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四卷
第四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二甲五、具缚得生疑
乙一、征问
我们前面广泛的介绍自力的修学跟佛力修学的差别,在整个佛力的修学当中,成败的关键在于一门深入,因为你广泛的念一切佛、广泛的念一切的咒语,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心思散乱、三昧难成,你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功。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精神体力当中,集中我们的心力,在每一尊佛当中,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才有成功的机会。那么在这么多的法门当中,你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我们前面也说过了,从一个生死凡夫的角度,阿弥陀佛对我们的这种加持力,有他特殊的效果,所以我们选择以阿弥陀佛当我们的本尊。
这个地方的问题就是说具缚得生疑,这个缚指的是烦恼跟罪
业,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我心中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障碍点,有烦恼障、有业障。那这些障碍怎么办呢?这些障碍是不是会障碍我往生呢?虽然我有一种前进的力量,但是我也有一种系缚的力量,那这二种力量到底应该怎么达到平衡?这个地方就是说,我虽然能够得到佛力的加被,但是我自己也有烦恼障、业障,那这个应该怎么办?
我们看征问的地方:【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在那个地方睡眠。那我们现在以具足烦恼跟罪业的心态来忆念阿弥陀佛,我们也真心的归依阿弥陀佛,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它是超越三界之外的清净国土,而我的内心却有很多的烦恼罪业没有断,这样子怎么能够受生呢?我们把这句话讲白一点,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受了十二因缘的引导,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惑业苦,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只有三个重点──惑、业、苦。烦恼障(惑),我们会不断的在根境和合的时候起很多烦恼,这个烦恼就引导我们身口去造罪业,造罪业以后就得到一个报障,得到一个果报体;面对果报的时候,我们又起另一层的烦恼,又造另一层的业力,又得到另外
一个果报:就造成我们生命一种强大的恶性循环,惑业苦的力量,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切断。惑业苦在我的生命当中,它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流动,而我们现在虽然创造一个佛的力量,那我现在有二个力量:一个是在三界流转惑业苦的力量,一个是跟阿弥陀佛往生的力量,那这二个力量应该怎么办?这二个力量在心中怎么达到统一呢?提出这个问题。好,我们看释疑:
乙二、释疑
【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这个地方的大意是说,你选择自力,那你只有完全的去面对你的惑业苦,你就是靠你心中的正念力、善业力,慢慢的断除罪业、慢慢的调伏烦恼,最后把生死的果报结束,自力法门就是这样;第二个,你面对你强大的惑业苦,你可以仰仗佛本愿的摄受。就是说,断除心中的惑业苦,你有二种的选择,这二种方法,我们下面会简单的说明。首先我们看自力的方法,自力当中有二段,我们先看第一段: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刚开始,你如果从事自力法门,就是持戒为本,先成就善业力。说你如果选择自力修学要怎么办呢?要在这个娑婆世界修学圣道,当然你不是到净土,你受生的环境,是你过去有漏的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有漏的国土,那在这个国土当中,《菩萨璎珞经》上说:身为一个生死凡夫,你开始是不识三宝、不知善恶的因果。
我们回顾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身口意的相貌,我们的行为是受着妄想的引导,就是说我们的六根跟六尘产生接触、或者产生碰撞,碰撞的结果就产生一个妄想,就把妄想创造出来;这个妄想对我们的行为、身口,就产生引导的作用。诶,我跟这个人讲一句话,我突然间就打一个妄想,那这个妄想要我干什么,我就去做什么。我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我的耳朵跟这个声音一碰撞的时候,诶,我又打一个妄想,这个妄想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就是怎么样呢?心随妄转。
