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讲
今天讲本经的法会因缘。佛每讲一部经,都有一个因缘,佛每一次讲经,都是演说无上甚深妙法的法会。本经的《序品》就是叙说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说《心地观经》一期一会的殊胜因缘。
1
佛陀每讲一部经,一定是六个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法会才能成就。有这样一个可信的事实、有记录者、有时间、有说法主、有听众、有处所,整个加起来叫做六种成就。除了像《心经》这样省略这部分内容的经典以外,绝大部分的经典都具备六种成就。
第一是信成就。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信成就,就不知这部经是否是佛说的,不能引起大家的信奉。所以第一就是信成就,信成就就是每一部经开头的“如是”两个字。意思是像这样的一部妙法,我们大家都要深信不疑。
第二是闻成就。“我闻”叫做闻成就。“我”就代表结集这部经的人,就是阿难尊者。这样一部无上甚深的经典是我阿难尊者亲自从佛那里听闻而来,这叫闻成就。
第三是时成就。就是说法的时间。佛经里面不是像现在这样把某年某月某日记得清清楚楚,只是笼统地记载为“一时”。
第四是主成就。主就是说法者,就是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在佛的印证、加持下,也有菩萨说法,也有罗汉说法,也有变化人说法,也有长者居士说法。比如说《维摩诘经》就是居士说法。所谓“经通五人说”,有五种人说经。以佛说为主,或者在佛的加持、印证下,所说的法都可以叫做经。“法王印证,演说妙法”,所以叫主成就。
第五是处成就。指佛陀说法的地方。比如“一时佛在舍卫国”,舍卫国就是处。这部经是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说的。当然,处成就可以在天上,也可以在人间,应缘而住,无有定处。但是每一部经都有自己的说法处。一些小的经典,在一处就说完了。像《华严经》这样大部头的经典,就有“七处、九会”,佛在七个地方,说了九次,才说完整。
第六是众成就。众就是听法者。如果没有听众,向谁说法呢?所以有众成就。所谓众成就,就是圣凡聚会。每说一经,有声闻弟子,有菩萨弟子,有天龙八部,有一切善男信女,所以是圣凡聚会,这叫众成就。
这六种成就也叫六种证信。有这六种成就,证明这部经是可信赖的,不是伪经,不是非佛说,不是非阿难所结集。从这六种成就,也可以来辨别是不是真正的佛经。
2
从本经的特殊因缘来看,在序品当中,反映了五种殊胜,这是本经与其他经典的不同之处。
(一)主殊胜。释迦牟尼佛入定、放光、动地,然后才说这部经。说此经时,听众极其多,法会极其殊胜,供养极其丰厚,这是促成主殊胜的因缘。
(二)法殊胜。本经宣说的是心地法门这一殊胜之法。要悟入心地法门,一定要修种种加行,具备种种资粮。第二品《报恩品》,就是讲的为了修心地法门而修的一种加行。一般而言,有两种加行最为重要,一是供养,二是忏悔。由供养而去除现前的贪心,由忏悔来消除过去的罪业。在忏悔的同时也要修供养。以什么来供养呢?有内供养和外供养。内供养就是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口在唱佛号,身在礼拜,心在观想,身口意三业相应,叫三业清净。这种供养是最重要的供养,叫内供养,又叫内施。外供养就是用香、花、涂、烛、果、乐,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三宝。有忏悔、有供养,修行最容易进步。这是为正修而作的准备工作,所以叫做加行。
(三)众殊胜。听闻《本生心地观经》的三界圣凡,一共有十九类。从声闻、菩萨,一直到天龙八部、国王、王后、长者、居士、人非人等。这部经典在听众方面作了这样一个记录,说明大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十九类众生都要以心为主,修心地法门,才能最后圆满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三昧殊胜。佛陀在说这部经时入两种三昧。首先是入有顶天极喜三昧。有顶天是色界第九天。所谓“有顶”,意思就是有形世界的最高一层。到了无色界,那就没有形态。因为色界有形,所以还有喜;到无色界,就无所谓喜了。佛陀看到十九类众生都来闻法,有这么多人都向往心地法门,向往无上菩提,所以很高兴,为众生根熟而喜悦,为说法当机而喜悦。众当机、法当机,所以佛陀入极喜三昧,在极喜三昧中放大光明,现种种瑞相。
首先是在光明中显现十方诸佛从出生、成道、说法、度众一直到涅槃,然后又有八大灵塔在光明中显现出来。八大灵塔就是为纪念佛陀的一生,从出生、成道,一直到入涅槃之间,有八件特别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在八大圣迹处所修的宝塔。除了这八大圣迹处,有很多寺院也修此八塔作为纪念。根据本经的说法,这八大灵塔分别叫做降生宝塔、成佛宝塔、度人宝塔、声名宝塔、神异宝塔、大乘宝塔、现疾宝塔、圆寂宝塔。
