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净慧老和尚

  请大家先安静下来,把腿盘好,静坐五分钟,体验一下静坐下来是什么状态。看我们的身心,能不能进入觉察、觉照的状态,一种安住当下的状态?

  当我们的身心进入了安住在当下之后,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本寺的祖师爷告诉我们的方法,从释迦牟尼佛那里一直传承下来的方法,那就是守一不移。大家不妨根据这四个字的要求,看自己能否做到身心合一,守一不移?如果我们基本上能够做到守一不移,哪怕只有半分钟的时间,也我们在观察自心上面一个很大的进步。

  做到守一不移以后,进一步就要求一念不生。要在修行上真正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即使是专修,大概至少也要三年的时间。

  真正达到一念不生了,我们心地的光明就能显现。那就是百丈禅师告诉我们的灵光独耀,那就心地开明了。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四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下面,我来讲一讲这四四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

  为什么要讲这十六个字呢?我想,我们来参加一次禅文化夏令营不容易,每个人都抱了一定的希望,希望在这七天当中,学到一点东西,得到一点受用。往往要想马上得受用,不是很容易。如果能够掌握一个方法,回家以后能够长时间地根据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操作,去训练,那我们就能够在训练当中不断获得真实的受用。我们今天的讲课,就是希望能够提供给大家这样一个生活禅的练习次第。这个次第,前三句是讲方法,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灵光独耀,心地朗然,智慧开发。

  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按照这一段话来修。或者说,按照这四四一十六字来修“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法门。

  那我们怎么修呢?首先,我们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自己当下就要融入到菩萨的行列。融入到菩萨的行列是什么意思呢?观自在菩萨就是我自己。每个人自己就是观自在菩萨。能观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萨。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的要求,修行就容易进步。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自己在修行上一点办法都没有,妄想很多,杂念很多,自己对自己在修养这一块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希望,那就很难。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自己在修行上有希望,也有要求,那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进入境界。我们拿三分钟的时间来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够暂时有一分钟,或者半分钟,进入到观自在菩萨的状态。

  观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内外自在。怎么样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记得平常讲的六字口头禅:“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的口头禅,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但是一百个人讲,可能就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为什么说一百个人讲会有一百一十个人落实不了呢?因为有的人讲得太多,他一个人就要顶两个。这六个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观自在菩萨,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后所得到的结果;或者说,要想成为观自在菩萨,你就必须时时刻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从果说到因,也可以从因说到果。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一、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的要领,就是要做到身在何处,心也在何处。

  我们每一个人很客观地观察一下:我们现在坐在双峰山下,四祖禅寺的藏经楼上,身体在此,心在哪里?很客观地反省自己,看我们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个地方?这是修行很关键的一点,也可以说是做一切事情很关键的一点。这个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统一。

  不管怎么讲,安住当下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一个高难度的法门。但是,又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说真正找到了安心的法门,找到了使我们身心健康、身心净化的法门。

  这个法门,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这个法门,不是因为你具备什么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备什么信仰就不可以用。这是一个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它抛开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大家一定听过《六祖坛经》,知道六祖的故事。六祖在老家广东听人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就觉得这句话了不起,这句话就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一定要了解这句话是从哪里来,这句话是谁说的,还有谁在传授这个法门。他当时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当下一念,他就心开意解了。你说他当时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又没有归依三宝,他又没有受持五戒。心地法门不受外在一切形式的影响,时节因缘成熟了,当下就可以契入。佛教的所谓四圣,其中有一圣叫做独觉,又叫缘觉,他出在无佛之世,没有听到佛说法,就是偶尔听到一句经文,他就能够悟道,他没有别人的指引。

  真正要修行,要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解决人生的迷惑与烦恼,解决人生的种种不安定,一定要从安住当下着手。

  安住当下有什么要求?就是要放下,放松。《心经》上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毕竟是菩萨修的法门,难度很大,要求很高,我们这些平时完全没有受过心理训练的人,一下子就想掌握大智慧到彼岸的法门,那确实很难。所以在今天这个讲座当中,根据我们修生活禅的要求,是由息道观,来进入生活禅。那么我现在所讲的安住当下,是要你把当下的这一念心,安住在呼吸上。