所以我们一个人生命没有因果道理的时候,我们是由这个妄想,或者说是一时的情绪,来引导我们的行为。那等到你学佛以后就不是了,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也产生妄想,但是你马上产生一种觉照的力量,就是因果觉照的力量出现,一个光明的智慧出现。所以你看一个人没有学佛跟有学佛差别在哪里?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生命的行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完全是由情绪来引导的。学佛以后,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有一定的克制力,他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是怎么样呢?他是先有一个目标,由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因地。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的第一个,就是相信善恶业果,相信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依止这个因果的信心,我们发了菩提心,这个时候,刚开始学佛就是靠信心的资持,仰信三宝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心还是动荡不安的,因为你只有信心,还没有目标,你对未来的人生没有目标。
第二个,【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你想要在三宝中安住,那你就必须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的持戒,你看所有人持戒、所有人受戒,一定是发愿,以发愿得戒体,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这个持戒,我们刚开始是讲律仪戒,不是讲定共戒、道共戒,就是你心中的一种誓愿力。那什么是誓愿力?说我这念心、我这个攀缘心,还不能达到觅心了不可得,还是有所得,还是到处攀缘,对不对,它一定要动,你要我这念心,安住不动、正念真如,做不到!它没有办法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它一定不守自性,住在六根、六
尘的境界,就到处碰撞产生很多的妄想,这一定是这样子的。但是没关系,我现在没有办法觅心了不可得,我这心一定要动,我先把它动的范围设定下来,你的活动有它的范围,我有一定的标准;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你要一个小孩子坐在那个地方完全不动,那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呢?你围一个围墙,你在这个地方可以动,这个地方是你动的范围,哪些可以动、哪些不能动,你围一个围墙,围墙之外很多的野兽就跑不进来了。就是我们刚开始说是惑业苦,是不是!刚开始我们不是对治惑,你根本不是惑的对手,刚开始是对治这个业,避免造罪业。
说你有没有情绪?有的。你有没有妄想?有的,但是我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让你妄想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以这个戒法设定一个目标,成立一个保护墙,刚开始就是这样。所以刚开始我们在惑业苦当中,要先对治罪业,这个就是所谓的持戒为本;第二个就更深入了,成就正念力,止观双运。
我们再往下看:【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初学者,刚开始先成就善业力是可以理解
的,因为他不想到三恶道去。慢慢的,你菩萨戒身身相续,时间久了以后,你戒行不阙,在这个善业当中,你心中要培养一种观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就是无常、无我的智慧。你开始用无常、无我的真理,来观察妄想的起伏,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这个妄想?因为你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缘找不到,它离开以后,它过去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时候,未来心也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现在是生灭的也不可得:所以我们经常用无常、无我来观察妄想,你慢慢累积了经验,你就知道原来我们这个妄想的真实性,是觅心了不可得。
这个时候妄想的活动势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从躁动转成寂静,就成就了发心住,这个时候断了三界的见惑,成就位不退。慢慢的从我空观再继续修法空观,广泛的修十波罗蜜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经过一万劫,经过六心住到第七的种性住,这个种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断除三界的思惑。这个时候,就把整个惑业苦的力量,全部停下来了。就是你修行自力法门,刚开始要先对治业,再对治烦恼,就这二个:第一个成就善业力,第二个成就正念力,这二个方式,这个是了生脱死的自力法门。
那这个他力法门怎么办呢?我们看他力怎么做:【他力者,
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先到这个地方,这个叫做正行,净土的正行。
