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业跟不定业(一)
我们再看第三个定不定业。
这个定业跟不定业是说什么呢?前面我们讲这个业两种,一个是讲到它的性质,善恶的性质,第二个讲到它的强弱,但是这个业我们都是针对个别的业,现在我们讲到这个业跟业之间的相互的作用,这个业它不是个别的,它真正在生起的时候,它会互相的激发,我激发你,你激发我。我们看看经论上怎么说:
定不定者,为定受异熟果与不定受异熟果之业。此有四种之别,一、顺现法受业。以猛利之意乐方便所作,现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即今世作业,今世受报。二、顺生受业。谓由今世造业,次生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三、顺后受业。谓由今世造业,第三生以后感异熟果之善不善业。四、顺不定受业。谓由今世造业,而受报之时分不定之善不善业。
好,我们把这个用定不定业把前面的业做一个总结。业从它的性质又分成定业跟不定业。什么叫定业呢?就是它决定会让我们去受来生或今生的异熟果的,这叫定业。那么不定业呢?就是这个业它没有一个主动的力量来得果报,它必须要有其他的业来激发,它是一个被动的业,这叫不定业。这简单的说,一个是主动的业,一个是被动的业。我们来看这个四种差别,我们看第四十页。
四种差别当中,前面两个是属于定业。它们都是一种主动的业,就是业比较强,比较主动。三、四都是属于被动式的业,它比较不定业。
我们先看第一个,顺现法受业,就是在造的过程当中是以猛利的意乐,很坚固的一个内心的心情,不管善念,恶念,所发动的身口的方便去做的,这个时候,现生招感异熟果报的善不善业,就是说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这种情况不多。
我们前面讲异熟果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业都是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它要有一个成熟的时间,对不对?但是有一种例外,这个业太重了,太强大了,它已经有一个强大的引导力了,它甚至于引导到怎么样呢?它能够把你今生没有受完的果报把它夺过来,叫递夺。你本来还有十年寿命,但是你造了这个业以后,这个业太强了,他把你今生没有受完的这个业先把它抢过来,这种是特殊的个案。
我们也举个例子来说明,就讲到琉璃王的灭释迦族这个公案。诸位我们知道印度,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国家是很多小国,它不是统一的国家,它很多小国的联盟组合起来。这其中有两个国家是特别强大的,一个是桥(应为竖心旁+乔)萨罗国一个是摩揭陀国,桥萨罗国的国王就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他福报大,他娶了好几个太太,他其中一个太太要娶谁呢?他本来要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的女儿,但是迦毗罗卫国当然它是释迦牟尼佛的家族,他看不上波斯匿王,觉得这个人脾气暴躁,但是他也不敢得罪他了,因为波斯匿王是个强大的国家,怎么办呢?就想出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也埋下了后来的杀机,他就把那个公主的婢女打扮一下,就假装公主就嫁过去了,当然波斯匿王不知道,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他慢慢慢慢长大到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他回到他外公外婆的家,就回到迦毗罗卫国去,顺便亲近外公外婆,顺便学学一些射箭,一些读书等等。琉璃王在八岁的时候就回到他外公外婆家去过日子,当时迦毗罗卫国是对这个孙子是很照顾,把他安排在一个摩男,就是一个长者的家庭里面,给他很好的衣食住的地方。
小孩子好玩,琉璃王有一天就带着他的侍从到处玩玩,看到一个讲堂,非常的庄严,他走进去,里面很多人在忙来忙去的,有些人供养鲜花,有些人在挂幢幡,他就问说:这个讲堂要干什么呢?他说:你不知道,我们要迎接佛陀回到祖国来说法,这样子的,这个琉璃王他看到这个讲堂当中有一个很高的法座,很庄严,他就爬上去,坐在法座上,很得意。这个就被释迦族看到了,就把他揪下来,把他打了一顿,他说:你这个婢女所生的杂种,你哪有资格坐这个法座,这个法座是给佛陀坐的。那么琉璃王那个时候才八岁,我们都知道印度对这个种族是分得很清楚,他身为一个刹帝利的王种竟然被骂为杂种,所以他觉得这个羞辱太重,他就跟他的侍者说我今生必定要报这个仇,有一天我登王位的时候,你要提醒我这件事。
后来波斯匿王死了以后,琉璃王登基以后,他的侍从就说:国王你还记得吗,你当初在迦毗罗卫国所受的屈辱?这句话就激发他过去的恨,琉璃王三次发兵,带领了大军,佛陀在道路当中三次打坐来阻扰,前三次琉璃王看到佛陀的威德都退兵,到第四次的时候,那个侍从说:国王,我们不能再退兵了,我们这最后的机会了,一定要冲过去,所以就冲过去,冲过去的时候,佛陀的护法神把佛陀拉到天空去。那么大军就冲入到迦毗罗卫国,在经典上描述这个城破了以后,琉璃王的军队在迦毗罗卫国总共杀了十万人,杀到血流成河,杀完以后当然佛陀非常的悲伤,因为这个叫定业不可转,这过去的宿业。佛陀就讲了一个预言说,琉璃王灭了这个释迦族以后,他七日后会为他的业力的火所烧,直堕阿鼻地狱。当然这句话,就传到琉璃王的耳中,琉璃王他知道佛陀说的话是不会妄语的,所以他就很害怕,他的侍者说:没关系,我们坐一条船到大海去,水能灭火。那么在水中待了第七天的时候,突然间下了一阵雨,雷电交加,那个雷打到那条船就起火,业火起燃烧,就现生堕入地狱。
这特殊的个案,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不等来生,即便他的寿命没有尽,他的业把他递夺过来,这个是特殊的个案。这个是猛利的意乐,而且杀了很多人。因为你想一般人看到佛陀阻止,他一定会放弃的,所以我们合理的推论,他的心是猛利的,他一定要报这个仇,心像石头一样坚固,第二个,他杀了十万个人,心是上品心,境又是上品境,那这个业就太重了。
好,我们在看第二个顺生受业。今生造业,来生得果报,那么这个情况也算重业。诸位,你今生造的业,来生马上表现出来的,也是属于重业。一般来说,都是要深深好乐,数数现行。如果你要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从你的内心去观察,你一生当中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看看有没有哪一件事情,它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做这件事情的是非常欢喜,第二个你每天都在造作,这个业来生很容易得果报,你不用等到第三生了,来生就出现了。那么这两种也都是主动的业,它不必靠其他的业力来激发,它主动会显现出来。
那么下面两个就是他的业羸弱,薄弱,它必须要有其他的业来激发的,我们待会儿再说明。
佛法修学概要——101
- 上一篇:定业跟不定业(二)
- 下一篇:什么是增长业跟不增长业?(三)
- 怎么修因缘观?观察因缘的相貌
- 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 什么是意业?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什么是口业?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 什么是身业?天乘十善业之身业
- 念佛人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 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过程中要从不迷、不取和不动下手
- 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变的人才能改变
- 什么叫破坏善根?淫戒的问题是什么?
- 修学佛法是要靠自己觉悟、远离妄想的
- 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