  别的东西都离得我们很遥远,好像都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只有呼吸,我们最容易感受,最容易把握,最现实。我们就把身心全部安住在这一呼一吸上。大家试试看,意念与呼吸保持一致,使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的整个过程。在修止观的专业书上,这个方法是叫做“随息”。我们平常是说“呼吸”两个字,止观书是说“息”这一个字。吸是入息,呼是出息。所谓随息,就是随着息的入和出,让心就安住在息的出入上。在吸的时候,我们的意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现在在吸气;当出息的时候,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息在呼气。所谓随,就是意念随着呼吸的出入,安住在呼吸上。止观书上的专业术语是:“知息出入,知息长短。”这是属于六妙门中的一个法门:随息。

  二、守一不移

  安住当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当下之时,为了使我们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师提出来,让我们运用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守一,在佛经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处。翻译佛经的大德们,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把制心一处的内容表述出来,就是“守一”。这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文字的表述,都是由来已久。

  守一是一个古老的法门。这个法门比佛教还要早,因为人类要修练,就一定要有一个调整身心的根本方法。经过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复试验以后,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只有让这个心能够专一了,一切妄想杂念才能慢慢停止下来,内心的智慧才能逐步开发出来。

  不管讲什么么法门,不管讲得多么天花乱坠,都离不开这一点,都离不开怎么样使心能够专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为心猿意马难以调伏。社会有种种问题,人生有种种迷茫,原因是什么?心不专一,东想西想。给你们开个玩笑吧。年轻小伙子谈恋爱,心不专一,今天想着这个,明天想着那个,就会走很多弯路,造成很多误区,产生很多苦恼。所以专一,是调整我们这个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对治的就是我们这个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禅师就说,要让“心田不长无明草,意地常开智慧花”。能够这样,我们的心就一了,我们的这块心地就干干净净。

  要安住当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让我们当下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大家来试一试,清楚地知道:现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禅师的训练:“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他是把修止观“知息出入”的方法,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们来试一试。“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逐步使我们急促的呼吸平缓下来,使我们短促的呼吸延长,使粗浅的呼吸能够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见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身体的各个部位就会起明显的反应。经络会更加地畅通,血液的流通会更加正常,脸上的颜色和表情会一天天地变得更安详。希望我们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来观察呼吸,使这一颗浮躁不安的心逐步专一,把一切妄想杂念都放下。

  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有四个要求。

  首先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和杂念。我是把妄想和杂念分为两件事。妄想是没有目的的乱想,杂念是做事不专一,想问题不专一。严格来讲都是妄想。有一些是无目的的去想,有一些是有目的的去想。有目的的去想,使心不专一,那就是杂念;无目的的,妄想纷飞,不知道在想什么,心跑掉了,那就是妄想。

  要放下妄想和杂念,就要训练这个心,使它放在我们观察某个对象上。佛教把观察和观象对象二者,叫做“能缘”和“所缘”。这个“缘”是动词。比如说我们要来认识这个杯子,这时的心念就是能缘,杯子就是所缘。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能缘集中专一地固定在所缘上,让能缘的心放在同一对象上。在这里,我们所缘的对象就是呼吸。这就叫制心一处,四祖大师叫它守一不移,中国道家的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这一点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人类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是讲放下。

  第二个要求是专注。专注一境,在同一个对象上,不要三心二意,看准一个目标,能缘所缘统一起来,这就是专注。

  专注时间久了,脑子可能会走神,会麻木,甚至会不清醒,会睡觉。所以第三个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要糊涂,这叫清明。

  第四个要求是绵密。使放下、专注、清明的状态能够连续地保持,中间不能有间断,不能够随便转移目标,这叫绵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绵绵密密,常流不断,心越用越细,越用越专,绵绵密密。能够做到这一点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达到了。这是硬功夫,是真功夫,这不是靠说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

  三、一念不生

  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妄念不起了,那就到了第三个阶段: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了,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我们大家是不是达到了先不管,我们大家先来试试,看一念不生是个什么状态?