如果你今天选择他力呢,你刚开始要做的就是培养信心,你要相信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力。这个信心很不容易,你看我们一路从结夏安居以来,《阿弥陀经》《净土十疑论》,其实就是在培养信心,培养对阿弥陀佛归依的心情。我们讲一个严格的标准,你说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着进去念佛,你念佛的过程当中,你对佛号没有完全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心情,其实你都不是在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根本,你之前的前方便的准备都没有做好,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为什么你要归依阿弥陀佛?有这么多佛可以选择,你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你根本没有办法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没有明白道理,你心中就有疑惑,带着疑惑来念佛,根本不能构成净土法门,因为你的三资粮不具足。
所以净土法门第一个:深信弥陀本愿的加持,你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救拔你,他有足够的能力。第二个,开始发愿,发起广大的菩提心,修习念佛三昧,你要有一定的定课,执持名号,先从一心,然后成就不乱。从这个发愿当中,虽然要成佛,但是你要先完成第一个目标,你要先离开三界火宅,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在三界火宅,讲难听一点,你自己被火宅烧得已经是自身难保了,你根本不可能行菩萨道。所以发菩提心以后,成佛之道第一个先离开三
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我们在修净土的时候,你要先成就信愿行三资粮,这第一个正行。
再看第二个助行:【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你有正行是不够的,你还要有一些助行来帮助你心中的正念。那怎么办呢?布施持戒修福,所以在净土当中,它是先成就正念力,你对弥陀归依的心情,然后再成就善业力。那有人就说:我念佛为什么要持戒呢?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叫做带业往生,横超三界。那带什么业呢?古德说:净土的带业只能够带旧业,不能带新业。
什么叫旧业?什么叫新业?这个业,这个杀盗淫妄业,没错,你以前曾经做过,但是我现在已经完全忏悔了,我也没有再做的意愿,你的相续心,已经被你忏悔的力量完全破坏了,这个叫旧业,那是可以带的。你曾经做过,但是你现在已经不想做了,对这个产生厌离,这个可以,这个业可以带,这个临终不会产生障碍。如果这个业你现在还在做,而且有可能你还想做,这个业就不能带了,就叫新业,在临终的时候会产生障碍。所以我们要知道带业往生,讲得详细一点,只能带着旧业而往生,不能带新业,这个就是为什么要持戒的理由。
这样子讲,一方面我们持戒,一方面信、愿、持名,到临终的时候,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所以你看,到净土去的关键就是乘佛愿力,感应道交而往生,这个就是佛力加被的方式,就是第一个,你绝对不能再造作罪业了,从今以后,心心念念归依三宝,归依阿弥陀佛,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到净土去,到那个地方才开始断惑证真。
好,我们看总结:【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这以下把自力的修行跟佛力的修行作一个比较。先看第一个譬喻:就像有人在水中前进,比如说我在水中,我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靠自己的力量游泳,你一天能游多久呢?如果你是仰仗佛力,你是坐船,坐弥陀的本愿船,在短暂的时间,就能够日行千里。就是说,你面对你的惑业苦,你完全不仗佛力的加持力,完全用自己的心力来面对你的惑业苦,那是非常辛苦、非常缓慢的,就像一个人游泳,根本不坐船;如果你能够坐船的话,那这个速度就快多了,断惑证真就更快了。以坐船跟个人的游泳,来作为第一个譬喻。第二个,譬如劣夫,我们是一个果报卑劣的生死凡夫,我在地上跑,也是跑得很慢;那如果你能够跟着转轮王出巡,坐在转轮圣王的轮宝,你坐在轮宝上,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就能够遨游四天下,这个当然是转轮圣王轮宝给你的加持力,它真的能够急速成就的。
所以从断惑证真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自力法门,它一定先成就善业力,再成就正念力。你看你要走人间佛教、求增上生的人,他一定要广修福德,广泛的跟众生结缘,因为善业力是他的基础,你福报不够,你修止观障碍重重。但是净土法门它对于修善,也非常赞叹,但是它不是非常强调,它要你先成就正念力,你的心必须跟佛的功德,那种信愿的力量要先栽培起来,先成就正念力。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不管是自力也好、他力也好,其实整个佛法的核心价值,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正念力,就是你那个观照力,但是因为你观照的不同,就影响到你到底是走自力还是走他力。
诸位也可以检查一下你内心的世界,你就知道你现在生命的一个方向。就是说你现在遇到一个重大的逆境(顺境不算),你遇到了逆境的刺激,不管是身体的病痛,或者是人事的障碍,你回光返照一下你内心的世界,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治的?如果说我遇到了逆境,我提起的方式是修我空观、法空观,观察这些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人事,都是如梦如幻的,它都是因缘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然后你就在空寂当中安住,渡过你的暴风雨,那这样子的结果,你是以空性来对治所有的烦恼,你的结果当然是不受后有──你不是修净土法门。你在整个逆境的过程当中,都没有提起佛号,也没有想到净土的
