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二
佛法修学概要(二)
净界法师主讲
【无量寿经】经云:「见老病死,悟世无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
我们会有一个问题,就是释迦太子他未出家,受到他父王的种种的照顾,乃至于盖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宫殿。在一个这么样殊胜、安乐的环境,他为什么要出家?我们要理解这个事情,首先要理解到生命的相续。换句话说,我们看这件事情要理解,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生命,我们要面对到未来的生命。所谓的生命的相续,业果的相续。从无量生命的角度,我们观察到现世安乐当中,有两个过患。第一个过患,现世的欲乐,我们身口意去接触现世的安乐,会引生很多很多的烦恼跟罪业。这个烦恼跟罪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来生有痛苦的果报出现。换句话说,现世的安乐,它会引生来世的痛苦。这是第一个过患。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我们现世的安乐,它甜美的程度就像蜂蜜一样,但是它的背后有一把刀在后面。我们的舌头去舔蜂蜜的同时,也会被这个蜂蜜后面的刀割伤。就是我们受用世间的欲乐,我们一定会生起烦恼罪业,而引生来世的痛苦。这个是我们必须要断除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现世安乐它本身有果报的障碍。前面是讲烦恼障、罪障。我们以这个果报体来受用现世安乐,会受到老病死的干扰。我们生为一个有情众生,以果报体来受用世间欲乐的时候,老的出现会破坏我们的安乐。病痛出现的时候,也会破坏我们的安乐,死亡出现的时候,也会破坏我们的安乐。老病死的出现也会破坏我们的安乐,在这种情况之下,悉达太子就是见老病死,悟世无常。这个地方所强调的就是,每一个有情众生追求的都是离苦得乐,但是离苦得乐的观念,必须建立在无量的生命。假设我们只有今生,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因为生命只有今生,那大家就及时行乐,事实上不然,所以我们对于离苦得乐的抉择,一定是要看到无量生命,今生的生命是暂时的。第一个它引生来生的痛苦。第二个它会被老病死所破坏,它是无常的。所以使令悉达太子作出抉择,见老病死,悟世无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这个是悉达太子他之所以会放弃世间的安乐,而追求圣道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问题是说,修学圣道为什么要出家呢?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讲一个偈颂。「孔雀虽有色颜身,不如鸿鹄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孔雀虽然以种种的美丽五彩的颜色来庄严它的羽毛,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整天被关在笼子里面不得自在。它这样的庄严而不自在,还比不上鸿鹄能远飞。鸿鹄就是像天鹅一样,天鹅虽然没有美丽的颜色来庄严自身,但是它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孔雀跟鸿鹄的譬喻,是比喻在家居士,虽然你从事生产,你能够积集很多很多的财富,使令你现在暂时的得到安乐,但是你在得到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你几乎所有的精神体力,你被种种尘劳的境界所系缚。就像孔雀被铁笼子关起来一样,你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修学圣道。所以说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你积集的财富,财富是不能带到来生的,当你死亡的时候,财富是不能贯穿到来世的。只有善业,只有内心戒定慧的功德,才能够贯穿到来世去。从来生的角度来观察,出家,你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能够专心的修学圣道,这一点是超越在家居士。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因为出家以后,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把所有的精神体力,放在追求圣道上,这一点是居士所比不上的。这个地方就是为什么释迦太子,他在皇宫生活当中,为什么选择出家,这地方讲到见老病死,悟世无常。所以他作出以下的决定,弃国财位,入山学道。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抉择。当然这样的抉择,他一定能照顾到来生,因为我们不是只照顾到今生,我们迟早要面对无量的生命,所以这个是一个宏观的生命,一个远大的生命观。
六、成道相。『经云:「现五浊剎,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这段经文分成三段。第一段从现五浊剎,乃至于跏趺而坐。这个地方是讲到入金刚坐。释迦太子,他离开苦行林,走入金刚坐。第二段奋大光明,最后一行的皆令降伏。这个地方是讲以智慧的力量来降伏魔验。第三段得微妙法,成最正觉。这个地方讲成就佛道。分三段。