在佛陀出生的地方,拘娑罗国净饭王宫的生处宝塔,是“降生宝塔”。在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有“成佛宝塔”,现在那个塔还在,就叫菩提伽耶。佛在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初转*轮,度五比丘,所以有“度人宝塔”。在舍卫国中祇树给孤独园,佛陀与诸外道反复辩论六个月,降伏了六师外道,获得一切智者的称号,声名远扬,所以有“声名宝塔”。在安达罗国曲女城边,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然后与梵天王及天帝释十二万众,从三十三天现三道宝阶下阎浮提,所修纪念塔叫做“神异宝塔”。在摩竭陀国王舍城边耆阇崛山,佛说大般若、法华一乘、心地观经等大乘经典,所修宝塔名为“大乘宝塔”。在毗舍离国庵罗卫林,维摩长者示现疾病,宣说大乘不可思议境界,所以有“现疾宝塔”。在拘尸那国跋提河边娑罗树林中,佛入灭的地方,有“圆寂宝塔”。
如果根据《八大灵塔名号经》,所记八大圣迹分别为:迦毗罗卫城蓝毗尼园佛陀降生处;摩伽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佛陀成道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野苑佛陀初转*轮处;舍卫国祇陀园佛陀现大神通处;桑伽尸国曲女城佛陀于忉利天安居毕,自七宝宝阶降下处;王舍城提婆达多破僧,僧众分离二处,佛陀化之使归一味处;广严城佛陀思念寿量,将入涅槃处;拘尸那城娑罗林内佛陀入涅槃处。所说八大圣迹地点与本经完全一样,而所纪念的事件则稍有不同。
这八座宝塔是释迦牟尼佛一生化迹所现,是人天有情皈依、供养之处,供养八大灵塔是我们成佛的远因。如果我们在某个地方看到中间有一座大塔,周围有八个小塔,那就很可能是八大灵塔。佛陀在入极喜三昧之时放大光明,在光明中显现了这八大灵塔。
第二种是狮子奋迅三昧。狮子是比喻,奋迅表示动作迅速。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一旦有所动作,一定会像惊雷闪电一般迅速,所以叫奋迅。奋迅三昧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入狮子奋迅三昧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出微细之火,出火迅速。微细之火象征佛陀的微妙智慧,能够迅速断除微细的烦恼。入定叫三昧,也叫等持。入定的目的就是要开发智慧,开发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能入狮子奋迅三昧,产生智慧快,断除烦恼快。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进出三昧迅疾无间。进入禅定很快,从欲界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到无色界的四空定,加在一起就是四禅八定。修狮子奋迅三昧可以无间断地进入四禅八定。入三昧迅疾,出三昧也是如此,可以从非想非非想定迅速退到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欲界未到地定。佛要说法之前,往往先要入定,入了定才能够观察与会圣凡各种各样的因缘根机,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所以佛陀在说《本生心地观经》的时候,入了有顶天极喜三昧之后,又入狮子奋迅三昧。
(五)现瑞殊胜。进入狮子奋迅三昧之后,佛就放光、动地,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六种震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地在摇晃。发生地震时,大地的摇晃会造成破坏,佛说法时大地震动,是由于佛的定力加持、护法神的卫护,不会造成破坏。六种震动是动、涌、震、击、吼、爆,这六种震动和地震的情形极为相似,但是,佛陀说法引起六种震动时,所有的土地都柔软了,就像一床棉被一样柔软了,不会造成破坏性。如果要造成破坏性,佛陀就不会让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了。佛陀显现这种瑞相的目的,也是为了教化众生。六种震动每一种又分为三种,所谓:动、极动、遍极动;涌、极涌、遍极涌;震、极震、遍极震;击、极击、遍极击;吼、极吼、遍极吼;爆、极爆、遍极爆。极的意思是大,动得很厉害;遍的意思就是普遍。佛陀入狮子奋迅三昧而现的祥瑞之相,不是一种灾难。现了这种祥瑞之后,据佛经记载,“其地严净,悉皆柔软,滋长卉木,利益群生。”大地起了变化以后,土地更加肥沃,草木花卉生长茂盛,大地众生会直接获得种种利益。
大地六种震动,光中涌出八大灵塔,都是在说本经显现的种种瑞相。
3
现在正式解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报恩品》在本经的第二卷和第三卷,共上下两品。上一品主要是长行,下一品主要是偈颂。这次只能讲《报恩品》上品长行部分,颂文就不讲了。