极乐世界,那你现在的情况绝对不可能到净土去。你心灵的灵动,就代表你未来生命的征兆。
第二个,你遇到了逆境,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管外在怎么纷纷扰扰,我就专心的安住在佛号,我相信它会保护我,我相信我安住在佛号,一切事情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结果也度过了暴风雨,因为因缘法是生灭,他也度过去了,这个人肯定到净土去。
第三种人禅净双修,他遇到逆境的时候先提起空观,观察这是如梦如幻毕竟空的,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真空妙有,这种人也是到净土去。所以你可以检查一下你现在的情况,就是说心为业主,你的心灵现在到底是往哪一个方向在走动?你可以遇到逆境的时候观察一下,你就知道你到底是走自力法门,还是走他力法门,就很清楚。好,这个地方讲到自力跟他力修学的差别。
二甲六、生彼不退疑
乙一、征问
前面都是偏重在因地的修学,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应该要一门深入,应该要专心念阿弥陀佛,这个都是在因地的建立信心;这以下讲到果地的功德,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的相貌,它的特色是不退转。身为一个净土,为什么有不退转的力量?这以下提出一个问,我们看问题:
【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我们往生的人,当然有很多的圣人,但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凡夫,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烦恼跟罪业,我们只是在临终的时候,让烦恼罪业暂时不生起,这个时候弥陀现前,感应道交到了净土;但是到了净土,我们心中的烦恼跟罪业,还在那个地方睡眠,没有消除掉。你看邪见,邪见最重要的就是我见,我们经常认为有一个自我,我们认为别人跟我是不一样的,经常跟对方产生对立。有了对立以后,就经常产生碰撞,就产生贪嗔痴的烦恼,因为有自我,我们就习惯性要保护自我,保护自我的结果,就产生了贪嗔痴,这样子往生彼国以后,怎么能不退呢?因为我到极乐世界去,跟六尘接触、碰撞的时候,也会生起我见、生起烦恼,那怎么会不退转呢?怎么能够超过三界正念的功德呢?这个功德是怎么产生的呢?提出这个疑问。
乙二、释疑
【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这有五种因缘,我们把这五种因缘先念一遍:【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这个讲出我们心中虽然有烦恼罪业,但是因为有五种的因缘,所以不退。这五种因缘,第一个是一个总相,最重要是第一个;二三四五是一个别相。我们先看总相:【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
一个生命体的产生,有二种因缘。如果是在秽土,这个生命的引导者就是业力,你造了善业,就出现安乐的果报;你造了罪业,就出现痛苦的果报:所以在这个秽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你到诸佛的净土去,那业力就不是重要因素,而是诸佛愿力的问题,你只要到净土去,你在净土的整个相貌,那完全跟佛的愿力有关,就不是你个人的业力,这个业力是完全不能活动的,被愿力所取代。
古德对于极乐世界,它愿力摄持的功德相,我们从二方面来说:第一个是安乐的功德,第二个是解脱的功德。为什么不退呢?从安乐的角度,第一个,他远离三涂之苦,这是根据弥陀本愿的第一愿跟第二愿,你到极乐世界,虽然你的阿赖耶识还有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不会再到三恶道去了。每一个凡位的菩萨,都把三恶道当做一个非常可怕的恶梦,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到三恶道去,不但是他的痛苦,因为你从三恶道出来,对你的善根产生太大的遮障。你到三恶道去一次,你这个人就变得非常的迟钝,所以三恶道是所有菩萨最可怕的恶梦。
到净土去,弥陀本愿的第一愿第二愿,保证你阿赖耶识的罪业,绝对不再起现行了,不会引导你到三恶道去了,不可能,第一个远离三涂之苦。第二个,色身庄严美妙,这个是第三愿跟第四愿,你有美好的色身,有美好的色身,你要摄受众生就容易。第三个,成就金刚那罗延身,这个是第二十六愿,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决定不能有病痛,这个病痛对我们修行也是容易退转,你看一个人要是病得太厉害,你的戒定慧会退转的。你虽然还有很多的杀业,但是这个杀业不能起现行,不可以起现行。为什么?因为弥陀本愿把它压住,你的生命当中,只能够健康,不能有病痛,不可以有病痛的──金刚那罗延身。第四个,具足五种神通,你说:诶,我在娑婆世界也没有修什么神通的业,为什么到极乐世界我就有神足通,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是弥
陀的第五愿、第六愿、第七愿、第八愿、第九愿本愿的成就。所以你看安乐有四种的相貌:远离三涂之苦、色身庄严美妙、成就金刚那罗延身、具足五种神通,这个都是弥陀本愿。
