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二、我们怎样成为法器
二、我们怎样成为法器
1、从做一个善人开始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踏上成佛之路的时候,应该从哪里开始做起?
我要给大家谈谈我的一个看法,当然这也不是我个人的看法,它来源于经教:我们学佛,先从做一个善人开始。
这里有《中阿含经》第十卷里边的一段经文。在这段经文里,佛陀为弟子介绍了一个完整的从初发心到解脱的过程。
“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学佛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啊,我现在就要开始学佛了!学佛还不简单吗?”打开网络,到处都有讲经的,有很多电子书可以下载,资源丰富。我们大大小小的寺院,也经常有种种法会。于是我们觉得这样就上路了。
事实上,佛陀告诉我们,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首先,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反思自己:我们是不是一个善人呢?这个善人的条件,含义很深很深。
当你真正是一个法器了,状态调整好了,进一步地,你就可以亲近善知识了。寻找到好的老师之后,便具闻善法——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
闻善法已,便具生信。佛法里的正信,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你听闻了这些教法,理解了,就会产生真实的信心。
产生了真实的信心,便具正思维。按照法说的道理,反观我们的生命,反观我们的生活,细细地思维法义,思维解脱的过程。
具正思维已,便具正念、正智。得到闻思的正见之后,智慧就会现前,我们就会安住于正法。拥有了正念、正智,便具护诸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闻思的智慧,用在生活和学习上,就会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的门头都开始调整。我们的生命,就开始转化了。
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如果我们能守护六根,我们的身口意自然而然地都会有所转变,就会得到三妙行,身业、语业、意业都朝着善的方向发展。
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我们对每天种种的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对内心种种的想法,包括对身心所接触的一切法,都有了正确的了解、正确的态度,知道怎么处理它们。最后,我们知道用什么样的态度、见地,来看待宇宙的、人世间的、我们身心五蕴的一切法。
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在止观的过程中,展开了七种帮助菩提智慧开展的要素。从念,择法,选择正确的修习的方向,到能精进。精进修习以后产生了喜悦。由喜悦产生了轻安,你的身心变得非常轻快。然后得到了定,和舍觉支。这是七觉支的过程。
由七觉支,达成了明和解脱。所谓的明,就是觉悟。解脱,就是断除了一切障碍、系缚。
修道,是从最初的“具善人”开始的。很多人可能学佛很长时间了,感觉不得力,修不上去,进步非常缓慢。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最先的这一步没有好好地下功夫。
2、善人的四方面素质
那么,什么是善人?如何调整我们的状态?按照《道次第论》来说,想要真正学习佛法,需要成为一个法器。作为精进的法器,需要四方面的素质: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
(1)求法义利
“求法义利”,是要有强烈的动机,真正是为了求法而来,为了开发智慧而来,为了想解脱、想成佛而来。
开营典礼的时候,济群法师跟大家说了,时时刻刻要观想自己是一个病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我们的生命都不圆满,内心里还有种种的烦恼、不足。当我们感觉到生命中有这么多不圆满的时候,就会希望成长。
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想。然后,把佛法作为药物,它是可以开显智慧的甘露妙药。把说法师看作给我们疗病的医生。把修行看作治疗的过程,康复的过程。起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如果只是抱着一种玩一玩的态度,抱着接触一下的好奇心,你还不是真正的法器。那样的话,在学佛的漫长过程中,你一定会觉得心力不足。
(2)善摄心听
“善摄心听”是一种闻法的状态。就是开营典礼上观云法师跟大家说的,要断除三种错误的闻法的状态:覆器、垢器、漏器。
有的人,坐在那里打瞌睡,或者思想飞了。
有的人,内心里有一种错误的执著,比如抱着挑毛病的态度。种种错误的发心和态度,使你闻到这些法的时候,觉得所有的法都变了味。
有的人,闻法之后,全部忘失掉了。
在闻法的过程中,要把你的心灵打开,向大地一样去接纳。要把你的目光、你的意根、你的耳根,全部都能收摄住。
(3)敬法及师
“敬法及师”这一条,是初学者对法的态度,珍惜和恭敬的态度。
闻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像我们的菩提静修营,每年可能只举办一次,大家能来,需要很多因缘:有这样一个假期,没有其他干扰,各种顺缘具足,而且还报上名了。这一次报名的人很多,但因为场地、住宿条件的限制,不少人都没有来成,很遗憾。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闻到佛法,都需要非常难得的因缘聚合在一起。
古大德有这样一个偈颂:“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这是一位大德在修忏悔的时候,从内心里发出的悲叹:佛在世的时候,我因为放逸、懈怠、种种罪障,还沉沦在恶道;当我出生的时候,佛陀已经灭度了。我没有办法看到如来三十二相的妙好色身,没有办法依偎在佛陀的足下聆听教法。
但是,大家也不要因为这样一个偈颂,就觉得很消极。佛陀虽然灭度了,但是佛陀的法身还在。法身在哪里呢?就是他流布的教法。如果我们能真正地听闻法、思维法、修习法、弘扬法,把法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那我们就跟佛陀在一起。如果我们坐在佛陀的跟前,但是离法很远,那还是没有见佛。因为,佛是依法而成为佛陀的。
佛陀两千多年前在印度悟道,放弃了王位,放弃了幸福的家庭、美满的生活,雪山苦行。历代的弟子们,一代一代地把这个教法流传下来,从汉代开始传到了我们中国。历代的祖师、大德,把佛法往下流传,很多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我们今天闻到佛法的时候,要知道来之不易。
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因缘,在未来生还能不能闻到佛法呢?那是很难说的。
《阿含经》里有一个故事。当时一个外道问佛陀,世界上是有一尊佛,还是有无数的佛。佛陀告诉他,佛并不只有一个,只要悟到了真理,都可以是佛陀,未来有恒河沙数的佛会出现在人间。这个外道很高兴,他说,太好了,有恒河沙数的佛都会出来的,那我没问题了,将来可以依这些佛修行。他就开心地走了。走到半路,他想起来:忘了问佛陀,过去有没有佛。他又跑回去,问佛陀从前有没有佛出世。佛陀告诉他,过去已经有恒河沙数的佛,都已经成佛了,又灭度了。这个外道突然领悟:过去已经有恒河沙数的佛,我都没有解脱,还是烦烦恼恼的,如果我今天再不抓紧这个机会,即使未来有恒河沙数的佛出世,我还是一样会错过的。于是他说:善哉,佛陀,请接受我在您的座下出家。
我们大家,在座的诸位,过去也都遇到过恒河沙数的诸佛,可是我们都没有把握好机会。当我们再一次生而为人,再一次闻到法义,该如何把握我们的生命?怎么设计未来生命的蓝图?是不是要等未来的恒河沙数的佛出来的时候,才去跟他们学习呢?
(4)取舍善恶说
我们还要有“取舍善恶说”的智慧。真想学习佛法,就要具备分辨善说和恶说的能力。
同时,要有不偏颇、不堕党类的质直之心。不要被一门一派的见地遮蔽了内心,不要用先入为主的概念,遮蔽了自己闻法的机会。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