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梦参法师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
我讲这些的意思,是我们要想入般若波罗蜜真空的意思,你得先由这个世间相来想,想完了形容着这一切是虚妄的。生灭时候显现一切法,从生到灭;不生灭的时候,原来也是没有的。当你在心里头作意的时候,一切相就宛然现前了;你不作意的时候,这是思想都没有了。打妄想时候,有一切相;妄想不打了,静下来了,什么都不想,什么也都没有了。这个诸法的空相,咱们前头都讲了五蕴,就是五蕴的空相。五蕴空相没有,就是你的心念而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是什么样子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就形容着诸法真空的相,这叫法空相。
因为讲空、讲空相是对着一切法说的。如果你不对着一切法,你说空相,你如何来理解、怎么讲呢?这是在诸法当体上看,即是真空之相。经常拿水跟月亮比,水中的月影,你说有生相吗?一个影子,是没有生相的。在实相的理体上是没有生灭、垢染,没有这些个相,没有这些相对法相。不只这个世界的法,佛所说的正法,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那只是对机而言说的,让你达到返妄归真。但是我们要是能够认得什么是妄、什么是真,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你当时从心经上学,你不能进入。你要是从大乘起信论,一个生灭门,一个真如门,二门、三大、四相,你从这个去分析一灭一如,生灭归于真如,真如而起生灭,你从这个道理上渐渐就能入了。不然你从心经上这个来讲,你是不能进入的,得从十二因缘缘起法我们能够进入。心经是扼要来说的,一切法的因果垢染怎么样流转生起的,然后我们在修行当中就把它还幻灭。那就是四圣谛法的,幻灭就是道谛、灭谛。生谛就是苦谛、集谛,苦是果,集是因,道是因,灭是果。但是这一个是世间的因果,一个是出世间的因果。世间的因果就是流转,出世间因果就是幻灭。我们讲华严经的时候,有还原观中这样讲,还原!现在我们要归真如实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就是归于真际,随着染法流转而它常净,染不能染。随着染法流转的时候是不净的,但是它本体不增不减是永远清净的,在染依然是净。
这个道理就比较着很深的。因为一切相、一切色法是从缘起的,我们现在讲真空义,真空是不生的,真空是不随缘的。真空不生,就是色又随缘而灭,一切色相随缘就消失了。这个道理得靠思惟修,从现相上是不行的。我们的心(真心)永远是没有变化的,虽然是生生受身,六道轮转,但是你那个真心是不染不净,也非染,也非净,也非障碍,没有什么障碍能把它障碍住的。灭道,障尽了灭道。障根本原来就没有,灭道也不成立。诸佛成佛了,功德圆满了,也没增加个什么;众生在六道轮转,也没有消失。这个道理就很深了,不是我们一个语言之中就能进入的。
我们所有的一切相都是真空之相,所以此法中所讲的空相是诸法空相,是这样来安立的。这个诸法空相是什么?就是真如实际。真空之相是什么?真空之相是究竟空的,什么也不是,但一随缘就什么都是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说空中无色。空里头哪有色相呀?没有!是没有色相的,也没有受想行识。不但没有色法,心法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乃至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这叫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所以“是故”,是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发明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举的法相名词也很多,就是在法相形相当中讲,说这些形相全是空的。六根跟六尘,根对尘相合了,叫根尘相合。根尘相合没有识变化,识的认识,没有识变化什么效果都没有,因为识才起作用。识是能起作用的,大概没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就没作用了。没根了,还有作用吗?所以识必须得因根。六根得对待外边的六识境界、得对六尘形相,如过失掉一方,这方也就不立了。我们一般的讲界说此疆彼界,要划个界限;你不能超过这界限。但是你达到了,能超过界限。例如我们眼睛能看而它不能听,但是你要达到了眼根圆通就行了,眼能代表耳,眼能代表鼻,眼即是法界性。但你得证得了,不证得就不行。在楞严经上讲二十五圆通,观音菩萨用耳根闻什么都知道,不要用眼睛看,耳根一闻就知道红黄蓝白黑,六根互用。为什么?圆融了。六根,一根通,六根都通了,达到究竟了。为什么?那个就是证得空相。你从耳根入证得空相,从眼根入证得空相,这都是一样的意思。例如说我们在那烧水,我们的眼睛看见水冒泡了,知道这水烧开了,是这个样子的,水冒泡才开。你看那泉水永远冒泡,是开的吗?不是开的。这个含义说眼睛看的是虚假的,那个认知指挥的眼睛。一般的我们认为开水都烧得翻滚,但那个泉水它就不这样了,它也是翻滚的,但它不是开的。在这个道理,眼见的有时候是假的,你看的这个现相,这个现相却不是真的。
我记得像北京西山,玉泉山跟红石山两个是相对的。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北京城到郊外旅游,就走到这个地方,他看见这个红石山,他就“红石山稀糟梆硬”,是看那石头要掉渣,所以拿块石头想雕刻,什么刀子都不行,那个石头硬得很!看现相稀糟,它石子上梆硬,就是“红石山稀糟梆硬”,跟你眼见的现相是相反的。那时候刘镛他的宰相跟着他,他说“红石山稀糟梆硬”,下一句自己想不出来了,跟刘镛说你给我对上,“红石山稀糟梆硬”。刘镛很有才华的,他说玉泉水,因为红石山跟玉泉水两个捱着的,玉泉山那个水,它是泉水有名,翻滚冰凉,这是绝对!“红石山稀糟梆硬,玉泉水翻滚冰凉”!