从解脱的功德有二个:第一个是随意见诸佛,这个是第四十愿所成。你想要成就菩提心,见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弥陀的本愿当中,你到了极乐世界,你随时可以在宝树的树叶当中,见到你想见的佛──我现在想要看看药师佛、我现在想要看看阿閦毗佛,你心念一动,这个树叶就现出佛的身像出来,就能够随意见诸佛,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自然闻妙法,你很自然的生起一种念头,就能够听到你相应的佛法,这个是第四十六愿。所以说,你在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因为弥陀本愿的摄受,你能够成就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所以他不退。也就是说,你过去会产生障碍的烦恼跟罪业,通通不能活动,这是弥陀本愿的摄受,这是总相。
再看第二个:【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
这个是佛力的摄受,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经常跟阿弥陀佛在一起,阿弥陀佛有第三十三愿,他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摄以后,你身心调柔、业障消除,当然不退──佛力加被。
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
第二个是法力的加被,到了极乐世界,它的依报、正报,经常的演说妙法,使令我们生起归依三宝之心,这个法力会产生我们心中的正念力,所以不退。
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
虽然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还有无量无边的怨家要找我们报仇;但是到了净土,这种业力的种子都不能起活动,你根本不能遇到恶因缘,也没有神鬼、魔王来干扰你,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是讲僧宝的摄受力,佛法僧三宝。
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
这个是寿命的长久故不退,这个因素也很重要,这个死亡的因素。你看西藏的喇嘛,所谓的仁波切、转世的活佛,你看从理论上来说,他应该二世要比一世好,三世要比二世好,五世要比四世好,当然有的是这样;但有很多不是这样,有的是愈后面的时候愈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这个死亡的中断,使令他产生退转。所以这个娑婆世界的寿命太短,这个也是一个退转的因素;而极乐世界提供我们一个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这也是重要因素。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它的不退,一言以蔽之,就是弥陀大悲愿力的摄受;如果开展出来,就是三宝的加持力跟寿命的长远,所以不退。
二甲七、易生弥勒疑
乙一、征问
我们一个生死凡夫,在修本尊相应的时候,我们考虑的因素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因地的考虑,第二个是果地的考虑。在因地上要下手容易:比如说这个净土很好,但是你没有成功的可能性,那这个本尊你根本连想都不要想;一定要有成功的可能性,下手容易,这个法门一定要能够带业往生,能够加被到生死凡夫,特别是造恶凡夫,这是第一个考虑。第二个,它要成就高:我到那个地方去,必须要不退转;我到那个地方去,没多久我又退回来,那我还要再用功一次,那这个就不能列入考虑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一门深入,你选择的本尊功德要具足二种条件:第一个下手易,第二个成就高。你在今生能够真实完成的,而且完成以后,你永远不会再退回来,这是一个判定的标准。那现在就把这个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作比较,我们看这个问: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弥勒菩萨也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他将来到娑婆世界是即将要成佛──当来下生。如果我们现在修行十善业,求生到兜率天去,见到弥勒菩萨,跟随弥勒菩萨修学佛法,等到弥勒菩萨下降到娑婆世界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下降,在龙华三会当中,自然成就三乘的圣果,为什么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弥勒净土是在三界之内,很近嘛;西方净土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很远嘛: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提出这个问。好,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
乙二、释疑
【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我们先到这个地方的总说。说是求生兜率天,如果从见佛闻法的角度,表面看起来跟西方净土是非常相似的。你说见佛,就算弥勒菩萨不是佛,他是等觉菩萨也跟佛差不多了;你说闻法,你在弥勒菩萨也可以听到很多的佛法:所以从见佛闻法的角度,表面上跟
西方净土是非常相似的,的确不应该舍近求远。但是如果微细比较其他因素,那就有很多差别了。
