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讲解第五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讲别:第五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上周,给大家的功课是“在佛经中,如何分类大小比丘?”我想有佛友一定找过相关资料了。今天,我来做个说明,以圆满上次的因缘。
首先,我要引经文来说明在佛经律中,对“大小比丘”一词的不同含义。
一、依新学、旧学、新受戒、久受戒来分。
如《中本起经》:“大爱道比丘尼与诸长老比丘尼俱行,诣贤者阿难,而问言:‘阿难,是诸长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且已见谛。云何当使为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礼?”(CBETA,T04,no.196,p.159,a17~20)。
又如《菩萨本生鬘论》:“是时,长者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值佛游化,即便往至舍利弗所。见其熟老,不为摄受。如是遍至五百罗汉,悉不肯度。时,彼长者即出寺外,发声大哭。于是,世尊从后而至,种种诲喻,令其心悦,即语目连,收其出家,与受其戒,乃为新学小比丘辈。”
二、依年龄来分。
《出曜经》:“不羞反羞者,或有行人年岁长大,不肯从小比丘承受教诫。小比丘所说随顺法教,长老羞耻,内自思惟:为少年比丘所授,极怀惭愧,藏颜无处。于彼不应起羞而羞,是故说不羞反羞也。”(CBETA,T04,no.212,p.703,a4-6)。
三、依身材来分。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尼揵闻此偈已,不能加报,便生善心,欲于佛法出家学道。时,跋难陀在彼众中,色貌姝长,而舍利弗形容短小。彼作是念:此短小比丘才智若斯,而况堂堂者乎?”(CBETA,T22,no.1421,p.114,b2)。
四、依鄙视心来分。
《十诵律》:“时,居士随后来至,闻比丘尼作二种语,语偷兰难陀比丘尼言:‘汝弊恶贼比丘尼!一头两舌!适言小小比丘,复言大龙,若更入我舍者,当如贼法治汝。’复语其妇言:‘汝若更前是比丘尼者,我当唱言:汝非我妇,当弃汝去。’”
那幺,佛陀时代的僧团之中,究竟是如何分类大小比丘的呢?我让大家看下列的资料后再来讨论。
《十诵律》:“尔时,王舍城多年少比丘,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少大比丘。”
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佛言,我今当制,五夏已上,成就五法,得随意去。若未满者,纵闲三藏,亦不应往游行受学”(CBETA,T23,no.1444,p.1032,b19~21)。
由以上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出家受戒,当未满五年者,名为小比丘,满五年以上者为大比丘。
又因此,延伸出一种问题,那就是:有人出家很久,不懂佛法,而有人出家不久,懂佛法。这时,就有人问佛陀,大比丘(出家受戒满五年者),可不可以向小比丘(出家受戒未满五年者)参学的问题。
如《十诵律》:“优波离问佛:‘大比丘应从小比丘受依止住不?’佛言:‘应受。\’优波离复问:‘大比丘应承事供养小比丘不?’佛言:‘除礼足,余尽应作。’”
又,出家后,在五年内要学些什幺,才能有资格受人家的依止呢?
如《十诵律》:“佛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佛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听比丘有五法成就满五岁,不受依止。何等五?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虽复受戒岁多,不知五法,应尽寿依止他住长老。’”
从这里就知道,在佛陀时代,这大小比丘之分类标准,是出家受戒的年资。五年以内(含五年)者,为小比丘。五年以上者,为大比丘。又,不论出家满不满五年,只要能够成就戒律的五法(一、知犯;二、知不犯;三、知轻;四、知重;五、诵波罗提木叉利广说),就可以有资格接受大小比丘的依止。从这儿,又可以知道,在《法华义疏》中所分:“凡夫三果名小比丘,罗汉之人名大比丘。”(CBETA,T34,no.1721,p.457,c7~8)是属于该作者个人的看法。
因此当知,《金刚经》中所说:“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应理解为:出家受戒满五年以上的大比丘们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跟着佛陀学习。
好了,我们接着讲。
【经文】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释经】在这个城中,一家又一家次第的乞食之后,就回到原来的地方。
【说明】
这“次第乞食”是怎样的乞食方式呢?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次第乞食者,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即止。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又云,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止,不限多少。后日乞食,还从先次,从家至家。是名次第乞食法。”(CBETA,T23,no.1440,p.512,c27-28)。
因此,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知道,这“次第乞食”共分三种。
一、每天只到一家,得到食物就吃,得不到就停了。但是每天依次第挨家挨户到不同的家乞食。
二、每天最多只乞食七家。得到食物就吃,得不到就停了。也是每天依次第挨家挨户到不同的家乞食。
三、没有限制乞食几家。当食物足够了就吃。但是每天还是依次第挨家挨户到不同的家乞食。
这时,又一个功课,要让大家做,那就是:佛陀自己次第乞食,是只到一家呢?或最多七家呢?或是没有限制呢?
好了!因为时间的关系,下课。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 上一篇:《金刚经》讲解第四讲
- 下一篇:《金刚经》讲解第六讲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