我们把它用心法来观。我们经常说这话,“耳听为虚,眼见是实”,这个话不可靠,眼见也不是实,耳朵听的是假的,你眼睛看见也是假的,没有一样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任何事物你都能得到解答,这种要智慧。我刚才讲这些故事,要大家体会到一个,心,智慧是般若产生的。
例如说看到一切境界相,当时对的境界相很认识,片面的。坐在屋子里头,看到房子外头下雨,下的雨就滴到那个房檐上,房檐上又把水滴下来,这两个老头在这就作对了,“滴水檐前檐滴水”,说水滴到檐子上了,檐子又往下滴水,下一句怎么对也对不出来,两个老头就在这研究这个“滴水檐前檐滴水”。有一个老头的儿子,就是在他们家里头的小孩,五岁,他上学去了,早上读书走那过,看他老爸跟另一个老先生就在那“滴水檐前檐滴水、滴水檐前檐滴水”。等到他上学回来了,那两个老头还在那“滴水檐前檐滴水”。
小孩说:你们这两个老人疯了,在这干什么?
他说:你小孩子晓得什么?
小孩说:我知道,你们在这作对,上对出来了,下对对不上了。
他老爸就很惊奇,说:你怎么知道?
小孩说:我当然知道,我早就给你们对好了。
两个老头很惊奇,说:你怎么对的?
小孩说:你们看,看对面山。
两个老头说:对面山没什么?
小孩说:对面山凹有个缺口,看见没有?
两个老头说:是啊!山有个缺口,两个山的山凹缺口,这跟这个对有什么关系?
小孩说:我给你们念,你们记。“滴水檐前檐滴水”,那个水滴到水檐子所以下水,那两个山是飞云,云在那里,“飞云渡口渡飞云”。绝了吧!“飞云渡口渡飞云”。这全是世间相,明白吗?两个都是空的,但是空中有很多微妙的,不可思议!我以前小时候爱看这些对子,爱学这些对子,我自己也在跟人家作,跟我们和尚来作对子,感觉这里头都有空义,非常微妙!怎么样显现,这就叫智慧。我还想起一个才子解缙,他五岁,安徽人,他父亲带他到长江边上去洗澡,长江边上小河叉,就把这衣服脱下来了,往哪搁呢?挂到老树上。他父亲就跟他小儿子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这老树一千年,只能给我们作衣裳架子,把衣服挂那儿了,让这小孩对。这小孩应口就答上了,“万里长江作浴盆”,千年老树只能做个衣裳架,这个万里长江只作我们一个洗澡盆子,微妙吧!古来的文字,你看那古人做的,现在的人没这个才华,就我刚才说这两个都是奇子。还有个小女孩,晋朝时代的,谢道运,她出口就是诗就是对,他父亲就故意的吆喝她“从此不许你作诗,你再作诗我就打你”。谢道运五岁能诗,五岁作的诗,成年人学多少年都作不到她那诗。她父亲给她下了命令不许她作诗,她就不做了也不说了。一天早晨她扫庭前地,古来的大家庭,孩子都要锻炼的,自己都要劳动的,做些家庭小家务事。五岁小孩,她拿个扫把扫地,扫庭子前面的地。她说“慢扫庭前地”,慢慢地扫庭前地,“轻挪筛中鸡”,庭子前面有她自己养的小鸡,小鸡有个笼子,她说“慢扫庭前地,轻挪筛中鸡”,轻轻的挪那筛里的鸡。她父亲听见了,“不叫你作诗,你又作诗”。她说“分明是说话”,我这是在说话嘛!“又说我云诗”,千古绝句!大家想,很简单,“慢扫庭前地,轻挪筛中鸡,分明是说话”,我这是说话呀!“又说我云诗”,合仄押韵。我以前爱把这些个我把它当成心法,所有一切境界相应口而出,不要思惟。大家读过唐诗滕王阁序,知道这篇文章吗?写这篇文章的是王勃,年纪很小,他这个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非常高,高明!那个境界非常微妙。哪两句话呢?他形容天空中天的气色,晚上了,下半天,天要黑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晚上那个太阳光辉没有了,但有非常霞光,落霞,就是晚上的霞云。晚上要归巢的仙鹜,相见非常的雾缈。他就以这个境,说天上的落霞跟孤鹜,孤鹜就是孤雁的意思,“落霞与孤鹜齐飞”。那秋天的水,他在那个时候正是秋天,秋天的那个气候那个水相,秋天的水跟天上的云彩是一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晚上的水跟晚天天上的颜色是一样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但是中间有两个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后他坐船经过四川,要看他爸爸去,到越南,那时候叫交趾国,他爸爸作交趾令,他过长江的时候淹死了。淹死了以后,这个长江里头经常听见他的鬼就念这两句话,“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王勃是唐朝时的人,长江以后月明人静的时候,坐船的人就听见有这么两句话,鬼说的,鬼念的。后来有一个读书的老学究,也是专门研究古文的,他也是坐船经过这段时间,他就听见了,那鬼就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书生就跟他说:王老先生,你这两句话并不怎么高明,你别再念了。“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不更高吗?要“与”要“共”作什么呢”?有“与”有“共”是两件东西,“秋水”跟“长天”是两个,你不要这个中间介词就是一个了,秋水就是长天,长天就是秋水,就是“秋水长天一色”;落霞跟孤鹜是一个,“落霞孤鹜齐飞”。打这个讲法以后,没有鬼再念了。
我看见古人这个记载当中,我想起我们的心(大家不要光听故事,我是讲你的心),你跟一切有法,空和有,就是这个含义。这叫意境,没有境界的境叫意境,二为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很多世间境界相,你要是以智慧来观察,境即是心。古来的文章、古来的诗词歌赋全是心,把它变成文字相,文字相就形容当时的现相。我们经常看庙上的对联,特别是看那古庙的对子,每个古庙都有好多种对子,那都是古来的大德,或者是最有智慧的人作的那些对子,那些对子都是表现空和有的,就是心经;不一定念到心经才是心经,那些对子都是心经。我给大家念一副对联,“风声雨声钟磬声,声声自在”!问题就在这儿,不论刮风下雨,每个声音就是声声自在。那是怎么自在的?空的,风声雨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湮霞色(一切色),色色皆空”,每个都没有。明明是山有山色,水有水色,“山色水色湮霞色,色色皆空”!古来那些个对,如果你去参,那不就是我们的心经嘛!