  各位一定要明白,一念不生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是一个很短的过程。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守一不移了,能守所守双亡,一念不生是一个接近超越、接近突破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不会很长,而是很短暂,甚至一瞬间就突破了。

  四、灵光独耀

  突破了之后,接下来就是第四个阶段灵光独耀,开悟了。心地朗然,灵光独耀,那就是开悟了。

  我今天特别把这四四一十六字提出来,贡献给大家。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

  下面我想按照古人在书上的介绍,讲一讲具体怎么样调呼吸的问题。

  坐禅是一个古老的法门,现在的人根据古人的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办法。我想,古人所总结那些经验,固然是根据古人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总结出来的,但是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古人写这篇文章,一个是他本人有真正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过去的书本上的经验,和修道者之间相互切磋所积累的经验。

  在修行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要以古老的传统作为标准。我们学佛,首先就是要学这些古老的传统。从释迦牟尼佛到今天,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我们是在学习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现的一位圣者、一位觉者他所创造的法门。这个法门尽管在不断地发展,一直发展到今天,即使是我所提出的生活禅,它所依据的,仍然是佛陀提出来的法门,只不过是把它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表述出来而已,法还是那个老法,还是那个古老的法门。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他所觉悟成佛的这一条道路,佛说这是“古仙人之路”。因为过去还有佛,过去还有真正成了神仙的人,他们所走过的这条路,佛现在再走一次,所以叫古仙人之路。我们今天来到四祖寺,也是在重走古仙人之路。四祖寺这一条路,四祖大师走过,四祖大师的许多弟子走过,一千三百多年来在这里修行成道的人都走过,都在这里得到过受用,都在这里突破了人生的种种障碍。所以我们要相信,这是一条古仙人之路,不是某某人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存在。只要我们肯根据这个方法去做,就一定会有结果。

  关于调呼吸,天台宗智者大师写过几本止观书。他把佛教所有有关禅定的修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间上上禅。所有这些禅法,最基本的功夫,都是在呼吸上用功。智者大师还把修习禅定归纳成为从三个方面入手,所谓色、息、心。色法,息法和心法。其中色法主要是指修不净观,息法指修数息观。修不净观、修数息观,都离不开心念,这两个法都要从调心入手。修不净观和数息观,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要调整调伏当下的这一念散乱心,这一念妄想心,这一念被种种尘劳污染了的心。

  在佛陀时代,是把数息观和不净观看作是进入禅门,进入修行的“二甘露门”。我们众生处在热恼之中,要用甘露法雨来消除身心热恼,获得清凉自在。要获得清凉自在,就一定要修这两个法门当中的某个法门。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当中的我们,也还是以修数息观为最稳妥。

  智者大师在他的书上说,我们修行的人,要进入三昧,在正式修习禅定之前,首先就要调整我们的身体,行住进止,动静营为,都要密切注意自己的身心活动,使它符合修定的要求。这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要调伏乱心,要调呼吸的人,平常的一切活动,要尽量地安祥安静,大说大笑大闹,心很容易散乱,所以在平时,就要动止安祥,寡言少语,说话低声。在这七天当中,我们只交流的学习心得,和学习心得无关的话,无关的事,不要去管,不要去说,也不要去想。这样,我们这七天才能真正过得很安静、很清净、很有收获。在这专修的过程中,一切言行不要粗犷,要安静。智者大师说:“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行为粗犷,气息就粗犷;行为很安静,气息也会调柔。

  调身

  正式打坐的时候,关于调身有九个步骤:

  1、对座位的要求

  我们走到座位上来,首先就要把位置整理好,垫子铺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不要妨碍他人。使自己能够坐在这里很安稳,身体很安稳。身体安稳了,我们的精神也才会使之安稳下来。所以“初至绳床,即前安坐处,每令安隐,久久无妨。”开始坐的时候,让座位高低合适,垫子不软不硬,坐下来身体很平稳,这样我们安坐一段时间之后,就不会觉得疲劳。如果座位不适当,坐久了身体会很辛苦。这是第一点。