我们看第一段。现五浊剎,随顺群生,示有尘垢。太子出家以后,经过五年的参访,成就禅定,他觉得禅定不究竟,就一个人离开他过去的老师,一个人进入苦行林修习苦行。每天日食一麻一麦,这么微少的饮食来维持他的生命。这当中经过六年。有一天,他在禅定当中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他就思维。世间的人在五欲当中享受,太过于放逸,这是不随顺于圣道。但是太过于苦行,使令自己精神体力太虚弱,因为日食一麻一麦,体力受不了。身体太虚弱,这件事情也是不能修学圣道。所以他就知道,唯有采取中道的方法,非苦非乐一个中道的修行,一个正常的生活,才能够修学圣道。他就离开了苦行林。看那意思很久没有洗澡。现五浊剎。佛陀是从清净的法身,变现出一个跟人一样的果报体。他既然生长在这个五浊恶世的果报体,一定要随顺一般众生的情况,身体上会有尘垢。
「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这个金流就是尼连河。尼连河为什么叫做金流?它地上的沙都是金色的,看下去金光闪闪的,古时候印度就称为金流。在尼连河里面洗澡。洗完澡之后,因为六年的苦行,使令他身体太虚弱,爬不上来。这个时候诸天、四大天王就按着岸边的树枝,使令太子能够攀着树枝,能够离开水池。天案树枝,得攀出池。洗完澡以后,精神比较好,后来遇到一个牧牛女,这个牧牛女,供养太子一碗糜乳。就是用牛奶熬成的粥,很营养的糜乳。喝了以后,他又洗过澡,精神特别的饱满。
「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
太子经过五年的修学禅定,六年的苦行。放弃苦行以后。喝过牛奶、洗了澡以后,精神饱满。这个时候他的大功德准备要成就。当然一个功德要成就是有征兆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以下提到一个情况,灵禽翼从。在虚空当中有一种特别庄严彩色的鸟,跟随在太子的身边,往道场走去。这是第一个。
「吉祥感征,表章功祚。」那个时候刚好有一个割草的工人经过,他割了一堆吉祥草。这吉祥草本质特别的细,特别的有弹性。这个工人看到太子的修学很感动,就把草供养太子。这当中有一种表章功祚。功祚就是功德。从吉祥这两个字可以看得出来,释迦太子的功德即将要圆满。
太子从这个因缘当中「哀受施草,敷佛树下。」以悲悯的心,来接受这工人的供养。就把吉祥草放在菩提树下的一个金刚座上把它铺下去。铺下去以后,精神饱满的太子就坐上了金刚座,结跏趺坐以后,立定一个誓愿。他说:「我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坐。」就是说我今天坐下去,假设我在这一生当中我不成就正觉,我不能够觉悟生命的真理,我决定不离开这个座位。有这样坚定的誓愿。从这样的誓愿当中入定。入定以后,就入金刚座。这段经文讲到太子从苦行林离开以后到金刚座的整个情况。以下讲到降魔。智力降魔。
「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太子在禅定的寂静心当中,去观察十二因缘。生命是一念的无明,无明缘行,有无明烦恼的活动,就有行业,业力。有业力就有一个有情的心识。有情的心识就有投胎,乃至于生老病死种种的果报出现。换句话说,当我们一念的无明消失,无明灭则业力消失,有漏的业力一消失,整个投胎的果报体,生老病死的果报就不再召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老病死灭。经过十二因缘的顺利观察以后,他将要证得诸法我空法空的真理。要证得之前他就思维:三世诸佛的常轨在成佛之前,都要降魔。我也必须要遵循诸佛的仪轨,先降魔而成就佛道。这个时候太子以禅定的力量,奋大光明,使魔知之。放大光明,魔宫震动,通知魔王知道。魔王指的是六欲天的天王波旬。波旬他的心情,他不喜欢看到有人修学圣道。他的心情是三界的众生,每一个人都能放纵自己的烦恼,在生死中流转,这魔王最欢喜的,通通作我的眷属。那一个人要离开三界,他就是不欢喜,就想尽办法去破坏他。当然太子的修行也不例外。所以魔王就采取行动。
「魔率官属,而来逼试。」魔王这时作了两个行动,第一个、他派了他四个女儿。四个魔女打扮的花枝招展,在太子面前唱歌跳舞,想要扰乱太子的心情,破坏太子的梵行。
「制以智力,皆令降服。」这个时候太子第一观入不净观,使令魔女,看到自己内身的不净。我外面化妆的花枝招展,但是我内身里面,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看到身体里面一堆白骨,里面掺杂很多的脓血屎尿,心肝脾肺肾,种种不净物。这四个魔女看到自己身体的不净以后,就呕吐,然后惭愧而退。退走了。魔王又采取第二波的行动,率领官属。魔王第一次采取的是一种软贼,软贼不行就用硬的,就派了很多魔兵魔将。魔兵魔将就带了很多的刀剑来到太子的金刚座前,命令太子说,你赶快离开座位。太子就告诉魔王说,你今生魔王的福报,有三个善业。第一个、你以前做人的时候盖了一间寺庙。第二个、你曾经在某一生当中很认真的受持八关斋戒,第三个、在你过去生命当中,曾经有一次供养辟支佛。供养一位圣人。你三种福业的成熟,使令你今生成就魔王。
我思维,我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三千大千世界的土地,没有一个土地不是我舍生命的地方。我那个血可以说遍满了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我流血的地方。魔王说你讲我有福报,我自己知道,我有神通的。你说我盖了一间寺庙,受持八关斋戒,供养辟支佛,你讲这个我相信。但是你说你过去修那么多的菩萨道,谁相信呢?谁能证明呢?这个时候地上的天神从地涌出,我们都能够证明的。这时太子用手按大地,他说如果我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话,大地应该要六种震动。这个时候果然大地六种震动,魔兵魔将就惊怖离开。所以说佛陀对魔王的办法,不是说你来跟我打战,我跟你拼了。不是。他是怎么回事呢?制以智力。用智慧的力量,使令魔王跟眷属降服。