空中的色相,这个色相是靠不住的,空中色相是没有色相可得的。色既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哪里还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呢?什么都没有了,就是些世间相。但是那些人也没有把心经、把般若意研究好了,他从研究世间相的时候作的诗,乃至作的词,就是形容空义,不可得!不可得,你还求什么呢?你想得个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你的自在处,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照字。一空就安逸了,什么都没有了,外头跟自己的根尘、五蕴全是空的,外头一切世界全是空的。心没有了,境也没有了,心亡境寂。心不存在,外边一切境界相也就不存在了,寂然!寂下来了,“心亡境寂两俱空”,一切法都如是。所以空中要是没有这些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咱们这一切就组成不了的,离开这十八样,是一样也没有的,这十八样本身也是空寂的、寂然的。所以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一部心经就说的是这些事。什么呢?遣除,任何境界相都要遣除,那就达到了空寂。
我们再一个一个的来分别一下,行!凡要说修行也好,说一切行动也好,包括你过去的身口意,假你现在的身口意,还有未来的身口意,这都叫行。说话有善业有恶业,言语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言语,也都叫行,这叫口行。身里头杀盗淫,这叫身行。意里头贪瞋痴,这叫意行。你把它翻过来,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就是善行,也叫行。不杀、不贪、不盗、不邪淫,这也叫行。一个善行,一个恶行,就是善业和恶业。但是善也是空的,恶也是空的,但是善业随顺空,恶业(造的业)它不随顺空,它要受报的。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报都是你自己的行所感召的;你没有行了,报也就没有了,行、报,这全是虚假的。
还有识,因为行也识,这个识专指是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是心王,这个心王的这个心是有真有妄,是真妄和合为体的,这叫识,识是了别的意思。由你过去的业所感召的果,那你今生就受吧!你今生受的是过去的业所感召现在的果,这就是你今生所受的。你今生又再造业,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你现在造的业就感未来的果;虽然未来的果报还没现前,那你做的业也给它确定了。要问你未来如何?你现在做的就是你未来的。你不要问别人,你自己很清楚,你善业多,你未来的就幸福,生活愉快,什么灾害也没有。就我这个年龄,我从小到大看过很多这些社会上的事,有些人就在那火灾当中,纷飞扰乱当中,他就是能平平安安的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灾害也没有,好像都跟他没关系。有些人,家、个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在动乱当中,而他的安定没有事,什么原因?他过去的业。他从来没缺过什么,也没犯过什么愁,也没什么苦恼,这就是过去的业得到现在的果,那你现在的业(所造业)得到未来的果。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报的时候是时候还没到,时候到了报就来了。但是在心经上讲,这些个全是假的。但是我们受苦的时候不高兴,烦恼就重;享乐的时候,烦恼就轻。你什么都有,你还去害别人干什么?你有什么贪求?他自然少造业。如果你再能进一步做慈善事业,布施,自然就愈来愈感善果。
但是善恶唯识一念间,就这个识作怪。在它造业的时候,它造的恶业、造的善业,它是指挥者。指挥什么?指挥它的身,指挥它的口,指挥它的思想,它本身就是思想,识!乃至投胎转世受业因果,识!由于过去的业,现在今生的识,这个识就是“去后来先作主翁”,八识!当你投胎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就是八识,这是去后来先。投胎,来之前;等到死,肉体全毁坏了,都走了,识还不走。有的说一天,有的说是三天,识才走。有的是业障最重的,七天,识才离体。凡是佛弟子他死亡的时候,我们一般的不当时把他火化,要隔七天,最少最少隔三天。如果要死到医院里面就麻烦了,当时就进了停尸房去了,冻你身体。但是我们出家人不冻身体。不要动他,谁动他,他身体非常愤怒,瞋恨心就起来的,因为他很大的痛苦。这就识的作用。等你的识,看你跟哪个父母有缘。死了之后的神识,十方都是具墨,黑暗的,只有你跟你父母有缘,那有一线光明,你就奔那一线光明去了,你看见你未来的父母,你就受身了。
刚受身的时候,名色。佛说这个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名色就是身心二法。你将投入母胎的时候,这个中间七天一变、七天一变,七七四十九天。最初只是精和血,只有这么个名字,没有实体,名就是心,色就是身。就是初投到了母胎之后,必须经过五个七天,已经一个多月,五七三十五天,这才有个形,刚起一个身的形,就是根的形,有生出小手小脚,有那个身体,没有实体,所以叫名色。光有个名,叫名色。但是七天一变、七天一变,变到七七四十九天,这时候有眼根,才产生叫六入。从名色,第七个七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根开始了。开始之后,根对着尘,这时候妈妈要喝热的,你感觉着烫,不舒服,有感触,难过;妈妈要吃冷的,感觉着冷。从识投胎,叫名色,名色转成六入,六入转触,触是相对的。妈妈每个动作,你在里头感觉着难受,这叫触。受,是领纳,领纳外边的境界相。就是生了之后领纳外边境界相,那时候你的六根对着外头六尘,有的苦不愿意受,你不愿意受也不行,也得领受。喜欢受的产生快乐,这个时候就有爱憎,有爱有憎,刚起贪爱。喜欢,就是前生的业带来的。喜欢的就想得,不喜欢的就想把它离开。因此就有取,爱缘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就想得到,爱就缘取。这一取,给未来生又做基础了,就有了。有是后有,一切善恶因果从这产生。有就生,生再受生,受生之后就有老死,就有衰坏。有了衰坏,有了老死,在这个中间你的贪爱心、分别心、缘影心很多,这是人生一个过程。