我们看看这个比较,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因地的比较:【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刚刚讲过,你今天所选择本尊的功德,必须要下手容易。而你要求生弥勒净土,你只是修习十善业是不够的。为什么呢?我们根据经典的记载,求生弥勒净土的标准──行众三昧,深入正定,你起码要欲界定以上。诸位都知道,禅定在戒律当中,被列为‘过人之法\’,因为这个禅定,在欲界不是正常的情况,因为欲界的众生是散乱的,所以说你要成就禅定是不容易的。成就禅定不容易,除了我们自己的善根不够以外,外在的环境也很重要,因为末法时代的环境是扰动的。大环境是扰动的,你的心要寂静下来就不容易,因为它的磁场是扰动的磁场。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他那个时候是明朝,距离现在五百多年):那个时候成就未到地定的都很少了。所以你要求生弥勒净土,你不是散乱心就可以去的,你要行众三昧,深入正定,而且他临终没有接引的功德。你到弥勒净土怎么去?你自己过去。那你临终的时候,你要是稍微有点差错,你就去不成了。没有像‘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你一旦跟弥陀的本愿感应了以后,‘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开示慰导;佛陀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所以能够正念分明往生。他临终没有来安慰你、开导你,这个地方也增加很多变数,就是在因地上困难度比较高,这第一个。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着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前面一段,我们是根据因地的修行来作比较;这个地方是讲果地的功德。你往生兜率天,兜率天是一种欲界的果报,它不是净土;那身为果报,当然就受了业力的引导,就会有退转的因素。那为什么退转呢?
第一个,你很难有听到佛法的因缘。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色、声、香、味、触:你到极乐世界,你在那个地方喝一口八功德水,这一口水喝下去,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到极乐世界闻到了香气,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五尘是说法的。弥勒净土没有这样的事情,它是一个果报体。我们看祖师大德对我们的开示,祖师大德修行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有的修行在娑婆世界,六根都要收摄起来,可见得六尘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在
极乐世界没有所谓都摄六根这件事情,因为它整个六尘都是弥陀法身的功德,你干嘛要都摄六根呢?所以说外在的尘境的确不同,一个是愿力所成的净土,一个是业力所成的国土。
第二个,弥勒净土‘有女人\’的问题,当然有女人就容易造罪业,这个地方就是‘诸天\’的一个障碍。
这二个理由:第一个闻法不容易,第二个有女人的障碍,所以在果报上也有退转的因缘。所以说,弥勒净土虽然距离比较近,但是它往生困难;第二个,往生以后,它不保证你不退转。这个感应道交跟距离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即使这个净土就在你家隔壁,你跟它没有感应,你就是没有办法去。
你要是跟它有感应,你看〈净土发愿文〉:‘一刹那间离五浊\’,这十万亿佛土,一刹那就去了,这个距离不是问题的。所以说,今天你要知道你为什么选择西方净土、你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当你的本尊?‘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这句话。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
问:恭请法师慈悲开示,等觉菩萨还有一念的生相无明,他还不能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所有本尊相应法门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从佛陀的方便教法来看,从因缘上,佛跟众生是有差别的,所以才会有十法界的差别。但是这个是从心的表层来说有差别,佛是功德庄严,我们是业障深重。但是这个‘心佛众生\’这个‘心\’,是指着他的本性,就是佛心的本性跟众生心的本性,是没有差别的,那这就讲到所谓‘二空真如\’的道理。所以我们看这个心态,有表层的心态跟理体的心态。等觉菩萨对二空真如已经证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是他还有一部分没有证得,特别是那个微细的、俱生的这些我空、法空的真如,那个俱生的烦恼还没有断除,所以他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还不能完全明白。所以你看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只要讲本尊相应的,没有一个菩萨敢讲话,到了流通分也不敢交给菩萨来弘传,绝对不敢。你说普贤菩萨可以弘传《法华经》《华严经》,可以;你看《阿弥陀佛经》的流通分,是六方诸佛来弘传,六方诸佛在虚空现前。这种大圆满、大手印本尊相应的法门,只有佛陀跟佛陀之间可以弘传;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这种平等不二的真如法门。那这个地方是大乘一个不共的法门。
问:法师上课的时候提到要一门深入,如果我们曾经立下誓愿力,要持〈往生咒〉三十万遍、〈大悲咒〉十万遍等等功课,那现在万缘放下,专念阿弥陀佛的、礼拜阿弥陀佛、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些没有完成的誓愿,应该要怎么办比较正确?