第三个是讲成就佛道。「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太子把软硬二贼调伏以后,他就正式入禅定,思维缘起,在缘起当中,证得诸法的空性,成就最圆满的正等正觉。这是讲到太子成道的因缘。
智者大师上天台山时,在天台山打坐,他也是有遇到魔境。遇到魔境他处理的办法也是一样,他安心空寂。观一切法空,魔兵魔贼自然而退。如果你要懈怠,可能还不会有魔王的出现,魔王是不容易出现的,大部分都是鬼神,但是你要精进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问题,鬼神世界他那种斗争,胜负的心很强,还要跟你比个高下。【楞严经】强调一个观念,「内魔不生,外魔不起。」世间上的事情是感应道交的,你内心当中对于魔所现的,不管是欢喜的境界,恐怖的境界,你能够不迷、不取、不动,不要有攀缘心,魔是不能破坏你的。一个人要着魔,你自己要检讨,你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虽然魔来干扰你,你自己的攀缘心,自己要负一半责任。所以说我们修行人遇到任何的境界,一定是要安心空寂,不随妄转,这个事很重要。
有些人容易见到鬼,有些人就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中经常想着鬼这件事情,这个地方有鬼,那个地方有鬼,你就容易跟他感应道交。就像我们念佛一样,「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经常去忆念佛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降魔,修行要紧善知识莫向外求。一个修行人内心当中一天到晚想东想西,我想要有神通,我想要见到什么,见到什么,你迟早出状况的。我们修行内心一定是向内,向内安住。
七:转*轮相。『经云:「释梵祈请,请转*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受菩萨记,成等正觉。」』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是说明佛陀说法的因缘,从释梵祈请,到请转*轮。说法的因缘。第二段:以佛游步,佛吼而吼。到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地方是讲说法的内容。第三段、总摄魔界,动魔宫殿,到最后成等正觉。这个地方是赞叹说法的利益。
第一段、「释梵祈请,请转*轮」当太子在菩提垓垭的菩提树下金刚座,思维缘起,成就佛道以后。在最初的三七日是完全在一个自受用的境界。自受用诸法真实相,常乐我净的涅槃的功德。在三七日以后,这个时候才有释梵祈请。释就是释提桓因。梵是大梵天王。来到人间,请佛陀从涅槃当中出来,为这些苦恼的众生转*轮。
这当中讲到佛陀在成道以后,他不主动的说法,必须有释梵的祈请?
因为要尊重法的缘故。假设佛陀在众生没有祈请的时候就出来说法,这样众生是不能生起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情况之下,这个法门在众生心中不能成就利益,所以必须有这样的程序。就是必须等待释提桓因、大梵天王的祈请,佛陀才会从禅定中出来,弘扬正法。这是因为尊重法的缘故,使令众生生恭敬心的缘故。以下是说明说法的内容,佛陀讲的法是什么内容呢?
总标。「以佛游步,佛吼而吼。」以佛游步,是说明佛陀的身业,身业弘法。佛陀庄严的四威仪。行住坐卧威仪,使令众生生起欢喜心、恭敬心。譬如说,舍利弗尊者,他本来是外道,他看到马胜比丘的庄严,才皈依佛法的。所以佛陀弘扬佛法,第一个就是身业,以佛游步。
第二个、口业。佛吼而吼。口业就是用音声。吼比喻佛陀音声当中所表达的义理,就像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匍伏。比喻佛陀所宣说的真理,外道一听到以后,百兽自然就消散,能够破除外道的邪见。佛吼而吼。赞叹口业的弘法。这个地方是讲到佛陀说法的两个内容,一个是身业的威仪弘法。第二个是口业的弘法。以下是说明法的内容。这当中有八个譬喻。
「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
我们根据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的义疏】,慧远大师的意思,这八个譬喻,分成两段。前面的一段是闻、思、修、证,四种智慧。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下面一段是说明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第一段扣法鼓。这段是以鼓的音声来形容我们所成就闻的智慧。譬如说,我们学习佛法,了解到有无量的生命。而整个生命的快乐跟痛苦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完全是我们的业力所成就的。由善业引生可乐的果报,由恶业的因缘引生不可乐果报。我们刚开始来到这个世间,什么都不懂,内心当中总认为生命只是个偶然。我在这个人世间出生,是个偶然。生命的本质是没有理由的,也没有轨则的。我们刚知道生命有轨则以后,知道我只要起一个恶法,杀盗淫妄的恶法,或者两舌绮语妄语的恶口,乃至于意业贪瞋痴,表示恶法的出现,就会引生我来生痛苦果报。虽然痛苦还没有出现,但是这种痛苦的能力,种子的功能已经成就了。我们刚开始听到这样观念的时候,这样的理解,叫做闻慧。闻慧本身的力量并不足以去调伏烦恼。我们可能遇到恶因缘,还是会去造恶业。但是闻慧有一个好处,它能够引生惭愧心。就是说这个人了解因果,你不了解因果,两个人都去造罪业,有什么差别呢?不了解因果的人造罪业是尽情的造罪业,内心是无障碍的。了解因果的人,他也控制不了他的习气,他也造罪业。但是他内心当中有惭愧心,就像一个人开车,他踩了煞车。踩了煞车,车子没停下来还是撞上去,但是他踩了煞车,总是有一种阻碍的力量,造罪的力量减轻了。闻慧可以引生我们的惭愧心。「鼓」有一种警觉的功能,使我们在生命当中得到警觉,原来生命是有轨则的,生命的运转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由业力的因缘来决定我们的生命。「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从完全无知当中听到鼓声,得到警戒,比喻闻慧。