佛陀在说法之前先入定观察众生的根基,然后放光现瑞。前面讲到诸佛有二法,不会常住在三昧中不出定。这二法,一是大慈,二是大悲。诸佛由于大慈悲心而不会久住禅定,而是心怀众生,出定以后拔众生苦、与众生乐。“以是二法,于无数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觉。世间众生多诸苦恼,以是因缘,如来不久,从三昧起,当为演说心地观门大乘妙法。”
《报恩品》第一句就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然后佛陀就对弥勒菩萨说:“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佛说今天圣凡云集,就是为了要亲近世间慈父,听闻出世之法,要思惟如如之理,修习如如之智,所以我现在要为你们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接下来佛又说:“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佛陀出世,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所以生值佛世难。佛出世以后要来宣说心地法门,也是一件稀有难得的事。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佛陀所要宣说心地法门,是究竟大乘之法,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如果听到这样的妙法,那些小根小器的众生,往往会心生怯弱,有畏惧心。
“然诸如来转于*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诸佛出世观机逗教,总是根据众生的根机和时节因缘,而说相应的法。要使所说的法与众生的根机相应,必须远离四种过失。“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非处不说,非时不说,不是那样根机的众生不说,暂时不能接受的法不说。说法当机,“应病与药,令得复除”。远离四失,就是无非处、无非时、无非器、无非法,应病与药,令众生闻法得解,远离烦恼。“即是如来不共之德。”这样应病与药,远离四失,只有佛陀才能做到,这是佛不同于声闻、缘觉以及未得自在之菩萨的不共功德。“以是因缘,难见难闻菩提正道心地法门。”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问题都容易解决,就是摄念观心最难。听了心地法门观心妙法,如果不能够摄念观心,还是辜负了如来一会说法。以什么来摄念?就是以三昧来摄念。只有在禅定中,我们的心念才能收摄得了。进入三昧得定之后,能够产生智慧,所以又能观心。“摄念观心”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定慧等持”。摄念是定,观心是慧,两者统一起来,达到相应的地步,才能熏成无上大菩提种。
诸佛出世,千生万劫难遭遇;听闻正法,也是千生万劫难遭遇;听闻正法之后,如说修行,摄念观心,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要以法为重。重法就是重佛,重佛就是重自己。为什么?因为佛教导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依法修行,开发本有的佛性,成就自己本有的无上功德。
- 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的区别
- 成就学问之道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真谛!
- 妄想烦恼不是实在的,不要随着走!
- 在禅堂内保持精进心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
- 同样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 怎么理解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烦恼是什么意思?怎么对治?
- 为什么禅宗寺院课诵安排早念观音晚念弥陀?
- 如何看待命运?怎么掌握?
- 可以在无明师指点下修白骨观和不净观?
- 打禅需注意克服两种情绪和防止两个偏差
- 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 连“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养到位,别让自己得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开启修行道路的三大关卡
- 学佛亦是学做人,佛法也是一种活法
- 每个人都要有承担众生不幸的精神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