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人生 第二十个故事
(第二十个故事)
唐元和中,白居易出守杭州,因慕鸟巢禅师之名,入山拜访鸟巢禅师。
鸟巢禅师住在树上。白居易在树下说:
“师父,您住得这么高,太危险了。”
禅师在树上说:“太守大人,您的危险更甚于我啊!”
白居易问:“弟子位镇江山,怎么会有危险呢?”
禅师说:“官场中的荣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这个充满危机的社会,如同熊熊大火,积薪相交。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云,或失意于穷途。得意则忘形,失意则生怨,难免党同伐异,怨恨憎恚,喜努衰乐,机心算计。种种烦恼,无息之时。又苦又累,怎么不会危险呢?”
白居易肃然起敬。问:“请师父指点,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觉笑道:“这是三岁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说“三岁小孩虽然能说到,可是八十岁老翁却做不到”。一盆冷水泼下来,让白居易一直凉到心。
白居易一想:是啊,知道的未必能行,行了的未必能到;学佛多年,不能身体力行,有什么用处呢?
佛学,是智慧之学。佛教,是佛陀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或入学之前的家庭教育、离开了学校之后的社会教育,或普通所谓升学教育、素质教育,这些教育,都离不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品德的养成,只要掌握了知识,具备能力、人品端正、身体健康,这个教育也就完成了。然而,对于学佛者而言,对于接受佛陀教育的佛教徒而言,却迥然不同,恰恰与语言、文字、知识的灌输无关,它不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读书破万卷”为目的。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是一位对中国佛经翻译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翻译家、佛学家。他作过《十喻诗》,可惜有九首亡佚了,只留下一首(第四首):
一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
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我们讲空,空却不好讲,必须打个比喻。比喻之比,就是假借语言以会意,会意到尽头说的还是“空”。你只有跳出知识的罗网(樊笼),你的理解才不会停留滞在观念上。如果真能以佛法(佛陀的教化)去映照(观照),那么你所面对的世界万象,本来就没有来也没有去。这个“空”,还是靠自己去证悟的。
再说一个六祖慧能的故事:
有一位比丘尼,法名叫无尽藏,她经常读《涅槃经》。慧能大师在旁一边听着,一边为无尽藏作一些解说。比丘尼就把经书拿起来,指著书上的字,向大师请教。六祖说:“字,我不认识。道理,你可以问。”比丘尼问道:“字都不认识,怎么能说懂得道理呢?”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比丘尼当下十分惊异,告诉远近的长者,说:“大师是有道之人,应请供养。”于是大家都跑来顶礼他。(《五灯会元》卷一)
佛教所关心的不是玄学的空谈,不是钻牛角尖的争辩。关心的是人生的现实,是最讲实用实效的。断除烦恼,悟入解脱,这是一种人生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是重实践、重实证的,不重语言文字,不重思维分别。
白居易说“三岁的孩儿也晓得”,晓得有什么用?给“呛”得当下开悟:原来知道的未必能行,行了的未必能到。可见佛教的教育不仅仅在知。鸠摩罗什大师说:“既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你只有跳出知识的罗网(樊笼),你的理解才不会执著于观念。六祖慧能又直截了当地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在现代科学的领域里,特别在我们的学校教育里,人们总是被引导凭言语、文字来相信许许多多的科学发现,相信其科学计算,从来不需要自己的直接经验,人们就会接受它,确信其科学性,有效性。什么“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都视为天经地义、绝对真理。而佛教却非如此,佛教明明白白告诉他的弟子,言语不可靠,文字亦无关,重要的是理解(解悟)、是行(实践)、是自身的亲证。
每一种科学门类,都有它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实验方法、程序、途径。而佛教也有它自己的学习方法、教育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信、解、行、证”。
信、解、行、证,是人类最早的从信仰文明达到亲证文明,是佛教独特的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智慧。
- 上一篇:彻悟人生 第十九个故事
- 下一篇:彻悟人生 第二十一个故事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什么是善恶?善与恶都是一种人的存在
- 心是什么?人的本体、生命力
- 忍辱功夫的真正成就
- 佛教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
- 护生论是佛法中一切伦理规范的终极精神
- 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学而又伟大的
- 慈悲与感恩,缘起论的人文关怀伦理价值
- 宿命论是什么意思?缘起可破除宿命
- 无因论是什么?四门邪见之一无因生
- 缘起论是什么?佛教缘起的基本内涵
-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 真如佛性本在自心 顿悟成佛何假外求
- 佛陀的慈悲喜舍 比宝石更珍贵
- 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 因为布施之人受益更大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