第二个吹法螺。这个螺的声音,是绵延不断,相续的。比喻我们的思慧。我们把这样的观念,在寂静当中一次一次的思维,生命是相续的,在相续当中,我们下辈子会成就尊贵的果报,或者会到痛苦卑贱的果报,这个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是由我们今生的业力。这样的道理,经过你一次一次的思维以后,你内心的理性就加强,你烦恼的感性就慢慢的薄弱。思慧就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就像螺,螺的声音不像鼓那么短暂,法在你心中的力量是绵延不断,相续不绝的,你对于法的忆持更加的深入、更加的持久。由螺的音声譬喻智慧在你心中,已经由前面的闻慧,转成有力量的思慧。
第三个执法剑。思慧本身还是个散乱的阶段,虽然能够调伏烦恼,但是不能断除,一定要到修慧。修慧就是智慧有禅定的摄持。修慧能在我们高深的禅定当中断除我们的烦恼,所以就叫剑。剑有断除烦恼的功能。
证慧。建法幢,你心中的真理就像幢一样,坚定的竖下来。从此以后不再用你的知见来看这个世间,不用凡夫的知见。你看人世间,完全是用道理来观察这个世间,用真理的理论来观察世间。这叫闻、思、修、证。
以下是另外四个,四无碍智。闻思修证是法的本身,四无碍是说法的方式。
「震法雷。」比喻法无碍。这个雷,古德的说明,春雷一打,百花萌芽。播种子以后,春雷一打,百花的种子就冒出芽,有生机。比喻佛陀施设种种的法门,念佛法门、止观法门,乃至于持戒的法门、布施的法门。施设很多的方便,使令颠倒的众生有成就圣道的生机,成就圣道的因缘。一个十层楼高的地方,有楼梯我们就有机会上去,没有楼梯谁也上不去。有这些方便法门的施设,所以我们才能成就圣道。法就是雷。
「曜法电。」电是比喻义理。有雷就有电,电就是光明,闪电。佛陀种种法门当中,他有很多的观念道理在里面,有因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些真理当中能够破除我们的无明,比喻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澍法雨」这个澍是滋润的意思。就是雨水能够滋润万物。佛陀施设的法,施设的义理,众生还不能完全接受,一定要有言词,透过言词的表达,众生才能够领纳在心中。譬如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有理论在里面,但是理论一定要透过言词表达出来。我们刚开始从文字里面去吸收佛陀的道理,但是你得到道理以后,你也可以从这个道理当中,开展很多的文词出来。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有一次在安居的时候,九旬安居。安居圆满大家要离开,因为大家到这边结夏安居,各自回到自己的常住。最后大家集聚在坛上,求洞山禅师的最后开示。洞山禅师讲一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讲身体,你东去,他西去。这个地方是讲内心,我们内心当中「弟子心不安」。我们的内心想要找一个安乐处,但是我们一直找不到,思维这个,思维那个。思维这个也不快乐,思维那个也不快乐,得失成败是非人我。在这整个有相的境界打滚了以后,找不到一个安乐的地方。怎么办呢?你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内心不如安住在空性,这个空性当中没有成败得失,没有人我是非。不生又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不减,那才是安乐处。我们想洞山禅师他能够表达这样的言词,这言词事实上经典上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他从道理理解以后。一般我们讲「文以载道」,在道里面,他也能够表达出他的文字出来。一个开悟的圣人,他也能讲出「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用这样的言词来滋润这些众生的善根种子,使令他萌芽。当然祖师的智慧比不上佛陀,佛陀能够开出无量无边的言词,有些人这样子讲他懂。佛陀用另外一个角度,用各式各样的角度。【教观纲宗】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是者神力不共佛。」佛陀在这个地方讲一个音声,与会大众,人道、天道、鬼神道、龙王、夜叉、鬼神,每一个众生,都听到他自己熟悉的言词,每一个众生都以为佛陀专为他说法,皆谓世尊同其语,是者神力不共佛。这是佛陀不共于其他菩萨的地方。他有词无碍的智慧,言词没有障碍的智慧。