【无苦集灭道。】
在这个时候有苦、有集、有灭、有道,讲四圣谛法,就讲未来你的心怎么建立的。生死就是你感的果,这个果就是苦,有生死本身就是苦。这个苦怎么来的?你自己做的业,你起惑造业。起了惑,造业是因,这个因一定感到苦乐之果,这叫世间因果相,你是离不开的。任何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佛也经过这一样的,他也是投胎入生,这叫示现,他是示现的,示现跟人类一样的。苦是怎么来的?你过去的因召感来的,这叫集。不是一个业两个业,你一生做很多的事积聚一起来算总帐,这是你惑业的因,一定感到世间的果报,就是苦集是世间的果报。我们信佛求道,乃至于成道,就感到灭的果。灭的果是什么?涅槃,了了生死。这个果怎么得的?从哪个因得的?道的因。修道,或念经、拜忏、礼佛等,了了生死了,断烦恼所证得的道。这就是苦、集、灭、道。
这是我们最初佛教授的方法,要想断世间的苦果,先断因;这个因断了,修道的因就成了;修道种下乐因,乐因就出世间了,就感到灭的果。这叫苦集灭道的两重因果。我们经常说先断烦恼,咱们不是感觉烦恼很重吗?你先把它断了,把烦恼的因,感苦果的因,你把它断了,你不烦恼了。怎么断呢?修道,灭烦恼的方法就是要修道。你修道的时候,才能把贪瞋痴的这些烦恼断了;断了,苦果就没有了,那你一修道所感的是乐果。这是佛最初说的法,叫四圣谛法,给凡夫说的,给一切凡夫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二十五有,都有生死,有生有灭,如幻如化。四圣谛法没有主宰意思,主宰是你的心,如果相灭了,性也灭了。那个性不是那个性,是你生活习惯性,这叫惯性。大乘起信论讲有习种性、有性种性,这种性是熏习来的,是习种性。当你一修道,养成道种性,修道成了种性,常时相续,然后断生死,证涅槃。就像我们晚上睡觉,很疲劳睡得很熟,一定要作梦,在你作梦的当中这是虚幻的,梦中里头那个梦境全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但是梦中做的好事、做的生灭,或者捡了黄金,或者是丢了东西,醒了什么都没有,因为是作梦。那这个你作梦能懂,你在人生这个梦,人生大梦你就不懂了,你认为都是真实的;这个也是假的,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在你思想上、修行当中,不是一下子就证得空性了。咱们讲的是有多劫累劫修行的,修佛道不是投机取巧,不会占便宜,没有,没有便宜的。什么是便宜?方便智慧,你得到方便智慧,那是最便宜的了。
因为佛说这种意思,知道苦了,你别召感,断因,把集断了。所以想修行,入佛门,想证得,证得什么呢?断烦恼,证菩提。羡慕灭,羡慕涅槃,羡慕佛所说的教法,那就要修道,修道就能证灭,把根本的苦本给它断除。这种道理很深,究竟涅槃乐,得证佛的究竟涅槃。不是二乘人,声闻、缘觉是不了这种道义的,以为他证得的就是实证了,那个不是的,所以苦集灭道是给二乘人说的法。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乘菩萨得修空观,得要真空现前。所以要学般若法,要修没有生灭,没有修证,真正的空相,这就是咱们现在讲的般若义,就是生灭的修证。因为自性本空,没有苦集灭道,自性里头哪有苦集灭道?没有一个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涅槃,涅槃的真实就是般若。所以涅槃的意义不是死了,叫不生不灭。智慧还有生灭吗?智慧没生灭。
这叫省实,真正的省察到了实理。证得实理了,这是一步一步的,咱们讲的三十七道品,一步一步修得来的,才能达到什么呢?无智亦无得。智慧所得的无形无相,不是有,是非有,非有是没有,那就是真空,真空不空,随缘而现有,这叫无智亦无得。智,就是我们能观的智慧。得,所证这个理。等你真的到了这个程度了,也没有能得的智,也没有所得的理,一切皆空,五蕴皆空,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没有一切相,叫真空绝相。也没有言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以前我给大家讲没有真的。像我们说火,不是火,要说火是火,把我们嘴都烧了;要说水是水,那就把我们淹了。全是名词,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没有个什么证得的,到你成佛了,得无所得。咱们讲金刚经讲了,佛说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证得的,也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能证得的人,这个意思就是显示真空绝相。
这个道理要大家多思惟,无相法门要用无相观,思惟之后,修了之后,对你所思惟的不去执着;要把所思惟的执着了,还是有的。你真正达到无相,第一个你懂得无能无所,能是约自分说的,所约外面境界说的,自分是空的,四大假合。这个道理不是咱们这么说说就容易,要进入的,得从你实际去修。每天你什么都看破了,什么都放得下,到那个时候,这个心经后文就要讲了,心才无挂碍。咱们这心遇什么挂碍什么,就是放不下。所说的空义就是你要放下,不要有时候执着空,空也是空的。因为你执着空又变成有了,这就空本不空,空本来不空。不空是什么?就是有,有不是有,是妙有,是大菩萨所证得的境界。
咱们现在第一步就观想,观想什么?什么都不执着,你就解脱了。但是最初开始的时候,随顺善法,断绝恶法。当用善对恶的时候,恶都没有了,纯善了,善也不存在。善也有挂碍,到了心空,一法不立。一法不立的意思,就是什么也不执着,不但妄法不执着,净法也不执着。到了那时候,无一切相,无一切法,无我、无人、无自、无他,就是咱们读金刚经刚说过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是这“无智亦无得”的含意是非常广的。
