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讲解第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09月19日
初校日:2008年07月07日
讲别:第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各位佛友,在第十讲中,已讲到有关“涅槃”一词的第二个含义,并用《心经》来说明,现在就再来深入说明。在说明之前,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对这“涅槃”一词,要用那么多文字来说明呢?
诸位肯上进的男子们、肯上进的女子们,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是一向、一味的,那就是“解脱味”。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曼殊室利,如我所说种种法门,皆同一味,谓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无所乖违。”(CBETA,T07,no.220f,p.972,b29~c2)
又一向,是向什么呢?就是朝向“涅槃”。
如《阿耨风经》:“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黑行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槃。”(CBETA,T01,no.58,p.855,b18~20)。
今天就依这二段经文,再来深入说明“涅槃”的另一层含义。
三、涅槃者,“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涅槃者,“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槃”。
当我们受持《金刚经》,想要降伏菩提心的障碍,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果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朝向“无余涅槃”的话,那又如何令这一切众生之类能够朝向涅槃呢?所以,请诸位肯上进的男子们,肯上进的女子们,要深深体会,我深入说明“涅槃”一词的用心与用意,以耐心、欢喜心、精进心,深入了解体会这“涅槃”一词的真实义。如此,才能进一步知道如何修行而趣向涅槃,才能再进一步圆满菩萨道,而有效帮助这一切众生之类,都令入无余涅槃。
佛陀说法,有“三法印”,即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说明“涅槃寂静”。
当一个人,依释迦如来“正、法、律”的教法来修行,必然是趣向“涅槃寂静”的。又,我们首先要知道,“涅槃”,必然是:“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所以才称为“涅槃寂静”。
为什么说“涅槃”,是“远离味”呢?因为修行趣向“涅槃”者,必然同时,是远离“危险行”,远离“非法行(无效的行为模式)”,远离“不清净行(会有后患的行为模式)”。
又,为什么说“涅槃”,是“解脱味”呢?因为修行趣向“涅槃”者,必然是每一个当下,都能步步解脱“危险”,解脱“无效(非法)”,解脱“后患(不清净)”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当有人倒了一杯水给我们喝时,我们依实际来观察,就可以知道,在喝这一杯水时,在有些因缘下,就会有危险的,是会有无效的,是会有后患的。有哪些因缘下,会有危险、无效、后患呢?
例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这水很烫,而我们又不去注意,拿了就喝下去。这时,就会被烫到,而造成危险。
又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这杯子有缺角,而我们又不去注意,拿了就喝。这时,就可能被割到,而造成危险。
例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此时,如果我们想要解脱口渴一事,而这水本身太甜、或太咸,这时,则是越喝越渴,因此而不能解脱口渴,所以属于无效。
又例如: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这时,如果过一会儿,我们有重要的事要做,可能有一个小时,或二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没有空上洗手间,而我们竟然还喝了很多水,这时就会造成后患。
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我们如果想要“涅槃”,也就是想要“令所有的危险、无效、后患都止息下来。”那我们就要“远离”这些危险行、“远离”非法行、“远离”这些不清净行,因此,“涅槃”具“远离味”。
又,当有人倒水给我们喝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提醒自己注意,而能避开危险,所以于被烫到这一事情,就解脱了。又能避开无效,所以于无效这一事情,就解脱了。又能避开后患,所以于后患这一事情,就解脱了。因此,“涅槃”具“解脱味”。
又,当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在“正行(不造危险行)”、“法行(不造非法行,也就是不造无效的行为)”、“持戒清净(不造不清净行,将一切后患都避开)”的情况,来喝这一杯水,那么,这时,喝水这一事情,是在所有的危险、无效、后患都“寂静”的因缘下,来喝这一口水的,因此,“涅槃”具“寂灭味”。
所以,学无上佛法,要以“涅槃寂静”为“法印”,来印可自己修行的正确性。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槃”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穿衣、吃饭、做事、开车、……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槃”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身、心上的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槃”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的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槃”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举凡法界中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如此的,我们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槃”来发展。
喝水一事是如此的,同样的,当我们在度众生时,也都是如此的,我们也都是要令趣向这“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的“涅槃”来发展。
当一个人,不论在做什么事,哪怕只是一丝丝一毫毫的事,都能不令起一丝的危险、不令起一丝的无效、不令起一丝的后患,则这个人,现在就是相应于“盘涅槃”了。所以经中佛说:“如是,阿难!如来知一人意之所念、所行,我不见此人有黑行如毛发者,此人一向满善法行善报,如是,此人现法应般涅槃。”所以,各位肯上进的男子们,肯上进的女子们,如果您想要成就无上涅槃,请大家要如此来学习,就能成就解脱,并保持在解脱下来发展一切,所以能成就无上的大自在。
因此,《金刚经》教我们想要降伏菩提心的障碍,是要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为,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余涅槃”,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才能真正能令他们拔除一切苦难,给于真正的快乐。
好!下课了。祝大家都能成就“无余涅槃”!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 上一篇:《金刚经》讲解第十讲
- 下一篇:《金刚经》讲解第十二讲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