娑罗双树也。若观行心明者见心王。即是法王。心数即大弟子。庄严双树之义。犹如眼见。问。台宗观心语密。疏岂尽心。还原集云。法华经云。受持行谁经。称扬何佛道。华严经云。色经论受想行识经论。若随自意语亦得云。眼经论耳鼻舌身意贪嗔痴经论。所以然者。经云知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六根同此经。经只是法。知眼空法即眼经论耳。空法即是耳。经论诸界亦尔。道理必须实照。不可虚谈为自欺也。行住坐卧受持阴界入。为行谁经。于色上发智。即是受行色经。乃至随一切处。悟即是受持一切处经。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动故。即是其义。若坚信深思则如法住经云。如法住者。如彼六根性空法。而假言住也称扬何佛道者。璎珞经云。实智性为法身若见实性即是称扬法身佛。闻身有实性。即于阴界入。得空三昧六度七觉三贤十地妙觉等。以报前功。即是称扬报身佛。得前诸法应众生身。即是称扬应身佛。此则于身内。一念见三佛。众生不观察。虽近而不见。大集经云。无出之出。是名佛出。无禅之禅。是名正禅。无脱之脱是名正脱。魔逆经云。魔请文殊解缚。文殊云。无人缚汝。汝自想为缚也。魔即语云。我毕竟永不解脱。经云。本自无缚其谁求解。若使法界有系缚者。我即解脱。此真实不生不灭也。当于心行中求。无智人中莫说比经。恐生邪见。药反成病。知离名为法。觉法名为佛。知离者。色性离。受想行识亦自离。从一性空法而假出三宝之名。黄檗和尚云。尔若拟着一法。印早成也。印著有四生文出来。印着空即空界无想文现。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与虚空不一不异。虚空不空本印不有。见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电一种。观一切蠢动。如响一种。千经万论只说汝之一心。一切法不生不灭。即是大涅槃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故知菩提果满结自心华。世界缘兴始于识浪。如昔有东国元晓法师义相法师。二人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其元晓法师因渴思浆。遂于坐侧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来日观见元是死尸之汁。当时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遂却返故园广弘至教。故知无有不达比者。顿息游心。任负笈携囊。广历三乘之学肆。纵寻师访友。遍参法界之禅扃。若欲绝学栖神。究竟应须归于宗镜。如大涅槃经云。佛言。云何菩萨信顺一实。菩萨了知一切众生皆归一道。一道者。谓大乘也。释曰。大乘者。所言大者。即众生心性能包能遍。至小无内。无一尘而能入。至大无外。无一法而不含。所言乘者。以运载为义。能运行人直至萨婆若海。是知此海不遥心宝常现。则赵璧非贵隋珠未珍。善友徒泛沧波。卞和虚传荆岫。若入宗镜。不动神情。刹那之间。其宝自现。何须遍参法界广历丛林。当亲悟时实非他得。如寒山子诗云。昔年曾入大海中。为探摩尼誓恳求。直到龙宫深密藏。金关锁断鬼神愁。龙王守护安身。宝剑星寒勿处搜。贾客却归门内去。明珠元在我心头。杜顺和尚偈云。游子谩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者是。何处觅弥陀。石巩和尚弄珠吟云。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中人唤作性。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隐显即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么问。一切万法皆唯识性者。云何有虚有实。立色立空。真俗二谛之门。性相双通之道答。森罗影现。皆唯心之本宗。差别迹分。尽唯识之妙性。唯识之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二者真实。即圆成实。于前唯识性所遣清净。于后唯识性所证清净。又有二种。一者世俗。即依他起。二者胜义。即圆成实。于前所断情净。于后所得清净。又相即依他起。该有为之门。性即圆成实。通无漏之道。又色即依他起之相。空即圆成实之性。斯则虚实真俗性相有空。彻本穷原皆唯识性矣。慈恩云。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是以佛心如海。无一流而不入。佛心如镜。无一像而不生。佛心如珠。无一宝而不雨。佛心如地。无一种而不成。万像现于法身。诸义生于般若。则一文一字一念一尘。皆入不二之法门。尽住不思议解脱矣。如金刚三昧经云。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无行经偈云。菩提非菩提。佛陀非佛陀。若知是一相。是为世间导。故知能了比一际无相之宗。可为明为导为师为匠。普救群迷。不憩化城。直至宝所。故经云。常乐观寂灭。一相无有二。其心不增减。现无量神力。