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报种类之结示法要之因果同时,借缘显现(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四面。我们讲因果同时,借缘显现。
从因果的转变的角度,佛教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要知道业,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会有业?为什么苹果掉下来它不是一个业?所谓的业它必须要内心发动出来,一个有明了分别功能的一个心识发动出来的叫做业。
现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业它是造的时候是刹那刹那生灭,那造完以后这个业跑到哪里去呢?比方说,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每一个动作都是无常的,你四十五分钟,把八十八拜完以后,然后就没了,这八十八佛这个行为没啦,别人来看你的时候,他看不出你做了什么事情,但是你的身体是无常的,刚刚那个业跑到哪里去了呢?
业跑到你的内心去了,对!
当你内心发动业的时候,它同时又反熏到你内心深处去了。所以你的内心已经产生变化了,你自己当然感觉不出来啦,除非你长时间的修行,你会感觉到一份的寂静,它就是一种征兆,你的善业在增长。所以当这个业,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是我们改变的最佳时机,因为它还在潜伏的状态,它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这个业已经成熟冒出来,就很难改变,它变成异熟果了,就很难改变了,那只有认命了。比方说你今生的很多很多的相状,都是已经成熟的业力了。
当然佛教界是比较重视来生,佛教的思想是为了未来而活,佛陀的意思,要你尽量放弃今生,你是要把所有的目标放在未来,这是佛教的思想。因为你今生能够改变的有限,你今生就这样子,那么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关键就是说,你要先了解,要怎么改变?要从哪里改变?当然从你的种子改变,因为你来生的时候是由你的种子去产生果报的,所以你要产生生命的改变,你就必须了解这个种子的性质。
好,我们来看第四十五页。基本上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的种子和无漏的种子,只要你有学佛都具足。我们曾经在做慈善事业,我们也曾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只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一种有所得的心,去创造的业都叫有漏种子。
这个地方有名言种子,属于思想这一块引生等流果。你用什么思想去造业你的思想就会增长广大,第二个它会产生苦乐的异熟,三界六道的异熟,这个是有漏的,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无漏种子是以空性智慧为中心的,比方说生空,这个就是我们待会儿马上讲到的我空的智慧,这是二乘的解脱道。那么是法空乃至空空,空空就是连法空也空掉,那就是真空妙有了,无住生心了。那么这种跟大乘的空性相应的是菩萨跟佛果的无漏法。
除非你有很重的业,一般人都是从你的思想来判断你的水平,佛教界是这样子,尤其是禅宗更明显,它都是要你道一句从你思想里面,判定你这个人的修行的水平。
我们先撇开业力这块不谈,就是说你来生最有可能去的地方,你要从你的有漏种子跟无漏种子来判断。如果你的情执是很重,你把世间的事情,每一件都看得很重要,那你要离开三界是很困难,因为你几乎都是有漏种子,就是说,在你内心深处那个强大的引力,那个种子是有漏的势力非常强,那几乎很难改变。你来生一定在三界得果报,就差你是痛苦跟快乐而已。如果你的情绪是变化很大,你这个人情执很重感情很丰富的,这个就很难离开三界,因为你的种子都是有漏的种子。
那么第二种人是对三界果报的爱取相对减少,无漏种子的特别观念在哪里?在空性的智慧。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看你概念有没有建立起来,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你的人生,你才可能去创造无漏的正念的种子。我们平常的心都一直释放出去,就好像我们平常跟三界绑上很多绳子一样,你临命终突然要切是切不断的,不可能。诸位要知道,往生不是只有皈依阿弥陀佛而已,不是那么简单。请你要小心你跟三界结下的重大业力,你要慢慢的把娑婆世界的业力,这一块要降低。所以它是两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要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照的到你,就好像你要走出房间,你才能够得到阳光的普照一样。
所以这个有漏种子不能种太多,可以有,但是它必须在调伏状态,所以临终的正念,其实跟你的人生观是有关系的,你的思考模式有关系。你要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个很重要。这一块我们待会儿会讲到,就是所谓的这个解脱道,现在先谈安乐道。
那么也就是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判断你是不是来生快乐不快乐,那是靠你的善业,判断你是不是容易往生不容易往生,这个跟你的善业就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了,就看你的智慧的水平了。你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你站在一个本来就有人生的角度去面对人生,还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的角度去面对人生,就影响你的临终的正念,这个是有漏跟无漏的差别。
佛法修学概要——114
- 怎么修因缘观?观察因缘的相貌
- 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 什么是意业?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什么是口业?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 什么是身业?天乘十善业之身业
- 念佛人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 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过程中要从不迷、不取和不动下手
- 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变的人才能改变
- 什么叫破坏善根?淫戒的问题是什么?
- 修学佛法是要靠自己觉悟、远离妄想的
- 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