上次我们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智是能观的,以此能观之智,证得了所证之理。能观之智,无智,不执着。能观的智不执着,对于所观的理,能观的不执着,所观的也不执着,这个是不执着的含义。就是我们修道的人,不论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修行人以什么为来修行呢?就是智慧,以能观之智,般若的智慧照一切法皆空。因为有这个智慧,这个智就是空智,由空的智慧而得到的理,得到诸法之体,诸法之体本无,法性如空。因此我们所看的一切法有,不见空,这个有不是真有,是假的,空华。眼睛发花了,看什么都是两个三个,其实不是,一个也没有,叫眼见空华。就拿这个来作比喻,在这个无智亦无所得的上头成就道业,成就菩提智慧,成就菩萨道。解释这句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法可得的,菩萨行菩萨道没有一法可得,那所证得的涅槃也没有涅槃可证。咱们在金刚经上讲,佛告诉须菩提,没有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这一点须菩提是体会到了。心经也如是,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能够使你的身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是什么执着都没有了。因为一有执着,就有恐怖,有忧伤,有烦恼;要是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挂碍什么呢?是空的。人经常讲“心空及第归”,形容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一切颠倒梦想、虚假、妄想全部不存在,证得究竟涅槃了。
因为我们平常修行的时候,无论哪一位道友都是有目的的,想有所得,这个得是想从得到无得。例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想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是无所得。得到什么?极乐世界不是真实的,也无所得。因为无所得,一切菩萨(菩提萨埵就是指着菩萨说的)既然无所得了,心里无挂碍。凡是有得,就要顾虑到失掉。有得有失,你得到了顾虑失掉。所以菩提萨埵所修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也没个失掉。得既无得,也无所失,没有任何顾虑。所以才说无有恐怖,把这一切有所得有顾虑都叫颠倒梦想,颠倒梦想证不到究竟涅槃。这个无所得是什么?是大般涅槃,佛的不生不灭究竟境界,那菩萨还是得到了。得到什么?智慧。所以我们学佛学经要学明白了,这不是物质,你得到个什么东西,等你明白的时候,你有什么得到?什么也没得到,就这个含义。说菩萨无所得,但是他真正得到了。得到什么了?智慧。智慧是空的,不是有形相的,空慧,所以叫无所得,就成就了,究竟成就了。
在一切诸法的性,性是体,本来是空的。一切诸法之相,相依性起,缘起的,已经证得它了,了解到了,都是空的。有方便的空,就是大菩萨。没有方便的空,就是堕入二乘地。二乘地是有得,他有执着,有涅槃可证,有烦恼可断。凡是没有方便善巧的,没有方便空慧的,都堕在二乘地;要有方便空慧的,无所得,没有什么能得,也没有什么所得,那才能达到无上菩提。
空有两种含义,一种行空,一种不可得空,空还得个什么呢?二乘人证得涅槃,他认为有能证、有所证,了了生死,证到涅槃,这是暂时方便乘,不是究竟义。二乘人把这个当成究竟义,就执着,他没有方便善巧的空慧。他证得了空慧,那个空慧就不能起方便善巧,不利益众生,就堕入二乘地。大菩萨行方便善巧道的时候,他无所得,他是方便善巧。因为他有智慧,方便善巧慧,所以他能够直至菩提,能够证得菩提。
咱们学般若波罗蜜,就是学这个方便善巧的观慧,要有方便善巧观。这个观产生智慧,什么智慧?照诸法皆空。这就是前头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用般若智慧照见诸法皆空。空还有什么得吗?还有能得所得的吗?全是空的。这个就叫般若方便善巧慧,菩萨有,二乘人没有,因此他照见诸法皆空。我们前头讲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度一切因缘的相,这些相都是因缘相,乃至于能证的般若智慧,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证所证都没有物质,全是空的。为什么?无所得,能证的智慧,所证的智慧,能所合一了,只是一个智慧。
修行的时候是无所得心修行的,证得的时候是证得无所得的心,能行的无所得,所证得的无所得,这样子心还有挂碍吗?所以心无挂碍了。因为无挂碍,就没有恐怖。咱们一般的得到个什么,就怕失掉。这都是世间相,只有凡夫得到了财富才怕失掉,为什么?保不住。世间的财富是五家共有的,你得到了,你会失掉。贼偷,给你偷掉了。火烧,失火给你烧掉了。发大水,水淹,那就淹的没有了。还有一种,不孝的子孙,你的不孝儿女败坏你的家业。国家可以没收你的。所以你的财富、你的一切物质东西是五家共有的,这五种的因缘都会让你失掉的,那你的心就长时间的有挂碍,这叫患得患失。
你心空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挂碍没有,这叫达到法空义。所以在大般若经上讲,你能达到一切法自性性空,证得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无上菩提,能够转妙法轮,能够度无量众生。但是把这些所得的得无所得,没有一念心在这上起执着,也没有“我是证得了一切诸法性空,我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有这种的思想,没有证得,他有个能证,还有个所证,他不能转微妙法轮。要能够认为一切皆不可得,以不可得的智慧,证得一切诸见皆没有,全是虚妄的。因为没有妄见,得到真实,没有颠倒梦想的烦恼。凡夫就是在颠倒梦想中,一会得了,一会失掉了,一会有所得。假使有所证、有所得,那个就叫颠倒妄想,颠倒梦想就这样解释的。