又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譬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乃至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如一微尘。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即作是念。我当以精进力破彼微尘出此经卷。令得饶益一切众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出此大经。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于一尘。一切微尘应知悉然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着。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释曰。大千经卷者。即如来智慧。在一微尘中即是全在一众生心中。一切微尘皆亦如是。即一切法界众生皆含佛智。以情尘自隔不能内照。空埋金藏蔽灵台。如没额珠醉迷衣宝。不因指示何以发明。故先德云。破尘出卷者。恒沙佛法一心中晓。是知水未入海则不。薪未入火则不烧。境未归心则不等。但以宗镜收之万法皆同一照。是非俱泯逆顺同归无一心而非佛心。无一事而非佛事。未见刹那顷不是如来得菩提时。无有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故先德云心非境外故无得。境非心外故无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难入。如肇法师云。即事无不异。即空无不一。极上穷下。齐以一观。乃应平等也。台教云。如地无差别草木若干。若干无若干。无若干若干。又如约心论法。约法论心。心有诸数。法无诸数。心不离法。法不离心。无数而数。数而无数耳。所以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真如者。古释云。遣妄曰真。显理曰如。观和尚拂此义云。无法非真。何有妄可遣耶。则真非真矣。无法不如。何称理可显耶。故如非如矣。斯则无遣无立。为非安立之真如矣。此释甚妙。故信心铭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立即是取。遣即是舍。今无遣无立道自玄会矣。岂有真妄当情乎。如百论序云。傥然靡据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反本之道着于玆矣。可谓无心合道理事俱通。又真如自相。唯离念境界。则不可以有无思。故云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何者若有二可得名俱。今有即无故。则有外无无可与有俱。今无即有故。则无无外有可与无俱故。亦有亦无相违不立。言不俱不立者。若定有有无。遮彼有无有俱非句。今有即无何有非无。今无即有何有非有。故双非亦寂。故知言亡四句无句可亡。了此无句即真亡矣。问一心平等理绝偏圆云何教中又说诸法异。答。随情说异。虽异而同。对执说同。虽同而异。将同破异。将异破同。虽同虽异。非异非同。如云捉子之矛剌子之楯。亦如骑贼马逐贼以声止声。所以云。朝四暮三。令众狙而喜悦。苦涂水洗养婴儿以适时。皆是俯顺机宜善权方便。如庄子云。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曰是也。注云。夫四之与三。众狙妄生喜怒。非之与是。世人竞起爱憎。圣人还以是非止世人之是非。狙公又将四三以息众狙之三四。达人于一。岂一劳神明于其间哉。大涅槃经云。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婴孩得病。是女愁恼求觅良医。良医既至。合三种药酥乳石蜜。与之令服。因告女人。儿服药已且莫与乳。须药消已方乃与之。是时女人即以苦味用涂其乳。语其儿言。我乳毒涂不可复触。其儿渴乏欲得乳母。闻毒气便舍远去。其药消已母乃洗乳唤子与之。是时小儿虽复渴乏。先闻毒气。是故不来。母复告言。为汝服药故以毒涂。汝药既消我已洗竟。汝便可来饮乳无苦。其儿闻已渐渐还饮。经合譬意。譬无我等犹如毒涂。说如来藏如唤子饮。或时说我。或说无我。皆为适机如彼涂洗。如义海云。谓尘事相是异。克体唯法是无异。只由法体不异即异义方成。以不失体故。只由尘事差别即。不异义方成。以不坏缘方言理也。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能说诸法异。如森罗虽异不能自异。虚妄虽同不能自同。以无体故。法法常生。以无用故。尘尘恒寂。皆是世间分别众生妄情。于平等法中自生差别。向无二相处强立多端。犹若画师邈成高下之相状。或如金匠锻出大小之器形。万法体常虚。但唯自心变。大庄严论偈云。譬如工画师。画平起凹凸。如是虚分别。于无见能所。譬如善巧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不真分别亦复如是。于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是故不应怖畏。云何不须怖畏。以自心变故。如画凹凸。由自手画故。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