  这一点,在共修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很重要。当然,回到家里去以后,如果还想继续地来坐禅,也要注意。在家里,不妨选择空气流通、很安静、没有噪音的地方,或者选择噪音比较小的时间段来打坐。打坐的座位,也可以像我们的现在一样,把毯子铺在地板上,就在地板上打坐。下面的垫子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坐在那里才不会辛苦。然后后面也要有一个座垫,使臀部能够高出大腿一寸半到两寸左右,这样坐下去,腰板才能自然挺直,否则前后一样高,坐下去腰板挺不直,会坐得很辛苦。

  2、跏趺坐

  第二步的要求,是讲两只脚怎么安放。这两只脚,可以半跏趺坐,可以全跏趺坐。所谓半跏趺,就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或者左腿在下,右腿在上。这叫半跏趺。在座女营员、女居士,不妨按照半跏趺坐来要求自己,不要练全跏趺;男营员可以练全跏趺,先是右腿在下,左腿在上,然后再把右腿搬上来。

  双跏趺一步到位很困难,要逐步地来。毕竟我们没有练过,韧带很紧,一坐下去之后,两只腿这样交叉,血液流通受到阻碍,会感觉到疼痛麻木。如果出现疼痛麻木的现象,千万不要紧张,不要觉得会出现什么对身体不利的影响。如果方法对头,对身体是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的。

  坐多长时间呢?开始练的时候,我建议至少每一座不要少于十五分钟。如果少于十五分钟,就没有什么效果。在十五分钟的基础上,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就能达到每一座能够坐上四十五分钟,乃至一个小时。即使是坐得很纯熟了,腿子也不疼,意念也能守一不移,一座也不要超过两小时。超过了两小时,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我们一般的要求,是每一座以一个小时为准。坐了一个小时以后,再慢慢地把腿放下来,如果疼痛,就把腿揉一揉,搓一搓,然后行走。

  或者单跏趺,或者双跏趺。万一单跏趺也不行,散盘也可以,又叫交脚坐。我们大部分是年轻人,都有希望练成单跏趺和双跏趺,不要满足于散盘。因为这不仅仅是信仰问题,这是身心修养最好的方法,是我们锻炼身体最好的方法。

  3、解宽衣带

  如果穿着很紧的衣服,裤腰带很紧,衣服很紧,那就对打坐不利。必须解宽衣带,要使身体不要有勒得慌的感觉,要使整个身心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让气血流通,不要有人为的障碍。

  4、安置两手

  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结成定印。小指头外侧贴近腹部,大拇指轻轻相拄,两肩放松,胳膊弯曲呈半圆形,结印的手不要架起来,轻轻搁放在腿上。这样身心就能安详自在。初学打坐,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如果这些要求不到位,姿势不舒服,就没有任何效果。一定要让一切的要求都做到位,有一个规范的姿势。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叫禅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叫弥陀印。我建议大家在坐禅的时候结禅定印,与修定更容易相应。

  5、身体的姿势

  身体的姿势刚才也讲到了一些。坐好以后,两肩放松放齐、两只手结成印轻放在腿上,腰板自然挺直,不要故意地挺,也不要含腰。自然挺直以后,血液流通才会正常,呼吸才会顺畅。特别是不要勾着腰。勾着腰,呼吸就很难调好。

  身体方面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坐下来以后,为了使气血调和,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我们这样向前倾斜,转动身躯,先从左边到右边,三次;再从右边到左边,三次。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头不要动,只是胯骨动。

  活动完了以后,我们安静地坐下来。让整个坐姿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后边一定要垫高一些,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一点,然后肉团心正好在中间,一条垂直线这么下来。所谓等边三角形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两腿盘好后的宽度,和肩膀到大腿膝盖的宽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并不要求你把腿盘得很拢很窄,大体上有从肩膀到膝盖这样的宽度就可以了,这样就基本上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地,重心就刚好在中间,坐下来以后就会很安定。

  大家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很有用。这些方法,几乎是所有的宗教都在使用的方法,也是所有练功的人都在使用的方法。这套方法没有宗教性,没有信仰的要求。如果有个别参加夏令营的朋友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想你也不必以排斥的心理来拒绝这个方法,可以以一种融入的态度,来接受这种身心训练的传统方法。