演法施。前面的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这是一种佛陀说法的善巧。演法施,是赞叹佛陀说法的慈悲心。佛陀在他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白天为比丘、沙弥、居士说法,晚上为这些鬼神、诸天说法,佛陀几乎是不睡觉的。我们看经典上,表面上睡觉,佛陀是初夜的时候不睡觉,后夜也不睡觉,中夜的地方,有时候不睡觉,有时候去躺两个小时。大部份的时间,到了晚上的时候,天人就来到佛陀的地方放大光明,佛陀就为他说法,或者是鬼神来祈请,佛陀也为他说法。所以佛陀说法是乐说无碍,佛陀说法没有疲厌的。没有疲厌这件事情。佛陀说法布施的慈悲心,是绵延不断的,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个地方是结叹佛陀说法的口业跟身业。一开始先用口业,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利,对音声的感受特别的敏感。所以娑婆世界大部份都靠音声。佛在世的时候,很少有文字记载的,佛陀说法都是用声音表达,弟子都是背下来,所以以前都是口授。师父口授给弟子,弟子就把它背下来。到佛陀灭度以后,才有文字的记载,所谓经典的结集。因为众生的根性是音声。娑婆世界是他的音声。过去也讲过香积佛国。香积佛国的众生是靠味道,舌根,来领纳法义的。到佛陀的地方,佛陀给他一碗饭吃,他吃完饭以后,开悟了。或者是天衣佛国,到那地方去,佛陀给他一件衣服穿,穿上衣服以后,他开悟了。但是我们娑婆世界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是靠音声来说法。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这是赞叹佛陀的身业。佛陀有时候用音声说法,有时候用身业显神通。有时候看到一些很难调伏的外道,邪见特别重,佛陀是先用神通来调伏他,或者是现光明,或者是现种种的震动,来调伏他的轻慢心,然后再为他说法。这个地方是结叹佛陀口业跟身业的殊胜。这一大段是说明佛陀说法的内容,以下看第三段说法的利益,分成三小段,第一段是讲到佛陀说法使令众生成就智慧的功德。第二个是成就福德的功德。第三个是结叹四悉檀的因缘。
「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在听闻佛法以后,我们在智慧的增长,第一个成就的功德就是调伏烦恼。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慑」是恐怖的意思。莫不归伏。佛法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一个观念,「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人世间遇到很多痛苦的事情,这痛苦的事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佛法是讲因缘生,不讲断灭见。主要的因缘是由我们心中的无明所变现的,就是我们心中有烦恼才会招感各式各样的境界出现。既然痛苦是由内心的烦恼所生,「既从心起,还从心灭。」痛苦是由内心所生,当然改变外境是不能消灭痛苦,因为痛苦的本身,是你内心生起的,如果痛苦是外境生起的,当然改变外境是可以改变痛苦。问题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痛苦的本质是由内心的烦恼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烦恼。佛陀讲到四圣谛,「道」的时候讲到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简单讲观身不净。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众,从过去的习惯,我们会生起贪爱的心。这贪爱的心使令我们痛苦,内心烦躁恼动,不寂静、不安,在严重的话就造罪业。罪业当然会使令我们成就不可乐果报,使令我们到卑贱的畜生道去,乃至于饿鬼道、地狱去。这个怎么调伏?佛法的意思,为什么会有烦恼?烦恼是由颠倒生起,就是说,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女众的色身是清净的,所以我们才会贪爱。关键在于我们对于色身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佛陀为了要修正我们这样错误的思想,要我们观察色身是不清净的。龙树菩萨的偈颂:「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肉囊盛粪。」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爱着自己的色身,每天给他最好的衣服,洗身,把自己庄严的很漂亮,甚至于我们爱着别人的色身,就是淫欲心。爱着自己的叫身见,爱着别人叫淫欲心。问题是这个色身值得我们爱着吗?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把色身这个皮,其实好看也是这层皮而已,把皮剥开来,把肉也剥开来,我们观察到我们内身的本质是一堆白骨,然后里面一堆的血肉大小便溺,还有各式各样的脓、痰、膏,三十六种不净物所构成的。而这种不净物,不幸的是,它还不完全在里面,它还假借我们身体九个孔,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两个耳朵、大便处、小便处,白天晚上流出不净物。经过观察以后,结论知道,其实这个色身是不清净的,它不是那么的美妙。所以我们过去认为它清净,生起贪爱,事实上是颠倒。在【宗镜录】上说,有一只狗,这只狗饿得太厉害,它看到一个白色的枯骨,这骨已经完全没有肉,连汁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干燥的骨,什么味道都没有。这只狗饿得太厉害,它的习惯认为这个骨就是好吃的。它把这个骨头啃的很厉害,七啃八啃,把舌头咬破。舌头咬破流出血,它认为这个骨头很甜美,事实上这个骨头并不能散发出甜美的血液,是你自己咬破你的嘴巴,才有这个血液的。因为骨头的本身不是一个可乐的境界,它本身什么味道都没有,怎么会甜美呢?