答: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还没有遇到《弥陀要解》之前,我曾经发愿要礼拜《楞严经》十部,后来我拜了三部,当然所谓的拜是一字一拜,《楞严经》每一部有六万多字。我拜了三部以后,看来也不错,消了不少业障,刚开始有点躁动,拜到最后心就寂静多了。后来我读到《弥陀要解》,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要不要继续拜下去?后来我就想:我剩下的七部,我到净土再拜。(众笑)因为你一个人不能做太多事情,就像陈省三博士,你只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你不想做好事情,你什么事情都是结缘式的,那就不提了;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情,因为你的精神体力有限。你看看历史上的成功人物,没有一个人是做好二件事情的,没有这种事情。你要扣除睡觉、吃饭、打妄想的时间,这个妄想让它打累了不想再打的时候,你才可以修行(呵──),是不是?你斗得过妄想啊?它是熟境界,你的修行是生境界,是不是!所以说,你只能够先拜佛,把妄想调和一下;经行;寂静以后,才能够开始修行:这很多前方便的。所以你真正的修行很短很短,而你要做很多的事情,结果你什么事都没有做好。就是说,你要认清楚你现在的时间不多了,而你来生又充满了变数,阿赖耶识有很多烦恼跟罪业,等着要伤害你;你现在能够做的第一件事情,先离开三界,因为三界的问题太严重了,三界火宅太严重了。我们这样子讲,如果你对三界还不想离开,你不可能
老老实实念佛,因为净土法门的特色──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一个人会老老实实念佛,只有二种情况:第一个,他是真的下定决心,决欲现生出樊笼,今生说什么都要离开三界。第二个,他相信他自己做不到,我现在就开始不睡觉、不吃饭,什么事情都不做,就专心的修学戒定慧,也做不到。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是实际上做不到的问题,没有办法断惑证真。当你是真的想要离开三界,当你也知到你现实的情况做不到,只有弥陀的本愿可以救拔你,那个时候你念佛就有希望。其实我们这个净土的课程一路走来,就是一直在告诉你这个观念:第一个,离开三界很重要;第二个,你做不到。(呵──)就是告诉你这二个观念。这个时候,你对阿弥陀佛的圣号,才能够死心塌地的、老老实实的,所有的妄想通通不要打了、通通放下,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到最后就是四个字──老实念佛。我在想‘老实念佛\’,‘老实\’这二个字,应该是要经过学习以后,这个人才有办法老实的,是整个经论通达了以后,把所有的因缘都做过比较以后,这个人的心老实下来,死心塌地的,所有妄想都不再打了。如果这个人完全没有学习经论,你说他可以老实念佛,我不太相信的。他的表层意识可能不打妄想,但是他内心很多微细的疑惑应该是存在的。为什么我要念阿弥陀佛?我还有很多选择,我为什么不念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他心中有很多问号。你带着很多的问号来念佛,你的力量是大打折扣的。所以讲临终十念,为什么临终十念能够往生?下一个问题就提到了,因为那个临终十念,是真实的信心,没有任何虚妄,那是完全真实的信心,一个实心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净土法门很强调正念。本尊法门是很重视心理建设的。我希望在净土课程,大家好好体会一下:为什么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一再强调?为什么六方诸佛要出来证明?为什么历代祖师,唯识宗的祖师、天台的祖师,连律宗的祖师灵芝律师,都弘扬净土?几乎所有的祖师,到晚年以后,他们的选择都是相同的?这个地方就是你要弄清楚的。当然这个都是要经过学习的,没有一个智慧的产生,是靠我们的糊思乱想想出来的,绝对不可能。所以断疑生信,要从闻经而达理。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上一篇:《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三卷
- 下一篇:《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卷
- 怎么修因缘观?观察因缘的相貌
- 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 什么是意业?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什么是口业?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 什么是身业?天乘十善业之身业
- 念佛人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 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过程中要从不迷、不取和不动下手
- 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变的人才能改变
- 什么叫破坏善根?淫戒的问题是什么?
- 修学佛法是要靠自己觉悟、远离妄想的
- 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