菩提萨埵是指着人说的,就是大菩萨,就是觉有情。依着菩提萨埵这些大菩萨是指人说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约法说的,就是菩提萨埵(行菩萨道这些大菩萨)依着般若波罗蜜多的法,达到什么样境界?心无挂碍,什么挂碍都没有,什么颠倒梦想都没有,这叫空一切障碍。能空了一切障碍,那才能证到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所证的果,才能达到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举例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依这个无上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佛的,才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般的翻译,就我们华言的话来说,就叫无上正等正觉。举例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叫三世诸佛,他们都是依着这种到彼岸的智慧,才证得了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成就正等正觉。成就正等正觉,就是以这个般若的智慧,心无挂碍,一切无所得才能得到。无所得而得,得即非得,得还是无所得。
这一段是说佛,说过去的佛,他们成就正觉了,所以叫如是而来,就叫如来。来即无来,来即是如,如即是来,所以称为如来。如是不动义,来是运动义,如如不动而教化一切众生。虽然为教化一切众生而(幻化的)来到人间示现成佛,这个来而不来,没动的是本体。是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身不是真实的,“幻化空身即法身”,有佛世界如是,无佛世界也如是,这叫法尔法界,就是法界的自然现象。
佛是证得了,觉悟了。一切众生没有证得,但是他具足;虽然没有证得,但他具足,具足什么呢?佛性。佛跟法跟一切众生,是三无差别,佛即是法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即是法;说他含着种子,众生都有成佛的种子。为什么呢?本具故,他本来就具足。但是在很多名相分析起来,佛有三德,这是讲佛的智德。佛要断一切迷惑,断一切惑业,断污染,那叫断德。智德、断德,我证得了究竟,这是有分别的,其实三位一体。智德要了达诸法,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因此通达一切法,没有障碍,但是能随众生机。正因为无障碍,能随一切众生的机,佛有无量法门,哪一类众生就给他说哪一类的法,这是佛的智德能随法。断德,佛是断除了一切烦恼、一切惑染,都是净寂了,所有化度众生,他的处不被一切染污所染。就是佛的依止处能够自在无碍,没有束缚;因为断了一切惑,束缚不到的。因此成就了如来的果,这叫转生死而为涅槃。在众生这是生死,在佛就是涅槃。赞叹佛的功德就赞叹般若波罗蜜多,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无障碍的,不可思议!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以下就说般若波罗蜜多秘密的神处,把般若波罗蜜多行咒。大家不是要念咒吗?这就是形容咒,作秘密讲,赞叹般若功德的意思。这以下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就是它有什么功能、产生什么作用。因此在诸佛菩萨他证得般若波罗蜜多,那就不可思议了,神了!咱们称什么事说可神了,说不出来,有一种神妙的意思。因此就把它说成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大家都要学密,神秘,就是咒,神秘的!把这些咒说成这么多,就是前头的般若波罗蜜变成这个咒,变成秘密义。依此深般若证得了涅槃的菩提,这是般若的功用。这个功用不可思议,没法显现,数量非常之广,怎么说都可以。
这上说四种咒,秘密来比喻,比喻什么?这都是比喻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个大神咒、一个大明咒、一个无上咒、一个无等等咒四种。把大般若六百卷缩减成心经八十几句话,又把这个缩减到成一个咒语。什么咒?无等等咒。说它神也好,说它明也好,神明都是照了的意思、都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没有与它相等的。那就是把大般若变成咒了,没有与它相等的,浓缩。咒,你好记!
就解释这四句咒,在大智度论里讲得可广了,大家有时间就看看大智度论吧!在大智度论里讲大明咒专门破外道的,种种的念咒。咒语就是浓缩的,很短很短,念个咒就利益人了。如果有些个脑子也不大清楚,记忆力也不好,讲很多经文他没办法摄受,那念个咒吧!不求解了。一般的人批评这个,果亲王他批评“口念糊涂咒”,为什么?你问他这什么意思,不知道,这不是糊里糊涂。“口念糊涂咒”,心里想的“财色名食睡”,那这个咒就念得糊里糊涂,他不知道咒是什么意思。你给他解说咒是什么意思?心经。心经不懂,大般若。大般若再不懂,三藏十二部。就是一句话,一个咒。
咒,以前在印度时候,是专门破外道的。邪门外道的有很多种,编一个咒,有六字真言、四字真言,后来是外道偷佛教的,剽窃佛教。我记得我小时候,大概是几岁,我父亲信外道,什么理门、会道门。那时候我们东北有很多这些外道,有道德总会,就是外道的根源,一些外道的叫道德总会,就讲外道。法不传六耳,他那是六字大明神咒,也叫大明神咒,完了又叫五字真言,做得多秘密。五字真言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法不传六耳就是我们常念的,后来你懂得了就是念观自在菩萨。把那个屋子密的拿布都裹上,一点光亮都没有,人还得跪着走,不许拿脚走,跪着匍匐前行。匍匐前行是拿腿跪着往前爬,爬到那去,等他跟你说咒;还拿幕帐蒙上,一点光明没有,完了说什么?观世音菩萨。