是你自己的嘴巴给你自己甜美。【宗镜录】永明大师就比喻说,我们爱着世间男女的欲望也是这样,其实这个色身本身不能给我们快乐,因为它是不净物。如果它是清净的,当然会给我们快乐,这合乎因果。事实上我们感觉到,我们去追求世间的欲乐会有快乐的感受,这感受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我们自己在受用欲乐的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快乐,就从妄想当中生起快乐的感受。事实上这种快乐的感受不是外境给你的,是你自己的妄想,你自己认为很快乐,是这样子的。是我们颠倒,把不净当作净,自己在那边打妄想,自己产生乐受。你要看经典,你会发觉佛陀讲的话,实在是头头是道,他将世间善恶的事情分析的很清楚。这快乐本身不是色身给你的,因为色身是不清净的,我们的问题来自于自己的颠倒,清净的颠倒。我们在思维不净观的时候,当然不能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静中。就是我们一天当中有时候也不起烦恼,这个时候是好修行的时候。你在寂静当中先入止,把内心先弄寂静,然后就思维观身不净,不管你是观现前的不净,观死后的不净,死后有九种不净,身体的膨胀、破裂、流出脓血、各式各样的不净。世间上的思想,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思想就会有变化。这个思想的变化就是在讲这句话,「总摄魔界,动魔宫殿。」清净的法语,一进入你心中的时候,就把你无量劫来心中的烦恼,那个宫殿就动摇了。乃至于你内心的烦恼魔就开始怖畏,就开始归伏。就是透过智慧的圣觉,慢慢、慢慢能够调伏你心中的欲望。经典上说,有一个比丘,他淫欲心很重,重的非常厉害,他要把男根给切断。佛陀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要断的是你心中的烦恼,不是断那个男根。问题不在那个地方。所以佛陀的意思,烦恼的根源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颠倒,这个只有用智慧的观察,看到诸法真实相,才能够使令烦恼熄灭。我们刚开始在法义上的受益是调伏,就是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这地方是讲有断烦恼的力量,断惑证真。随着内心戒定慧的功力慢慢增长,就能够掴裂邪网,「掴」用手去拍击,邪知邪见就像蜘蛛网,很难解开的。我们透过佛法的思维,把蜘蛛网给消灭,主要是消灭我见的颠倒,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见惑断了以后,断思惑。烦恼就像灰尘的染污,像劳动一样的疲惫。堑指的是深坑。一个人生起欲望以后,往往是越陷越深的,欲的坑。这地方是讲断惑,断除烦恼的力量。
第三段讲宏护正法。
「严护法城,开阐城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当我们断除烦恼以后,这一方面,我们就有很多很多的经验,跟很多很多的智慧。这时我们会做两件事,第一个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我们对法义会更加深入的去思维,自受用,就像我们去保护我们这一念法城。把这个法门增加的广大,开阐城门。使令我们内心的污垢洗的更清净,更加的清白。这是第一个,在自受用上面会增长。第二个、我们会有慈悲心,在众生的颠倒世界,我虽然从法义当中得到了觉悟,得到了解脱。但是这个生命当中,还有很多很多如母的有情,他们还在颠倒当中,他们在痛苦当中,而他们又不知道痛苦是怎么来的,不能把痛苦的根源找出来,当然不能消灭。他们生生世世流转,根本没有离开痛苦的因缘,所以这个时候菩萨生起悲心。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来到众生的世界,就从山上走到人间,建立一个念佛道场,建立讲堂,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把他自己修行的心得,透过语言文字,传递到众生的心中去。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前面两段主要是在山中的自利,第三段是利他。这三段是赞叹我们学习佛法所得到智慧的功德。
第二小段是讲福报,「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佛陀来到人间,除了说法度众生以外,他还入国分卫。分卫就是乞食。佛陀本身是不从事生产,为什么?因为从乞食当中让众生种福田。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佛陀无量劫来,修习种种的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他内心当中有种种波罗蜜的功德,当众生把饮食布施给佛陀的时候,众生也能够种福田。阿育王,是佛陀灭度一百年后的一个转轮圣王,统领整个古印度。阿育王怎么有这样的福报呢?就是过去生跟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佛陀跟阿难尊者去扥钵的时候,阿育王是个小孩子,在沙滩上玩堆泥沙的游戏。正当佛陀跟阿难尊者经过的时候,阿育王跟他旁边的同伴说,这个人长的很庄严,我们应该供养他。就到城堡去,拿着沙作的珍宝,结果他太矮了,他的同伴就趴下去做他的椅子一样,踩在这个小孩子上,就把泥土供养佛陀。本来阿难尊者要制止的,佛陀说不能制止。他是以善心供养。就把阿难尊者拨开。用钵去接受这个孩子的供养。供养以后,跟阿难尊者说,这个泥土拿回去,到寮房里面土地有一个破洞,把这个地方填平。