  6、头颈平正

  我们出家人有一句行话,叫“头靠衣领”。我们现在穿的文化衫没有领子,没办法靠到衣领,那么将头摆正就可以了。然后两耳与肩垂直,鼻子和肚脐相对,也就是头不能偏斜,两肩要齐平。“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而正住。”

  7、吐出浊气

  这些姿势都到位以后,就开口吐出腹内的浊气。让腹内的浊气从丹田慢慢呵出来。三次就可以了。吐的时候不要头向左右,以免影响他人。把腹部的浊气吐出来,有利于呼吸的调整,有利于气血的通畅。

  8、舌顶上腭

  合上嘴,不要张开。呼吸的时候,用鼻孔呼吸,嘴自然合上,让舌尖轻轻顶住上腭,不要使劲。舌尖顶住上腭,口腔自然就有津液产生。津液产生以后,自然会流向喉部,打坐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口渴。如果产生了津液,千万不要吐出来,可以把它咽下,那都是营养。经常吐唾沫的人,身体不会好。当然痰要吐出来,津液不要吐。有些人喜欢吐口水,那样不好,那样就会变得面黄肌瘦。

  9、微闭双眼

  最后一个要求是自然合上两眼,以刚好遮断外边的光线为度,也不要把眼睛闭得死死的。当然也要灵活掌握。当我们精力旺盛的时候,不妨眼睛合上,让它断光,这样更容易使心念专一。如果昏沉来了,就把眼睛稍微睁开一点。

  以上就是打坐调整身体的一些步骤。这个方法,各派的要求大体上一致。刚才讲的,是隋朝智者大师总结出来的,一共分为九个步骤。如果把走近绳床的那一节不要,然后把闭口与对于身体的要求合成一条,那就刚好和现在所说的毗卢七支坐法的要求一致。这篇文章从写作到今天一千四百年,我们今天拿出来用,还在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要求。

  调息

  上面讲调整身体的方法,下面讲呼吸的要领。

  呼吸一共有四种状态,所谓息有四相:风、喘、气、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大部分停留在风的状态,再好一些就是喘,再好一些就是气。只有把风、喘、气调整到息的状态,那才是达到了调息的要求。

  书上讲:“守风则散”,意念守在风的状态,心就容易散乱;“守喘则结”,守喘,气息就不顺畅;“守气则劳”,意念放在气的状态,心就会感到很疲劳;“守息则定”,只有把意念放在息上,才能够进入禅定。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很繁琐,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不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让呼吸从急促而变得缓慢;

  第二、让短促的呼吸逐渐深沉下来。

  一般地,我们的呼吸到胸口就为止了,再深不下去,很短。短了就会快,深了它就会慢。短、促、快、浅、粗,把这几项避免了,调整过来了,呼吸就会逐渐变得长、缓、慢、深、细。如果呼吸成为一种绵绵密密、若存若亡、若有若无的状态,那就是达到了息的状态。

  这里所谓的守一不移,就是要守息。守住息的相状、守住息的状态。守息则定,守息才能真正进入到一念不生的状态。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四句话的中心点,是要放在守一不移这个具体的方法上。而这个具体的方法,又要求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调呼吸上。呼吸调好了,自然身心安定,身体健康,工作会提高效率,学习会提高记忆力,我们做一切事情,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智慧开朗、身心解脱这个最终目标。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信心,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当作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得大自在!

  提问

  问:如何在白天的工作和生活中观呼吸?

  答:行住坐卧都可以观呼吸。因为呼吸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离开过我们。我们之所以还有生命,是因为有呼吸。没有呼吸了就没有生命了。呼吸是最容易把握的,当然也是最难把握的。你坐在这里怎么调呼吸,走路的时候也可以这样调,睡觉也可以调,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调。所谓安住当下,总的要求主就是身在何处,心就在何处,所以呼吸也就在何处。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就只是这口气!这口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

  问: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的“观”和“观自在菩萨的”的“观”是一样的吗?或者一个是方法,一个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答:“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般若,是“照见五蕴皆空”所显示的大智慧,和六妙门的“观”,有很大的区别。 “数、随、止、观、还、净”是一个过程,“净”以后才是“观自在”,还不是一个结果。结果应该是“度一切苦厄”。

  问: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即于一切,不落三界”?

  答:不离有漏修无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