我们说这六字大明神咒,“嗡嘛呢叭咪吽”,跟你解释,翻译过来的话是白莲华,你念吗?一切咒,我们要知道咒的意思是浓缩了,就是精华,一切法的精华。一句咒要把它解释起来,那就解释,咱们就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都知道无上正等正觉,所有三藏十二部就是成就这一个,就是达到这么个目的。所以有时候合,有时候开,开就是开放,合就是总起来说,要知道这个咒的含义,这个咒可神了。咱们经常说的可神了,又测量不到,就让你不去测量。明能破黑暗,神明!神明!就是破黑暗的神秘不可思议。就是说般若波罗蜜它的神功妙用,不是你心量所能知道的,但是能破一切黑暗。大明即是真空,大神也即是真空,显现真空的智慧之理,就叫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都是这样子。这是佛的心印,秘密的心印。既不说有法,它要什么等?无等,又加等,无等的等就是无等,还是无等,无等的等等于没有。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是一个无比法,拿什么法来跟它相等呢?不可能,是无等等。无比的法要跟它比就是无等。到这个时候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没有了,二死永亡,死生永灭。所以要学般若波罗蜜经,整个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一个咒,是什么咒?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真实不虚的,就念这个咒就行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个咒是什么呢?就是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了,就是最后的这个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这个咒。这个咒说它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个咒即是心经,也即是大般若经。咱们这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就是这个咒,这个咒就是观自在菩萨,前面说的观自在,后头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要到彼岸。怎么到的?照见五蕴皆空,这就神了。
所以咒的意思,每部经完了有的说,因为咱们汉人不大认得,所以他就不说了。每部经后头都有个咒,它意思是什么?浓缩,经文太多,把它浓缩起来。经的含义,就是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
要把它详细解释翻译的话,揭谛就是去,就叫揭谛。去干什么?度,也是一个字。度什么?度众生,你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度众生,把它完全说一句话就这样子。度,度,揭谛,揭谛,度众生,度众生;波罗揭谛,都让他们成就,到彼岸;度众生,度众生,度一切众生都到彼岸,都成佛,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的意思。
把这个咒尊称是大神咒、大明咒,同时揭谛、揭谛是自度,了了生死了,来度一切众生都了生死。波罗是彼岸,波罗揭谛是我把这些人都送到彼岸去了。僧揭谛加个僧,这个僧人,僧的含义或者是总说的总,或者普遍的普。咱们僧是和合义,也当总字,把咒翻成总,总体的总,或者普,普度的度。它的意思就是普度一切众生,自他一切的众生,不光是人,凡是鬼道的、畜生道的,凡是这一切都把他(它)摄成人道,要普度一切,都让他们觉悟。就是菩提,菩提是翻觉,这是不变的,就是让他们都了生死,证涅槃。
心经文字不多,义理很广了。为什么?它包括六百卷的义理,就等于六百卷大般若的心。因为佛度众生就是随众生的根机,应以何法得度者,示现说什么法。从凡夫一直到成佛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得去做。佛说很多的法,你得去做,修行修行。我经常讲这个修行是修理修理你,你自己修理修理你自己。开阔的说,修理修理你那口不要乱说,依着佛教导去说;修理修理你的身不要乱去做,要依着佛教导去做;再修理修理你那个意(就是心)不要胡思乱想,依着佛的教导去想。所以心经文字不多,但是它包含着大般若经六百卷。
佛教化众生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有什么机说什么法,不是捱板的,他的目的就让你不要执着。众生就不同,学什么法执着什么,这叫什么执?法执,学什么执着什么。学般若变成执着了,不是智慧了。般若是不执着的,是解脱的,是自在的。所以咱们现在解释的心经一卷,把大般若六百卷的道里,那里头含的义理、那个道理,就是佛教化众生的时候,随他是什么样根机,就怎么样引导,最后的咒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达到了,让他了生死,到彼岸,究竟成佛,就这么个意思。虽然文字不多,义理非常广,从你凡夫发心一直到成佛。
但是众生种种类类,因为众生的心他不能照诸法实在的道理(就是诸法实相),他的心不能照了诸法的实相,就是他照见不到诸法的实相。为什么?因为他的业报所感的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的境界相,一会执着有,一会又执着无,全是执着。一执着,那般若波罗蜜没有了,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就没有了。翻过来,翻过来就是依着般若波罗蜜法门去修行,但是得修行的功夫到成熟了,能够放下一切,看着诸法皆空(五蕴皆空就代表一切法了),这时候你才能自在。
修,就是观。观了,修行了,一切你都看的认得了,如梦幻泡影了,你就自在了,自在了才能五蕴皆空。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你观你自在,你不观你不自在。所以这个心经上不叫观世音,这是观自在菩萨自己修行的,是观自在!在法华经普门品叫观世音,那是利他的,观自在是自利的,利他跟自利的作用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是读了心经,就依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去修行,那你去照吧!把你的心用到什么上呢?就是照照,照照苦集灭道,照照十二因缘,照照六度,完全是智慧。你这一照,观一切法不可得,全是空的。你这一照,得了一切智,一切智就神了,什么都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它的体性,什么都是空的。知道真空绝相,一切法皆空,成圣人了。圣诸法解脱,圣人是诸法都解脱的,都成空的。依着般若波罗蜜知道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是你的妄想心认为一切法生灭,一切法本身是不动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自然就解脱了。