这个时候佛陀也预言,这个小孩在我灭度后一百年,在印度以转轮圣王出世,而且护持我的正法,经典上有记载。所以在经典上说,我们能够供养一个真实的佛陀,不要讲佛像,遇到一个真实的佛陀,就不得了。因为佛陀是十法界最殊胜的福田,所以这个田特别肥沃。你用小小的种子,他就栽出很多的水果。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去了九十天。这个时候佛弟子受不了了,太久没看到佛陀,大家心不安。优填王就说,我过去经常看到佛陀,现在没看到佛陀,心情就不好,坐也不对,吃饭也不对,睡觉也不对。就找一个画师来,请阿罗汉带这位画师到忉利天去看佛陀的相状,把佛陀的相状画出来。画出来以后,就拿到人间,用泥土作出一个相状,供养起来。起欢喜心,每天礼拜供养。佛陀九旬为母亲说法以后,报父母恩以后就来到人间。人间的佛教徒、阿罗汉、弟子就去迎接佛陀。这个泥土作的佛像也去迎接佛陀。佛陀看到这个泥土以后就跟他授记说,你永留人间,作众生福田。这意思是说,佛陀虽然灭度,但是留下了佛像。也留下舍利子,但是舍利子有限,大部份到龙宫去了,大部份被龙王保存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佛像,不管是泥土的、玻璃纤维的画像作我们的福田。我们修行菩萨道,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两足尊,两只脚,缺一个脚都不能活动的。我们看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主要都是在修福报的,当然这当中有皈依的意思。这三个的所观境主要是如来。礼拜、赞叹,赞叹包括称礼,第三个供养。所缘境都是佛,佛的境界。不管是佛像,纸作的,泥土作的,但是修福报是不够的。福报以后开始忏悔、随喜、灭罪。灭罪以后,后面就修智慧,请佛住世,请转*轮,正式修智慧。请善知识住世,来为我们说法,增长我们心中的智慧。有了福德智慧以后,开始起大悲心,恒顺众生。恒顺众生的根基,为他说法,成就利他的功德,前面是自利的功德。不管修福、修慧,成就自身的功德。恒顺众生是利他的功德。最后把自利利他的功德,我不求自受用,普皆回向,回向法界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佛性,三种回向。十大愿王是一个很明确的菩萨道的次第,来到佛门当中先拜佛,称念佛的名号,供养佛陀,一方面灭罪,一方面修福。慢慢,慢慢听闻佛法,调伏烦恼,然后广度众生,最后回向无上菩提,回向真如法性,回向法界众生。佛陀的出世也是这样的道理,一开始用身业的神通,用口业的说法,使令众生增长智能。佛陀也到处乞食,使令众生在礼拜佛陀的时候、赞叹佛陀的时候、供养佛陀的时候,成就种种的福报,这也是佛陀出世的一个因缘。假设佛陀不出世,我们现在就没有佛像好拜,我们就没办法去成就福报。所以我们今天有佛像好拜,是感谢佛陀的出世,是这个因缘。这是讲到佛陀出世,成就我们智慧跟福报两种功德。
最后一段,讲到佛陀度化众生的善巧,有四个次第。
「欲宣法,示欣笑。」佛陀对于善根未成熟的众生,佛陀是不呵责的,用摄受。佛陀想说法之前,先露微笑,一种慈悲的包容摄受。我们看佛陀早期的经典,【阿含经】都是讲种种的法语来赞叹这些修行人,慢慢,慢慢这些人善根成熟了,跟佛陀也结下善的因缘,佛陀开始破恶。「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佛陀为众生开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虽然这个药是苦的,但是它能够治病,救疗我们苦苦、坏苦、行苦的病。因为众生跟佛陀已经结下了善因缘,众生在吃药的时候,正法跟烦恼一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矛盾跟苦恼的境界,因为他之前跟佛陀已经结下了信心跟好因缘,所以他能够承受。慢慢、慢慢,终于功不唐捐,「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慢慢、慢慢,烦恼消灭了,内心圣道的真实义成就了,乃
至于成就种种波罗蜜的功德,最后善根成熟以后,佛陀就为他授记「授菩萨记,成等正觉。」这个人经过几劫以后要成佛的,佛的名号是什么?国土的名称是什么?他的眷属是什么什么?为他授记成佛。
转*轮,「轮」有运载的意思。过去轮子有牛或马拉的轮。今天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去,怎么办呢?要坐车轮。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心的改变。我还没有学佛之前,内心是颠倒的、烦恼的、是罪业的、是黑暗的,但是从佛法的角度,这是无自性的,都可以改变。我们开始接受佛法以后,透过礼拜、赞叹、供养、灭罪,然后再听闻佛法,慢慢、慢慢就能够从前面的痛苦烦恼转变成清净安乐。法能够运载你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安乐的彼岸,叫做轮。轮是一种譬喻,譬喻前面法的功能。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三皈依。他说:「虽然我们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但事实上正式所皈依是法宝。」为什么呢?他讲出一个道理。「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致于与,惟为说法利解脱。」佛陀出世,使令众生离苦得乐,他采取的办法,「佛非水洗众生罪。佛陀不是用水把你心中的罪洗掉,佛陀没办法的。亦非手拔有情苦。不是佛陀的手伸到你的心中,把我心中不安,把我的痛苦拔掉,佛陀不是用手把你心中的痛苦拔掉。因为罪业痛苦都是你心中自己生起的,「罪从心起将心忏」,也不是把功德送给你,怎么办呢?佛陀出世是做什么事情呢?惟为说法利解脱。佛陀就是开显很多很多的法药,你的内心当真去受持这个法药以后,就把心中的惑业苦给消灭了。所以说佛的目的就是,惟为说法利解脱。不管是佛宝,不管是僧宝,主要是宏扬佛法。宗大师的意思,我们事实上所皈依的是法宝。因为佛陀的出世主要是宣扬佛法,僧团的住世也是宣扬正法,续佛慧命。我们看八相成道,佛陀出世到成道以后,其实佛陀就做这件事情,转*轮,然后就入涅槃。当然这当中有很多的善巧,有时候用神通,有各式各样的因缘。重点就是要把这个法,不管用种种的方便,就是要放到你的心中去,就是这个目的。
