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人生 第三十五个故事
(第三十五个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偕佛印禅师同去一寺,见一观音圣像,手持念珠。苏东坡问:“观世音菩萨怎么也手拿念珠?他在念谁呢?”佛印答:“他在念观世音菩萨。”
“他自己不就是观世音菩萨吗?为什么还会念自己呢?”苏东坡大惑不解。
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嘛!”
一语双关。佛教就是教人“求己”。而且,是要人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心。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得闻。”既来人间,总不能白跑一趟。我常说,我们每天都讲质量意识。讲生活的质量,讲吃的质量,穿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工程的质量,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死亡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心灵的质量呢?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死事大”,为了学习人生的智慧,为了解除迷误,为了认识自身本来已有的佛性。人,为什么会苦闷?为什么会感觉孤单、寂寞而又无助?为什么会恐惧?又为什么会哭泣,总想跪下来哀求?为什么会感到自己那么缈小、生命那么脆弱、如此卑微?为什么总是依赖别人、崇拜权威、低首于霸道,以为真理都在别人的手中?原因很简单,那是由于人们只知外求,而不知内求,自求。不知“反求诸己”,是因为不知自心,不知“心”的能量和智慧,不知通过自我生命内求而获得证悟——获得人的解放,智慧的解放。
日本有位道元禅师(1200-1253)他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偈语:
空阔透天,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鱼行似鱼。
把它翻为现代语,就是:“天空多么广阔,鸟儿飞得都像鸟一样;水流多么清澈,鱼儿游得像鱼一样。天空的美好,才有了鸟的尊严,水源的美好,鱼儿才有了鱼的尊严。人间本该美好,我们的世界本该美好,人才会有人的尊严。才会有人的内在心灵的品质和外在环境的品质。人的心灵的品质,固然靠自求、内求;外在的环境品质,也还是在人的自心啊!心一变,大地山河都会随我们的心而改变。佛陀早就说过:”心净身清净,”“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大地净!”
生命的最高境界——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不在别处,只在我们心中。
我们身处宇宙之中,其实,宇宙本就在我们的心中。
所有的事相,外境,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心造。一旦了解到那本是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的“心结”,不能夸越过去的鸿沟)呢?佛经中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没有人不承认的真理。
有一则故事:在泰国,有一尊十尺半高、两吨半重的纯金佛像。在1957年以前,这尊佛像本是泥塑的。当时,政府计划开路,佛像正好挡在路中央,不得已,只好移动佛像,另换一个安奉的地方。那天,下着大雨。移动时,佛像上出现裂痕,工人们只好暂停,等雨停后再搬移。到了半夜,寺里住持不放心,打着手电筒去察看佛像是否安全,当手电筒照到佛像顶部时,出现了奇怪的事:在佛像裂缝处,出现了闪闪的金子般的反光,于是轻轻拨开泥块,原来,这是一座纯金的佛像。这样大的一尊纯金佛像,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后来,他们经过研究,据说是以前缅甸攻打暹罗(今泰国)时,庙里的僧侣,恐怕纯金佛像被抢走,就塑上泥土,以遮人耳目。后来,僧侣们一个个离世,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这个故事可作一个比喻:我们每个人的心——内在本性(真如、佛性),本就同黄金一般纯净,没有一丝杂质。但在五欲六尘的侵蚀下,却像泥土一样,被层层染污,蒙上了厚厚的一层,包裹起来了。只要下决心敲去泥土,消除污染,纯金的自性(佛性,智慧),自然会显露出来。心,本是清净心,本是智慧心,这是“本有”,“本然”。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者,“自心本清净,何处有尘埃?”)这不正是禅宗所常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吗?
- 上一篇:彻悟人生 第三十四个故事
- 下一篇:彻悟人生 第三十六个故事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什么是善恶?善与恶都是一种人的存在
- 心是什么?人的本体、生命力
- 忍辱功夫的真正成就
- 佛教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
- 护生论是佛法中一切伦理规范的终极精神
- 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学而又伟大的
- 慈悲与感恩,缘起论的人文关怀伦理价值
- 宿命论是什么意思?缘起可破除宿命
- 无因论是什么?四门邪见之一无因生
- 缘起论是什么?佛教缘起的基本内涵
-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 真如佛性本在自心 顿悟成佛何假外求
- 佛陀的慈悲喜舍 比宝石更珍贵
- 佛教是富人的真正救星 因为布施之人受益更大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