一切古来大德你去参学的时候,请问大德,我现在很不自在,请师父跟我说解脱。大德就指示他,说:谁把你捆起来了?他说:没有,没谁捆我。那你还求什么解脱吗?当下就是解脱,是你的妄想心不达一切法空的理,妄想心不明一切法空的理;等你理明了,当下就解脱了。但是你得经过一段过程,像观自在菩萨得经过照。这个照就是你得有般若智慧,才能照见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了,在任何什么时候,你都知道是空的了。但是利益众生又不空,那是假的,空是真的。“空、假、中”这叫三观,因为证得真空,知道一切假的,不住于真空,也不住于假的。假的没有,住什么?就是一切不执着,解脱自在。那叫中道义,不住空,不住假,就住中道,真正解脱门。从般若达到解脱,入解脱就是入于中道。咱们出家的庙,咱们前头那个石门就是三个门,一个是解脱,一个般若,从般若达到解脱,入于中道。
大家看佛所说一切法,我们在学这些法的时候,法是让你来解脱的,不是让你束缚的。我们学法学得非常窒碍,窒碍就是处处行不通,哪里来的呢?自己给自己做的,人为的。这有个道理,我们这寺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得要按规矩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方,可不是圆,方绝对不是圆。圆可以随缘,圆可以随方的缘。这我们就讲到修道是一步一步走的,不是像跳的,不是像飞的。有没有飞的?有,顿超直入。渐次当中,也有快有慢。
现在社会的发展,咱们走路以前假出力,骑驴骑马骑牛,现在改成自行车,骑自行车、坐汽车、坐火车很慢了,现在发明坐飞机,飞机多快呀!快有危险性,火车也有火车撞车的时候,自行车也有骑自行车出车祸的时候,我就拿它想修道。想修道的时候,坐飞机是快,就像我们参禅,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快!有危险性。飞机空中出的祸,跟火车出的祸,跟汽车出的车祸,汽车出了车祸不见得就死,那飞机摔下来是活不了,快是快,危险性也很大,因为在空中控制不了。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先得有这个功夫,得有这个善根。
这个顿是从渐来的,你肉眼是看不到的。大菩萨哪一尊修成佛都经过无量劫,说三大阿僧祇劫是摄受众生的方便,你学经的时候看看释迦牟尼佛修行无量无量劫。因此顿中是渐来的,看见现在是顿,他是无量劫修行来的。渐中有超越,但是这个超越是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方法,得学!依着佛说这么多部经,就是学怎么样教化众生,怎么样利益众生,那得有方便善巧,一步一步来。
我们一学般若经了,说戒律是小乘法,戒律太不自由,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如果你达到空了,你什么都可以干。为什么?空的嘛!你干了也是空的。你既然认识是空的,“杀盗淫妄酒”全不存在,空的嘛!任何争议都没有,都是空的。当你烦恼来了,空的!你没有烦恼?我没有!我证得空理了。当你能够这个就是可以自在无碍了,所以你得从观来,你不观,你怎么自在?所以观自在,大菩萨行菩萨道。你看,大菩萨行菩萨道的示现种种神通妙用。说念个咒就成了;我看你念一个咒、念十个咒,你念一辈子的咒,你也成不了。我一闻法就明心见性;你有那些根机吗?那是无量劫积累的,不是开玩笑的,说话可以说,做起事来可就难了,得一步一步来。
我们现在怎么培养我们般若智慧?现在你们感觉说我明心见性,立证菩提,你能做到不能?做不到的,那你怎么办?熏。我给大家讲大乘起信论时,在我们学华严经之前讲大乘起信论,你先得了解,先生起这个信心,这仅是信。真正信了,然后得去做,你做起来可要一步一步的走了。我看那飞机再快,一个小时一万公里、两万公里,我看咱们那月球上天,现在还没到月亮里头去呢!一天都飞多少万公里,还围着月球转,进了月球轨道了,还没到月球上去。
在我们佛经上讲月球跟日球是围着我们须弥山转的,没到顶上。像这个无量亿的月球,无量亿的日球,咱们一念间就到了。你这一作意,一入观,到了!阿罗汉本事虽然不大,但是到月球到日球,他是一作意就到了。不然咱们到极乐世界去,怎么去?坐飞机到极乐世界去?十万亿佛土,无量的太阳月亮,咱们到一个月球都这么困难,你到极乐世界怎么去呢?般若智慧一照,把极乐世界就照见了,再一照你自己也就去了,照去,照来,自在无碍!但能照得到不?
所以学般若义要开智慧,以智慧度烦恼,以智慧消业障。但是怎么得到智慧,我们有几种方法,一种忏悔,拜忏;一种持名,持圣号;一种修观,思惟修。这几个你感觉到困难,念心经会吧?不困难吧?一天你给你自己规定念一千部心经,或者念一百部心经,别的你什么都不做,过十年,你看看你开智慧不开智慧?十年,天天就是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光念这个心,一天照见五蕴皆空,念念都照见五蕴皆空。光念,你念念渐渐付诸行动,在你思想上特别高兴。念念心经,你不高兴了,没什么作用,空的!你很烦恼,一念心经,假的,空的,你自己会跟你自己开玩笑,念念你自己会笑了,“唉呀!假的,没事”。天天这样想,假的变真的了。不是这样子吗?你学手艺是世间上相,两年三年就学会了。现在人的脑子很聪明,假科学假仪器帮助你就会了。都如是的!
所以佛告诉我们方法,一个忏悔,一个读诵大乘,一个静坐思惟观照修,观照你起心动念处看看跟心经相合不相合?一起念,就看心经是怎么说的,你这样去对照,这个本身就叫修行,就会开智慧。开智慧的意思就是你本来不懂得但现在懂了,那就叫开智慧。自己认为是绝对做不到的事,现在他做到了,那不叫开智慧啊!现在我们都有智慧的,能够信佛,有这么一点信心入到三宝中来,你得到保证了,这是佛说的。“一闻南无佛”,耳朵听见人家念“南无佛”,南无就是皈依,皈依佛,你也跟着“我皈依佛、皈依佛”,你也皈依了,那你一定能成佛!佛在各个经论里都如是说,哪个经都如是说。因为你从来都是迷的,现在悟了,遇到悟的根缘了,一定开悟,不过时间长一点。你如果不愿受苦,不愿很长时间,那你加油修行,来缩短时间!
现在我们心经讲完了,祝大家早日成佛。
- 上一篇:如何消灭嫉妒瞋恚?
- 下一篇:梦参法师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