八、入涅槃相。「经云:『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分两段,第一段是说佛陀的涅槃。第二段是讲他的功德。「示现灭度,拯济无极。」佛陀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佛陀弘法五十年。到八十岁的时候,他示现病痛。这时魔王波旬就出现,就请佛入灭。魔王说:「佛陀,你刚成道的时候,我就请您入灭。你当时说,我还有很多众生没有度,现在你度了五十年了,众生都度了,你应该入灭。」佛陀说:「止!止!莫须说,我自知其时。」我知道我入灭的时间,你不要再说下去。魔王就离开。离开以后,阿难尊者侍者就进来,佛陀就提醒阿难尊者说:「得四神足者,得住世一劫。佛已得四神足。」佛陀意思说,一个人如果得到四神足,四禅八定。他靠禅定的摄持,他的色身能够维持一劫不坏,而佛陀已经成就四神足。用这样子的话来暗示阿难尊者,你要赶紧请佛住世。那个时候阿难尊者被魔王所摄,用魔术把阿难尊者摄住,阿难尊者就没有回答。没多久,魔王有出现,请佛陀入灭。佛陀又说:「止!止!莫须说,我自知其时。」佛陀又再一次把这句话告诉阿难,阿难又没有请佛住世。如是的三说,阿难尊者都是被魔王所摄,都没有请佛住世。最后一次魔王再出现,佛陀就说:「我三个月后就入灭。」因缘已经成熟。其可度者,皆悉已度,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悉已留下得度的因缘。我把这些法语留下来。这个地方就是佛陀在众生没有祈请的情况之下,当然这地方也包括了,事实上因缘是成熟了。魔王在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并没有降服,魔王只是恐怖。魔王被降服是被优婆趜多尊者降服,才正式皈依三宝。佛为什么不降服魔王?这当中有一个道理,因为佛是圆满的,佛陀不能有对待的心,我是佛,你是魔王,没有这回事情。阿罗汉可以,阿罗汉容许有对待心,他还有法执。所以说佛的降魔,是采取一种包容的方式。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波旬有很多,有很多六欲天,有很多的魔王,这也是可能。
「消除诸漏,植众德本。」佛陀灭度对众生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消除诸漏。第二个、植众德本。一个破恶,一个生善。【法华经】说,假设佛陀长久住世,佛陀是做得到的。但是佛陀不这样做。因为佛陀长久住世,使令众生产生轻慢之心。怕什么?佛陀经常住世,我不修行也无所谓。
在【法华经】讲一个譬喻说一个良医,医术很高明。这几个儿子整天去外面玩,在外面吃东西,不小心吃到毒药,就中毒了。中毒以后就迷迷糊糊的,颠倒了。他的父亲就说,你们这些都中毒了,赶快吃我的药。我的药都很好吃的,吃下去保证把这个病治好。儿子心里想,不急嘛!反正父亲经常在,不急着吃药。这良医想,这件事情不是办法,拖下去不是办法。有一天就把所有的儿子全部召集来,他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想到隔壁国游玩。你们每一个人的病,我都给你包好了药,这个人吃什么药,那个人吃什么药,都给你包好了。你们留在身边,想吃药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打开吃药。」交代以后,就离开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了。到邻国去以后,就派一个使者回家报信,你父亲死在其他国家。这儿子一听,恐怖。我们过去是依附父亲而安住的,现在父亲走了,这怎么办呢?赶快把身上的药拿起来吃下去,吃下去,每一个人病好。病好以后,佛陀又回来说,病都好了,果然我这个方法有效。佛陀虽然没有灭度,佛陀示现灭度。因为佛陀不示现灭度,长久住世,使令众生生轻慢心。佛陀示现灭度,使令众生对于佛法生起渴仰精进之心。他就会努力的修学佛法,看到佛陀没有住世了,他就会想办法精进。这是佛陀示现灭度的一个理由。消除诸漏。消灭我们的轻慢心。植众德本。生起渴仰精进之心。使令我们努力的修学佛法,得到利益。因为我们正式所皈依的是法。
- 怎么修因缘观?观察因缘的相貌
- 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 什么是意业?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什么是口业?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 什么是身业?天乘十善业之身业
- 念佛人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 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过程中要从不迷、不取和不动下手
- 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变的人才能改变
- 什么叫破坏善根?淫戒的问题是什么?
- 修学佛法是要靠自己觉悟、远离妄想的
- 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